——《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第一卷第十二案(1958)

 

Ding Ling丁玲(1904年10月12日-2004年3月4日),原名蒋伟,乳名冰姿,别名冰之、丁冰之、蒋炜、蒋玮,笔名乇乇、彬芷、曼伽、彬芷、TL、从喧、晓菡、晓涵等,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58年在遭当局以“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批判整肃三年后,又被追究1942年“延安整风”时写的文章等历史问题,作为“右派分子”被流放东北“北大荒”劳动改造,此后被打压、监禁达二十年。

 

 

“莎菲女士”一举成名

丁玲于清光绪三十年出生在湖南省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村(今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父亲蒋保黔为秀才,在她四岁时去世;母亲余曼贞带她去了外祖父家,后任教师供她上学,曾任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对她倾向文学和女权颇有影响。 1918年,十四岁的丁玲以第一名考入桃源县的湖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919年,北京爆发学生“五四运动”,她参加了受其影响的当地学潮,暑假后考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次年暑假,因抗议校方解雇思想激进教师,与五位同学退学,加上不久前成为毛泽东妻子的杨开慧,一起考入刚决定接受女生的岳云中学,开湖南男女同校风气之先。 1922年初,她赴上海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次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丁玲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次年与《京报》副刊编辑胡也频相识并结婚。

1927年,丁玲开始写作,同年底在《小说月报》以“丁玲”为笔名发表其处女作──短篇小说《梦珂》;年底结识也在北大旁听的青年诗人冯雪峰。 1928年2月,她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与胡也频到上海,次月又去冯所在的杭州写作,7月回到上海,10月出版首部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初,丁玲与胡也频、沉从文创办文学月刊《红黑》和《人间》,5月出版小说集《自杀日记》。 1930年4月,她出版小说集《一个女人》(与胡也频合着),5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8月出版中篇小说《韦护》,11月8日生子胡小频(蒋祖林)。

1931年1月,已加入共产党的胡也频在开会时被捕,2月7日被国民党当局枪杀。 4月,丁玲与鲁迅和已担任中共“左联”党团书记冯雪峰一起创办“左联”机关秘密刊物《前哨》并任编委,5月出版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包括胡也频遗作),9月创办“左联”机关公开刊物《北斗》任主编。 1932年3月,丁玲与田汉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出版小说集《法网》,7月出任“左联”党团书记。

1933年2月,丁玲出版小说集《水》,5月与她同居已一年半的中共党员冯达被捕,丁玲因此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并转到南京软禁;不久,丁玲的朋友们出版她的短篇小说集《夜会》、中篇小说《母亲》及《丁玲选集》,作为抗议和怀念。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6年4月,通过鲁迅联系上刚由陕北派回上海的中共中央特派员冯雪峰,6月逃离禁锢到上海,由胡风接送停留了十多天后回南京,9月要求去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再到上海,经冯安排人送出,11月出版小说集《意外集》。同月,丁玲辗转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保安县,中共最高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出席了欢迎会,支持她倡议成立亦任主任的“中国文艺协会”,并同意她要求到军队前线采访。年底,毛泽东赠词《临江仙》赞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3月,丁玲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8月又改任她倡议成立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 1938年,她发表剧本《河内一郎》、小说散文集《苏区的文艺》、小说散文集《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年底调到延安的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文抗”)成立,丁玲当选为副主任,次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文协”)成立,她又当选为副主任,3月出版散文集《一天》。同年9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审查丁玲1933年被捕软禁期间情况,一个月后确认她在被国民党当局软禁期间没有“自首问题”。

 

“暴露派”头子受审查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机关报《解放日报》,丁玲出任文艺栏主编。三天后,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做《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批评了党内流行的思想作风问题,拉开了此后“整风运动”的序幕。 6月,丁玲发表女性主义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11月,参与创办“文抗”会刊《谷雨》,与萧军、舒群、艾青轮流编辑,在创刊号上发表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揭示了延安一些知识青年尤其女性的困境和精神状态。

