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知音的寂寞和寂寞的知音。

——题记

双虹照秀

雷雨的洗劫,并不能使天空窒息,也没有使林野死寂。复苏的元气,借助太阳的光辉和水滴的晶莹、横贯双虹,凌空泼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彩墨画——

朦胧的远山袒露了断崖的伤痕,峰顶的老人石在紫岚中反思人生。一丛丛独具个性的野花,强烈地表现着现代美感,素来矜持的大树,也默然赞许落叶的寻根热。鸟儿们传播着山外“流行歌曲”,泉涧溪川,纷纷在论争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一切,都是那样紊乱而又有序,斑斓而又和谐。

愿“双虹”永照,艺林常新!

钻探

钻司在紧握的给进把上,清楚地感知了地壳的奥秘:从水和泥沙的气味里,他能指出地壳亿万年的历史,从无数细微的声响中,也能听见岩石丰富的信息……

哦,艺术的鉴赏者,你是否在操作鉴赏“勘探机”的时候,深深地感知了心灵的奥秘?比大地更丰富的是海洋,比海洋更丰富的是星空,比星空更丰富的唯有心灵,而艺术仅仅是心灵的复制品。

信息感应

世间每一件事物都向人们发出丰富的信息,而不同的鉴赏者却都有不同的信息感应。就以挺拔的塔松来说吧,科学家精于鉴别它的生物属性,建筑家乐于掂量它的用途,商人津津乐道它的经济价值,而艺术家呢,则善于发现它的美感。

二重奏

一首好诗,应该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二重奏”,就像绚丽的彩虹是雨滴和阳光共同完成的佳作一样,尽管它们各自使用的创造方式不同,一方是靠形象,另一方是靠观照。

品味

味道甘美的菇,却有可能是毒菇,而维生素最丰富的瓜,居然要算苦瓜,品味文学作品也有这种体验,失真的作品往往是荒诞,而荒诞的艺术,却有惊人的真实。

悲剧美

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跌落的山泉顿时化作悲剧的飞瀑。白浪如碎玉飞溅,气势似烈马扬鬃,幽谷狮吼,碧潭涌雪……壮哉,厄运的斗士!痛苦中净化,净化中新生。

美和力

瞧!晨曦中,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在乐呵呵地浇灌着一株株绿葱葱的果苗,当摄影师巧妙地拍下这一真实的镜头,我不仅熏陶了美,而且体验到了力——蔑视死亡。

预示

有一句谚语叫“朝霞晚雨”,也就是说,瑰丽的朝霞给人预示了傍晚有雷雨,而任何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总给人们预示了某种进步的思想倾向性,可是,我们的作者往往习惯于“告白”,这样一来,“朝霞”也就成了令人生厌的“乌云”了。

石林与风

石林以千姿百态的雕塑呈现在风的面前,博大的风,鉴赏者,激动者不能自己、并以不羁的个性,按照大自然美的规律,再创造着石林的丰富形象。啊,风是非凡的鉴赏家!

识别力

蚂蚁可以从障碍重重的地面上,寻找到自己小小的窝,信鸽能够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异乡识别出自“家”的方位,即使再逼真,再精巧的假花(纸花、绸花、塑料花……),也瞒不过蜜蜂的眼睛。文学艺术的鉴赏者,也应具有这样的识别力,要善于穿过作品的表象,捕捉作品的神韵。尽管画家用白粉画黑人,用水墨画红梅,作家以超现实或荒诞,揭示社会现实,这一切都逃不过艺术的眼力。正如九方皋相马,“视其所视,不视其所不视”,视其千里马就是千里马,不视其黄、骊、牝、牡。

窗口

常言道:橱窗是城市生活的窗口,眼睛是心灵世界的窗口。窗口的作用,恰如信息交流的优良港湾,陈列师从橱窗里呈现最时髦、最有特色、最具有诱惑力的商品信息,而艺术家从窗口传送出的是最传神、最具个性、最有价值的美感信息。至于“港湾”的开辟,设计者各有各的“匠心”,然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贵在天然”。艺术家对“港湾”的使用,妙在“暗送秋波”,对鉴赏者来说,要善于发现“港湾”,敏捷地捕捉“秋波”。

黄山松

黄山松之所以奇绝而著称天下,并非松本身是“天下奇种”,只是因为附丽于奇峰怪石,飞瀑乱云,而构成奇绝之景致。犹如浪花在激流中方能绽开,雨滴在虹霓里方能生辉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佳句、警言、文心、戏眼,仅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作品里才能显示肌体的芬芳、艳丽和神采。因此,欣赏者应该有机地欣赏它、品味它,否则,再美的眼睛,离开了肌体也会黯然失色的。

蜜桃、橄榄

蜜桃上口,橄榄耐嚼,其味各有所长,品味的能力却有深浅。优秀的视觉艺术(如雕塑、绘画、工艺品……),有的以第一眼“取胜”,有的却以“耐看”见长,当然,两者兼有之,更是上品。因而,观赏者不仅要敏锐地捕捉“第一眼”的美感信息,尤其要养成精湛的审美功力。

理“意脉”

据宇航员说,在太空船上观赏地球,只见万物苍茫,一片空灵,唯有万里长城依稀可辨,宛如神龙隐现,旋律跌宕,使地球充满无限魅力。观赏文艺作品,大则鸿篇史剧,小则一画一诗,总是起伏跳跃节奏多变,创作者贵在别出匠心,虚实得法,而鉴赏者却要从作品的意象烟云中,理出贯穿全篇的“意脉”,方能顿悟空灵,趣味无穷。

冬笋

隆冬的山林,雪压松枝,霜欺梅朵,即使是四季苍翠的劲竹,此时的竹叶也青里带黄,颇显憔色。然而,当你在小路上、涧水边、岩缝里,偶尔发现冬笋拱裂的痕迹,甚至见到点点虎生生的笋牙,你一定失色惊叹,顿觉山林的鸯然生机,这就是冬笋的美感价值吧。在文艺作品中,也常见到类似冬笋美感价值的东西。例如,中国画山水树石中的“苔点”,“浓墨巨点,元气淋漓……顿觉雨气山岚,扑入眉宇”,(见金绍城《学画讲义》),此外,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以及文学作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无不具有类似的效果。因此,像小小的笋牙能显其山林的生气一样,艺术家常以“苔点”之类的“微型特技”显出作品的深度和自己的艺术功力。当然也测试出鉴赏者的“眼力”。

