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文章,大多不长,几百字左右,超过千字以上的很少。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给洪哲胜先生的《民主论坛》投稿,因其是网刊,特别强调字数在1500字以内,长此以往,就自动往短里写;另一个原因是新闻从业多年养成的习惯,当记者时辛辛苦苦写的稿件,编辑大人和总编老爷大笔一划,就剩下干巴巴的几行,版面的地方宽裕了,信息量增大了,可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也荡然无存了,自己又缺心眼细心收藏,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可惜,多少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付诸东流。等自己当了编辑以后,也同样残忍,不论什么样的稿子,一律是删、删、再删。后来当过总编辑,更甚,不论什么稿件交代编辑先“精编”,编辑会意地删来删去,算是精编过了。

短文有短的好处,就是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一是一,二是二,干脆利落,简洁有力,不论是新闻事实,还是各种评论,事实说清,表述准确,下笔神速,有时候甚至像实习护士扎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针下去再慢慢推药不迟。短文章看多了,见到别人的长篇大论就只有皱眉头,硬着头皮往下看。有人文章写得好,畅快淋漓,一泻千里,读着过瘾、解馋,有的人写文章未免太过讲究,几句大实话,非得要把孔子、老子等一干古今中外的“死人”拉出来扯半天,仿佛这样说话才显得安全、舒适,理直气壮。

我并非反对别人写长文章,只是要看写什么样的内容,写给谁看了。要说传播真理,还是提倡短文章好,因为真理往往是朴素的,简单的,一点就通、一捅就破。中共的宣传机器就十分精通此道,不论是多么令人费解的“三个代表”,还是多么严厉的“四项基本原则”(现在也不严厉了,而是自己悄悄地把它给吃掉了),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什么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天几分钟那么一播,再组织基层党员、普通群众简单表个态,就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了,就成为至高无上、不容质疑的治国纲领、全国人民的行动准则。至于文件、报告、决议的详细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和讨论,那只是个形式,走个过场而已,长话已经被“短说”,学习就只有“服从”,这么多年就一直是这么干的,能说效果不好吗?

在和周围一些年龄稍大的人讨论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时,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些情况我都知道,都清楚”,言下之意再多说就显得幼稚,不成熟,不明事理。面对一批一批成长起来的孩子们,长辈们保持着最顽固的沉默,无论如何也不愿多费口舌把那段历史的真相说出,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这时候要是再给孩子们长篇大论宣讲一番,是否会引起他们探究真理的兴趣呢?

张心阳先生在《杂文月刊》上发的一篇文章《新闻还可以怎样播?》给了我不少启发。张先生说他读到一位朋友去荷兰看到那里电视新闻后写的一篇文章,荷兰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的新闻播出十分注重儿童的接受力,尤其是政治、经济新闻都尽量用孩子们能理解的简单语句,对此他就想,“咱们中国有多少儿童啊,比荷兰全国的人口还多吧?何曾见到用这种方式给孩子们播新闻?其实不光是孩子们需要这种方式来播新闻,就是成年人不少人也有这样的需求。毕竟中国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人还不是很普遍,他们要把一些新闻看懂,不仅需要那种通俗化的语言,而且还需要让他们备感亲切的主持人的表情。”

在这方面,我认为余杰做的比较成功。他的文章不长,很适合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语言浅显易懂,表述亲切、真诚,很容易打动青年读者的心(当然一部分老顽固读者的心是永远打动不了的,有人骂余杰的话很难听,甚至十分发狠,其恶毒的表述却十分通俗易懂)。在他的“读友”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他经常去大学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也经常收到他们的来信。在和余杰的通话中得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的机会到大学里去开讲座,结交更多的大学生朋友,这些读者才是中国的未来,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余杰在新出版的一本书《铁磨铁》的序言中提到一位在内蒙边境哨所服役的陆军军官,是他的忠实读者,他在给余杰的信中说“营房外面就是无边无际的雪原,积雪差不多有膝盖那么深。休息的时候,我把你的书都翻破了,然后再用旧画报仔细地包起来。虽然有点舍不得,但我还是把它推荐给士兵们读。”

余杰的书不是宏篇巨制,不是“格林童话”,却能够深深地吸引年轻的读者,可见小文章里也有“大乾坤”,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矿藏,同样可以传播朴素的真理。我最初接触余杰的文章时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奇妙感觉:原来我们每天采写的新闻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解读!余杰比我小好几岁,但接触到他的文章,及至不久后见到他本人,我在对他深感钦佩之余不禁为自己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做体制内的顺从羔羊而惭愧。

余杰说,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令他最欣悦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千山万水之外,也许有一个陌生的读者、一辈子也不可能见上一面的读者,读到自己的某一篇文字、某一个段落的时候,为之而流下一滴眼泪。这滴眼泪就是爱的结晶。余杰在得到这些弥足珍贵的爱的结晶的同时,也得到许多来自体制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诗人、作家的恶毒的口水,余杰的“短剑”如何锋利,总也有敌不住那些“长枪”、“乱棍”的狠命攻击。在此,我也愿用自己的短文章同余杰一道,冲向前去招架一番,虽然才疏学浅,使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但敌人是永远也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护短”虽是迫不得已,但是很有必要,十分重要。只要是块铁,总能炼成好钢。

2004-2-2于蝼蚁之家

《民主论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