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衣食住行,向产业人致敬!

问:您在产业协会的论述中明确说明,产业是一个整体。我想,人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产业分工和社会分工却存在严酷的现实。其中,社会不合理的种种因素又在加重这种严酷性。难怪马克思轻易地就瓦解了本来相互依存的产业群体。这其中,我想贫富差别是最容易激起人们敌对情绪的因素,也是马克思顺理成章用阶级定性他们的关系,轻易就煽动起他们相互仇恨、相互斗争甚至相互残杀的原因。

答:应该说,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行各业和各阶层之间相互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产业群体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个群体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或者破坏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对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如果说人类存在敌对阶级,那么,从来就只有封建专制阶级和产业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因为封建阶级是用武力自封的特权阶级,他们强迫别人向他们供奉财物,压制社会其它阶级。这种用武力强迫形成的不同阶级,才是敌对的。资产阶级的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工人并不是敌对阶级。这两个马克思为了挑拨他们相互斗争划分的阶级,是在共同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是一种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他们的合作,加快了产业发展。而产业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成就,都在为改变产业人整体的社会政治地位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最显著的,在早期就是不断有奴隶身份的人解脱奴役,成为自由人,这些获得自由的人中,也有勇于创业,成长为资本家的。而这种影响,也绝不仅仅只是产业阶级与封建阶级力量对抗上的转变在决定,应该更有社会正义力量兴起的因素。比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等。是它们共同促成了产业革命,也决定了产业革命的成功。

至于贫富差别。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贫富都是并存的。穷人和富人并没有利害冲突。人类社会的敌对冲突只有奴役与被奴役,而不是贫与富。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辱贫,穷不妒富,贫富相济的传统,这是中华传统,也是人类美德。挑拨贫富相斗,煽动他们相互仇杀,这是反人类的罪行。

当然,如果一个社会的贫富悬殊过大,那就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了,并不是穷人和富人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也揭示出贫富悬殊过大,会对社会财富创造和国力的增进产生负面影响。鉴于社会公正和最佳的财富创造环境,产业社会为缩小贫富差距做了大量努力。无差别的全民福利制度、保障劳动者经济权利的法规等等,就是其中的一些措施。

问:既然生产企业是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那么压低工资,就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一样,都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指望这样的经济组织保持足够高的工资水平,让劳动与资本平等共享收获的利益,恐怕难以做到吧?在这一点上,资本家的贪婪和封建主的贪婪恐怕是一脉相承的吧?能否请您谈谈产业社会中资本的贪婪与封建社会中封建主的贪婪有什么区别?

答: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封建社会是用武力封固的专制权利,被掠夺者无权过问或非议政治。封建主因此可以随心所欲掠夺。也就是说,封建帝王和封建政党的贪婪都是没有底线的。而产业社会中,资本家与劳动者在政治权利上是完全平等的。虽然资本家占据了经济优势,但是,经济权不可能与政治权对抗,劳动者完全可以运用政治权抑制资本的贪欲。在人人平等,完全自主的劳动合作关系中,资本的贪婪首先会受到劳动自主权的限制,同时还会受到社会公义的限制和政治经济学结论的有益财富创造的分配规则制约。

问:资本家与劳动者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的生产合作关系确实是依照政治平等原则建立的。但是,资本家从来就占据着经济优势,这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马克思是希望消除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特别是,当经济不平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影响到政治平等权。马克思只是手法太极端也太恐怖主义了,去鼓动工人消灭资本家。但他的愿望应该是好的吧?他是为穷人们打抱不平嘛。

答:有句话您一定听说过,就是:“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由良好的愿望铺就的”。马克思自己也说,他是通过“诚实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但是,“良好愿望”也罢,“诚实研究”也罢,都只是一种取悦世人的表达,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愿望良好,应该看他的全部行径。

马克思的理论,只看他一两篇章节,粗心的人是会感觉到有些鼓动人心,像是在为穷人鸣不平。他的代表作,或者叫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应该算是《资本论》吧。这本书,您一旦看透他的全文,就会发现他一颗魔鬼的用心。

他的《资本论》,从定论商品使用价值的意识形态地位,将商品生产拖入万劫不复的死地,到提出抽象劳动原理,再到所谓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即生产率与剥削程度的判定,即否定了资本家的资本收益权,也否定了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物收益权。按照他的理论,所有社会财富都要属于用他的共产主义暴力方法建立的共产封建政权所有。这完全就和早期野蛮封建下的社会财富所有权状况和资本运用方式一样。劳动者在这种野蛮强暴的封建制度下,是要被组织成产业军,进行义务劳动,他们比起资本家的处境,不过是没有被消灭而已。这能说是为穷人打抱不平吗?