“廖误”与奇趣

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赤道线上的皑皑雪峰,极地的白夜,峨眉山的“宝光”,这些似乎都是大自然的“谬误”,却使疲惫的旅人顿消困意,一饱“眼福”。高明的艺术家,能以别出心裁的“谬误”使鉴赏者惊惑之余而倍感奇趣。例如,荷兰大画家吕邦斯,在一幅风景画名作中,以景物从两个相反方向受到光照的“违反自然”的表现手法,使歌德和爱克曼赞叹不已,百看不厌(见《歌德谈话录》)。在中国文学名篇《醉翁亭记》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的句子,似笔误,实则情真。至于古典诗词中“夕阳西坠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的化谬为奇之句,更是不胜枚举,无怪乎歌德说:每件艺术作品都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偏味与偏食

人总爱尝美味,美味中又各有偏味,但不宜偏食。因为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在争艳斗奇的艺苑中,鉴赏者对不同的艺术风格总有所偏爱,这是正常的,是有利于艺术的发展的。然而,却切忌偏见,它不仅会造成鉴赏者心灵的“畸型”,而且影响整个文艺系统向最优状态的发展。

通行证

在社会生活中,凡出入某一特殊的区域,必须持有“通行证”才能获得自由。同样,人们在文艺鉴赏活动中,要想在魅力无限的艺术之宫通行无阻,更离不开“通行证”,只是这证件不是颁发的,也不是靠文字、印章构成的,而是鉴赏者长期用心血凝成的无形的审美积淀——艺术修养。有了艺术修养,对艺术作品才能感得真切,识得分明,达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效果,否则,好像是“春风贯驴耳”似的“入”不进,或是“盲人入幽林”似的,“出”不来。甚至可以严格地说,在各门雄峙的现代艺术高峰中,持有不同的“通进证”(即:不同类的艺术修养),只能积压自攀登相应的高峰和绝顶。

香菇与野菇

香菇可谓蘑菇中的佼佼者,然而,山里人并不单单品尝香菇,往往兼尝红菇、奶菇……除毒菇之外的各种野菇,这样即尝出了香菇的“香”之所在,又练出了品菇的好胃口。艺术作品中的古今名篇佳作当然可称为菇类中脍炙人口的“香菇”,然而,鉴赏的胃口也大可不必仅仅局限于此(像明七子那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未勉可笑),不妨多尝尝各类野菇,才算是真正尝菇的行家。

距离

距离能产生美感。漫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滨,空间的距离产生了水底倒影的美感,留连“断戟沉沙恨未消”的古战场,时间的距离产生了古迹的美感,表演艺术家在表演过程中“入于角色之中,又出于角色之外”的心理距离,完成了对于艺术角色的美感创造。反过来说艺术鉴赏者也要遵循“距离”这一美学原理。工艺术陶冶的同时,要与艺术对象(包括一切超一流的艺术杰作)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这样才能发现美和认识美。

艺术与自然

诗人说:“大自然是象征的森林”,画家说:“大自然是杰出的画师”,逼真的艺术品(且不说风景画、山水诗、田园音乐),往往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美感联想,天然的胜景也常常使人体验到生活情趣。因此文艺鉴赏者也必须投身到大自然的环抱中去。开阔审美视野,陶冶美感情致,丰富艺术想象,因为艺术美和自然美是生活的孪生姐妹。

幽潭

幽潭是青山的眼睛,在这清澈而宁静的眼窝里,饱含着青山情感和独特的智慧,她所映照的每一花姿、竹态、月光、云影……是那样朦胧,那样灵秀,那样醉心,不似原象而胜似原象,应是美的享受和美的升华吧。因此,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来说,应该象幽潭一样,以美的眼睛来欣赏美,以艺术的眼来发现艺术,否则往往意趣索然,甚至啼笑皆非了。

谨防“艺盲”

人们知道,沦为盲人是件可怕的事,然而,沦为“艺盲”尤为可怕。曾记否?在十年浩劫中,一帮“艺盲”不是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统统视为“大毒草”,重演了“焚书坑儒”的惊人悲剧吗?“艺盲”与一般盲人所不同的是,盲人中多半患“白内障”,而“艺盲”过去多半是患“红内障”,被“左”的政治“病毒”而导致“失明”,如今也有患“黄内障”,被黄金“病毒”所侵蚀,在“黄内障”患者眼里,唯有“经济价值”(如票房价值、书刊销售量、广告文学……),才是艺术的“命根子”。

谨防“艺盲”莫酿成祸。

特异功能

一般说“特异功能”是指绝大多数人所不具备,只是极少数人具有的某种人体功能。例如:耳朵听字、隔衣透视、心灵通讯、意念致动等等。我想,天才的艺术家也具有一种艺术鉴赏的“特异功能”。例如,现代舞啃之母——邓肯,从巴农神殿的立柱中,发现了波浪型舞蹈语言,美国抽象派艺术理论家,从猩猩的“绘画”中,悟出色彩学原理,音乐大师从刺耳的噪音,领略出美的旋律……当然,两者不同的是,前者多半源于遣传基因,后者多半源于文化积淀。

照镜

我忧伤,你也忧伤;我微笑,你也微笑;我在外头挤不进去,你在里头挣不出来。久久凝视,默默无语,唯有借助审美的“意会”彼此对话。

海欧

丽日临海,碧波荡漾,群群海欧在翩翩起舞。时而追逐流云,与海风嬉戏;时而掠过海面,拍打着层层浪花……多美啊!其实,海欧根本无心创造“美”,只是全神贯注于捕食。因此,鉴赏者的目光,尽可能伴随海欧的舞姿去追寻灵感,求索“美”,但大可不必求“是”。

街心雕塑

一尊壮观的雕塑伫立在街心花圃,每天承受着无数灼热的目光和赞叹。然而,它没有得意忘形而飘飘欲仙,因为它深深知道:观赏者是在观赏自我。

蜜蜂的舞蹈

春暖花开,当一只蜜蜂在野外发现蜜源后,就会立即飞回到蜂房前,忽上忽下,或左或右,有规律地翩然起舞。其实,这只蜂是在传递信息,诱导蜂群沿着它所揭示的方向去采蜜。人们的心灵,也常有最先感知美的“蜜蜂”,在舞蹈翩跹,诱导心灵的审美意识进入迷人的艺林文苑,那就是——情趣。

观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审美原理,即:由于观山者的观赏角度和审美构架不同,观赏的效果也就各异。此外,此诗的后两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揭示了每个观赏者必须共同遵守的另一个审美原则——保持适度的审美距离。否则,就会不识美的“真面目”了。

拾贝

我觉得每回重读一遍文学名著,或是再赏一番艺术精品,仿佛又漫步在一片熟悉的海滩,美的馈赠,总是那样慷慨。

有时发现一枚小海螺,那是反思后的呐喊;有时拾了一枚泪斑贝,那是晶莹的痛苦;有的获得一只珍珠蚌,那是希望的微笑;有时见到一个畸形壳,那是带泪的幽默……

彩贝俯拾不尽,人生其味无穷。

神秘果

细细品味,古今中外的优秀爱情诗,我仿佛呼吃了“神秘果”,初恋是甜的,忧伤是甜的,相思是甜的,甚至失恋也是甜的……艺术魅力的“神秘果”可真神秘呀!

