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认真地观察分析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与状态,人们便会看清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需要是人类永恒的驱动力量。离开需要,人类便不成其为人类,人类便不再拥有奋战无休的勇猛刚毅,便无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离开需要,人类也不会衍生出无数的罪恶。需要是人的一大禀赋、一大主征,它的贡献、成就与它的罪孽、恶果同样需要认真负责的关注与探讨。以下从需要的类别、需要与人类文明、需要的多元性与共同法则、非正当的需要的破坏力、人类需要与民主社会等五个方面探讨这个与人类同生共死的干系无比重大的问题。

一、需要的类别

实际上社会人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是混为一体的,或者说是一体之二性。自然特性是人性的基础部分,社会特性是于此之上派生出来的更高级的人性。需要是人性的一大主征,也是一个整体,就是说各种需要不过是需要整体的构件,它们相互依赖,互为因果,没有一种需要能孤立地存在。总之需要的整体性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为了对需要整体的结构与功能获得更清楚的了解和把握,我们必须一部份一部份地分析人的各种具体需要,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部,最终向真理靠近。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即饮食、两性、安全、舒适的需要),精神需要(即求知、审美、信仰、娱乐、荣誉的需要),社会需要(即生产、道德、管理、教育、交往、创新、成就的需要)。

1、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饮食是人的躯体作为生物机体得以补充营养、完成内部新陈代谢因此而维持机体活力的根本途径,这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违背的自然选择的生命模式。不遵守这个法则,人类的生命便将由枯萎而消亡。 两性需要根本的功能是延续人类的种系。离开两性生活,人类也同样将告于灭亡。或许有人说:试管婴儿不是同样完成生命的复制吗?其实这只是两性交合形式的变更,并不意味着离开两性遗传因素的交合而能够复制生命。

任何一个人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会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刺激引起的伤害和内部疾病造成的痛苦作出回避或拒绝的反应,反应强烈的程度取决于伤害和痛苦的程度。这表明安全的需要是先天性的,待成人长大以后人便会主动地自觉地回避和拒绝伤害因素、痛苦因素,包括同类实施的破坏性的野蛮行为。 舒适的需要也是先天性的,它随婴儿自母胎一起降临于人世。婴儿便喜欢柔软的被褥、适当的湿度、充足的睡眠、睛朗的气候等等,离开这些条件,身体便会感到不舒适;成年之后人们便积极主动地建造舒适的住所以及一切足以使自己获得舒适的设施、环境,甚至坐卧之姿也力寻舒适。几此种种,都表明追求舒适是人性的天然内在的倾向。

正因为饮食、两性、安全、舒适的需要是人类个体及种系绵延的最基本的保障与动力,所以说它们是人类的生存需要或基本需要。

2、精神需要

人是有别于无机界的最高级的存在。其机体的复杂性(即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可以说超过了宇宙间人类已知的任何物体、物种。其精神结构中复杂性则更为突出,需要、感知、理性诸种活动无不由精神世界主宰操纵,甚至可以说人类任何一项活动成果无不是精神世界支配指导的结果。这里只简析一下精神的需要。

求知可以说是人的精神世界(或曰精神结构)的一个基本的禀赋(即天赋)。婴儿便以一双好奇的眼睛观望四方,以一双耳朵谛听各种声音;稍长便常对诸多问题刨根问底,对新事物的状态、成因、运动方式等报极深厚的兴趣。这都表明求知是精神世界天生的一个特性或倾向。

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描述、分类、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靠这种能力,人类根据客观外界或对象的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的大体的一致性,综合抽象出法则性(即规律性)的结论。稍微留心一下便可发现无论在哪门学科范围里,人类的精神世界总是追求形而上学的结论,即绝对的普遍法则的结论。未获得终极答案,即缺少形而上学的结论,精神世界便终日不得安宁、充满惶恐、难以平静。就是说除知识外,精神世界还需要信仰,即需要某种终极答案,以满足精神追求终极的渴望。可以说信仰是一种想像力认可的终极知识。看一看各种宗教对世界与人类起源的解释,便可理解宗教信仰除了包含寻找并认定道德原则的绝对性的基础外,还包含了科学、哲学的倾向。宗教尽管其后来的发展内容广大,但其最初之产生,来源于精神世界对形而上学结论的需要,即来源于精神世界对绝对的终极知识的需要,因为这种知识能满足精神世界的安宁与统一,避免其分裂与混乱。

