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陈佩华、赵文词、安戈合著,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读来饶有兴味,好象读小说。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大陆实可谓沧海桑田。每一个身临其境者,当我们回首往事,不但感慨,而且困惑。要把这段历史理出个头绪,真是谈何容易。《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一书,副标题是“毛邓体制下的陈村”,三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在对若干当事人大量采访的基础上,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向读者诉说了一个华南农村(陈村是假名)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和一般理论著作不同,《历沧桑》一书有着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和小说或纪实文学不同,这本书又有着透辟精细的理论分析与批评。它使得这段历史不但可以感觉,而且也可以理解。以我当过几年下乡知青的经验,我认为本书的叙述是真实可信的,其分析批评也相当中肯深刻,读后获益良多。

原著是英文,为了方便西方读者,作者在谈到某些事件以及使用某些术语时,都作了简单的解释或说明。其实这对于中国读者也大有好处。中国的变化太大,上代人有切肤之痛的事情,下代人很可能茫然无知。十年前人人挂在嘴边的术语,十年后就成了废词废字而在日常用语中消声匿迹。譬如说,四清运动是哪四清?如今有几个人还说得明白?

本书叙述的那些故事,都是国人的亲身经历,但有经验不等于能理解。作者成功地运用了他们的分析才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的过去。

且以政治运动为例,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热衷于搞运动,包括整干部的运动,那么,这种运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运动的逻辑是什么? 恐怕没有多少人想清楚过。本书作者对此颇有见地。作者分析到,按照毛泽东的奇特逻辑,一个运动进行到最后应该达到减少矛盾和消除紧张关系的目标,而达此目标的手段却似是而非,它恰恰是要暴露和增加这种紧张关系,不惜推至断裂爆炸的程度。运动初期是揪住干部的问题不放,当众批判,夸大其词,任意上纲,最后则来一个抚慰性的“落实政策”。运动开始时任其走向极端,结束时才勒马回车。总之,挨斗者必须面对充满敌意的群众,体会心里上的孤立,由此思过改正。至于群众,则可以通过批斗仪式把长期压抑的怒气发泄净尽,待运动结束时,批斗者与挨斗者双方都经历了情感净化的洗礼,从此升华到新的基础上,重新合作团结。作者承认,通过运动,确实可以使大多数干部一时间变得更忠诚或更谨慎,但同时也学会了在政治上投机取巧(整群众的运动也有类似的效果)。不论干部还是群众,彼此都有新仇旧怨,运动教会了他们怎样以堂皇的革命外衣来掩饰自私的动机,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这样,接二连三的运动不但没能建立起什么新道德新团结,反而把中国变成了一个残酷内讧、倾轧不已的政治竞技场。到最后,人们被这种运动搞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厌倦之极,而当局许诺的美好理想也严重破产,犬儒思潮便愈见曼延。以前我也读过不少文章讲到毛时代的政治运动,但很少见到象本书作者的分析那么精辟。

顺便一提,三位作者之一的陈佩华(Anita Chen)先前写过一本关于文化革命的专著《毛主席的孩子们》(Children of Chairman Mao),天津渤海出版社在1988年将它译成中文。该书的写法和这本《历沧桑》一样,也是既有可读性,又有理论深度。在海内外出版的有关文革的著述中,是相当出色的一本。

《胡平文库》读书·评论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