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草婴夫人盛天民消息,翻译家草婴先生于2015年10月24日18点02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在凤凰文化的连线中,草婴外孙表示现在家中都很悲痛,暂不接受采访。

上海著名作家陈村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文悼念草婴先生,“记住这位翻译大家。他竟以一人之力翻译列夫·托尔斯泰全集。”

同为国内俄语翻译界老前辈的高莽先生透露,自己与草婴先生是多年的好友,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逝世的前几年更是一直在医院躺着,时常陷入沉睡状态。“他小时候就常生病,年轻时曾患肺结核,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扛很重的麻袋,把腰压断了,又在板子上躺过好多年”。在高莽的印象里,草婴先生身材清瘦,可是精神抖擞,走路不慌不忙,说话有板有眼,戴着一副茶色眼镜,头发梳得光溜溜,衣着永远利利落落,几十年如一日。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的印象中,草婴先生工作很勤奋,对翻译极其认真,为人处事低调谦和,非常关心俄罗斯文学在当今的翻译和出版。他为广大翻译者的待遇和利益多次发出有社会影响的呼吁,可以说受到托尔斯泰影响,他也积极参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变革。

现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曹元勇回忆了与草婴先生的交往过程,以及生命中最后的一段岁月。在他眼中,草婴为人温和、低调、充满知识分子式的社会关怀,”这可能跟他翻译那么多俄语文学这种胸怀是有关系的,他不是一个很激烈的人。”

草婴先生在世时,曹元勇时常登门拜访,发现老先生家最好的房间竟是书房,里面放满了俄文版和关于托尔斯泰的书,以及各种工具书和手稿。家里充满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氛围,既简朴又有书香气。先生生病以后,来往就少了,”我最后一次去看他,就看见他夫人跟他讲说是曹元勇来了,来看你了,他也就眼睛眼皮那么翘动了两下,基本上就是说没有什么反应了。”

草婴
草婴先生

【40年代开始翻译生涯】

自学俄语,搞翻译初衷是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草婴,浙江镇海人,生于1923年,原名盛峻峰。1937年,日寇入侵,盛峻峰随家人迁居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一座先进的城市,各种先进思想在上海交汇,他对苏联发生的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尤其喜爱俄苏文学,并希望通过传播新思想鼓舞中国人民抵抗法西斯的信心。在连一本俄汉字典也没有的情况下,他省下零用钱作为学费,秘密地同一位俄侨学习俄语。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创办《时代》周刊,在身为《时代》负责人的地下党人、大翻译家姜椿芳的指引下,身为中学生的盛峻峰开始为《时代》、《苏联文艺》等刊物翻译新闻报导。对于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草婴在《我与翻译俄罗斯文学———翻译生涯六十年》中有过这样的阐述:“我学习俄语并从事翻译,主要是出于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一股热情。我的青少年时期正逢日本军国主义蹂躏我们的国土,接着希特勒入侵苏联,我国人民在战争中生灵涂炭,苏联人民也遭到类似的浩劫。这两种侵略本质上是一样的,那就是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所以,我从事翻译主要是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其次是通过学俄语培养对俄罗斯文学的爱好,想为中国读者介绍些优秀的俄苏文学作品。”

从盛峻峰到草婴,我就是一个像草一样普通的子民

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1945年他正式到塔斯社上海分社上班,从此正式开始翻译生涯。有一次高莽问草婴为何以“草婴”为笔名,草婴回答:“草——是最普通的植物,遍地皆是,我想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子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这个笔名伴随他一生。

 

草婴与妻子
草婴与妻子

1947年,草婴与妻子盛天民喜结连理,此后两位老人携手走过近70年的时光。盛天民与草婴相识于1944年,比草婴小5岁,是他的同校“师妹”,被草婴的进步思想所打动。草婴曾言最甜蜜的时候就是翻译托尔斯泰作品的时候,最感激的人就是妻子盛天民。盛天民说,几十年来,两个人的感情就像电影《归来》中一样。

