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官员的嘴里,接轨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字眼:近日,价格司人士表示,目前国家计划将每年燃气价格逐步上浮5%~8%,直到大致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为止;而面对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的疑问,有关人士的解释也是说,此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脱钩的做法将被废弃,以后中国境内的成品油价格将与国际成品油价格“接轨”。

拿了这冠冕堂皇的“接轨”接轨,涨价似乎就成了无可争议的权威话语,轻易就将怀疑者的嘴巴堵上。

然而,这样的“接轨”,听上去有点怪怪的味道,实在有点欺侮我们没见过“国际轨道”的嫌疑。接轨,顾名思义,大概就是把过去互不通车的轨道连接起来,并统一宽度等技术标准,使列车能够并无二致地行驶在此前互不相接的道路上。这些年,接轨一词简直把我们耳朵都磨出了老茧,惟独很少听见官员声称在政治体制和反腐败等问题上有与国际接轨的愿望,看来,接轨本来就是有选择性的。

退一步说,不谈政治,作为一个开放的后发展国家,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制定上参照国家经验,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推动。但轨道作为列车运行的基本平台,其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归根结底,接轨使为了让列车更平稳顺滑地在更大范围内驰骋。

于是,以产品销售终端的价格作为接轨标准,而不是参照国际经验形成科学、公正、合理的定价规则,就成了笑话。

我们知道,在国际范围内,存在一些区域性的要素市场,但在各国范围内,生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是千差万别的。以燃油为例,中东国家的销售价格就大大低于欧洲国家,我们与哪一种价格接轨?以家用液化气为例,俄罗斯的销售价格也西欧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与哪一种价格接轨?再以汽车为例,同一品牌型号的汽车在中国的销售价格就比在日本和美国高出许多,我们跟谁去谈接轨?这些各不相同的价格,反应的是不同消费市场中产品价格的不同构成要素以及政府对不同消费品的税收政策等。面对各各不同的国际价格,我们究竟要与哪一个“国际”接轨呢?

很遗憾,发改委官员的目光经常不恰当地盯住欧美发达国家的价格。

但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进口国,国营垄断企业控制了中国境内的油田和气田,由于能源价格上涨,他们在初级产品上的开采中赚取了巨额暴利,而这些地下资源的产权,理论上说,是属于全民的。在液化石油气价格大幅攀升,低收入人群纷纷回归“蜂窝煤时代”的时候,忽略产品的价格生成过程,罔顾民众的生存压力,一味要与高油价高气价国家的终端产品价格接轨,谁能够说得这么理直气壮?如果说这样的涨价冲动来自生产企业,那也无可厚非,但来自发改委这样的权力机关,实在太令人费解了。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居民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中国人的消费水平远未与国际接轨,因此,在生活必需品价格上的任何上涨,都应该慎之又慎,必须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而以“与国际接轨”的借口直接形成国内产品与欧美国家的攀比性涨价,会掩盖大量真实问题的存在。原油和煤气开采过程中的巨额利润流向问题,炼油企业所谓的亏损问题,耗费巨资建成的西气东输工程的投资效益问题,都被这一“接轨”大而化之,一句话,涨价掩饰了石油化工行业的深层次矛盾,使这些企业在垄断性政策的保护之下继续过着不思进取的懒汉日子。

我们都很清楚,在那些垄断行业中,不仅缺乏产生提高产能的动力,而且,他们还会不断借助于对政府部门的施压来保护他们的惰性,很难想象目前的政府管理部门能抵挡他们的压力,站在社会大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些企业当然有种种办法让管理部门相信什么“批零倒挂”,相信什么“行业亏损”,而民众利益的表达机制,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领域内,都远未形成。

必须看到,在生成燃气和煤气产品的过程中,中国存在人力、运输、储存等方面的成本优势,同时,中国又基本不存在涵盖多数人群的社会保障,这就决定了中国境内的燃油和煤气等产品的销售价格,应该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因此,国家发改委应该以开放和透明的态度,首先审查垄断性行业的生产成本,并在充分调查民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附以补贴等方式,形成相对较低的定价,而不是一股脑地套用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定价,放弃政府职能部门本应担负的责任。否则,人们大可置疑,在汽车和义务教育等产品的定价上,发改委什么时候为什么不拿出一个年均百分之几的降价规划呢?

当发改委官员高喊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他们装出一幅很傻的样子,仿佛不知道在他们所说的“国际上”,能源产品的开采和加工并不存在中国这种一两家国营企业垄断的局面,在“国际上”,产品的定价也从来不是由国家发改委这样的权力部门完成的,在一种良性制度之下,不受垄断性政策保护的企业,不可能一边高喊亏损,一边拿出上千亿利润的经营年报。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垄断行业和利益集团的压力之下,发改委的定价机制使垄断性产品的价格呈现一种相对于原材料上涨的夸张性反应;我们有理由怀疑,在某些情况下,原材料涨价只是终端产品涨价的一个借口,所以国家发改委的副主任张国宝才会说出“尽管国际油价近期有所下跌,中国国内汽油价格仍有上调的必要”这样的话来。欧美国家大约是没有发改委这种部门的,更不会由发改委这样的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某种产品的定价,因此,如果说真想与国际接轨,我看发改委这样的部门,首先应该取缔,它很容易成为利益集团向民众施压的工具。

我们当然不是笼统地反对涨价,但在事关千家万户的垄断性产品的价格问题上,即使涨价,也必须涨得让人明白,而不是靠发改委这样的权力部门直接祭出“与国际接轨”的法宝吓唬老百姓,连每每沦为“涨价会”的听证会都懒得开上一次。

民主论坛200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