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第一卷第八案(1954)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福春,笔名雪峰、伴耕、画室、孟烈、何丹仁、洛阳、洛扬、吕克玉、维山、易水、木亭、方雨、庚少、五里、史木、成文英、于子、俞密、白芷、李雍、甘泉等,诗人、翻译、编辑、作家、政治活动家、文艺理论家;1954年因当局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为起点清算胡适的学术思想,作为《文艺报》主编被认为犯有“反马克思主义”和压制“小人物”的立场错误遭批判撤职,三年后被打成“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由此遭难近二十年直至病逝。

湖畔诗人勤翻译

冯雪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五月初七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神坛村农家。 1918年,他十五岁毕业于义乌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次年考入金华县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改名“冯雪峰”。

1921年,冯雪峰因参加反对学监的学潮被开除,同年秋到杭州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加入当年10月成立的文学团体“晨光社”。 1922年4月,冯雪峰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成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诗歌合集《湖畔》,收冯诗十七首;次年又出前三人合集《春的歌集》,收冯诗十二首和散文一篇,却因家庭困难辍学。 1925年春,冯雪峰到北京,一方面到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等所开的课程,一方面自修日语,次年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鲁迅主编的《莽原》半月刊。

1927年6月,冯雪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结识胡也频、丁玲夫妇。 1928年初,他因受北京当局通缉离京,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4月回老家义乌,到县立初级中学任教,认识了正在那里上学的未来妻子何爱玉,半年后因形势紧张辞职返上海。同年12月,他因请教翻译苏联文艺理论问题结识鲁迅,从此以师事之而成为深交,他协助编辑出版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于次年6月开始出版,他与人合编的《萌芽月刊》于1930年1月1日创刊。

1929年3月,冯雪峰与一个月前来找他的何爱玉结​​婚,住进了茅盾家的空房,与鲁迅成为邻居。数年间,他相继出版了十多本译著──日本升曙梦的论文集《新俄文学的曙光期》、《新俄的无产阶级文学》、《新俄的演剧运动与跳舞》(1927) ,日本森欧外的短篇小说集《妄想》(1928)和石川啄木的中篇小说《我们的一团与他》(1929),苏联卢那察尔斯基(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 1875-1933)等的论文集《枳花集》(1928)和《艺术之社会的基础》(1929),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1856-1918)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伏洛夫司基(又译沃罗夫斯基,Ва́цлав Ва́цлавович Воро́вский, 1871-1923)的《作家论》、伏浪司基(又译瓦浪斯基、沃隆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Воро́нский, 1884-1937)等着的《新俄文艺政策》、诗集《流水(新俄诗选)》和德国梅林格(又译梅林,Franz Erdmann Mehring, 1846-1919)的《文学评论》(1929)、苏联绋里契( ВпВпадимиц Максимович Фриче, 1870-1929)的《艺术社会学底任务及问题》和匈牙利玛察(Ivan Matsa, 1893-1974)的《现代的欧洲艺术》(1930)等。

文字纠纷惹恩怨

同时,冯雪峰还奉中共中央之命,游说不久前仍遭中共作家批判攻击的鲁迅加入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于1930年春共同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上以非党的鲁迅为旗帜和盟主,实质上直接受中共掌控。 1931年2月,冯雪峰接任实际领导“左联”的中共党团书记,才调动起鲁迅参与“左联”活动的积极性,4月,他参与创办并编辑“左联”机关秘密刊物《前哨》(第二期起改名《文学导报》),9月,他亦帮助丁玲创办“左联”机关公开刊物《北斗》月刊。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发动战争,冯雪峰与鲁迅等四十三人于2月3日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抗议侵略,随后参与发起“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并当选执行委员,并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11月,文委委员周扬主编的“左联”刊物《文学月报》刊登了一首长诗《汉奸的供状》,遭到冯雪峰的内部批评,鲁迅也发表著名杂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周扬等不以为然甚至反唇相讥,由此与两人交恶。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往江西割据地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后成立中共上海中央局,冯雪峰改任宣传部干事,5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 12月又因身份暴露奉调往“中央苏区”,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周扬在5月丁玲被捕后已接任“左联”党团书记,随着冯雪峰的离开,他与鲁迅的关系更由冷淡转为恶化。

