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就想看看我吴氏的来龙去脉。先是在司马迁《史记》里读到吴氏先人的有关记载,《史记•吴世家第一》就家族而言,赫然列在第一位,也让我这个后世子孙,颇为荣耀。其实,听我父亲吴礼贵公说,我家原来也有家谱,只是破四旧的时候,家谱被毁。2015年,去曾祖父故居之地(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马塘村小陈庄),墓差不多平了,成了道路。幸亏有族人,否则墓就没了。祭扫后,更有幸得见豸岭吴氏宗谱,约三十余本。只是匆匆而未及找到曾祖父名讳。致使今年给曾祖父修墓安碑,只写了十九世祖吴公之墓。当然,本来是应该知道曾祖父名讳的,当时破四旧时,父亲藏了祖辈的牌位于屋顶的茅草里,等牌位可以公开的时候,绝大多数已经腐烂,剩下的一块,虽然1980、90年代以来一直供奉着,但实际上只是一块木板而已,文字湮灭了。更糟的是,那个时候我们还有为尊者讳,所以从来没有问及曾祖父名讳。

还是2015年,加入了一些吴氏家人群,对吴氏发展脉络,多了些了解,特别是无锡吴氏发源地的一些情况。今年早些时候,听侄儿吴先说,枞阳(旧桐城东乡)豸岭吴氏,准备重修宗谱。我在钱桥曾祖父故地听吴礼法宗长说过,1940年代,宗谱重修稿都已经完成,后来,时代变迁而不知稿本所踪。不过,重修宗谱的事情,至今也没有人通知登记。2016年末,去枞阳科技局,遇到宗长吴礼芳副局长,这才加入豸岭吴氏家人qq群,有幸得知江西彭泽吴照生(礼)宗长已经基本录完豸岭吴氏宗谱的电子版,非常感激他的工作。于是,自告奋勇要帮助宗长做些文字校对的工作,宗长发来谱序电子版,更觉得照生(礼)宗长文字扎实。

对于宗谱的电子版,我觉得,可以附注,但必须一字不改。如此也是尊祖也!

这些天,先是核对照生(礼)宗长的谱序电子版,一边接受宗长给我的任务:录豸岭吴氏族谱西股第六十卷。对吴氏颇有改观。第一,当年桐城有影响的人物,比如姚鼐、张廷玉都和桐城东乡吴氏颇有瓜葛。东乡吴氏也颇为时人敬重!很可能,桐城东乡之有名望,正是有我豸岭吴氏焉。

之所以把它发在这里,不仅仅是纪念先祖,更希望朋友指正。去大学教书之际,特意要求教授古汉语,颇以为自己古文了得,但接触谱序后,实在不比先祖远矣!首先,字就认不全。照生(礼)宗长拿了一个字与我商榷,真是:他认得我,我不认得它!赶忙托两位博导好友帮忙(我手头书籍包括字典,在1999年蒙难时,全部丢失)。结果,仍然渺渺。直到昨天,才偶然读到它是“侧”的同义词。由此可见,汉语在现代化过程中,损失不知几多。今天汉语拼音之父112岁周有光先生去世,尽管先生人品彪炳史册必然也,但汉语拼音恰恰也是汉语表达能力衰落的根源之一。表面看,是文字丢失,实际上,是语言丰富性和表达能力的减弱!经常听父兄言语,而不知道文字怎么写,我就生出对现代汉语的悲哀来:实际上,多少生活,我们根本无法记录!文字浮出生活,也就是我们的思考逐渐表面化,人不浮躁,可乎?

2017年1月15日丙申腊月十八豸岭吴氏二十三世义龙笔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