1942年2月,毛泽东正式发动“整风运动”。 3月,丁玲发表杂文《三八节有感》,抨击了延安存在的一些男女不平等现象,被一些军队将领认为是骂他们”土包子”而极为不满,被批为“暴露派”的头子;后因毛泽东说了一句“丁玲是同志”而暂时过关。于是,她在检讨后反戈一击,积极参与对“暴露派”作家王实味、萧军的批判斗争,但包括丁玲主编的《解放日报》文艺栏等文学刊栏相继全部停刊。

1943年3月,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和组织部为配合“整风运动”,动员作家等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文抗”因驻会作家相继下乡而停止一切活动;丁玲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其刚结婚的丈夫陈明到三部,分别参加“整风学习”和“审干运动”,因丁玲又被怀疑有“自首问题”而隔离审查。

1944年3月,胡风在桂林出版丁玲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4月,丁玲被调往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事写作,不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此后陈明也调到“文协”才再相聚。

 

复出再享殊荣

1945年7月,丁玲当选为“文抗”延安分会主任。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组织“延安文艺通讯团”前往东北,途中因内战爆发而留在中共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次年5月,丁玲担任“中华全国文协张家口分会”常务理事兼编辑出版部长,并应邀担任《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主编;7月,“华北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后任其文艺刊物《长城》主编。同月,她参加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到河北省怀来县参加土地改革,并以此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次年完稿出版,还出版散文集《陕北风光》。

1948年6月,丁玲作为中共组织的“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动身前往东北;11月,经苏联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国际民主妇女联盟在那里召开的“世界民主妇女第二次代表大会”。次年1月回国,到东北沈阳的鲁迅文艺学院陈明处;4月,又作为出席“拥护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代表团”成员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会后顺访苏联,并于5月回国。

1949年1月31日,中共“和平解放”北京,6月,丁玲应邀参与筹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7月作为东北代表团成员参加“文代会”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文协”)成立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文协”副主席;9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任“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主编。 10月1日,中国人民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丁玲不久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月底,作为中国代表团团员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庆典,12月初回国。

1950年春,她被任命为“文协”常务副主席,7月任中共“文协”党组组长,12月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次年春,任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相继出版散文集《欧行散记》、评论集《跨到新的时代来》和《丁玲选集》。

1952年2月底,丁玲作为“文联”、“文协”代表出访苏联,参加果戈理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3月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苏联政府“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奖金五万卢布,后全部捐给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4月接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这几年,丁玲只发表了一些散文,为此,她以要写作为由,陆续辞去大部分行政职务,到1953年10月第二次“文代会”时,“文协”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协”),她只剩下“作协”副主席和中共”作协”党组成员两个实际职务。 1954年9月,她以山东省选出的人民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年出版评论集《到群众中去落户》和《丁玲短篇小说选集》。

 

文艺界头号大右派

1955年5月,大规模批判和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丁玲虽从年初起就避在无锡赶写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也抽空写出批判胡风的文章《敌人在哪里》以划清界线,在胡风夫妻被捕五天后的5月2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但由于当局所查抄的胡风日记中称她为可以合作的“实力派”而遭忌,仍然没有躲过这场运动的株连。