落叶树

每逢隆冬,落叶树总是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金币”,毫不吝啬,直至“身无一文”,乍看好似在“购买”死亡。其实不然,原来是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待来年新绿勃发,生机无限。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艺术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艺术“消费”的需要。而优秀的艺术产品,是完全经得住艺术鉴赏者一代一代地“消费”下去的(当然,劣等的艺术品是没有“消费”价值的)。由于在“消费”过程中,艺术品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不断被挖掘、被发现,艺术品的生命力也就不断更新、直至万古流芳了。

归宿与摇篮

大海即是江河的归宿,又是江河的摇篮。在太阳的照耀下,她以源源不绝的蒸气,化作风,化作雨,摇控着大地上全部的江河。

假如作家是江河,那么,读者便是海洋。作家创作的终点,就是读者鉴赏的起点。读者总是以大量的信息反馈(包括文艺批评、鉴赏趣味、意识形态、文化素质、传统习俗……),无形地摇控著作家的创造心态,不管作家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回声

你不论幽居山谷,或是伫立在高高悬崖,总是那样独具个性,那样美(即使是反面人物)。我不理你,你也不理我,我诅咒你,你也诅咒我。我纵然跟我恶作剧(用魔幻的面具),我也不敢同你对骂,因为最后一句,归根结底属于你的。让我们永远保持一段距离(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我心中的幽灵——艺术的典型!

疏远与亲密

银河里的群星,似乎很疏远,却又很亲密,公共汽车上的人群,似乎很亲密,却又感到疏远。谢谢艺术世界的人物形象,象灿烂的星汉,同我们的心灵,似乎那样疏远,却又格外地亲密。

给某书作者

“喂,此书的心血管已经僵化,可以安息了,怎么还要伸出瘦骨嶙峋的手臂,去抚摸封面上的署名:”现代派“?

选择

走进迷人的艺术之林,总会遇到恼人的岔路口。有的路摇曳在飞瀑腾烟的悬崖边,有的路蜿蜒在绿荫掩映的灌木里……我遗憾只生一双脚,无法同时领略两种奇观。然而,“有所得必有所失”,我总是选择最艰险的路,也许并不能获得绝顶的“灵芝”,可是,我觉得探索比占有更有趣。

灵感

如果我勤奋,灵感总会来拜访。可是,灵感呀,当我准备了丰盛的美酒佳肴,殷切地期待你的时候,你总教我沮丧。然而,当我忙忙碌碌,跟痛苦与欢乐纠缠不清的时候,你却像旋风一般突然降临。要知道,我一旦因惊喜而稍稍怠慢,你就急匆匆地不辞而别了,自古以来,谁也摸不清你的怪脾气!

意象

当我第一次踏进葱郁的竹林,一切都倍感新鲜,丛丛翠竹恰似刚刚凝固的喷泉,不时洒落清凉的水滴,又似绿色的旋律漫山泼溅,阳光里渗透着甜蜜和芬芳。一瞬间,希望的女神跚跚归来,消溶了心头的积雪……我迅速地在情绪的海潮中投下想象的“网”,捕获着意象的鱼群——活灵灵的诗。

象征

一株奇异的小树,披着云雾的纱巾,伫立在高高的峭壁上,仿佛是一位早熟的孩子,默默地沉思着人生的哲理;又像一位失恋的少女,绝望地凝视着无底的深渊;更似一位待业青年要独自飞向谋生的远天……哦,请从伫立的姿势,绿叶的絮语和露珠的光泽中,凭着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去理解小树的心思吧。

意识流

你知道吗?有一条无形的河流,在每个人的大脑里绵绵不绝的流淌,无法追溯的源头,难以预测的流向,飞溅着情绪的浪花,布满了欲望的旋涡,隐藏着本能的暗礁,闪亮着理智的航标……当它成功地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风帆,你一定觉得那样陌生,又那样熟悉;那么荒唐,又那么逼真;你将那般惊异,又那般叹服。

形式

形式主义是祸害,形式美却是财富。因为要表现丰富的生活,就必需有丰富的表现形式。犹如苏州刺绣之所以瑰丽多彩,首先是绣者拥有色彩丰富的绣线(据说单红色就有九十多种),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不要因为反对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形式美,在倒脏水的时候,可别把盆子里的孩子一同倒掉。

真实

芬芳的玫瑰长在带刺的枝条上,斑谰的蘑菇生于巧木的霉菌里,诚然,人们只赞赏芬芳的花和斑谰的蘼菇,可是作家地描绘它们的时候,却如实地描出“刺”或少许的霉菌,这样更显其逼真和耐人寻味。

规则

为了防止“撞头”,交通上有一条严格的规则——“靠右”。我想,创作上雷同所造成的危害性决不亚于“撞车”,同样要有一条规则——走自己的路。

表现

千流百派的艺术作品,表现了千差万别的艺术家,就像各姿百态的云彩,表现了千变万化的气候,艺术家就像魔镜一样,强烈地表现着自我,同时,也暧昧地表现了生活。尽管魔镜中映出的形象无论多么逼真,却决不是生活中的原象,无论多么荒诞,也决不是无法追寻生活中的影子,魔镜的功能就是表现。

超现实

这是一种想象的飞跃,意识(包括潜意识和潜思维)的飞跃,就象米“飞跃”而成酒,步行“飞跃”成车轮,DNA分子(基因型)“飞跃”而成生物体(表现型)。总之,这是一种意外的创造和超常的表现。

未来

射手要击中运动着的目标,就必须掌握“提前量”。而艺术鉴赏者的心灵,就像追求美,并遵循美的规律而运动的“飞翔物”,艺术的“神箭”要击中它,就必须掌握“未来”。要注意,“未来”并非未知,而是运动趋势的预言,力和美的预示,以及新生活的心灵预感。

存在

春天孕育了百花,百花的存在既表现了春天,又证实了各异的自己。花是丰富的。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有色有香的花呢,花的丰富的表现也决不是易事。任何花如果没有“自由选择”就失去自己的特质,进而也就失去自我存在的意义。

黑色幽默

文学作品中,幽默的魅力,就像一只神奇的手,搔动了读者的精神“膈肢窝”一样,不由自主地笑声泉涌,当笑定而思笑,往往令人深省。至于“黑色幽默”呢,不象前者笑得痛快,而是笑得痛苦,近近似老人弥留之际的迥光。

魔幻现实

“雪里芭蕉”有着别样的美感,“魔幻现实”的艺术境界,却有别样的魅力。是的,生活是矛盾的世界,它对艺术家有多么严酷的压抑,艺术家就有多么强烈的渲泄,而魔幻现实主义的渲泄形式正是矛盾复杂到荒诞的心灵的折射。

