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之2这部著作的作者,我的友人万之,又是学者,又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在这部著作里,他画出了二十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其中两位——1974年得奖的马丁松和1987年得奖的布罗茨基——很明显是作者的知音作家。其余的是1990年到2009年得奖的作家。

万之跟马丁松是有缘分的。属于瑞典最优秀现代作家之一的马丁松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禅宗哲学,非常感兴趣。瑞典学院的颁奖词“因为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表示瑞典学院也重视马丁松的禅宗思想。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很少译成外文,因此在北欧以外几乎默默未闻。在北欧呆过二十几年的万之精通挪威语和瑞典语。他不仅读过马丁松的主要著作的原文,也翻译过他的自传性小说《荨麻开花》和他以唐朝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戏剧《魏国三刀》。

给万之印象最深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是布罗茨基。听过布罗茨基朗诵自己的诗歌之后,万之才明白诗歌的形式和音乐的节奏间非常密切的关系。

万之的获奖作家肖像多半是展开瑞典学院的颁奖词的意义。学院的颁奖词有时非常不容易译成中文。主要的原因是其内容丰富而篇幅又缩短到最低的限度。另一个原因则是多数的颁奖词用的是汉语所不具有的关系字句的形式。仅仅靠颁奖词的译文的观察者常常误会其原来的意义。自认为是瑞典学院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专家有时也搞不清楚颁奖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可笑的是有的观察者连瑞典学院的称呼都搞不清楚,将它说成什么皇家学院或者文学院。

评价文学作品当然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自己欣赏的作品别人也许不会欣赏。评价的标准也取决于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能力、自身经验和人生观等等。

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的任务实在是一份苦差事。因为瑞典学院的评选结果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事先不能准备,可是约稿的报刊希望尽快发表。你要是以前读过得主的一些著作就比较好办,要是没有读过的话就得另外想办法。2007年的获奖作家莱辛夫人令万之难堪:怎么能评价一位你没读过的作家呢?瑞典语有一个俗语说“遭到厄运时,帮手在身旁”。万之的贤妻安娜不仅是汉学家和优秀的翻译家(她最近十几年翻译过三十几种当代中文作品),她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安娜当然读过莱辛夫人的好些著作。万之的幽默感很强的题名为《只有女人更懂她》的文章里,安娜有机会又修理她丈夫,又讪笑瑞典学院那些大男子主义的老头子。骂得好!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东西方之间建造沟通的桥梁。通过他的文学方面的训练和修养,万之取得了建筑这种重要桥梁的资格。这本著作应该算是这种桥梁的一个重要基石。

来源:深圳晚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