【50年代译肖洛霍夫】

文艺作品首先要关心人,肖洛霍夫是最伟大的

20世纪50年代是草婴翻译的一个高峰期,主要翻译苏联作家肖洛霍夫作品,包括《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还有尼古拉耶娃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那时,“以俄为师”,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苏联的一切。草婴还翻译了《苏联的恋爱与婚姻》、《企业中的党工作》等一系列有关苏联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的书籍。为帮助人们学习俄语,他还编撰了《俄文文法手册》,由中华书局1953年出版。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情势发生了变化,揭发批判个人迷信的文章源源不断出现在苏联报刊上。草婴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强调人对人的恨,缺乏人对人的爱,也就是缺乏人道主义精神。“我深深感到文艺作品首先要关心人,关心人们的苦难,培养人对人的爱,也就是人道主义精神”,而托尔斯泰就是俄罗斯人道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也因为这样,托尔斯泰被称为十九世纪世界的良心。在苏联文学中,肖洛霍夫被公认为托尔斯泰的继承人,在写作技巧上继承了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在思想上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年有人批评他反对阶级斗争理论,宣扬人性论,不是社会主义作家。但草婴通过反复阅读肖洛霍夫的作品,完全肯定他是最伟大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应该首先介绍给中国读者。因此,草婴坚持翻译了肖洛霍夫的多部作品。

高莽:草婴是真正的好翻译,有自己的想法和坚守

在凤凰文化的连线中,高莽感慨道“他是一个泰斗,他的俄语翻译是最强的了”,并对记者将他与草婴先生并称泰斗的说法辞而不受,“他是大师我算是老几,我怎么能和他比呢”。高莽认为,之所以说草婴先生是真正的好翻译,是因为他非常认真地对待翻译,有自己的想法与坚持,他翻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都是在传承人道主义精神,“他有他的想法,我们可能认为人道主义已经是过时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

在翻译之外,草婴也有自己的坚守。1955年和1957年,草婴两度被要求揭发批判翻译家满涛和傅雷,但草婴认为,作为一个朋友、一个人,总得保持一个人的人格。他熟悉满涛和傅雷,知道他们不是反革命,所以坚决不写批判他们的文章,这也为他今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60年代译托尔斯泰被迫中断】

东方长期愚昧、落后、野蛮,更需要推广人道主义

60年代,草婴开始着手翻译《托尔斯泰全集》,“我觉得人类发展到今天,除了物质上高度发展之外,更需要推广人道主义思想,而在东方,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对‘人’的不尊重情况尤其严重,种种愚昧、落后、野蛮的行为都是由于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不把人看作是世界的主人。此外,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也是我重点介绍的一个原因。”

【文革期间被污为“肖洛霍夫的吹鼓手”】

高莽:文革时被压断了腰,他身体就没好过

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草婴翻译肖洛霍夫作品也从受到赞扬逐渐转变为受到批判。翻译托尔斯泰的计划刚刚开始,草婴就遭受到了迫害,这一计划不得不搁置了。“文革”时期江青认定肖洛霍夫是“苏修文艺鼻祖”,而草婴是肖洛霍夫的吹鼓手,肖洛霍夫在中国的代理人。因为坚持翻译肖洛霍夫,草婴全家遭受打击,他和爱人被隔离审查、批斗,两个孩子被送到农村,他本人也曾两度徘徊于生死边缘。

1975年,瘦得体重只有90来斤的草婴,被叫去扛水泥包,一包水泥100来斤。一次,他人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水泥包压在他的肩上,造成了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他是“牛鬼蛇神”,没有资格住院,只得回家,在木板床上吃喝拉撒一年之久,被折断了的胸椎骨才愈合起来。这场伤病对于身体底子本就不够康健的草婴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高莽告诉凤凰文化,“他的身体从来没好过,人也一直很瘦”。

但是,草婴却从没有在翻译这件事上低过头,也从来不承认自己犯了罪。他说:“胸椎骨断了,脊梁骨没有断。”

【文革结束后续译托尔斯泰全集】

一分为二看文革,曾响应巴金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

曹元勇回忆起与草婴先生的交往,“他有很多思想,对整个社会问题非常关注。他也不像一些从文革过来曾经受过迫害这些知识分子,讲起一切来就全盘否定,他对好多事情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看到它不好的一面或者好的一面,也要想它的另一面。这个可能跟他翻译那么多俄语文学这种胸怀是有关系的,他不是一个很激烈的人”。

草婴在巴金先生追思会上
10年前,草婴在巴金先生追思会上。(摄影:陈村)

