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里,到底有多少条鱼,恐怕不是人类所能数清楚的。

按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说法,最好笑的莫过于吃鱼的人试图要数清楚大海里的鱼了。

大海的鱼,是数不清楚的,不仅仅是种类,还包括数量。

但要说大海里的鱼愈加多了,而不愈加是少了,恐怕难以说服我。

我第一次到海上观察养殖渔民的作业现场,发现了一个习以为常但又不能不说有点可怕的场景,渔民们以每斤一毛钱的低价收购一种未成年鱼,作为养殖大鱼的“饲料”,每次进货都有好几吨。于是,这些可怜的小鱼就有了一个别名叫“饲料鱼”。

我关心地问与我同行的海边的熟人,他们说,这些鱼都是可以长大的,因为这些鱼属于“自然”的,也是无人管的,所以“拣到篮子里都是菜”,每一网总捕到一些“饲料鱼”,扔了可惜,卖了也不过换盒烟钱,似乎这些幼小的鱼生命比废品还便宜一些。

小鱼成了比废品还便宜的废品,使我想起我们人的一些“发明”。二十年前,我们的大众,甚至大众传媒都用一种声音,异口同声地称呼身体有障或智障的人为“残废”。解读“残废”很简单,“一残二废”,生在新社会,长在阳光下,却是一个“废人”。

现在似乎好了一些,改“残废人”为“残疾人”了,大街上也有了盲道,虽然总被扭曲的像麻花一样,继续让那些无辜的“盲人”找不到北,但“聊胜于无”;还有,一些公共卫生间可以让轮椅进出了,但我们的公共汽车和地铁,总是让我们的有体障人士不能方便进出。这多少有点逼他们当“废人”的意思了。

人是高级的有灵性的生命,自然越来越进步——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人与人可以高呼“让世界充满爱”,而对鱼类这样的大海里的生命,却有点残忍了,“一网打进”,还美其名曰“饲料鱼”,不知道我们的童年和我们后代的童年听多少遍“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才能把眼睛转向大海,尊重大海里的幼小生命,还鱼类的“鱼权”,捍卫它们求生存、求自由的自然法则。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当我们的读者在案头翻阅庄子的时候,谁会想到大海里的鱼,却是躲藏来躲藏去,时刻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被迫和渔夫对话,“饶我一命,全身相报”。它们希望,等小鱼长大的时候,进入人们的餐桌,总比被冤枉当“饲料鱼”强些吧。

生生不息的,不仅用于人类,还包括鱼类。借用美国大片《海底总动员》的一句台词:“鱼类是朋友,不是敌人”。

春节前夕,浙江象山石浦渔老大李贤根,匆匆从行使在宁波海域的运输船上用特大嗓门给我打电话,似乎海风呼啦啦地钻了进来,还有鱼腥味。老李提前来拜年了,而且还托运送来了上好的海鲜。

那一条条就像黄土高坡上农民老汉腰带那么粗的带鱼,冰冻的“胡子眉毛”一大把的墨鱼,还有黄鱼、海虾等,都来自距离宁波海域比较远的外海,近海已经没有这么宽的带鱼了。当然,老李知道我在杭州也可以买到很好的海鲜,但他总是以一种农民走亲戚的方式,让你不得不感到你有几个农民亲戚,而且一直都在来往着。

我喜欢吃大鱼,不忍心吃小鱼,因为小鱼“正在发育”。

老李原本是外出捕捞的渔老大,由于近海几乎无鱼可捕了,转产转业上了岸,也没有什么技能可以上岗,所以,打渔的只能打渔,离不开大海,无奈只能做与渔业有关的营生。后来,他决定与村里的合伙人一起搞服务,专门为远海打渔的渔老大运输捕捞的渔货。在外海作业的渔老大以往都是打满一船就往回赶,但由于来回时间长,柴油涨价,催发了渔货运输这一新行业,他们这些“渔老大”就可以三四个月回来一次了,这样也节约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柴油,以及宝贵的时间。老李搞运输,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回来一次,通过他总能买到最好的海鲜,当然价格也是最公道的。

象山,自古就是捕捞之乡,渔业一直都很发达。只是到了近些年,近海鱼类越来越少,大鱼越来越少,当地政府的渔业部门用了一个词叫“资源衰竭”。大海资源到底怎么衰竭的?当然是捕捞过度,或者说是“无序、无度、无偿”,以及陆地排放大海的污染物增加,污染更加严重,鱼类生存面临灭绝的危险。一位我熟悉的海上警察说,他们就是猫,猫在陆地上捉老鼠,十八班武艺都能用用。可到了海上,猫还没看见老鼠,老鼠已经满载而归了。再说,海上也没有“红绿灯”,谁的船快,谁就是老大,“海警”不是海关缉私,又没有直升飞机,所以只能望洋兴叹,所以“老鼠”就更猖獗。

七年来,象山县政府为了提高人们的保护大海的意识,每年9月16日休渔结束、开渔这天举办中国开渔节,提的口号就是“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可遗憾的是,我就是连续三四年参加开渔节,到养殖现场采访时每每发现象山等沿海渔民养殖普遍使用“饲料鱼”,不过这些“饲料鱼”已经不是一毛钱一斤了,据说2005年已经长到五毛钱一斤了。

“饲料鱼”涨价,更是一个不详的预兆,“饲料鱼”也将会越来越少了。“海洋水产生物资源衰竭”加剧,已经不是“衰竭”,而是“枯竭”了。小鱼在哀号,大海在呻吟,谁来救救它们呢?

不要以为鱼儿不会说话,当它们成为绝种动物,或成为小学自然课本上的千古遗憾时,我们的下一代又该如何面对他们的下一代?