娱乐需要也是天生的。自婴儿喜爱逗笑、儿童酷爱游戏,到成年人大多爱好体育、聚会、歌舞等等,无一不反映着人性的一大自然倾向-需要娱乐。或者说需要娱乐是高级生命的自然特性,无论现代娱乐工具与内容多么高级、多么豪华,其最实质性的起因与目的仍然是人类的娱乐需要。 审美的源头仍可在人的天性中找到。精神世界的视觉,生来喜欢光明,厌恶且恐惧黑暗。这就决定了光明这一基调在审美中的至高无上之地位。由此而产生明亮的天空、明亮的山水、明亮的画面、明亮的色彩、明亮的物体、明亮的用具等等,皆为人心所喜爱。离开这个光明的基调,人心便感到不足与压抑。总之审美是视听觉神经及心性的天然需要。原始人类的审美需要与现代人类的审美需要就本性而言是一致的,都是满足精神与器官的需要,只不过由于物质能力、时代风尚、各自传统的差异造成审美对象的内容、形式的具体性各不相同罢了。 总之求知、信仰、娱乐、审美是精神世界之基本需要,每个个体与群体都逃脱不了这个法则的支配,各个个体、群体间的差异至多是精神需要的程度各有不同,但绝不存在本性上的差别。

对荣誉的需要也是精神需要的一种。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直至成年的精神世界都呈现此种需要,即需要善意、夸奖、赞扬。对婴儿来说或许善意就是一种变相的赞许。当婴儿遇到他人对他们的愿望、向往、要求、行为给予神态上的或言语上的肯定与认同时,就高兴,反之便立即表现出不安沮丧、其它形式的挫折感或其它形式的情绪低落。这表明人性深处天生有一股荣誉的需要。荣誉感的实质是什么呢?不过是渴望外界的认同肯定罢了。只要是正常的人(即大脑机能正常的人)都有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荣誉需要。儿童炫耀自己的玩具,农妇欲将家园收拾干净齐整,农夫想喊出响亮的号子,市民渴望房子装潢得好看,作家想发表作品,艺术家想举行展览,一些人追求名牌等等,同受渴求荣誉之精神需要支配。总之使精神世界产生快意,是荣誉为人类所喜爱的心理根源。追求自由是精神世界的天性,已经是个无须再作论述的结论了。

3、社会的基本需要

人群组成的共同体称社会,其最小的规模是原始群落,其最大的规模是现代国家联结成的国际社会。在这样的共同体内,成员相互分工而又相互合作,遵守一定的规则,展开连续的活动,以争取个体的与种系的存延与幸福。

社会需要存延下去,首先要满足群体的物质需要,即首先要满足群体的自然生命在饮食、两性、安全、舒适诸方面的需要。这样就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因此生产活动是作为群体共同体的社会的第一需要。生产活动是社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离此社会将立刻陷入瘫痪、解体、灭亡。生产活动的作用如此巨大,以致于还没有人否认它的基本性的决定性的功能。

社会人在性别、年龄、职业、智力水平、阶级属性、个性及偏好诸方面各有不同,共处同一共同体中,必然生出许多矛盾。若任各自的欲望、倾向、行为不受节制地发展下去,冲突、纠纷、混乱必因之而蔓延无度,最终每个人的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使得人类需要一定的道德法则与社会制度,借以约束人的天性中自由趋势不入歧途。