问:您说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过程和崩溃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是迄今为止,没有谁像您这样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中彻底揭穿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性。过去虽然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但都是褒贬相半。《终结马克思主义》这本书才彻底揭穿了这个主义其实是一个复辟封建,祸害人类的反动理论体系。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太大,它震撼了整个世界,您一个人单枪匹马,如何能与之匹敌?又如何能让世人敢于认识真相?

答:也不尽然。您要相信人类理性的成长。还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吧。

问:当然记得。全世界妇孺皆知的故事。

答:当全世界都在夸赞一丝不挂的皇帝的新装非常漂亮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勇敢地说出了真相。结果如何,两个骗子还是被揭穿了吧。

问:是啊。那个小男孩当时可真担风险。我们相信世界一定会看清马克思主义骗局的。

不过,言归正传。我们刚才说到劳动者的权利。我想问一问,在文明社会中,工人都有罢工自由的权利,只有野蛮社会才会剥夺工人罢工的权利。那么,在产业社会中,工人既然有罢工自由的权利,按照权利平等原则,是不是资本家就同样有任意解雇工人的权利呢?

答:非也。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您,在产业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权是绝对权,而资本家的资本权不是绝对权。

问:为什么呢?

答:因为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专属于他本人的,无论是上天赋予他的,还是他父母遗传给他的,甚至是他经资本培训掌握的,都全属于他。也就是说,劳动者在任何环境下,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在荒野中,他都可以运用他的劳动。鉴于这种绝对权,劳动者如何运用他的劳动,用与不用,只能由其本人决定。法律就是鉴于此,赋予了劳动者劳动自主的权利和罢工自由的权利。

资本权却不同。首先,资本是社会产物。因为人有能力大小,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是,人的能力大小不可能相差成千上万倍。资本家的资产千万倍于他人,确实是他苦心经营,节俭积累的,但资本家本人也清楚,没有劳动者以及其他行业人士的帮助,他就不能成就如此数量的资产,或者说,资本离开社会就会无从发挥。当然,资本家的功劳是首要的。为了鼓励创业,保护财富创造,法律赋予人人有自主运用、自由处置其资产的权利。但这是有益于社会的运用和处置,如果有害于社会,这项权利就会受到限制。其次,资本的社会性决定它不是绝对财富。因为资本离开社会就会毫无价值,资本对社会的绝对从属性决定资本权不是绝对权。

因此,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决定罢工,而资本除非工人违反合同约定的严重条款,否则,无权因为经济起伏等等引起的经营困难随便解雇工人。

问:其实,人人都明白,资本与劳动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财富创造。但是,资本家与劳动者各处在这个结合中的利益对立面,而资本家又处在这个对立中的有利位置。这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马克思消灭资本家,是为了改变一种所有制关系,使劳动者不再处于这种不公正中。您也说到,资本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把资本变为社会公共财产,就像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就使劳动者摆脱这种不利处境了吗?

答:如果真能使劳动者摆脱这种不利处境,那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结果如何呢。全世界都看见了这种结果。而且重要的是,这种结果并不难预见。马克思有一顶哲学博士的帽子,他要是把他这顶帽子戴正了,是个思维正常的人,就绝不会提出这种祸害人类,破坏财富创造的方法。

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家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或者说,是如何出现的。他们是在漫长的产业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起来的。马克思的《原始积累》纯粹是无稽之谈。资本最初即使像他说的那样全是抢劫得来的,也要有人先创造出来才能抢啊。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的用心不良。产业精英们含辛茹苦,艰难创业,全都在他的《原始积累》中变成了凶恶的抢劫犯。

产业的创造、积累,成功总是与失败相伴,经历了几十个世纪的锤炼。马克思的字里行间中也常见他提到。虽然是挖苦的语气,说明他不是不知道这种产业创造的方式和过程,不是不知道资本与劳动的结合方式,是如何决定生产力,决定财富创造的。

