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意义的追寻》(Man's Search for Meaning)

2016-03-18

我相信,就算在漆黑一片当中,只要愿意张开眼,也怕只是一丁点的星光,人的心灵总可以找到可以注目的方向。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生命总有希望”的价值观,是风凉话,又或者是自欺欺人。可是,在人世上,却又的的确确有人,不但经历过近代史上最可怕的一页,劫后馀生,他更加将自己的经历,转化成一套全新的心理学说,协助众生活出生命意义,渡过难关。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 Frankl)是维也纳大学的神经暨精神病学教授,他创立的“意义疗法”,与佛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学说,并后世称为“维也纳三大学派”。他一共著有三十一本作品,大多都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畅销全球。其中,又以《意义的追寻》(Man’s Search for Meaning,又译作《活出意义来》),最具代表性。这本书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籍之一。

《意义的追寻》有一半内容,讲述维克多.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关进犹太集中营的经历,以及他以第一身角度,观察其他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活著的机会,又或者怎样奋力生存。假如要我用一句说话去概括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我会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所有的东西皆可以被拿走,但除了一件事,就是人类最后的自主权。任何情况下,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走的路径。”

维克多.弗兰克的心理学,虽然有极浓厚的存在主义色彩,不过他的著作又不似其他存在主义者般,处处给予读者幽暗的感觉。相反,在维克多.弗兰克的作品中,黑暗的存在是为了突显光明的性质。维克多.弗兰克认为,寻求生命意义,是生命最原始的力量。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在人生不同阶段,生命意义也不同,所以必须由此人自己去寻找;“意义治疗”要旨就是相信,人一旦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就可以免于因生命空虚而产生的神经官能等各方面的问题。

寻找生命意义,大致上有有三个途径:一,透过工作和创造。二,爱。三,受苦。作者自己就是在集中营被剥夺了一切之后,悟出原来人最后一度防御系统,就是我们的心灵。若然这度防线也失去了,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一样是生不如死。反过来说,要是心灵健全,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人也可以找到方法,继续生存下去。

维克多.弗兰克提出的“寻找”,有人认为更贴切地应被理解为“建构”。换句话说,人透过建构意义,用另一个角度去面对主观及客观的险境。不过,意义的建构,也不是完全抽离于现实;人必须肯定过往的生活,但又容许发现新意义的空间。当一切都显得没有意义,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近代所谓的抑郁症。抑郁症病人,往往感觉活著是难以忍受之轻。

当下社会大众关注的青少年轻生问题,或许我们都可以在维克多.弗兰克的作品中,找到解决办法的一点线索。

文章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