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kncn-20170501000338652-0501_05411_001_01p

今日社会上微信里各种群、网友、相册等所提供的消息,在规模上压倒其他信息收集方法。

目前我主要透过微信等社交网络(SNS)知道中国新闻。我觉得这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虽然也有中国朋友给我提供一些消息,但是微信里各种群、网友、相册等所提供的消息,在规模上压倒其他信息收集方法。

1990年代,我主要通过国内的媒体、香港等国外的媒体、以及在沙龙等小集会上收集到小道儿消息,知道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国内的媒体不报道敏感的事件,国外的媒体只报道大新闻,所以小道儿消息会占有重要位置。那时候,通过访问画家村等艺术集团、上访农民的集会等地方,我能获得更多、更详细的消息。

2000年代,除了都市报和博客等新媒体促进国内媒体多元化以外,信息收集方法跟1990年代基本上一样。即由于那时候各种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NGO)等市民活动日渐发展,每次去中国,我尽量访问更多的新媒体和市民活动的现场,主要的信息收集方法还是在那些地方能听到的小道儿消息。

目前不仅对我,而且对其他很多采访中国的记者来说,主要的信息收集方法就是微信等SNS.可以说手机和网络技术的发达是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他信息收集方法,尤其是小道儿消息的衰退。由于受到各种压力,含有敏感内容的沙龙和集会陆续地被封闭或者缩小,加上连普通的民间组织也对非会员的参加,尤其外国人的参加,不得不加以小心,于是关于含有敏感内容的新闻,我们大都只能在微信等社交网络中知道。

小道儿消息的内容会强烈地反映出个人的思想倾向和兴趣爱好(我所说的小道儿消息不包括SNS上的聊天)。而我们在微信或脸书上能知道的新闻不一定是我们想知道的。例如,首先看到群体性事件的新闻,然后看到一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然后看到云南的美食消息,最后看到很悲惨的杀人事件的报道,等等。可以说,作为信息收集方法,微信等SNS带有被动性极大的性质。对比百度、雅虎等提供的新闻而言,由于SNS能提供更多的消息,SNS带有更强烈的被动性。

在日本,我一直以来习惯这种被动性极大的信息收集方法,即电视台和周刊杂志所提供的新闻。这两种新闻开始流行的是在1970、1980年代。此之前,虽然报纸普及到一般家庭,但是在市民集会、爵士咖啡馆等地方能获得的小道儿消息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随著电视台和周刊杂志的流行,市民集会等活动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影响力上开始衰退,同时小道儿消息也消失了影响力。我认为这样变化给日本社会带来三个影响:(1)收集消息的被动化;(2)新闻的商品化;(3)报导内容和舆论的“简化”和“感情化”。

我不知道微信等新媒体在收集消息上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但是如果小道儿消息的影响力衰退的话,我觉得带来的影响,要比发达的媒体和资讯科技技术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大。

东网05月01日(一)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