据陈村透露,至今他仍保存着草婴先生2005年在巴金追思会上的一段讲话录像。“他在那录像中谈到了一些翻译界的情况,谈到了跟巴老讲翻译态度的事,也讲到了他们同是‘牛鬼蛇神’”的时候的一些事情,还有就是他响应巴老的一个心愿就是要建文革博物馆。”陈村说,将把这个录像捐献给巴金故居。

18年,每天1000字,草婴翻译了500万字

文革结束后,草婴已经年过半百,深感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年被剥夺了,他说:“我已不那么年轻,可以随便地浪费时光;我也还没有那么老,可以平静地等待死亡。于是,他迅速地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

译成《托尔斯泰文集》十二卷,四百万字;再译成《肖洛霍夫作品集》三卷,一百万字。共计五百万字的译文,要在短短十五年内完工。

其时,草婴社会活动和外出讲学的任务很重,但他始终有个通盘计划,远期的、近期的,当年的、本月的,甚至每一天的。在各种各样的计划中,译书是头等大事,一切活动都以它为轴心。1977年,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草婴先生出任总编辑也被他婉拒了,因为他已下定决心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草婴的翻译速度并不快,每天的翻译速度大约是1000字。但在他的坚持下,几乎每两三年就有一本托尔斯泰的译著问世。这项工作历时十八年,至1995年全部完成,共十二卷四百万字,其中被称作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战争与和平》就花了六年。

哈吉穆拉特
现代版草婴译本《哈吉穆拉特》彩色插图欣赏

草婴先生在把托尔斯泰十二卷小说全部译完后,基本上就停止了翻译工作。对他来说,这就像一个人把人生大事都处理完了一样。2004年,曹元勇还曾经想请草婴先生来编译一本《托尔斯泰的画传》,他非常认真,托了朋友从俄罗斯带回来好几本画册,图片都选好了,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进行下去。

曹元勇:以一己之力从俄语直译托氏所有小说,草婴是独一无二的

曹元勇告诉凤凰文化,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把托尔斯泰所有的小说从俄语翻译成另外一个语言的,一个人也没有,除了草婴,他是独一无二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曾于2004年出版这套全集,曹元勇作为当年此书的主要编辑者,见证了草婴工作时的严谨与投入,”确定选择,认真感受,逐字翻译,反复校对,对比译本,最终校样”,曹元勇说,这六道翻译工序,注定了草婴的译本独一无二。但草婴先生也曾表示,“像我们这样的译者,现在是吃不开的”。

草婴的治学态度相当严谨,力图译得既口语化又规范化,文字力求清新优雅。他在“得、地、的、还、就、已、了”这类小笔触上特别下功夫,改过来又改回去。同时,草婴也非常照顾原文的内在节奏,以及情绪气氛。“润饰文字是没有底的”,草婴经常说。

这也令陈村钦佩不已,“他很伟大,能够把托尔斯泰都翻译过来太不容易,而且他很低调,你看他什么时候张扬过?他从来没有,他就是反正就埋头苦干就在那儿就干,他也不吹嘘也不什么,反正用作品说话”。

赵武平回顾道,托尔斯泰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很早,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起,一直有优秀的翻译家从事相关工作。比如,文学研究会的耿济之,革命文学家瞿秋白,都翻译了不少作品。还有汝龙,刘辽逸,以及谢素台,等俄语专家。解放后大量托尔斯泰的译作涌现,周扬在左联时期从英文转译的《安娜·卡列尼娜》有很大影响。草婴的难得之处在于,他以一人之力翻译出托尔斯泰的所有重要作品,给读者提供了风格一致的托尔斯泰,这是非常难得的。继读者所熟悉的傅雷译巴尔扎克,汝龙译契诃夫之后,草婴译托尔斯泰也被同等视之。

陈村:他没有编制和工资,全靠翻译维生

陈村清楚地记得,93岁的草婴并没有加入任何单位组织,并且没有工资,“他就是自己在家里翻译,翻译了以后人家给他稿费。你要知道他是没有工资的,他就是靠翻译,巴金以前也是靠稿费为生的。”像巴金和草婴两位先生这样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靠翻译稿费生活的,还有罗稷南、傅雷、满涛、萝海等老翻译家。

