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慧最想搞清楚的或许是“什么是真实”,这是多么陈腐,无聊的话题。然而,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或不愿意放弃这一追问,因为这一追问与其说是出于某种本能的好奇心,不如说“真实”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在使用这一价值时武装自己,战胜别人。比如:“这个人很虚伪。”意在说明:应当蔑视或疏远这个人。同时,既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观是人人都褒奖的“真实”,也可以证明:我这个人不会虚伪,(因为我明确表示过我厌恶虚伪)言外之意我很真实,具备这种品行的人,大可使人放心的与之交往。

追寻真实,是个很累的活儿,可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一个貌似真实的场景出现时,我们会对此提出质疑,每一次对“真实”的发现又都仅仅意味着新的追问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物所呈现的“真实”是否真的毋容置疑,无懈可击?我在任何场合都“厌恶虚伪”,同时又在任何场合都“口无遮拦”,并且,我的“厌恶”与“口无遮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被周围的人所熟知,如此,我是否就必然或有理由成为“真实”的人?或者是否别人在与之我交往时就可以解除所有戒心?如果不要“解除戒心”,那真实从何说起?或者何必苦苦追寻?“这个人不错”很多的时候是来自于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仅仅是一种直观的感觉,直观的感觉可能错,也可能对——就像“知识”一样,理性的结果未必就可复制绝对。于是,真实是不确定的,不管是“直观的感觉”还是“理性的思考”都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尽管他一直表现的如此,尚有“他是否一直有披着一件外衣的习惯”的疑问——这样的疑问绝非空穴来风。比如,一个人总在“口无遮拦”的当着周围的美女骂另一个男人的下流、无耻、肮脏,内心却不断的在盘算着,用什么样更为下流、无耻、肮脏的手段占有这些美女。对这种人的“真实”如何判断?依据他的行为还是依据内心?或者我们干脆不考虑他的内心只对他的行为作出判断?总会在社会中见到过这样的人,在许多“真实”行为的掩盖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种勾当在他看来绝对不能口无遮拦。这些人之所以不拘一格的要表现为真实就在于,真实——作为概念的真实被赋予了与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的“价值”光环,且这一光环是毋容置疑的美好、高尚、纯洁——在褒奖真实。如若,把这一光环从“真实”身上摘掉而将其转送给“虚伪”,完全相同的、“真实”的人就会在瞬间蜂拥而至的,争先恐后的披上一件“虚伪”的外衣——真实与否不过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代言词——为某种“喜欢”的价值张目——而“喜欢”某种价值在这里,不是依据个人的某种取向,而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居心叵测的“知识”或“真理”植入到人的骨髓,很少能够有人幸免——侥幸逃脱的,连“虚伪”的资格都无权享用,直接被送进疯人院——只有疯子才最接近于真实——但是,这种不加“道德”、“价值”、“法”的装饰的真实,其实与犯罪同属一个群体,都是些“危害社会秩序”的人渣,必除之以后快。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