由于群体中存在着如何支配时间、资源、人力的问题,如何维持秩序的问题,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因此社会需要管理便成为必然了。管理的起源与社会的起源一样古老,甚至管理的起源早于社会的起源,因为当人类还没有进入母系大家庭之先,更原始的人群也同样要处理如何分配时间与人力、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分配利益、如何维持最简单的秩序诸问题。蚁群、蜂群、狼群等动物群中,也同样存在简单的社会管理模型。尽管现代社会管理是何等的先进,其源头无非是简单的低级的,而其功能仍然和原始的社会管理一样,为的是满足群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群体需要扩大生存的空,扩大知识的视野,需要解决固有之难题与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难题,需要联结更大的力量对付自然并希望得到更多的外来经验。因此交往的需要产生了。害怕孤独是自然人的天性;不能封闭与对外开放是社会的必然需要。人类社会早期阶段,个体间的交往和群体间的交往,是不受侵占动机支配的,完全受扩大知识视野、追求新经验、期望相互帮助等动机支配。侵占与霸权只是阶级社会以后的恶行。尽管交往的需要可以在自然人的求知天性中找到根源,但交往的需要只在社会群体中才得到广泛的发展,它成了群体追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了。

教育是社会的需要,因为唯有教育才能最系统地最完全地保存人类既有的各种知识与各种技能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生产出更大效益的人才。尽管求知是自然人的特性,但在社会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教育完成了求知与传知的一体化,是人类求生存发展的一大有力手段。从个体生命的发展史看,婴儿期呀呀学语、童年人爱听故事并刨根问底地请教问题诸过程就是求知与接纳知识的过程。几乎是所有的人一生都在默默学习生活技能与使用工具等方面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包含了教育的内容。至于人类以学校为教育天地,正规地兴办教育的事就不用解释了。总之教育是社会的需要,它满足社会对高品质成员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保存经验、保存文化、发展知识的需要。

群体生存与生活不断地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也不断地寻求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办法代替既有的缺点很多的旧办法,在此基础上,社会创新的需要便产生了。社会需要创新活动,包括内在的创新欲望与外在的创新行为。因为只有不断的创新,人类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创新的内外在因素往往统一于某些认真负责、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的奋斗中。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社会绝对地停滞过,它总是在不断求新创新中向前运动;也没有一个社会绝对地排斥过创新。因为创新总有一定的好处,因此它最起码受一部人的赞成和支持。社会对创新的需要,在近几百年里呈日新月盛的面貌。人类于数百年内取得非常多的成就,完全是不断创新、力求创新的结果。人类的创新史上,无数的劳动阶级成员、许多社会精英付出惊人心魄令人敬重的代价,其中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因此才造成了今天民主文明力量占优势的态势。文明史的无数事实表明:任一社会若要更快更好地取得进步,若要最大程度地利用既有智慧与财富,就必须激励、扶持、保护社会成员的自由创新的愿望、思想、言论、活动。同时历史也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是凡落后的地区、民族、社会,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社会体制与文化习俗反对、阻碍或消极地对待创新。要进步就要保护创新;扼制创新就必然导致贫困落后与愚昧野蛮,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历史法则。就连最自私狭隘的新保守主义派也不敢公开地反对它,而劳动阶级则真诚地拥护它。

个体需要他人认同的荣誉需要在社会群体中发展成为成就需要,因为没有成就便难以得到外界的认同。尽管不同的个体间的内容与标准不同,其基本性质则完全一致,即个体想通过单个的或系列的工作、产品、作品成果、创新行为等等,争取群体肯定其个体生存价值或行为价值的取向。成就需要是个体精神领域的荣誉需要在群体中的发展。仔细反思一下许多人的生活史,就会发现每个正常的人加班加点地奋斗拼搏,焦思苦虑地构思作品,起旱贪黑地经商务工等等,都在某种成就感支配之下。人们如此不辞劳苦,勤奋工作,其本欲中求生存、求荣誉,与求成就的需要是并存一处的,此几种欲望合力促成人不断地努力进取。

个体有个体的精神需要,群体有群体的精神需要。后者表现为社会对意识形态的需要。个体在知识、信仰、审美诸方面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个体的精神便易陷于混乱迷茫;群体若如此,群体的精神世界便会充满烟雾、混乱、不安、迷茫,最终导致驱动人类进行奋斗的精神中枢难以进行有效的运作。任一历史阶段中,若是没有社会意识形态参预对人群、组织、制度、结构、活动的整合,必致使每个社会部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严重地破坏群体的生存发展。