1934年1月,冯雪峰列席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同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5月升任党校副校长。 10月,中共中央因红军不敌国民政府军围剿,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转移而长征,冯雪峰调任红军九军团地方工作组副组长,次年初又调任中央军委纵队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治教员。

1935年7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冯雪峰任高级班政治教员。 10月,中共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次月在安定县瓦窑堡恢复中央党校,冯雪峰调回,任班主任兼教员。

1936年4月,冯雪峰被中共中央派回上海,任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他首先拜访鲁迅并住入其家,听取了鲁迅及其另一“大弟子”胡风对周扬等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和两个月前匆忙解散“左联”等意见,一起协商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为补正。 6月,胡风在《文学丛报》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 》提出新口号后,被周扬等视为别有用心而反弹,攻击胡风等接近鲁迅的作家,引发了“两个口号”的激烈论争;冯雪峰则先后为在病中的鲁迅代笔《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和《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起草并经鲁迅补充修改发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方面谴责谋求与鲁迅合作的托派以划清界限,另一方面抨击周扬、夏衍、田汉、阳翰笙“四条汉子”​​等自居唯一正确的宗派主义。

岂料,这场文字纠纷的恩怨将持续数十年。

暂离中共留把柄

1936年10月,鲁迅病逝,冯雪峰以中共党中央特派员身份主持治丧委员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冯雪峰奉命随同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政府谈判合作抗日事项,因认为中共中央的相关妥协为“投降”而返回上海,向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以写作“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为由请长假,继而于当年底回老家浙江义乌,由此脱离中共组织,直到1939年冬被批准重新恢复组织关系,被任命为时在浙江的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0年,出版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中共领导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多人因违抗国府的移防北上军令并袭击友军而遭国军围歼,国共关系濒临破裂;冯雪峰也于次月在义乌家中被作为“中共嫌疑犯”而逮捕,不久即关押到上饶集中营,1942年11月经原浙江第一师范的同学等援救获保外就医出狱。

作家书屋出寓言

1943年6月,冯雪峰辗转到达战时陪都重庆,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专事写作,年底迁居于老友姚蓬子的“作家书屋”,同时将在狱中写的诗歌结集为《真实之歌》出版,此后两年又相继出版杂文集《乡风与市风》和《有进无退》。 1946年2月,他回到上海,被安排在苏联塔斯社在上海的时代出版社任编辑,居于已迁到上海的“作家书屋”,直至1949年6月;其间相继编辑出版高尔基(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 , 1868-1936)的长篇小说《夏天》(1946)、杂文集《跨的日子》(1946)、文论《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7)、寓言集《今寓言》(1947)、诗文集《雪峰文集》(1948)、寓言集《百喻经故事》(1949)。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冯雪峰于6月作为筹备中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华东代表团团长前往北京,并在7月召开的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和“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文协”,1953年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两团体的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9月当选为“文协”上海分会主席,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会议。 1950年,冯雪峰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当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兼《文艺创作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协助国家出版总署在上海成立鲁迅著作编刊社,并任社长兼总编辑。

1951年3月,冯雪峰奉调北京筹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任社长兼总编辑,并任中共“文协”党组副组长,发表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出版研究专著《鲁迅和他少年时代时候的朋友》。 1952年1月,他接替丁玲兼任《文艺报》(半月刊)主编,后又接任“文协”党组书记,出版《回忆鲁迅》、《论文集》(第一卷)、《雪峰寓言》出版。 1953年3月,他又兼任“全国文协”刊物委员会主任委员,8月出版其主持编辑并作序的《瞿秋白文集》,9月继续当选为改名“中国文联”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红楼梦研究》成牺牲

