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前一天,我徒步登上长沙名胜岳麓山,祭拜革命先烈蔡锷将军、黄兴将军的墓,以了却长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个小小心愿。傍晚的岳麓山,凉风习习,山林肃穆,一派凝重庄严的气氛。我在游人的指引下,先后来到蔡锷将军墓庐和两位将军墓前,对着两座高耸的墓碑,恭恭敬敬地三鞠躬,遥寄历史的哀思。

蔡锷将军是讨袁护国的大功臣。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民族英雄,正是由于他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率领护国军所到之处,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摧毁了袁世凯短暂而愚蠢的皇帝梦。而黄兴将军在辛亥革命中坚定不渝地忠实执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路线,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开天辟地的历史关头,始终冲锋在斗争第一线,留下“孙中山理想、黄克强实现”的千古佳话。

2003年,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出后,大陆观众对孙中山、宋教仁、黄兴、蔡锷等辛亥革命的先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近一百年前发生在古老大地上的民主运动有了直观的感受,没想到的是,万恶的中共党魁和一小撮反动腐朽的党棍,以及其臭无比的宣传部,竟然倒行逆施,公然下令停止重播这部电视剧,企图阻止人民了解历史的真相。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理之光是遮掩不住的,反而更加激发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我是陕西人,“三秦自古多壮士”,但三秦大地上却以埋葬着几千年来数不清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著名。我自己因公因私就多次去过秦始皇帝秦陵、武则天乾陵、周文王周陵、汉武帝茂陵等等,大大小小的坟丘遍布关中大地。作为历史文物,这些都是陕西人的骄傲,但作为封建王朝的历史遗迹、皇权象征,它们又给古老的黄土地上增加了沉重的文化包袱,潜移默化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有时候竟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在岳麓山我却全无这种历史束缚。我面对的是最具民主思想、最有献身精神、最富斗争经验的革命领神、人民公仆、平民英雄,最积极向西方学习、心系民族灾难、挽救国家危机、带头发动民众、唤醒全民抗争的最优秀的“海归派”精英。皇帝在世,我们不得不向他老人家低头、下跪、称颂、赎罪,如今皇帝死了,我们再也不必向秦陵、乾陵跪拜、鞠躬,但一定要向打倒皇帝的英雄们鞠躬,表达心中最崇高的敬意!

在黄兴墓前,我发现一个历史上的巧合,那就是,1917年4月15日是国葬黄兴的日子,而在几十年后,也正是在这一天,胡耀邦去世,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并由此而造成了“六·四”屠城的惨痛事件。历史的发生,往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蔡、黄两位将军都在1916年相继去世,在他们之后,不论1919年五四运动、1976年四五运动、还是1989年“六·四”屠城,都印证了民主革命是艰难的、长期的、复杂的、自下而上的这样一条真理。不论是广州黄花岗烈士的血、南京雨花台烈士的血、重庆红岩烈士的血、还是推翻蒋氏王朝的烈士的血(大陆的和台湾的),以及“六四”事件中受难的青年学生、爱国群众的血,都警示着我们,不论民主的代价多么惨重,民主的道路多么漫长,只要中国(大陆)一天不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即“权为民所授”,那么就一天也不能停止奋斗,一天也不能放弃理想,一天也不能松懈对封建王权思想的警惕。南非的曼德拉、捷克的哈维尔、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以及台湾的陈水扁等等,他们都曾是极权统治的受害者、反抗者,又是民主政治的实践者、创立者,并且最终品尝到了民主胜利的果实。民主思想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夸夸其谈的理论,它是弘扬人性自由和阻止人性丑恶的公器,是人性向善的调节阀。他们成功的今天,就是我们奋斗的明天,就是我们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一鼓作气就能尽快看到的现实生活画卷。今天,当我肃立在蔡、黄两位将军墓碑面前,再一次坚定了心中那必胜的信念。

在缅怀先烈之际,我们也不能忘却那些体制内的民主改革派,如胡耀邦、李慎之、王若水、王若望等可敬的老人,不能忘却遇罗克、林昭以及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赵品潞等平民英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一种历史责任的沉重,更加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勇于揭破历史的真相,戳穿政治集团的罪恶谎言。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发展观来树立自己的人生信念,将民主革命的火种传承下去。

正如苏联著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结尾中的场景一样,在这个一切如常的傍晚,一群青年学生也来到蔡、黄墓前参观、嬉戏、游玩。尽管喧闹的人声与墓园的气氛很不协调,但仍有不少稚气未脱、一脸虔诚的学子恭恭敬敬地低下他们的头颅,鞠躬致敬,令我十分感动!此时此景,正如我在一首短诗中所表达的那样:“夕阳上空,升起无尽的黑暗;当黑夜死去,噩梦对我还有何用?”

(2004-4-4长沙)

文章来源:作者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