水滴和浪花

水滴是水的典型,浪花是水的个性,典型寓于个性,个性表现典型,就象水滴寓于一切浪花之中,每一朵浪花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一样。江河湖海因水滴的集聚而存在,因浪花的涌现而生动。人的典型与个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就象苏联著名作家米。普里什文所说的,“社会靠典型支配关,但却靠个性而生动。”

星空

凝视深沉的星空,我觉得它宛如被黑暗击穿的累累弹洞,这弹洞,不仅流淌着晶莹的泪,而且也将流淌出黎明的殷红的血。我想,文学艺术家们历尽磨难,不也像深邃的星空吗?不仅流淌着美,更可贵的是透露了人生的真谛。

勘探者

跋山涉水的勘探者,他们历尽艰辛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而在于发现。。文学艺术家们也是如此。他们呕心沥血地创作,贵在发现生活,而不在自然主义地展现生活。

绿意

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侵入文艺批评的领域(诸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紊乱论……),好似给这片古老的园地带来了一片绿意。但愿她是孕育奇葩的“绿肥”,而不是掩盖贫乏的青苔。

催眠术

当飞扬的思绪使人失眠的时候,人们有一种催眠的方法,那就是——反来复去地自语一些毫无意义的句子或者单调枯燥的数字或概念,然而,奇怪的是,居然有些“热门”作家也精通此道,瞎编乱造一些毫无艺术价值的情节和人物,类似自杀地催眠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也“催眠”了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原木

如果把文学遗产经作原木,那么,明智的继承者——作家,就应当依据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财富”。生活而临洪水就该创造“船”的形象;生活遇到大旱,就该创造“水车”的形象;倘若需要,甚至创造“偶像”或马桶也无妨。最切忌僵化地“继承”,死守传统,任何“守财奴”都是彻头彻尾的“败家子”,因为“财”总要自我消耗的,就像原木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腐朽。

泉路与思路

山泉奔流的道路愈坎坷,她的歌声愈动听,愈曲折,她的舞姿愈妩媚。艺术构思的思路也是“坎坷、曲折”,见妙趣,俗话说得好:“九曲苍里放鞭炮———曲里弯里响(想)。

莫比乌斯圈

著名的“莫比乌斯圈”数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把一张细长纸条的两端,正面、反面倒粘起来,且让一只蚂蚁在上面爬行,那么,这只蚂蚁爬遍纸圈的里里外外,正面、反面,无论如何也兜不出头。宏观审视西方现代派艺术家的探索轨迹,似乎也兜上了这个“怪圈”,即-非艺术-原始艺术-艺术-反艺术-回归-原始艺术-非艺术。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当然,这个“怪圈”上的每一次进化,都包含了多种层次,例如:以原始艺术、艺术,至反艺术,这三个阶段中,就有“巫术化-神化-人化-非人化-魔幻化”等各个层次,就像大圈中套着一个又一个小圈。

蜂蜜

蜂蜜是使蜂王长寿的主要奥秘(蜂王的寿命往往比一般工蜂要长几倍,甚至几十倍)。蜂蜜含糖又优于糖,其中所含的丰富营养,据说还有百分之三,科学家们至今尚未鉴定出来。凡成功的艺术形象,均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其认识价值总是高于所谓主题思想或作者的创作意图。难怪有人说,电影《红高粱》的艺术形象简直涵盖了电影文化各个领域的新课题。

鱼的忠告

“艺术呀,请你牢牢铭记:‘美’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千万不要因为金钱而失掉了美,就像我宝贵的自由,原本珍珠也不能换取,可怜的我却因小小的钓铒而失去了自由。

“冬虫夏草”的价值

在大自然的百草园中“冬虫夏草”是一种颇有药用价值的茵类植物。它以两种形态生存着,冬季是“虫”形,夏季是草状。

语言结构

同一类型的语言符号(如汉语),由于结构不同,便产生了差异迥然的语言成品(即日常用语、巫师符咒和公函八股等文艺作品),就像同一种分子,由于不同的排列和组合,而构成金刚石、云母和炭,三种不同特性的物质一样。因此,现代作家倾心探索和运用语言结构的丰富机制(包括语言变异手段)创作出各具风格的文学之宫。例如:刘索拉以音乐奏鸣曲的语言结构创作了《最后一只蜘蛛》,刘心武以建筑造型组合了小说《立体交叉桥》,王蒙以蒙太奇形式组接了小说的系列画面等等。

源头

每和浩荡的江河都有源头,而源头往往是山峰的积雪消融时,许多网状的溪流汇集而成,很难确定,那一支细流,那一股清泉是绝对的“头”。文学艺术地起源也应当是如此,它是人类原始生活的总体性显现,源于劳动,源于游戏,源于宗教仪式,甚至可能源于原始人的梦呓心态。总之,原始生活多丰富,艺术起源就多丰富。

超越本体

古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和冰之所以能胜于本体———蓝和水(青比蓝更鲜活,冰比水更冷澈),是因为各自超越了本体。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在美国文坛的超小说派作家,他们创作的小说,之所以是“超小说”,关键在于他们的小说人物,超越了小说本体,即:在创作小说人物的过程的同时,让小说人物评述小说本体。

支点

如果文艺批评是一根强有力的杠杆,要靠它来移动横卧在创作道路上的巨石,那么,就必须找出一个坚实的支点。我想,这个“支点”只能建立在“文艺美学”的基础上,否则,文艺女神便成了社会政治的“仆人”、思想认识的“工具”和能赚钱的“玩具”了。

笼子和翅膀

人类发明笼子比发明翅膀要早数千年,因为发明翅膀比发明笼子困难得多。固然,人们可以在精致的金丝笼里,随心所欲地欣赏鸟儿们婉转的歌声(其实是哀鸣)和华丽的羽翎,可是,决看不到鸟儿们自由翱翔的倩影。鸟儿们宁可带着枪伤在天空中沉沉浮浮,也不愿在笼子里失去翅膀。

但愿当代文艺批评家,无论发明何等时髦,何等高超的文艺批评模式,如:“语义模式”、“原型模式”、“符号模式”、“神话模式”、“现象模式”、“阐释模式”……,都应是文艺创作的“翅膀”,而不是笼子。

帆与锚

一艘船,既要有鼓风的帆,也要有停泊的锚。二者功能各异,相成相辅,缺一不可,艺术创造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精劳动,必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既要形象思维,又要抽象思维,互为补充,浑然一体,就象帆和锚跟船的整体完善结合一样。从现代物理学家的科家的理性(如:相对论、夸克论),跟数千年前东方圣哲(神秘主义者)以直觉体验,沉思顿悟,在宇宙观上所得出的惊人相似之见解(如万物皆变、阴阳合一、时空渗透……等等),不是给予艺术家和批评家有益的启迪吗?

