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斗牛》

我的家乡山东新泰,位于泰山山脉和沂蒙山脉之间,我家所在的新泰东南部属沂蒙地貌。家族的远祖是明朝时的一位京官,得罪朝中权贵后携家越过太行山逃亡到山西乡野,他子孙中的一支在明末战乱时流落于山东,清末战乱时这一支中的人又四散流徙,其中有两兄弟流落到新泰东南的乡村,并在此扎下了根。抗战时期日本人在这里建了煤矿,我依稀记得听我的表爷爷说过,当时十五六岁的他在矿上打杂,同样年轻的日军站岗士兵对他很照顾,给他肉和糖吃,教他练搏击,晚上拿出自己家人的照片偷偷垂泪,他是被逼来打仗的。我也听我的奶奶说过,在田地被日军收管后,饥饿难耐的她和同伴去揪麦穗,被发现后她躲在草丛里,眼睁睁看着一个日本军官一刀砍下同伴的头。

这些过去的事,于我而言是很陌生的,只是小时候在长辈们的闲谈追忆中略知一些点滴。如今表爷爷和奶奶都已过世,那些他们很少触动、我也很少问起的记忆,被他们永远带走了。我这才愧疚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了解是何其地少,他们的人生和他们的时代,我知道的只是一些模糊的片段。管虎的《斗牛》是一部让我感到亲切的电影,不仅因为它的故事地点是沂蒙山区、它的对白用我的家乡话,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那些在乱世里颠沛流离、战战兢兢而又隐忍豁达地活着的山乡百姓,让我看到了自己祖辈们的影子。

知道这部电影改编自一篇小说,在网上找到原著,却讶异地发现是一篇歌颂军民一心、老百姓像牛一样为党奉献一切的主旋律庸常之作。不得不佩服管虎,优秀的导演,纵使在垃圾中也能寻到有价值的闪光点。管虎仅仅借助了原著中老百姓为共产党照料奶牛这条线索,融入自己的理念和人文情怀,进行再创作。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刻意淡化主义、民族、正邪和是非这些被定格了的观念,以“芸芸众生”为起点和归宿,从两个生命的角度去看这生之世界的残酷。两个生命,一个是人,村民牛二,另一个是一头奶牛。

奶牛是国际友人赠送、用以支持中国革命的八路牛。日军扫荡,八路军紧急撤退时把这个大家伙舍给村里照料,双方签下了字据。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随时都得躲避日军扫荡和土匪侵袭,没人愿意带上这么一个大拖油瓶。他们都是艰难活命的老百姓,没有踊跃为党奉献一切的觉悟。村长只得召集村民,采用抓豆子的方式决定奶牛的归属,一百多颗绿豆里放一颗红豆,抓到红豆者负责饲养奶牛。最终这个“头彩”砸向了牛二,寡妇九儿替他抓到了那颗红豆。牛二死皮赖脸地不依,村长“色诱”之,承诺他若养牛就把九儿许给他,最终牛二半推半就地在字据上按了手印。

斗牛担下这个任务后,牛二去山上挖藏奶牛的洞,待下山来却发现村子已被日军洗劫,再找不到一个活人,那头奶牛反倒安然无恙地藏在房子里。一队日本伤兵来到此地,牛二拉不走奶牛,只得自己逃命。但怀揣那张字据,牛二逃得心不安理不得,他是按了手印的,他和八路有个约。最终促使牛二舍身返回营救奶牛的,不是所谓的忠诚、精神、信念、民族大义,一个贪图小便宜、连“八”和“人”都分不清的乱世刍狗不懂这些大道理,但他却懂得信守承诺,坚守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做到这后一点并不容易,有多少不以做人的道德底线为底线的精神,到头来都变成了祸患整个社会的神经乱弹。

返回村子,出乎牛二意料的是,日本人对这头奶牛相当友爱。奶牛温驯地接受日本人的照料,并不反对自己的乳汁被用来哺育日本伤兵,就像当初哺育八路伤兵一样。看来这头八路牛并未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它也没有人类世界里的是非善恶观念,它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都把他们当做两条腿走路的生命。牛二营救奶牛不成还把自己搭了进去,他和日本军官的拼死打斗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力,使埋伏的游击队成功消灭了这伙人。

