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六四”,总不能不提作为“六四”事件标志性人物的赵紫阳。在这六月将尽,纪念“六四”十七周年已到尾声之时,我想起了去年赵紫阳逝世的情景。想到二零零五年一月十七日赵紫阳逝世时所遭到的冷遇,只能用“可怜”两个字来形容,真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香港两大左派喉舌报转发的新华社消息,连标点在内,只得六十三字,干巴巴的,实在可恨!

尤其对比四日之后即一月二十一日死去的萧蔚云,就更让人气愤。对于萧蔚云的死,这两家喉舌报立即图文并茂、大事铺张,可谓生荣死哀,无限风光,一片热热、闹闹、红红,绿绿。尤其《文汇报》,除消息外还配照片、简历和专题报导,另外加萧某墨宝、该报董事长兼社长张国良的唁电,简直到了不惜工本的地步。与赵紫阳的寂寞成强烈反差。

《大公报》第二天接着也用了大半版,报导“北大设灵,师生悼念,成立治丧委员会”,“中联办发唁电,范太赞为港作贡献,李刚发表谈话”。

北京当局及其喉舌,给了萧某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是真的因为萧有多可爱吗?不是的。这只不过是共产党“爱之欲其香,恶之欲其臭”的党文化的体现。

中联办和张国良的唁电,李刚和范徐丽泰的讲话,都不约而同地对萧某的死表示悲伤、悲痛、惋惜,甚至震惊;对比之下,对赵紫阳的逝世似乎觉得稀松平常、高兴、死得好,甚至值得庆祝。

他们把一个普通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捧上了天,赞扬萧某“为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作出了卓绝贡献”,是国宝。那么,对当时身为国务院总理、参加香港回归决策、《中英联合声明》中方签署人的赵紫阳,该如何评价呢?对不起一个字也没有。历史完全被抹煞、被篡改!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无耻的政党和无耻的政客,如果这些人也叫政客的话。

听听中联办副主任李刚先生的讲话:“赵紫阳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党员,应该说,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了一些有益贡献,同时也犯有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至今还是称他为同志。”

“还是称他为同志”,那是官样文章上的话,李刚本人是不肯称的。“有益贡献”也只有“一些”,而且还是“应该说”,多么宽宏大量,多么爱憎分明,多么高超的春秋笔法呀!李刚先生更上一层楼,已经把无耻当作光荣来炫耀了。

北京大学为萧某设灵堂供师生吊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什么不为赵紫阳设灵堂供中共党员和全国人民吊唁,相反的还要阻止和殴打到赵家吊唁的群众?

中联办和《大公报》可以给萧某家人发唁电,为什么不能给赵家发唁电?萧某的死有个治丧委员会,赵紫阳的死为什么就没有个治丧委员会?萧某的死可以开追悼会,赵紫阳的死为什么就不能开追悼会?

对这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说,国家已实行了丧葬改革云云。究其实,无非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狗眼看人低罢了。对于一个奉命行事、吠声吠影的口舌小吏,还能指望他说出几句人话来吗?

这不能只怪李刚,也不能只怪孔泉;要怪只能怪他们那个法西斯的党。这个党具有迫害包括历届总书记在内的一切党员以党外人士的优良传统。中共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陈独秀先生,就是领教过这个党的整人手段第一人吧。

一九三八年康生在《解放》周刊上发表《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斯基匪徒》,诬陷陈独秀是汉奸,每月领日本的津贴三百元。《新华日报》又发表短评说:“陈独秀是否为汉奸问题,首先应该看陈独秀是否公开宣言脱离托派汉奸组织和反对托派汉奸行动以为断。”陈独秀立即写了《致〈新华日报〉》公开信予以反击,他指出:“受敌人的金钱充当间谍,如果是事实,乃是刑事上的严重问题,决不能够因为声明脱离汉奸组织和反对汉奸行动,而事实便会消灭。”“除开事实的证据而外,声明不声明,并不能消灭或成立事实呵!”

这个党还说瞿秋白是叛徒,并毁骨扬灰。

这个党指使潘汉年与日汪勾结,又指他是汉奸以杀人灭口。

这个党说胡风等人为“反革命集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是该党忠贞党员。

这个党说章伯钧等五十五万人为右派分子,其中同样有许多人是该党忠贞党员。

这个党说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

这个党说胡耀邦“反自由化不力”,用非法手段迫他下台。

这个党现在又说赵紫阳“支持动乱、分裂党、犯严重错误”,非法罢他的官,并非法囚禁他直至死亡。

有什么事实呢?一点也没有。有什么党纪国法为依据吗?同样一点也没有。所以,陈独秀斥之曰:“你们向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事实是非,只要跟着你们牵着鼻子走的便是战士,反对你们的便是汉奸,做人的道德应该这样吗?”(《扫荡报》1938年3月20日)

但是中共罔顾事实,任意加人罪名的恶名,几十年来不但无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是非颠倒、黑白颠倒、人妖混淆的共产党人那里,哪里还有什么“做人的道德”呢?在那里,有的只是专制独裁者的厚黑,有的只是刽子手的凶残,有的只是走狗的嗜血,有的只是对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贪婪。

这就是为什么赵紫阳成了“还是同志”,而萧蔚云成了“战士”的根本原因。

根据中国共产党“无反不平、逢案必翻”的伟光正定律,“六四”事件和赵紫阳案也一定有平反、翻案的一天。不知道到了那一天,《文汇报》、《大公报》、张国良、李刚和范徐丽泰之流,又会对香港人说些什么!

请在对“六四”事件和赵紫阳的不绝如缕的纪念之中,拭目以待吧。

26jun2006于酒香书屋首发《大纪元》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