但是社会意识形态也有道德性质与优劣之分。凡有利于激发并保护人的自由创造、自由选择之民主型的意识形态,就是道德的、有效的;凡不利于民众自由言论、自由创新、自由择业、自由选择政制的意识形态,必是不道德的、低效的。什么是最高的政治道德原则呢?民权至上是最高的政治道德的原则。这是衡量与政治关系重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法官。

至此我们可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列成简表:

物质需要:饮食、两性、安全、舒适

个体需要 求知、信仰、娱乐

精神需要 审美、荣誉、自由

基本需要 人类的需要

生产、管理、道德、交往、 物质需要 教育、创新……

群体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意识形态思想自由言论 自由鼓励创新意识 派生需要(即每种基本需要生出的需要)

实际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基本需要与派生需要,均是一个连续体之两端,又均是一个总体中的不同部份.任一种社会需要(即群体需要)在个体需要中都有源头或原型。社会对物质与精神的基本需要与个体在这方面的需要的最终目的与最终性质是一致的。社会需要是个体需要的派生物.后者犹如种子,前者恰如禾苗。一个是胚胎,一个是胚胎的成长成熟状态。因此任一项伟大的成就都与人性中的需要倾向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联系。文明的进步,表现为人需要得到更普遍的更高级的满足。另外还应看到,人类的需要一直处发展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繁多。这表明人类永不满足于某种现状,其自由创新的潜能永远推动着人类向更多人同享安乐的境界进军。

二、需要与人类文明

人性基本上由两大类成份构成:一类是上面所提及到诸种天然欲望,另一类是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需要与欲望其实是一种事物的两面。站在主观之角度我们说饮食欲、安乐欲、知识欲、信仰欲、审美欲、荣誉欲、自由欲等等;站在客观角度,我们将它们统统说成需要。这样看,欲望与需要是一物之二名。人欲望什么,人就需要什么。创新欲望是派生的,但创新能力是天生的。创新能力是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变生存资源的形状、成份、质量的潜能。人类拥有天然需要与自由创新能力作为支柱,才得以连续不断地展开奋斗。天然需要具强劲驱力,创新能力犹如勤奋的劳工。前者生出诸多社会需要,而后者则一一满足之,可以说,二者一并推动人类大胆勤勉地发挥自己的自由创造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就。 需要饮食,人类因此驯养了大量的禽畜,培植许多植物,这在远古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我们应感谢古代人类为我们留下了五谷瓜果的种系。人类依赖于发明创造牧业农业,才逐步地摆脱了漫长的渔猎采集的原始生活。现代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无论多么高级,其目的仍然是满足人类的饮食需要。 需要延存种系,人类懂得了媾合,并逐步发明创造了更为合理的婚姻制度。在漫长的演化史中,人类逐步摒弃了有害的杂婚制,对偶姻制、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制,最终选择了合理有益的一夫一妻制,作为两性结合的最佳方式,反映了人类在动物中至高无上的聪明才智。

人类需要安全,因此离开了山林洞穴,创造了房屋、村落、城市;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服装;创造了医疗事业;创造了无数的水利工程。 人性需要舒适,因此人类创造了摇篮以及各种现代高级用品。观察一下人类所有的居所、用具、什物等,便可发现人们无不力求它们赏心悦目、愉悦身体。

人性需要求知,因而人类创造了科学与教育。需要信仰,因而创造了许多宗教。需要娱乐,因而发明了数不清的娱乐形式,开展了难以计数的娱乐活动。需要审美,便创造了大量的绘画、诗歌、舞蹈、文学、建筑、音乐等艺术品。需要荣耀,才拼命地苦干,以博取群体的认同与肯定。需要自由,才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反抗暴政,以捍卫人类天赋的应有的权力与尊严。

