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9

导读

这个词自古就有。不过,这个词并非“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这样的定义。

一、有神论中的“无神论者”

如今,一提到“无神论”,很多人恐怕都觉得是一个颇为现代的词汇吧?提到无神论者,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他们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和人们想象的不同,这个词自古就有。不过,这个词并非“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这样的定义。

让我们来看一个古代应用实例。

古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肯迪(Al-Kindhi)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承认世界有时间上的开端,则必然有一个造物主,即神;反之,如果不承认这点的人,便是“无神论者”。

叙利亚邮票上的肯迪

叙利亚邮票上的肯迪

出乎意料吧?一个古代宗教学者居然会使用“无神论”一词,而且他定义的依据也不是宗教的,而更多是“宇宙论”上的意义。

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地讲,就是“亚伯拉罕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继而认为世界是“有限的、有开端的”。因此,如果认为世界是“无限的”或者“循环的”,在他们看来,就差不多等于间接否认了“造物主”的存在——世界不需要一个外在于世界的因素。因此,这个意义上“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的区别,实则是“自然神学”或者“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区别,而并非那种“反宗教”意义上的“无神论者”。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无神论”呢?

让我们再往前追溯。

对西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基督宗教在诞生之初,很快传遍了整个罗马帝国,也很快遭到了来自帝国的迫害。帝国经常用来指责基督徒(同时还有犹太人)的一个罪名就是“无神论者”。

出乎意料吧?作为现代意义的有神论的基督徒,居然被罗马人指责为“无神论者”。

这又是为什么呢?大部分早期基督徒与犹太人一样,坚持《旧约》中“禁止偶像”的诫命,绝少给上帝树立雕像。因此,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这些基督徒所相信的神是一个“无法看见的神”——这是罗马人不认可也无法理解的神的存在方式。自然而然地,这些基督徒就被罗马人归入“无神论”的那一小撮分子之中了。

这种“无神论者”自然也不是我们开篇提及的“反宗教”的“无神论者”,而更多的是不同宗教观念无法沟通的结果。

正如《斯坦福大学哲学在线辞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所讲:“罗马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无神论’可能指的是其它宗教的‘有神论者’,著名的便是基督徒,并且只是用这个词指代对于他们自己的神话英雄的不信。”在西语中的“无神论”本身就要立足于“有神论”一词——“A-theism”中的“A-”是一个前缀,表示“反对”或者“相反”。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有神论”,你就无法“反-有神论”。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位恩师在课堂上引用他的恩师的一句趣谈:

“无神论往往是有神论最好的朋友,他们往往是最接近神的。”

二、无神论与“无神论”?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种类的“无神论者”?

当然还有。不过这个不是古代的概念了,现在一些人认为,佛教也是“无神论”。

那么,这个无神论,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呢?

这得从佛教的世界观“苦集灭道,成驻坏空”讲起。简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不具有“自性”(自己独立的品性),而是各种元素和“各种意识”的集合体,而这些元素只是因为某种“缘分”凑在了一起。或者再通俗一点儿地说,就本质上而言,“存在”而是个“假象”——如同海市蜃楼一般,作为幻象是存在的,但作为“街市”是不存在的。

在佛教看来,“神”也是这样一种“暂时性存在”——这与“基督教传统”中的“恒久永远存在的神”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我们需要注意,这里不能把佛教中的“神”和基督教中的“神”简单地等同起来。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佛教是一种“无神论”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佛教这种意义上的无神论,跟我们平日里谈到的无神论是一样的么?要知道,在本文的开篇便提及了范缜,他的《神灭论》就是反对的就是佛教中的“轮回”思想。我们现在口头上所用的“无神论”概念,难道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无神论”么?——这个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既不会同意基督教意义上的神,恐怕也不会同意佛教的“轮回”“涅槃”和“佛国净土”等等观念。

我们现在熟知的古代“无神论者”还有一种,那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儒家思想”,在开篇提及的范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范例。而且就我平日的见闻来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引用“敬鬼神而远之”这类的话来论证这样一个观点,即儒家思想是“无神论”或曰“朴素的无神论”。

不过,如果我们思考下孔子生活的年代……就会发现,那并不是现代,而是先秦!那时候,祭祀鬼神的礼仪十分盛行,人们也普遍接受鬼神的存在。譬如《礼记》有云:“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孔子自己也说过:“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孔子

需要说一句,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鬼者,人之归也”,即人死后为鬼。因此祭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先祖——神则经常与鬼联系在一起,可以视为更高“层次”的鬼。

故而,把孔子尊为现代版的无神论者似乎也真的说不过去。因此,试图把儒家思想解释为现代的“无神论”,这反而是比较不符合历史潮流的解读,甚至很可能只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本的现代解读。

那么,“敬鬼神而远之”应为何意?为了完整表述,我将此句的前后都引用下。此句出于《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这话难道是说,孔子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只是不想戳破群众迷信的事实?

并非如此。

孔子此言的立场乃是站在周朝的角度,对过度重视鬼神祭祀的“淫祀”批判。

在《史记·夏本纪》中,大禹因为害怕与其父鲧一样无法治水,故而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时还“薄衣食,致肖于鬼神”。孔子对此也是高度评价的:“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这明显是在夸禹能够克制饮食来祭祀鬼神。

至于“孔甲”之时,更有“好方鬼神,事淫乱”的事情发。这样因为祭祀出了问题,使得夏朝的“德”衰落,诸侯反叛,一番周折之后被商朝代替了——这其中还有“天降龙二”,孔甲使人驯养龙的传说。而《礼记》有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这恰好反映了儒家的的礼仪观念——祭祀鬼神要适度且正确,否则就会招来灾祸。

那么,如何解释“祭神如神在”呢?

这句在现代人听起来,确实非常近似于“温和的无神论”。然而,这恰恰可能又是另外一种误解——孔子说“如神在”,并非觉得神不在那里,而是因为“神”在孔子看来,是不可琢磨且不可以直接感受的“神秘存在”——《礼记·中庸》有云:“(鬼神)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而且,这种看法与希腊-基督教传统中的“无肉体的神”颇有几分相似。

因此,孔子的意思可能不是以无神论者的方式“潜伏”在有神论者之中,而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存在,你并不知道“他”是否正在某处Watching你,所以你最好还是觉得“他仿佛就在那里……”。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宗教学博士,十年相声票友,神秘学爱好者。

文章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