1954年9月,冯雪峰作为浙江省选出的人民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月,山东大学两位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应约在母校《文史哲》杂志9月号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对著名红学家俞平伯与半年前发表的《红楼梦简论》提出商榷。由于毛泽东很快注意到这篇文章,《文艺报》奉命转载此文,冯雪峰亲自编辑对该文略做文字处理后,在下半月的《文艺报》第十八号加“编者按”作为正常学术批评转载发表;《光明日报》也于10月10日在《文学遗产》栏刊登他们批俞的《评〈红楼梦研究〉》。 10月16日,毛泽东写信给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及包括冯雪峰在内的宣传及文艺部门负责人,要他们阅读李、蓝这两篇文章,高度评价:“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提出:“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 “并强调:“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

1954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该报文艺组副组长钟洛的署名文章《应该重视对〈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次日刊登李、蓝的文章《走什么样的路? ──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28日又发表经毛泽东亲自修改过以该报文艺组组长袁水拍署名的文章《质问〈文艺报〉编者》,矛头直指冯雪峰: “在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式态度。”

这是中共中央党报首次公开批评其全国文艺团体机关报,从此大开利用学术论争开展政治运动之先河。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文艺工作的副部长、“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作协党组书记周扬闻风而动,安排三天后召开“中国文联”主席团和“中国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定调,把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重点放在反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和批评《文艺报》向资产阶级投降而压制“小人物”的错误,并检查批判《文艺报》以往工作的问题,冯雪峰在会议上做了检讨和自我批评。

联席扩大会议直到12月8日结束,共开会八次,一些重要发言经整理选择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文艺报》上,引导全国各地报刊开展了一面倒的大批判运动。此外,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主持召开多次部务扩大会议,“中国作协”机关中的中共支部书记康濯也多次主持支部大会,重点都是揭批《文艺报》及冯雪峰,并波及副主编陈企霞和前主编丁玲。

195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冯雪峰《检讨我在〈文艺报〉所犯的错误》一文,根据毛泽东的定调,承认:“这是立场上的错误,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是不可容忍的。”毛看到此文后批注:“应以此句为主题​​去批判冯雪峰。”12月8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团最后一次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文艺报的决议》,重组《文艺报》编辑委员会,免去冯雪峰主编职务,但因他认错态度好而保留在七人编委中。 12月31日,毛泽东又将冯雪峰的诗《火》、《三月五晨》和寓言《火狱》、《曾为反对派而后为宣传家的鸭》、《猴子医生和重病的驴子》等作品批给其他中央领导人和他的几位秘书阅读,以暗示他为何不能放过冯雪峰。

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

1955年5月,全国展开大规模批判和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动,逮捕了大批“胡风分子”。不久,丁玲、冯雪峰等三十年代曾与胡风有过良好关系者也相继在“中国作协”党组会议上受到追究,尤其“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被重点提出。冯雪峰为此做了说明和检讨。而众所周知,胡风后来与冯的关系一直不好,在1954年呈交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中和其后针对《文艺报》问题都激烈批评了冯雪峰,因此冯才得以过关,没有在当时就像丁玲那样因不久前仍被胡风夸过而遭揭批成一个“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

1956年,冯雪峰继续主持编注新版《鲁迅全集》,出版《寓言》、《论〈野草〉》、《论〈保卫延安〉》,次年出版寓言集《富翁造三层楼》。

1957年3月,中共举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中提到要在全党开展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冯雪峰也出席了这次会议;5月,中共中央开始在全国大造舆论,号召党外人士“大鸣大放”,提批评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冯雪峰被任命为该社整风领导小组组长,也积极动员党外批评党内包括他自己。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把“整风运动”改变成“反右斗争”──反击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斗争,“作协”党组马上就向一直在闹“翻案”的丁玲等人反击。