另一方面,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如何公有?难道就像马克思提出的那样,由所谓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们掌握的公有?那么人类社会早就这样“公有”过了。几千年前,早期的野蛮封建社会就是这样,凭借武力自封和受封的领主、官僚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奴隶们被组织起来,不能思想,不能反抗,统一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吃饭。这种共产主义用不着马克思提出来,人类社会早就实现过了。

马克思要消灭资本家,推翻产业革命建立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建立一个共产封建社会,会给人类,特别是给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带来什么样的灾难,他不会不清楚。因为他提出的是一个经过他深思熟虑的理论体系,并不是他突发奇想的贸然提倡。

问:有一个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了解或澄清,就是社会生产力如何得以发展或者叫“解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叫喊得最凶的,一个是解放无产阶级,一个就是解放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提出建立产业军,组织大规模的产业劳动,用计划经济取代商品市场经济。就是为了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从而提高社会生产率。现代的产业社会,也表现出向大规模产业发展、集结的趋势。这也说明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可为什么马克思提出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却造成了如此惨痛的生产力下滑呢?

答:问题不是出在大规模生产上,而是出在它的方式上,出在财产所有权决定的资本运用方式和劳动创造与分配的政治专制导致的社会不公上。

人类劳动总是在寻求合理、高效的财富创造方式,商品方式就是为追求高效率劳动自发形成的社会化协作劳动方式。这其中,每一个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每一份劳动付出,每一个经营措施的实施实现的价值回报。

我们就是撇开商品——或者我们在这里不用“商品”这个词,用“产品”这个词——撇开它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价值变化,我们都能明白,用那个万能的“看不见的手”,由每一个生产者参与的自主、自动的应变市场供应和需求,要远比那个自以为是,总是想入非非的封建官僚计划更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和供给。并且,商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大规模的协作生产体系。用计划经济取代商品市场经济,会给社会生产带来什么后果。马克思如果是一个正常人,就不会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者们如果真是良善之辈,就不会拿这个主义起哄,去祸害国家。

至于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率。在自主产业的过程中,始终都在谋求扩大生产。不断的资本集结和规模扩大,有着它自身的形成机理。它即受生产条件的制约,也受市场掌控程度和规模的限制。产业的自主化从来就没有放弃或是忽视过大规模生产的机会。

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和强制组织的大规模生产无视这一切,废弃了商品的价值创造功能和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何不使生产力下滑。

问:即便如此,我想,用一种力量把一国人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会大大增强国家力量,社会主义起码有这一点好处吧?

答: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政治学,都不会认可强制方式形成的任何关系。因为只有自主、自愿、自由组成的群体,才是“社会”,强制、强迫组成的集体,那是集中营。集中营会有力量吗?把集中营叫做社会主义,亏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想得出来。

问:产业革命确实在近代史上为人类文明开启了一条坦途。它终结了封建奴役和政治专制。从《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以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等所有产业革命文献中,都清楚地表明了这次革命的宗旨和目的。而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制度,也在充分体现这些文献阐述、宣扬的精神。那为什么这些“精神”却表现出“资本主义”,并被马克思主义百般辱骂呢?

答:我们到要问问,“资本主义”这个词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含义是什么?马克思也只是用它发泄对资本的憎恨,从未表明它的实质含义。

我们按照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只能把它理解为:“资本为老大的主义”。这显然与这个词所指的社会不相符。按照这个词所指的社会形式,应当用“自主主义”这个词才贴切。因为尽管资本在产业革命胜利后一路高歌猛进,为财富创造做出巨大贡献,显得在社会各方面总是出人头地,强势过人——当然也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的不满或抱怨——但整个社会是处在人人平等的自主、自由氛围中。产业革命的宗旨就是推翻封建压迫,实现人人平等、产业自主。“人人平等”是天赋人权确立的:“产业自主”是社会平等权确立的,这也是一项天然权利,是最佳的财富创造环境和方式。马克思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责难产业革命建立的社会制度,是要掩盖他剥夺劳动自主权和社会一切经济活动自主权的阴谋,煽动工人对资本的仇恨。因此,“资本主义”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用语,是马克思对产业主义的恶意蔑称。

未完待续

紫电

出处:北京之春
整理:2014年8月26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