矿泉水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美的结晶,优秀的文艺评论也应当具有美的特征,它像清澈甘醇的矿泉水,不但有益健康,而且“可口”、“可乐”,大可不必板着脸孔说教,因为它毕竟不是真理的教科书或科学论著,好似纯而又纯的蒸馏水,许多人是不愿品味的。

争鸣

隆冬并不能使竹林沉默。丛丛绿竹跟凛冽的北风争鸣,它们就像一群执着探索真理的小人物,在势力强悍的“权威”面前毫不示弱。一方面痛苦地甩弃身上的柘枝败叶,另一方面努力使新思想日臻成熟,终于以杰出的作品——春笋,说服了对方。

批评

江河是壮丽多资而又奔腾不羁的,它既可载舟,也会覆舟,既能灌田,也会泛滥,关键在于妥善治理。各式各样的文学流派也是如此,关键在于文艺批评,批评家要善于疏导,千万不要盲目阻流。

创新

是的,创作贵在创新。题材新,立意新,形象新……然而,当你“追求”作品各方面要“新”的时候,往往导致整个作品的失败,正如玫瑰红、鹦鹉绿、紫罗兰……当各种绚丽的色彩加在一起的时候,画面便是黑的。

千里马的价值

千里马的美感价值应该是奔腾而不在于能够拉车。而许多人看待文学艺术的千里马,总习惯于给它驭上“左”的超重负荷。

发挥个性

花的繁荣需要最适宜发挥个性的季节,就像卫星的腾空需要最佳弧度的发射台,飞机的起飞需要完全没有障碍的滑道一样。而文学艺术的发展,却要有充分发挥个性的广阔天地。

最大快感

当我在生活中发现“诗”的时候是一大快感,完善地写出诗(或表现出“诗”)的时候,又是一大快感。然而,这仅仅是个人的自私的快感,只有获得广泛的读者的时候,才是最大的快感,否则我的快感终究化为叹息。

信息魔镜

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接收信息,并且传递信息的“艺术魔镜”,它接收的是由作者(信息源)输出的语言所捕捉并储存的封闭性的(既未爆炸)信息群,而它的信息输出却不是简单的“镜面把射”而是开放性(即爆炸性)信息输出。当然,这种复杂的信息加工和变化,只有在信息接收者(即读者)的介入,才能产生作用,这面“魔镜”,才体现出艺术的魔力。

信息反馈器

文艺批评是文艺信息系统的反馈器,它只有尽可能迅速、完善系统地扬弃作品所爆发出来的丰富信息,才能发挥敏锐、准确、高质量的反馈作用,以哒到促进创作,繁荣作品的效果。它就像长空的流云,扬弃着大海的丰富信息,化为春雨`冰雹雪花(当然其中春雨最有价值)反馈给大地的江河,离开了“云”,不仅江河,连大海也将枯竭。

星光

作家和诗人的语言,犹如闪烁在心灵里的星星,当作者完成了艰辛的创作,写出作品,就像运行的星星走完各自的旅程,便一颗颗熄灭了。我拜读的作品,并非作家和诗人心中的语言星星,而只是星星熄灭以后留给人间的星光,其实原星早已熄灭了。有的语言艺术,简直像流星,星星熄灭也就意味着星光的流逝。可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语言艺术杰作,却像宇宙中长存的星光,以其无限的魅力,跨民族、跨国界、跨时代地诱惑着读者的目光,照耀着美的心灵。

阳光的感召

走进生机勃勃的大森林,仰望万树争冠,挺拔向上的气势,油然而生腾飞之感。这是由于万木接受阳光的感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我们文艺园地的繁荣,也同样需要接受阳光的感召,这种充满感召力的阳光就是——时代精神。

母亲

人类在大自然的恩泽中繁衍,大自然无愧是人类的母亲。当然这位“母亲”并不懂“三从四德”,时常给人类带来灾难,好似凶狠的后娘,人类总是在大自然的恩泽和灾难中逐渐理解母亲和不断完善自已,生活和艺术家的关系也是如此,生活即是艺术家的母亲,同时也常常像后娘虐待孩子一样对待艺术家。然而,不管“母关”的脾气如何反复无常,艺术家终究在爱与恨的交织中完成了与生活一样长青的艺术作品。

星星和月亮

人们总以为在浩渺的星空中,月亮是众星之首,故有“众星捧月”的成语。其实,这是由于人们习惯性地,以人类史和地坏为出发点来观察星星和月亮的结果。如果以宇宙史或者从别的星际观察它们,就会发生奇异的变化,也许原先有过更美的月亮环绕着地球,也许眼前的月亮只是一颗小星星,某颗小星星才是最硕大的月亮。这样我们对星空的认识就较为辨证和全面了。文艺批评也是同理,人们往往惯于以政治模式或是伦理模式来批评文艺,如果改变汪下认识角度,在艺术辩证法的启迪,试以精神分析的心理模式,或是语言形式的本体模式,以及神话图腾的原型模式来探讨一下文艺规律,也许将有惊人的突破和发现。

难得糊涂

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我想,文艺论争也大体如此吧?可是,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文坛上的几场论争,例如,关于人性和人的异化,“文学即人学”为现代派……虽然双方都是引经据典,新概念“狂轰滥炸”,颇有“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可是,“热闹”一场之后,其结果是“不分胜负”,可是,定神一看,原来争执的双方,要么是概念上的误会,一方指广义的“人”一方指狭义的“人”;要么,是审美层次和框架各不相同;要么是同一命题的不同范畴……。颇有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幽默感。

风与波浪

波浪是乐队,风是天才的指挥家。当你在暴风雨之前,观赏潇洒的风,挥动闪电的指挥棒,调动万千波浪,发出气势磅礴的万千音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大海的情思……你一定会惊叹风和波浪的艺术表演吧?我想,我国新时期的文艺大潮不正在演奏一曲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交响乐吗?它需要波浪一股出色的“乐手”,更需要风一股杰出的指挥家——文艺管理人才。

蛛网

蛛网再精密,也只是捕获了苍蝇,蚊子之类的虫豸,无法捕获虎头蜂,麻雀等“劲敌”。我们的文化评论似乎同样软弱无力,纵然各知“编织”的理论网络,均很“现代”,往往分析文艺作品时,捕获的仅是华而不实的浮光掠影,难得美的真谛。比如,探讨获七项奥撕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和同名的国产电视剧。同一的历史素材,由于各异的历史背景和审美传统创造出了迥然不同的艺术范式,可谓中西方现代文化的绝妙展示,可捕获的审美启迪就该是极其丰富的。然而,许多文章仅网隹了“怨”而已,怨版权上遭外商非难,怨故宫背景拍摄不公平……

