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2

舒心:沈旭晖主编《1967:国际视野的反思》

【舒心书评】沈旭晖主编《1967:国际视野的反思》

最近,被认为是香港1967年反英抗暴运动领袖的左派工会领导人杨光病逝,在香港引起了社会政界人士的争议。对于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同时期进行的“六七风暴”,再次旧事重提,并且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事缘香港在1967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的“六七暴动”,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到后来的暗杀、枪战。“六七事件”距今已快五十年,但很多研究都停留在平面的回忆和叙述上。前不久,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和火石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1967:国际视野的反思》一书,由沈旭晖主编,从国际的视野,对香港1967的反英抗暴运动进行分析与反思。

此书把2012年中大亚太研究所举办的“六七运动”研讨会的内容整理成文集,分三个部分贯串内容。第一部分探讨中国与“六七事件”;第二部分讲述“六七事件”和港英殖民管治与国际互动;第三部分讲述“六七事件”的遗留影响,特别是如何塑造今日的香港特区。书籍最后加入了四位“六七事件”当事人的个人分享。

该书的主编沈旭晖,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全球研究课程主任、香港亚太研究所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致力于国际关系研究,定期于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如《中国季刊》、《当代中国》等,并为香港及中国报章杂志撰写国际关系评论。他在开篇的序言中表明自己并不研究香港历史,而是从国际关系背景出发,以单一视角探讨“六七事件”。比如当时美国、前苏联及其他殖民地在事件中扮演何种角色,希望开阔单一事件研究的视野和广度。

在香港学界,国际关系是一个非主流学科。它的非主流身份,部份却是由泾渭分明的学风促成,令不少原来拥有国际视角的素材,都集中在单一学科的研究之中。1967年发生的“六七暴动”,或当事人所称的“反英抗暴”,即是其中一个例子。

关于“六七”本身,近年已有不少研究面世,但是,还欠缺系统与具体。相对而言,这本书的着重点,在于聚焦“六七”的前因后果,也就是当时国际形势格局、中国政治、港英政策对此一事件的影响,以及今天的香港特区如何被事件的遗留问题所影响。这本书收集的三个部份,正是以此脉络贯串。包括了香港历史学家丁新豹、余汝信等人的专题论述,也有谭志强、黄世泽、刘锐绍等传媒工作者的文章。除此之外,书中还有曾宇雄、林占士、陆德成和陶杰等四位曾经参加过“六七运动”的当事人的个人反思。他们以当时的工人、警察、学生等不同的身份亲历见证,观点角度也互不相同,因而重新呈现出来的历史事件,可以令人读来更加感觉立体。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