1957年8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报导了前一天“作协”党组扩大会议的情况,其中点名揭批冯雪峰支持“丁、陈集团”成员,“背着党图谋出版一个以文学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同人刊物’”,并“作了初步检讨,承认自己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和反党情绪,承认自己的文艺思想同党与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是有牴触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奉命“配合作战”,当天开全社大会宣布撤销他的整风小组组长职务。于是,他在1930年代与胡风的关系和“两个口号”之争的旧帐又被一些当事人提起清算,被定性为“勾结胡风,蒙蔽鲁迅,打击周扬、夏衍,分裂左翼文艺界”。

1957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丁陈集团参加者、胡风思想同路人冯雪峰是文艺界反党分子》,继续报导“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的进展,对他从言行到文字的新帐、旧帐做了全面清算,包括:

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大举进攻的时候,冯雪峰和丁玲、陈企霞密谋推翻1955年党关于丁、陈反党集团所做的结论。

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冯雪峰混淆视听地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只有右派言论和右派活动,但没有右派分子。”以后他虽然承认了有右派分子,但又企图保护右派分子过关……

1936年,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他不信任当时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却把正在反对党的胡风一度拉入党内。

冯雪峰和胡风在文艺上许多根本问题的看法相一致,所以党和革命作家对胡风的反动文艺思想几次提出批判的时候,冯雪峰都采取对抗或缄默的态度。

在他的杂文和论文中,反动的阴暗的思想表现得也很露骨。

摘引批判的作品包括:《对于文学运动几个问题的意见》(1936)、《民族性与民族形式》(1940)、《鲁迅论》(1941)、《论艺术力及其他》(1945)、 《题外的话》(1946)、《有进无退》(1946)、《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7)等。于是,冯雪峰就被打入“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列为“右派骨干分子”。

1958年4月,冯雪峰被开除中共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由文艺一级降为四级,被安排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部五四文学组担任编辑工作,后又调到集中安排“右派分子”的该社编译所。

1959年,冯雪峰编辑的《郁达夫选集》出版,此后继续编辑《郁达夫文集》和《新文学三十年集‧短篇小说选》都未能出版。 1961年,他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但继续撰写关于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遭告诫,遂将数十万字初稿付之一炬。

1962年,他被安排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此后请创作假写作关于太平天国的长篇小说《小天堂》。 1965年秋,化名“冯诚之”到河南省安阳农村参加“四清运动”。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全国发动文化大革命,冯雪峰被作为“牛鬼蛇神”集中关押在单位里,强迫写一些交代材料。 1969年,他被下放至湖北省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回北京被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

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因肺炎引起并发症在首都医院去世,终年近七十三岁。

197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冯雪峰右派问题的改正决定》,恢复其党籍和政治名誉,11月17日,再次举行冯雪峰追悼会。

1981至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雪峰文集》四卷,约二百万字。

参考资料:

  1. 一丁,《记冯雪峰》,香港《观察家》杂志1978年3月号
  2. 徐光明,《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第21期。
  3. 包子衍,《冯雪峰的笔​​名》,《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4期。
  4. 谢泳,《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冯雪峰》,《书城》1995年第5期。
  5. 李辉,《往事苍老》,花城出版社,1998年。
  6. 牛汉,《回忆冯雪峰的”“受难”时期》,《科学时​​报》2003年12月4日(摘自王逡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 徐庆全,《周扬与冯雪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 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9. 孙琴安,《雪之歌──冯雪峰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 于继增,《〈红楼梦〉研究风波实录》,《文史精华》2005年第8期。
  11. 叶德浴,《友谊的裂变和友谊的回归》,《粤海风》2007年第3期。
  12. 倪墨炎、陈九英,《冯雪峰与鲁迅》,《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
  13. 黎辛,《李之琏、张海、崔毅与我被打成”“反党集团”与改正的始末》,《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2期。
  14. 王学典,《”“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 》,《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21日。
  15. 李加林、王建群,《冯雪峰在徐市集中营保释出狱始末》,《人民政协报》2011年11月24日。

来源:张裕:《从王实味到刘晓波: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