傻瓜机

虽然“傻瓜机”能自动调节光圈和焦距,给拍摄带来许多方便。然而,真正的艺术摄影师是不用“傻瓜机”的,因为美是流动的,要恰到好处地捕捉美的镜头,必须敏捷而准确地酌情调节光圈和焦距,单凭机械控制是无法胜任的。

同样,要鉴赏和评论现代派文艺作品,就必须善于调整心灵的镜头――审美框架,才有可能捕捉到深层美感意蕴。妄图依赖传统的习惯性审美框架,轻而易举地捕捉现代派文艺名作中的美感内涵,无疑是比南瓜还大的“傻瓜”。要知道,心理分析大师荣格也曾被西方现代派小说奇葩《尤利西斯》“愚弄”而自认倒霉。

笛的妙用

印度艺人,奏起竹笛,能将恶狠狠的眼镜蛇诱出竹笼。伴随着悠扬的笛声,在草地上跳起“迪斯科”的舞姿,招引了不少赏奇的观众,大饱其“眼福”自然,也就慷慨解囊了。笛的妙用,可谓“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吧?

当前,面对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商品经济的严峻挑战,文艺家大可不必怨天尤人,自诩“曲高和寡”{即使真是“曲高”,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不也终究“和众”了吗?}不妨尝试一下“笔”的妙用,通俗文爱的崛起和特区品文化的新潮,令人深省。

舞台

地势的落差,为江河提供了展示丰姿的天然舞台。她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凌空飘荡美的流苏;可以“涌起千堆雪”,启迪紊乱学和物理力的思维;更可推动发电机的叶片,绽开“金花银花幸福花”,造福人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同样给我国新时期文艺大军,提供了充分显示艺术魅力的理想舞台,文艺家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裂变性发挥文艺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功利价值。

贝的呼吁

透过海的涛声,我听贝贝的呼吁:“诗人啊,少赞美些珍珠,多赞美些贝壳吧;没有坚实的贝壳,我的痛苦只能化作泡沫,而不能孕育出熠熠闪光的珍珠。对于华贵的珠宝,连最庸俗的小市侩也懂得珍惜,而俨然护珠的贝壳,却难以得到人们的青睐。”在民主与法制的涛声中,我也听见文艺家的呼吁“凡爱惜艺术珍珠的人们,请多多关心”文艺立法“。

二律背反

甲:“勤能补拙,好句子是挤出来的。”

乙:不轻易动笔,佳句是‘偶尔得之’的。“

甲:“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自酿成蜜。”

乙:“取一家之长而超越之。”

甲:“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形象。”

乙:“一个又一个形象创造出我。”

甲:“生活是母亲,我的作品只是生活的‘儿子’。”

乙:“我是父亲,作品是属于我‘儿子’。”

白扬

挺拔的白扬,承蒙大自然的恩泽,象一个绿色的惊叹,标在高原的赞美诗上。她的每一片绿叶都为小鸟歌唱,为阳光欢呼,向大自然的母亲频频致意。然而,她不想作大自然的奴仆,在凛冽的风沙面前,她像一把利剑,直刺长空,即使被风暴折断,连根拔起,也毫不在乎。

成功的小说人物是小说家血泪的孕育,承蒙着美的恩泽,她的整个生命都渗透在小说氛围里了,她与作品的每个形象,每个细节,一同呼吸,一同悲欢。然而,她也不愿做小说家的奴仆,她拼死抗争着别人安排给她的命运,独立地生活在小说的氛围中,她提醒小说家注意:“我像白杨一样,没有傲气,却有傲骨!”

洒神

给予朦胧,给予梦幻,给予如痴如狂的病态,在你的魔力下,多少诗人,多少艺术大师灵思喷涌。生命的冲动,掀起潜意识的浪花,泛起经验的积淀,无数神奇的意象,宛如鳞鳞波光,辐射着迷离的色彩,和水天交融,时空渗秀……直至,莫名其妙地定格成各具特色的作品。

直觉伴着你而格外灵气,理性伴着你却变成糊涂。

橡胶林

走进蓊蓊郁郁的势带橡胶林,凝视每一棵树上的累累创伤,我最初被绿色的旋律所掠起的感性的波澜,顿时嘎然平静。沉思中,我想起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创造者。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不幸,他们奉献给生活的,是财富。

礁石的心境

海浪像野兽一样,一次又一次恶狠狠地向你扑来,仿佛要将你一口吞没,而且不留半点血迹和骨头。你,身处逆境而无所谓逆境,没有呻吟,没有颤栗,一切是那样随意,那样坦然,默默地将累累的伤痕化作浅浅的笑纹……同海浪成了永恒的生存默契。

西方后现代主义作家,如:罗伯。葛利耶和博尔赫斯,以及中国当代作家残雪。马原等一批新秀的创作心境,似乎具有礁石一般超脱的现代气质,透过他们作品中所描述的冷漠、悲凉、粗俗和无意识,我们可以强烈地体验到无所谓冷漠、无所谓悲凉、无所谓痛苦、博大而净化的人类生存境界。

无花果

不用花的表白,依然渲泄了丰富的情思,好似一位苦呤诗人,不吐而不快,即使悄然失落,也不亏行待。

心灵的沃土

在作家的心灵里,各自都有一片神秘的沃土,那就是——“生活的敏感区”。这里蕴蒇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敏捷的审美意识,只要稍稍耕耘,点点滴滴的发现和飘忽即逝的情绪,都能开出美的花朵。

“剪掉不美的”

我询问园艺师和盆景师,为什么园林中的花木和盆景里的古松、苍竹,那样奇美?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剪掉不美的。”

一切文艺作品的修改过程,不也是一遍又一遍地“剪掉不美的”过程吗?关键在于剪得顺其自然,不见剪痕罢了。

阿拉丁神灯

有人说,蒸汔机的发明,像一盏阿拉丁神灯,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奇迹,照亮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纪元。我想:“人”的发现(包括人本。人道。人文。人性和人的潜意识……等等,各个方面的不断认识)。也决不亚于阿拉丁神灯,它正昭示着人类精神文明,尤其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广阔天地。

鹰·鸡

文学作品中一切成功的艺术形象。尤其是人物形象,就像自己翱翔的鹰,它愈是挣脱作者的思想(概念)羁绊,就愈能博击浩瀚而深邃的艺术时空,也就愈易捕获读者纷纷扬如燕雀的审美意识。然而,拙等的作家唯恐“鹰”飞得太远太高了,生怕读都辨不清“鹰”的“雄姿”,总是千方百计地把鹰驯用得尽如人意,结果,矫健的艺术之鹰,却变成可怜的“饲料鸡”了。

