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

此书中文本的发行,正值中国所谓的改革也正是热情高涨的时候。由于这两个国家的政制基本一致,所以此书受到欢迎与重视也是在情理之中。同时还给当时的中国民众一个暗示,连苏联都在进行改革,那么我们的改革不仅理所当然,也就多了一份政治上的理由了。到了今天,不仅此书已经无人提起,连作者也是昨日黄花的人物了。仅管我们的官方带着有些言不由衷地宣称,苏联的改革结果是他们国家的事情,但还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示出自己的恼怒。这不是由于我们执政者们与当时苏联那些下台的政治领袖们有着什么过深的情谊,而是由于有着相同的政制使然。正如当时苏联的某一些人将苏联政制上的变革,直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一手导致,中国的执政者们也持如此的认识。所以本书以及作者受到冷遇正如当时受到欢迎一样,也同样是在情理之中了。

我现在读此书,更大的原因是我对苏联的历史一直怀有兴趣。虽说苏联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已经崩溃了,但由于我个人一直受着生计的窘迫,无法定下心来阅读这段历史的书籍。据说在短短的近十年之中,分析出苏联的垮台的主要原因有十几个【注2】,并且因学者持其一、二,而发生相互的争论。类似的争论我相信会逐渐增多,这是今天网络的出现,给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的缘故所致。

懂一点历史的人,都喜欢对自己熟悉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更多地是建立在寻找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必然原因上,尽管我们现在都或多或少明白一点偶然原因的道理。从苏联垮台以来,偶有听到和看到分析垮台的主要原因,虽说觉得不够入理,但自己也拿不出什么见解。在读了此书的几章之后,一个自己认可的认识油然而生。这并不是什么自己天资聪明的缘故,我更多的认为是自己也生活在于作者相同的政制下,所以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已,当然,我与作者对这政制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作为当时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将他自己对于改革的必需以及改革的总的认识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令人奇怪的是,特别是对苏联国内的改革,作者只是从总体上给了抽象的说明。这对于一个长期都需要上级意志来转动统治机器的国度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直到我今天也深感奇怪。【注3】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许多现状甚至经济上问题,作者都认为可以从人的精神与道德方面来解决。【注4】虽说他是从农村出来,最后爬上了苏联最高的政治宝座,长期的官宦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这点我们不必寻找更多的资料,在此书中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感到这一点。他对于列宁的信奉和社会主义的坚信,他从头至尾没有动摇,甚至背叛。【注5】问题在这里,只是他对列宁与社会主义有着他自己的认识,但我们从本书中看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他坚信苏联是一个人民主权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真正享有自由民主的政制。但由于苏联遇见了一些特别情况,使人民的主权和应该享有的民主受到了损害。所以作者满怀热情地提倡改革,改革的本质,就是去掉这些损害的阴影,使人民享有真正的主权和社会主义民主。因为这种改革是多方面的,也同时是对过去许多状态的变革,所以他大胆地宣称,改革实质是场革命【注6】。他几乎是不加思考,毫无顾忌地要求底层的民众起来争取民主化与公开性。【注7】改革的结果肯定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注8】。这种结果不仅使他失去了苏联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使这个庞大国家的政制垮台了。这一垮台我们可以从他那里寻找各种原因,但说他不忠于这个政制是缺乏任何依据的。

戈尔巴乔夫对政治持有的理想,使他无视这种政制的本质。他根本没有弄懂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制下,社会阶层的关系是十分简单的,只存在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他也没有思考过,在这种政制下,改革充其量只能起到改良的作用,因为改革往往只有在多元政治势力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戈尔巴乔夫已经明白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改革的力量才是关键。但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政制下,实际上是不存在改革的力量,因此他把人民当成改革力量,而且是真正地相信这一点。当人民真正地被唤起,并赋予了改革的手段:公开性之后,人民有了对改革自己的认识【注9】。1917年苏联共产党在列宁等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种被称为最能代表民众利益的理想政制,但其本质只是人类单一生存时期的政治状态。之后不管是人类自然地形成多种生存条件,还是人为地形成,但人类的文明为更多的人发挥自身价值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国富民强。人类多种生存的条件,是无法接受单种生存条件下的统治方式,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事情,但事实并不这样,这几乎是一些国家最大、最长也是最深的灾难之一。人民无疑是直接的受害者,特别是被统治阶层具有思想的人,他们对此将有格外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当民众起来成为改革的力量之后,他们必然会将改革的目的看得更远,更具有彻底性。戈尔巴乔夫从一开始到他不愿成为改革的扼杀者,他的悲剧就被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就在于不理解民众改革的目的。

【注1】米?谢?戈尔巴乔夫著,中文本由苏群译,新华出版社1988年出版。电子书,PDF格式。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两章加致读者,下篇五章,再加结束语。中文本书前有新华出版社编辑部撰写的《出版前言》和译者写的《译者的话》两文。

【注2】见河南大学学报。

【注3】关于这个问题,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瓦里列?博尔金几乎也有论述。参见《震撼世界十年》中译本第60页~62页。

【注4】作者认为经济问题,要改变就是秩序、纪律和责任心。作者接着就认为,要这些就必须是人的道德心理状况的改变。只有调动人的积极创造性才能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要调动人的积极创造性,就得“尊重人的内心世界,加强他的道德观点。”(参见《改革与新思维》中译本第28页)作者曾举一寓言,说是一群工人在工地搬石头,许多人多抱怨,而有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在营造心中向往的宫殿而任劳任怨,干劲十足。这时“最沉重的石头也不觉得重,最繁重的劳动也会感到愉快。”(参见《改革与新思维》第27页)

【注5】我只要例举戈尔巴乔夫在1990年某些讲话就能说明这一点了。那年2月5日他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宣称:“苏共要为取得执政党地位而斗争”,同时还批评了当时要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拯救国家的唯一出路的资本主义化等社会倾向。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总阳全会上再次强调:“对那些反对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人”,“应该予以坚决的否定”。

【注6】参见《改革与新思维》中译本第55页、第87页。

【注7】参见《改革与新思维》

【注8】在安德烈?格拉乔夫所著的《戈尔巴乔之谜》中,明确地指出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只不过是想改善和挽救体制。(参见该书的中译本第1页)

【注9】在此我引用《震撼世界的十年》中几句话:“人民要求改革。要什么样的改革,戈尔巴乔夫还不是很清楚,……”(中译本108页)作者在他的书中不仅对戈尔巴乔夫充满了失望,还始终对其带着恶意,不过这几句话我倒认为是中肯的。

《何永全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