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任书记的“中共作家协会党组”,从1955年6月底就开始揭批丁玲等人的问题,8月3日到9月6日举行了十六次党组扩大会,9月30日把会议结果写成《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处理意见的报告》,提出:“责成丁玲同志向党做出深刻的书面检讨,并根据她对所犯错误的认识和检讨的程度,考虑对她的处分问题。同时,对她在南京的一段历史进行审查并做出结论。”12月15日,中共中央批发了这个报告。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中共中央于4月27日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5月17日,在“中国作协”机关整风动员大会上,中共“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根据其前任周扬的指示宣布:“1955年对丁、陈的斗争过火了,要重新处理”;“丁、陈反党集团这顶帽子应当去掉”;“这个问题要在整风中解决”。在此后的“大鸣大放”中,“丁、陈反党集团”以至“胡风反革命集团”成为文艺界批评中共“肃反扩大化”的主要问题。同年6月6至13日,“作协”党组召开了三次扩大会议,讨论如何纠正“丁、陈反党集团”错案的问题。然而,中共中央很快就把“整风运动”改变成”“反右斗争”。 7月25日到8月6日,“作协”党组又召开了九次扩大会议,把“纠正错案”转变成“反击翻案”,揭批丁、陈等“配合右派的猖狂进攻”;8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为题,报导了会议消息;此后到9月17日,“作协”党组又召开了十五次扩大会议,进一步扩大打击面,将丁玲丈夫陈明以及老朋友、同事冯雪峰、李又然、艾青、罗烽、白朗等打成“丁玲、冯雪峰、陈企霞右派反党集团”,连中共中央专案组曾对丁陈案有不同处理意见的成员也被打成“李之琏、黎辛、张海、崔毅反党集团”。丁玲由此成为全国文艺界头号大右派,株连者近百人,“中国作协”总共划了三十名“右派分子”,绝大多数都因同情“丁、陈反党集团”。

 

遣送“北大荒”劳动改造

1958年1月,根据毛泽东的指令,《文艺报》于次年初开辟《再批判》专栏,发表毛泽东修改的“编者按”,清算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和王实味、萧军、罗烽、艾青在十五年前“延安整风运动”时的作品,作为“毒草”罪证公布批判。同年5月,丁玲被开除中共党籍,撤销“作协”理事以外各项职务,取消行政级别(七级),7月丁玲又下放到丈夫陈明已被遣送去的东北黑龙江省“北大荒” ,一起被安排到合江农垦局汤原农场劳动改造。

1960年7月,丁玲临时被召回北京参加第三次“文代会”,未再被选为“作协”理事。 1964年12月,丁玲夫妇被转到宝泉岭农场。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丁玲遭受批斗、殴打及虐待。 1970年4月,丁玲和陈明以“反革命”的罪名被分别关入北京秦城监狱单人牢房。 1975年5月,丁玲被定为“叛徒”后以“处理从宽”释放,她和陈明被遣送到山西长治农村“安家落户”。

 

终获彻底平反

1978年的7月,丁玲被批准摘掉“右派”帽子。 1979年1月,她获准回到北京,6月,她被补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1月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重新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 “中国作协”副主席,同年发表短篇小说《杜晚香》并重印发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80年1月,丁玲的“右派”结论被改正,恢复中共党籍和原工资级别。 1981年8月,丁玲与陈明应美籍华人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邀请,飞往美国进行写作访问,年底离美去香港,次年1月返回北京。 1982年9月,丁玲应邀列席中共“十二大”。 1984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而获彻底平反,不久,被补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长,年底出席“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副主席。 1985年1月,创办文学杂​​志《中国》并任主编,5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寿八十三岁。

200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炯主编的《丁玲全集》十二卷,共四百三十余万字。自1930年代起,丁玲的作品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去世前,任“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

参考资料:

  1. 丁玲,《三八节有感》,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3月9日。
  2. 王中忱,《丁玲的名、别名、笔名辑录》,《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3. 敬宝,《关于《丁玲的名、别名、笔名辑录》的补正》,《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4. 丁玲,《魍魉世界风雪人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5. 黎辛,《我所了解的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的始末》,《纵横》1998年第12期。
  6. 萧杨,《丁玲编辑工作年谱》,《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7. 李向东、王增如,《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黎辛,《关于《丁玲冤案及其历史反思》的辩证》,《粤海风》2006年第1期。
  9. 李向东,《”“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冤案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 史珍,《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同舟共进》2008年第11期。
  11. 张玉秀,《丁玲生平及其创作历程》,《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2. 蔡如鹏、周潇,《陈明:回忆丁玲艰难平反路》,《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8期。
  13. 蒋祖林、李灵源,《我的母亲丁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来源:张裕:《从王实味到刘晓波: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