蛙鸣与鸡啼

雷雨劫后的黄昏,大自然万籁寂静。不懂事的蛙群,在池塘里得意洋洋地鸣唱到午认,似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只有雄鸡最懂得声音的价值,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该呐喊的时候就呐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呵,雄鸡具有诗人的气质——寻找心灵的震点。

路标

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我发现成功女神并没有把路标交给火焰,交给鲜花,而是悄悄地刻在层层失败的阶石上,上面印满了歪歪扭扭的探索者的足迹。

地平线

地平线以其复杂到单一的魅力,逗引着大雁高飞,游子远行。文艺创作中最高超的技巧,就是丰富到单一的“无技巧”。它诱惑着读者和作者比翼在无限广阔的艺术空间。

送别蒲公英

别了,问世的作品——我心底的“蒲公英”!带上我的梦幻和困惑,也带着我的性格的民族的气质,驾着长风,去迎接无数审美目光的洗礼吗。你尽可自由大胆地翱翔,尽可任性地传播美的信息,甚至叛逆了我的主观宗旨,我也决不责怪你的主体性,然而,我可别向华贵的云霞献媚,也不要被鳞鳞波光上的万千碎金所诱惑。记住,你是土地的儿女,你应当重回到土地的怀抱,纵然你落脚的土地是那样寂寞,那样贫瘠,你也绝不能冷遇她,否则,你将被土地无情地抛弃。诚然,这片土地不在贵族的花盆里,而在平民的心窝中。

洞天的境界

带着追思,步入琳琅满目的地下溶洞,我沉醉于梦幻般的洞天境界。这里,炎夏与隆冬并有;丽日与残月相映;鱼儿和鸟儿竞飞;传说的神话的再现……自然界的对立(如生和死、时与空),在此造成奇妙的和谐(或为互补),进而升华为艺术的修养。

但愿文艺批评也有如此的不断演进的境界——从非此即彼的对立境界中,步入互为补充磋商境界,再建树超脱争辩的新审美境界。

“保险丝”

政客似乎比任何人更关心文艺,在他们眼中,文艺就像接在“政治线路”上的“保险丝”,他体验到的不是“美感”,而是“安全感”。

桥墩与桥面

设计一座桥梁,必须精心计算桥墩和桥面的比例适度。桥墩太密,不但造价高,而且不利泻洪,危险性增大;桥墩太疏,不但桥的承载性受威胁,而且桥面跨度增大,造价照样要增加。因此,如何既省钱,桥梁又安全,工程师要从桥墩。桥面的关系曲线上,求出最佳值。

诗是架在作者与读者心灵间的“桥梁”,它同样有“桥墩”与“桥面”,即就是诗的意象和诗的张力。优秀的诗人也同样必须考虑诗创作的“最佳值”——美感效应。只是这种“最佳值”往往不是理性强“求”出来的,而是直觉顿悟的结果。

附:

美感信息的传递。捕捉和反馈

————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审美赏析

一首优秀的抒情诗总是以丰富的美感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诱惑着张开审美经验的网去捕捉它,使每个读者由于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差异而做各自的反馈,本文试从信息论的角度对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进粗浅审美赏析。

(一)

八二年二月号《诗刊》上刊登的《会唱歌的鸢尾花》(以下简称《花》)是至今为止舒婷所发表的诗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十六小节,一百五十六行。形式活泼,诗情跌宕意象纷纭,哲理闪烁,以强烈的美感信息,辱撼着读者的心灵。现在先来赏欣一下这首诗中美感信息的多项传递形式。

A:辐射式传递

这首诗中美感信息的辐射性传递是很突出的,它包括在意象辐射。情绪辐射和情思辐射之中。例如,以第二小节来说吧,仅八行诗就辐射出了十一个意象,构成了渗透童年生活气息后边面感(她出生于有基督教信仰的家庭)紧接着第三小节又辐射出了带有历史感的七个意象,而第四个小节的连续四个“梦”,(宁静的梦,安祥的梦、荒唐的梦。狂悖的梦)更是情情绪辐射的典型。再从思想倾向来看,全诗辐射式传递出信息源(即诗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带业。对祖国。对人生的异常丰富而深沉的情思,处处迸射出象“我情感的三角梅啊,-你宁可生生灭灭/回到你风风雨雨的山坡/不要在花瓶上摇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鹅啊——你即使负着枪伤/也要横越无遮拦的冬天/不要留恋带栏杆的春色”这样闪烁着人生哲理的佳句。

B.推进式传递

这类美感信息的传递形式,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奔涌和主题的升华上。诗中第二和第三节的两组意象群的推进,就是情绪流奔涌的结果。从第五。第六节中,爱情的极度沉醉,到第七至第九节的末尾“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纪录/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所表达的理智完全清醒。以及紧接着的第十节中“中我还有为自己的心/承认不当幸福者的权利”,第十一节中“大道扭动触手高声叫嚷,不能通过/泉水纵横的土地却把路标交给花朵”,第十三节中“中国的母亲啊,给你应声而来的儿女/重新命名”层层升华到全诗思想感情的高峰,第十四节“把我叫做你的‘桦树苗儿’/你的蔚蓝的小星星吧,妈妈/如果子弹飞来/就先把我打中/我微笑着,眼睛分外清明地/从母亲的肩头滑下/不要哭泣了,红花草/血,在你的浪尖上燃烧……”就这样,诗的美感信息在这势不可挡的层层推进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C.曲线式传递

所谓“曲线式传递”也就是“反复式传递”即指诗的美感信息,通过情绪。氛围。意象……等

因素的反复。曲折地呈现中源源传递出来。例如《花》中第一节和第五节。第六节的氛围再现。以及溶解在各诗节中的热恋情景的回顾的反复,如:“那条很短的街/我们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岁月”“虽然再没有人/扬起浅色衣裙/穿过蝉声如雨的小巷/来敲你的彩镶玻璃窗/虽然再没有淘气的手/把闹钟拔响/羞恼地说:现在各就各位,去回你的航线上”……等等。总之,诗作的美感信息传递功能,是指对于来自信息源(诗人)的母信息群封闭系统的输出(这是在信息接收者介入下发生的)和整个过程,它和传递形式是有机的,多变化的,多姿的,除上面论述的三种之外,还有间离式,立体交叉式……无法一一枚举。

(二)

诗作的美感信息固然有多项传递形式,然而,对于信息的接收却要有特殊的捕捉功能,并非所有的读者(即信息接收者)都能全面地、准确地、圆满地掌握这一功能。这正如马克思所说,音乐只有对具备“音乐耳朵”的人,才有意义。而要掌握美感信息捕捉功能,就必须首先了解构成美感信息的三个基本成份,即可辨析性的音韵(乐感),可视性的画面感(物象。意象)和带有不确定性的综合意识(指诗人和读者的双方的意识,还包含一定的历史经验,文化修养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现在,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花》中传递出来的美感信息捕捉。