巴金与草婴
巴金(右)与草婴

对于这样一位在寂寞中坚守的翻译家,曹元勇坚持按照作家版税标准支付翻译版税。他说,好的翻译家,翻译一本书跟一个好的作家写一本书付出的心血是一样的。

【关于翻译】

如今先生仙逝,曹元勇感慨道,草婴先生为翻译界留下了一个背影。在痛惜之余,他也对文学翻译的现状感到忧虑,”图书出版翻译越来越商业化这样一个背景下,还是值得我们真的好好想想,做文化、做翻译到底价值在哪儿,我觉得这个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草婴先生在世时,始终认为译者的品行是影响翻译成败的绝对因素,译者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翻译”。除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勇气,还需要踏实的基本功。很多时候没什么取巧的办法,译者本身的素养很重要,“译者的中文水平够不够,表达能不能得心应手;译者的外文水平合不合格,工具书用得多不多、时间耗费得多不多;译者的知识面宽广度够不够,文学素养如何,都很重要”。

译作评判标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

作为托尔斯泰的权威译者,很多中国读者都是通过草婴先生的翻译认识托尔斯泰的。然而草婴却认为,译作者在选题的时候应该考虑与自己风格比较适宜的作品。“我不翻不合我口味的作品。”草婴认为,由于译作的风格事实上已经融合了原作者的风格和译作者的风格,所以应该允许有不止一个译者来译同一篇作品,让读者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译本。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译本,不可能有一种标准的译文。

“他翻译的像《安娜·卡列尼娜》就比较轻快,这个很好读,因为我对照过其他版本,周扬的可能比较凝重,反正都蛮好的。我们作为读者也不能读原作,能够读他们那些大家的翻译也是幸福的。很多人是他的读者,他们在心底我想是感谢他的,他的文本还会留下去。”陈村回忆起年轻时阅读草婴译本的托翁著作时感慨说。

草婴认为评判翻译作品的标准应该是:译文读者读后的感受相当于原文读者读后的感受。然而这一点很难做到。不同作家有不同作家的风格,而翻译作品的风格则是既有原著作家的风格又有译作家的风格,因此很难说某篇译作到底好还是不好。通常译者都要适当处理时代背景的差异、民俗习惯的差异和不同语文本身的特点,对异质因素(本雅明语)细加研究,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随意“规化”,力求使译文读者尽量欣赏到原著的艺术魅力。

其实老一辈的翻译家都有一些时代的烙印,可能这些时代背景纷纷融入了他们的性格当中,多亏了他们,我们才得以读到这么多优秀精彩的译文。

【关于俄语文学】

草婴先生曾说过,译界现在问题很大,译者不多,质量也尤其没有保证,很多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直到现在,这也是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莽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主要是学苏联,把苏联看成是老大哥,像英美、拉美、非洲等文学过去也有,但是不像文革前那样重视。但是现在属于多元化的世界,不能仅仅抱着俄罗斯文学或者苏联的文学,各个国家的文学都需要介绍,无论是译者数量还是比重都无法与过去相比,“但是我看有些人还是在坚持搞俄罗斯文学的”。

赵武平认为导致近年来,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逐渐陌生的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是市场因素,当代俄罗斯文学在国际上影响大的不多,中国也因之较少选译。但译文社一直在坚持,比如近期刚出了当代优秀小说家索罗金的新作,前两年还首次出版了三大卷《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

陈亮在微博感慨,俄语文学的译介,一百年前就很丰富了,当时的留日学生,鲁迅、周作人等,就已经能看到非常多非常全的俄语经典著作了。要感谢这些俄语文学经典作品的中文译者,尤其是这些因为文学本身,而非政治风潮来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除了草婴,还有汝龙、臧仲伦……俄语的中文译者也曾星光闪耀。

【草婴译著】

《考验的时期》,[苏]尼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加里宁论文学和艺术》,[苏]班台莱耶夫,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团的儿子》, [苏]卡泰耶夫,草婴,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

《高加索故事》,[俄]列夫·托尔斯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当代英雄》,[俄]莱蒙托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翘尾巴的火鸡》,[苏]班台莱耶夫,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苏]尼古拉耶娃,花城出版社,1983。

《幸福》,[苏]巴甫连柯,花城出版社,1984。

《顿巴斯》,[苏]戈尔巴朵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新垦地》,[苏]肖洛霍夫,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一个地主的早晨》,[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一个人的遭遇》,[苏]肖洛霍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俄]列夫·托尔斯泰,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冯婧]

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