在一次,我看一位在西藏旅游的对大自然有感情的作家的文章,他提到他遇到的那些西藏人不吃鱼,因为他们相信鱼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未来的。吃了大鱼就等于谋杀了渔子孙,若吃了鱼子孙,鱼要有报应的。或许,这就是一种敬畏自然的普遍说法吧。

每年夏季,都是大海里鱼类生长最快的时候,又是他们繁衍后代的时候。从6月起,东海就要进入为期三个月的休渔期。浙江岱山县自2005年起举办了第一次中国休渔谢洋节(又称中国海洋文化节),主题就是感恩大海,让疲劳的大海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到了9月,三个月的休渔期过去,便是新一轮的捕捞旺季,象山的中国开渔节和浙江三门县的中国青蟹文化节,都是欢庆开渔捕捞,又有县长洒酒祭海,又是明星捧场,谁知那些渔老大出海二十几天,发现海里的鱼还是没有长大,又被捕入了只有硬币大小的网眼里,真是“人有多大胆,网有多大产”啊。

曾几何时,有专家提到大海要休养生息,为期三个月的休渔期太短,效果不佳,能否延长到半年。或者,每年8个月以上的休渔期。不少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也表示赞同,因为大海里鱼多了,才能真正实现生生不息,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可持续发展才不至于成为空谈,渔民才不会饿肚子。可是,无论专家,还是渔老大,多半在观众面前没有话语权的,人微言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报纸、电视上的口号“今天吃了子孙鱼,明天子孙没鱼吃”喊得震天响,“饲料鱼”却依然逃脱不了当“饲料”的命运。现实面前,“海洋生态资源枯竭”的口号般警示,照样改变不了海洋生态资源枯竭继续加剧的事实。

善待大海,政府应该担当法律守夜人或“打更人”的角色,而不是以“发放捕捞许可证”为主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角色。大海里是一直有鱼的,无论多少,但政府若一方面是主管渔业,又主管渔业执法,又怎能把大海里的鱼管好呢?

目睹那些被捕杀的幼鱼,成为被打成肉酱喂养养殖大鱼、或晒干制成鱼粉的“饲料鱼”,都是出自有捕捞许可证、有大网具的大渔船上。难怪中国和日本、韩国有渔业协定,彼国就是防止中国渔民用大网眼的鱼网任意掠夺渔业协定禁止区域的渔业资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可持续发展,不掠夺大海,不抢子孙的饭碗。

如果说,政府连一个鱼网的网眼大尺寸就控制不住,连醒目的排污口都管不住,又该如何避免海洋生态资源的枯竭,污染的加剧,如何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呢?

我记得看过一本美国的记录片,人家的渔民似乎很文明,鱼的网眼很大,小鱼可以从网眼里漏出去,只有网到大海才放到鱼市里销售。海钓也是这样,钓上来小鱼,还要放归大海,决不残忍杀幼。

这几年,大海里的鱼少了,渔民的收入也没有大幅增长,浙江人均大约8000元,可见掠夺大海也没能致富。鱼少了,避着政府拿出财政的钱,多花钱,多办事,仅浙江省就宣布自2005年起每年用于大海增殖放流的钱,就高达1000万元,五年要耗资5000万。

增殖放流,就是每年往大海里投放鱼苗,有黄鱼、海蛰、海虾等。2005年,我在宁波象山海域看到,政府的海洋执法船和渔船满载着鱼苗,由政府人员以及请来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现场投放和观摩,一条船,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就把几十万元的鱼苗投放进大海,但到底这些鱼苗有多少能够长成大鱼,专家心里也没谱,谁能敢打保票呢?

大海是个“巨无霸”,又是“无底洞”,尤其是资源枯竭的现实情况下,使用什么标准,投放多少鱼苗,才属正常?当前投放的鱼苗——都是人工养殖的,这些“温室”里长大的鱼苗,有没有可能到了大海里难以适应水温和恶劣环境而被淘汰,或一下子就成为大鱼的口中食物?

原本,我们吃的大海里的鱼,都是野生的。由于野生的稀少了,所以也就有了养殖的。依大黄鱼为例,野生大黄鱼,一般四五斤上下的每条可以卖到近千元,可野生的也不过每斤三十五块钱。正是野生的价高,稀缺,人们为了眼前利益驱动,让那些掠夺大海资源的贪婪之徒更加大胆,胡作非为,非法捕捞,超强度捕捞,电鱼、炸鱼,甚至有胆敢使用用于军事和爆破的雷管,重创大海,污染大海,“海的女儿”穿着千疮百孔的外衣,痛不欲生。

大海下面,原本是鱼类休养生息的丰富的海床,可是那些掠夺海洋资源的人们用巨网和雷管,来回穿梭海底,就像耕地一样,耕了一遍又一遍,鱼类的栖息地越来越少,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很多鱼都自动跑到了异国他乡的海域,暂时躲避祸害——“鱼网猛于虎”。那些剩下的小鱼,还没有力气跑到外海,就成了“饲料鱼”,或因恶劣的生存环境被迫改变生长规律,小鱼就过早地繁衍了,小鱼产出更小的鱼卵,鱼卵孵出更小的小小鱼,总有一天,那些小小鱼都有可能像恐龙一样灭绝。

都说,人的人权神圣不可侵犯,可“鱼权”呢?鱼没有“鱼权”,鱼类没有与人类相对应的自然法则,当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到了没鱼吃的那一天,难道不是对我们的最大惩罚吗?

海洋是生命的家园,是风雨的故乡,是万物的牧场,如果我们不善待海洋,不善待海洋生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我们人类的结局并不比鱼类好多少。

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76号中国海洋报浙江记者站昝爱宗310005 电话0571-88901384 1308285018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昝爱宗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