A.音乐美的捕捉

诗的音乐美从本质上说,是诗人基于言语的节奏和韵律,来表现诗人内心的颤动和变化。它包括追求有听觉效果的外在的表层的音乐美和反映广阔的精神生活的内在的深层音乐美。

在《花》中对于表层音乐的信息捕捉是触目可获的。全诗语调强弱长短。抑扬顿挫。均极为自然流畅,诗节行数多则十几。二十行(如第四节),少则两。三行(如第八节)。节奏更是张驰多变,每行的节拍多由七。八拍少则仅有一拍。韵脚也不单一、呆滞,头几节用花辙韵。后来以波辙为主,最后又回到花辙。至于《花》中的内在音乐美的捕捉,读者只有从抒情主人翁汹涌的情绪流的波动中,唤起自己的乐感经验,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捕捉到源源不绝的流动着的美感信息。《花》以和谐的热恋的氛围作为情绪的源头,用大跨度的回忆展开了抒发主人翁广阔的精神世界,多层次地表现了幻想、迷惘、失望、求索、超脱、使命感…等复杂的情感波动,完成“理想使痛苦光辉”的主题归宿,诗情延绵起伏,回肠荡气,飞扬着交响诗般的音乐旋律,给人以沁心的美感享受。

B.意象美的捕捉

如果说画家是以色彩和线条构成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意念,诗人则往往以文字为颜料,来勾勒意象并通过意象暗示出自己的意念,因此,读者便可诉诸视觉,调动自己的美感经验,从瞬间意象和画面意象,以及意象群的整体综合和升华——意境等,各方面去捕捉美感信息。在《花》中,“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伞状的梦/蒲公英一般飞逝/四周一片环形山”……等诗句,都是很好的瞬间意象。而画面意象那就更多了,如诗的第一节呈现出的静态意象。而画面意象那就更多了,如诗的第一节呈现出的静态意象,第十一节和第十二节就是明显的动态意象,更是意象群有机组合的画的长廊。另外,关于语言排列“建筑美”方面的视觉捕捉,这里就不多扯了。

C.意识美的捕捉

一首诗的成败并非取决于有无具体的意象或意象美,而常有以意识美取胜,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是范例。要捕捉这类的美感信息,读者尚可从真、新、深三个角度去感应。所谓“真”,不仅指情感的真挚,细节的真实,还包括潜意识的“真”,象《花》中,个别的瞬间幻觉意象,如第七节便是例证。所谓“新”不仅是个别比喻的新颖,想象的奇特和题材的新鲜。更是指“立意”上的创新,即“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清新感受。类似《花》中“三角梅”和“野天鹅的两个哲理警句。所谓”深“主要是指诗作主题开拓的深刻性。《花》是最终体现的”理想使痛苦光辉“的人生哲理,确实是一位诗评家所点评过的,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自己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的一次总结,这是贯穿她美丽、忧伤、沉思、沸腾的全部诗篇中的一个透明的公式。(见《诗探索》八二年第三期第二十七页)

(三)

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反馈是由信息的接收者在捕捉美感的过程中产生的,并由于接收者的认识结构不同,对信息捕捉和反馈也不同,它是诗歌的整个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即由信息源(诗人)——信息库(作品)——接收者(读者和评论者)又反馈于信息源。对信息源发挥着潜在的控制作用。因此,为了使整个信息循环系统达到最优状态,信息的反馈是最主要的手段,必须从以下诸方面提高反馈质量。

A:反馈的机制性

按照辨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内部的各个因素,也是互相联系的,有机的。一首诗来说,构成这首诗的各个部分也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内容与形式,政治倾向与艺术风格,或是情和景、虚和实、以及起、承、转、合……等,都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诗歌信息系统的美感信息都是机制的,反馈信息当然也要带有很强的机制性,切忌断章取义,切忌生硬肢解。可是,诗评中仍有这类现象,在评析《花》时,有的同志抓住全诗的前六节,极力贬其思想倾向,而忽视了后十节,未能把握“欲望与使命感之间的冲突,后者终究战胜前者”,这一机制的主脉,去领略全篇,扑捉美感信息,而是用“左眼扫描‘竟然觉得《花》”“很象吃得撑得,闲得无聊的大小姐少奶奶以男女事厮磨终日所作的游戏。”就连象征苦难的“十字架”也被曲解为恋人“负罪赎罪的物志”。(见《当代文艺潮》八三年第三期,,《殊途同归》一文)。

B.反馈的准确性

反馈的准确性,就是要求反馈器(读者,鉴赏者和评论者)尽可能机制地掌握诗作发出的子信息群和诗人发出的母信息群,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选择,加工后,将新的信息,高度准确地反馈于信息源,促进整个信息系统向最优状发展,要达到反馈的准确,就必须以马克主义美学为指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进行信息反馈,丁是丁,卯是卯,决不能无原则地盲目吹喷捧,决不能戴着“左”的有色眼镜,蓄意歪曲。这样才能使信息源心悦诚服地接收反馈,并且卓有成效地提高输出母信息群的质量,就以上面《殊途同归》(下面简称《殊》一文来说吧,对《花》的反馈就是显然缺乏准确性。例如:《花》中第七节,明明是崇高的使命感对热恋着的男女双方的召唤,竟被歪曲暧昧的女方对负罪的男方的要求(简直就是“吆喝):”梦“的形象也被文化论述成似乎只能用来描绘向往憧憬(而《花》中是描绘回忆的),甚至断言,舒婷类似《花》的艺术特色,是追求海外诗风调调儿而患下的诗症”。而且举出舒婷《致大海》中的两句诗和台湾诗人覃子豪《追求》中两句诗,个别字面截然相似,作为‘抄袭’的例证(其实前者写于1974年,最早发表于1980年的,《榕树文学丛刊》,而后者仅在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的《台湾诗选之二》中,才能读到),这类例子,限于篇幅,不多举了。

C.反馈的深刻性

反馈的深刻性就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作品,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统一上,以及从现代心理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结构主义、有力度、有份量地对作品进行学术探讨,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克服文学评论中简单化(如流行一时的政治与艺术割裂开来的‘两分法’)、公式化、庸俗化的弊端,才能开创文艺评论工作的新局面,才是整个文艺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此外,反馈还贵在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同类作品中接收到反馈信息越迅速,它自己发出的美感信息和价值量就越大,其社会效果和影响也越大。同时、将更能引起作者(信息源)的感应和提高,以及文艺信息系统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大致赏析了舒婷的抒情佳作《花》的美感信息的传递、扑捉和反馈的课题。(由于篇幅和笔力有限,本文未能涉及来自诗人的生理遗传、社会因素和灵感情绪等多因素的构成的信息源方面的课题。歉意)。初涉论坛,不妥之处,耿盼读者赐教。

文章来源:作者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