牛二和奶牛逃过枪林弹雨,就当他饲养着奶牛、喝着热乎乎的牛奶、享受这难得的好日子时,一群难民流落到村子里。牛二和奶牛都不吝啬,让这群人喝牛奶充饥。为了养活他们,奶牛最终病倒,再也挤不出奶来。大部分难民只得向其他地方流浪,有几个人留下欲杀奶牛吃肉,牛二和奶牛逃到瞭望台上,他们不罢休,却踩到日本人埋下的地雷,被炸得灰飞烟灭。牛二叹息,这世道,“人不像人,狗不像狗”,正所谓,天地不仁,使万物为刍狗!其实很多时候不仁的不是天地,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不仁。

牛二带奶牛离开村子时,发现了一个还活着的日本士兵涩谷。牛二想杀他报仇,但面对这个已毫无抵抗力的人,他很难下得去手。涩谷掏出自己家人的照片,说自己还是学生,只想好好上学,从没杀过人。牛二听不懂涩谷的话,但他却看明白涩谷想救生病的奶牛。牛二放下刀,把涩谷放到牛背上,带他上山,却碰到一个国民党散兵。国民党兵要开枪杀日本兵,求生的本能使涩谷拿过枪来自卫,牛二劝阻不了,只得在两个满是创伤的士兵的互射中,用尽蛮力按倒奶牛,死死抱着它。涩谷说,人和人不应当互相残杀,牛二说,还没死够吗?这些话语,导演是深有用心的。

两个士兵互相杀死了对方,牛二和奶牛又回到村子里,却碰上了土匪。救不了奶牛,牛二抱着炸弹要与土匪同归于尽,这时又一伙来路不明的队伍出现,和土匪打起来。牛二昏倒在地,枪林弹雨中,那头奶牛走到牛二跟前,趴在他身边。两个生命就这样在轰鸣的枪炮声中安安静静地依偎着,听天由命,那样的温驯,像乱世里所有颠沛流离的老百姓一样。

枪声散去,牛二和奶牛又一次幸存下来。他们回到山上,自此两个生命相依相存,把他们连结到一起的,已不仅仅是牛二和八路签的那张字据,也许更关键的是,在生命如草芥的乱世里,牛二已把自己和牛平等相待。正因为体会到生之不易,他才懂得了珍视生命,无论自己的,还是牛的。

多年后,曾经的八路军、现在的人民解放军又来了到这里。牛二拿着字据去还牛,但已没人记得这件事。一个解放军军官让牛二自己养这头牛,牛二要求军官在字据上按手印,军官手指按下的那一刻,牛二终于守完了这份约。没人知道牛二的故事,也没人关心,忙于解放事业的他们顾不得搭理这么一个疯子。

牛二和奶牛回到山上,山下依稀传来新一轮的枪炮声,奶牛惊恐地哞叫几声,坐在崮岩上的牛二回过头来,平静地说:“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凛冽的寒风中,牛二憨笑着。

我本是以很理性的态度观看这部电影的,但当一切磨难积聚到最后,以这样的场景和这样的话语做结时,我内心那根理性之弦瞬间松解下来。这种中国底层百姓温驯坚忍、逆来顺受、纵使于崖缝间也能扎根生存的精神,余华写过,但他对此过于圆满的叙写而批判精神的不足,反而成为对中国人奴性一面的宣扬;贾樟柯也触及过,他并不觉得这值得大书赞美之词,但总是止于感伤与感怀,作一声叹息,发展到最后就是《二十四城记》里那做作的刻意煽情和可笑的怀旧情结。

《斗牛》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在最后控制住了情感,没有流于毫不抑制的做作煽情,感伤之中反思并未被消解掉;其次是整个故事隐藏着蜻蜓点水的批判色彩,导演将此寓于只可意会的反讽之中;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就像管虎所言,电影展现了希望,那是对生命的尊重,死亡面前的生之希望。

当牛二憨笑着说“什么都能过去”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祖辈们,他们就是这么熬过来的,把什么苦难都经历过去了,然后带着不愿触及的记忆,不留痕迹地离去,跟中国所有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奶奶在跟我讲她偷麦穗的故事时,也是笑着,笑自己四肢失去知觉一般瘫软在草丛里,动都不动了,也幸亏如此,她才没被日本兵发现。奶奶笑着,眼里含起泪,还说人老了,一想到过去的事就容易动感情……

我想当我感到恐惧时,冥冥之中祖辈们也会对我说,别害怕,什么都能过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亲切的怀恋。

这是普希金的诗。是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什么都能过去。但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流离于时代和历史的骗局之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寻到真实与自我?

《吾诗已成》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