就社会而言,需要生产,才发明创造了犁耙、锄头、镰刀、舟船、机器等等;需要流通,才发明了商业贸易、金融机制、保险业务等等;需要管理,于是发明创造了组织、规章、制度,直至国家机器;需要道德,于是确定了尊老爱幼、热爱公益等体现博爱精神的原则为普遍的行为规范;需要交往,于是开辟了道路、航线,建造了桥梁与驿站,发明了邮传制度,设计了人际、邻里、国际间的和平相处的通则;需要教育,便创造了学校制度;需要创新,便不断将地时间、资源、人力投入到探索与试验的领域;需要成就,因之有人终生为之废寝忘食,甚至为之献出生命;需要社会意识形态,因之有人以强力确认并维持某种意识形态,更有以公众意志为比较选择的依据的方式完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建造;需要个人思想自由,因之有文明史以来从未灭绝过的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潮与运动,目前人类从整体上说已基本为满足自由权利提供了客观的环境,与之背道而驰的政权,如大陆的极权主义的政权,已成孤家寡人、晚秋枯木。 需要,尤其是劳动阶级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与驱力。因此任何压制人性合理需求与劳动阶级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历史性的大罪。谁欲消灭劳动阶级的自由需要,谁最后必被劳动阶级消灭!

三、非正当的需要与破坏力量

欲望超过了合理限度就变成了贪欲,因此需要超过合理限度就成为不正当的需要。人类的生存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人类不得不对资源、时间、人力、劳动成果进行分配,因此又不得不求助于一定的秩序。离开一定的道德、制度的约束,不受节制的欲望便沦为贪欲,即沦为想侵占他人的或公共利益的欲望。可见不正当的需要就是想侵占他人的或公共利益的需要。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以暴力维持这种贪欲或不正当的需要,造成了人类的劳动阶级的进取精神与首创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封杀。劳动阶级由于自己的劳动成果由他人支配,因此改良技术、创新发明的兴趣遭到打击与压制;统治阶级由于世代长期的不劳而获,遂自私懒惰成风,不思进取成性,最终愚味无知透顶,反对革新,害怕革新。

贪欲在人群中造成了堆积如山的敌意与伤害,大大地破坏了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水准的和平条件。侵占、强占、抢掠、偷盗,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抢劫等等,是贪欲(或曰不正当的需要)表现于行为中的具体形式。自古以来,这些最严重的犯罪行为造成了无数的劳动阶级的财产毁失,无数的百姓丧生,无数的田园荒芜,无数的村庄与城市化为废墟。人类多少美好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消耗在争吵、厮杀、明偷暗抢之中。人类因为没有很好地节制贪欲或曰不正当的需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来地球上既有的资源与条件,只要人们和平共处,互爱互相,同心协力,足以使人类成员人人丰衣足食。然而迄今仍有半数以上的人过着极端匮乏的不得温饱的生活,这都是贪欲的温床-阶级压迫制度有组织地鼓励、默许、放纵贪欲的社会结果。只要极权主义的政制一天不死,人类便不得不继续深受其害。

以往的阶级压迫的制度,疯狂地压制劳动阶级的正当需要或曰合理欲望之同时,助长统治阶级的恶劣品性,以屠刀、刑罚一类的国家机器保护、姑息统治阶级的贪欲或曰不正当的需要,由此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践踏永恒的正义法-平等公正。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与破坏性,中国历史上以及中共暴政的令人痛恨的政治黑暗造成的此伏彼起的社会震荡与社会赤贫状态,就是统治阶级的贪欲或曰不正当需要破坏人类文明的几大例证。阶级压迫的罪恶也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表明,劳动阶级反对官僚统治阶级的不正当需要(贪欲)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知识精英也勇往直前,投身于这种伟大的斗争,充当反贪欲、反压迫剥削的前锋。他们充当民权的代言人,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已任。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是反对不正当的需要、扼制并消灭贪欲的破坏力的最高级的手段。

四、相互冲突的需要与共同法则

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需要,为什么会相互冲突呢?一因为满足各种需要的生存资源相对是稀缺的,一般说来,不可能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的需要;二主要是阶级的差弃与斗争大大地激化和强化了这种需要间的斗争冲突。冲突是必然的,但也是可以节制的。

那么人类是如何节制各种主体间的需要的冲突的呢?纵观历史,可以看到人类实践过并正在实践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节制不同需要间的冲突:一种是暴力强制方式,一种是和平契约的方式。前者以暴力为恐怖手段,强迫弱者与劳动阶级接受官僚统治阶级的需要与分配资源和利益的方案;后者则是通过和平协商的原则,即由民主主义的原则,确立机会均等与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以调节各种不同需要间的冲突。前者在历史上横行霸道,到处高举屠刀,所过之处无不血迹斑斑,劳动阶级的正当需要遭到残暴的压制,而官僚统治阶级却拥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用不完的金银财宝,骄奢淫佚,为所欲为;后者已成为当今世界文明的主流,多数国家、地区、人民,均认清了这种和平的契约的办法,亦既民主制度,是扼制不正当需要、实现平等公正、确立最代表劳动阶级心愿与利益的共同法则的最公平有效的方法。

文明的力量占了上风,因此野蛮的力量日趋垂老。劳动阶级觉醒了,因此少数人垄断霸权压制劳动阶级正当需要的,偷盗国库并抢劫劳动阶级劳动成果的,借以满足少数人的贪欲或曰不正当需要的场地日趋缩小。暴力纵欲派在全世界已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可奈何,接近末日。谁会相信大陆的极权政制还能长久延续?人类终于首次以事实证明自己的高明的选择力量,即多数人终于选择了民主作为解决需要冲突和共同法则的体制。这是劳动阶级与社会精英世代奋战的结果,也是人性中向善力量的胜利,我们必须报之以极大的敬意并努力争取它成为全球无所不在的共同法则。

需要主体的多元性与共同法则可以并存于世,并无不可消解的对立与排斥。正因为不同的需要主体并存于同一社会,所以共同法则才显得无比重要。必须重申的是——人类以往的共同法则是官僚统治阶级强加于社会的,它没有得到人民大众的心诚悦服的同意;而现代文明的共同法则是经民意普遍认可的产物。前者只会加剧需要间的冲突与资源日趋匮乏,只促成人数人的贪欲泛滥成灾,大陆社会的现状就是一例;只有后者才能完美地将需要的多元化与共同法则统合起来,确保不同主体的需要得到最公平合理的最佳程度的满足,它对整个社会而非只对官僚负责。后者即民主制度,是劳动阶级的保护伞。

五、人类的需要与民主社会

在传统的环境中,人类除了向自然开战以期满足需要外,总有一定的集团、组织、阶级,为此目的而压制同类中另一部分人的合理需要,将其可资利用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劳动成果占为已有,因此而致使人间到处是冲突、侵夺、抢掠、阶级压迫的现象。这种传统式的只以满足统治者为目标的社会体制大大地消耗了人类的各种宝贵资源,破坏了人类本可以用来求进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目前人类正在逐步摒弃这种非理性的模式。

文明史尤其是近几百年的文明史,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机会均等、和平竞争是最普遍的最公正地满足人类需要、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富共乐、同康同强的社会法则。它是劳动阶级最迫切的需要,极权主义重压下的大陆的劳动阶级这样的需要尤为迫切。

人类需要民主社会,因为人类多数人愿意并渴望机会均等与和平竞争的环境。它是理性型的社会结构。要满足人类民主社会的需要,尤其是要满足大陆人民的民主需要,工程规模是浩大的。民主社会包含着新的理想、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人格、新的体制、新的结构。在民主社会的国度里,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人格、旧体制将遭到无情的清扫,人们将在健康的体制与结构中,以健康的人格从事各种健康的事业,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机会,都受到同样的竞争规则的约束,展开和平的非暴力的竞争,人们犹如生活在个大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竞争与合作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这是人类达到各尽其能、合理满足、共同康乐的必需的社会结构。因此广大劳动阶级对它的需要是最道德的最合理的需要。(完)

杨天水于江苏龙潭监狱 1995年春

《杨天水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