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5

历史上的古国,大抵都曾有过外族当皇帝的历史(被外族攻陷亡国的不算,比如蒙元、满清这种),但要是皇帝连本国语言都不会,那便称得上奇了。这位皇帝名叫李嗣源,生于867年,虽然有个中文名,但就像上海办公楼里也会有很多伊丽莎白或者菲利普们,只会“哈罗”和“牲口”这两句一样,他并不懂中文。

李嗣源

他是五代后唐的第三代皇帝,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克用和曹操一样,生前并没有称帝,是死后被儿子“追认”的。李嗣源本名叫“邈吉烈”,没有姓,是沙陀人。“沙陀”一词,按中国史书上的说法,是蒙古一带某沙漠的名字,这个部落从唐朝初年开始,就为中国皇帝效命,对唐朝的忠心远非一般草原部落可以相比。因此沙陀人中有很多被唐朝皇帝赐了国姓的,李克用本人即是一例。

唐朝是个很爱用外族雇佣兵的朝代,虽然深受其害(安史之乱)仍不思悔改,或者是无力悔改,因为花钱买外族卖命,比训练子弟兵要省事、省力、省钱得多。到了唐朝末年,黄河以北已经布满了这些外族,山西、河北成了沙陀人的天下。在黄巢乱事之后,汉人死的死、逃的逃,生民凋敝,这一带更是外族纵横。

这位邈吉烈的爹在李克用手下当兵,他小小年纪就跟着老爹在军营里生活。长大自然也是给李克用当兵,十七岁那年,他在战场上冒死救了李克用性命,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名李嗣源,这就是他中文名的由来。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大分裂大战乱时代,各割据势力中,梁、唐、晋、汉、周这五个先后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政权,被后世认为是正统的中国政权,因此,李嗣源虽然只是割据势力中的一方,但称他为“中国皇帝”也并不为过。这位从小过着刀头舔血日子长大的皇帝,想来应该是个极冷酷残暴的人吧?

那是个充斥着杀戮、阴谋的时代,中国人所哀叹: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虽然史书并不会过多地关注人民的苦难,最多留下“人相食”几个字。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连篇累牍述说记录帝王将相功勋权谋的文字中,发现人民生活真相。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是个粗暴的武夫,他在李克用死后继位晋王,又经过十几年征战,先后灭掉了燕国、秦国、打退了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最后在923年灭掉了他老爹的死对头——朱温创立的梁国,入主洛阳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李嗣源从几岁当兵已经无法算起,到926年他当上皇帝,这个人已经接连不断打了三十年的仗!所谓老兵不死,李存勖登基前对他非常倚重,但登基后渐渐不再信任他,因为李嗣源作战时一马当先,平时则体恤士卒,在军中威信极高。

李存勖和很多胡人一样,能歌善舞,还能填词。称帝之后,这位老兄自以为天下已定,整天和一群戏子们厮混,在一起自排自演。有人说他是在和戏子们搅基,中国没有民间修史的传统,官修历史则要拿着道学先生的范儿,不会记载这类东西,而野史又以道听途说居多甚至造谣。总之戏子们非常得宠,很多大臣有事,皇帝却压根听不进去,便去贿赂戏子们,让其帮忙说话。没多久,这群戏子成了朝政真正的主宰。

这还了得,纲纪混乱,而皇帝不仅不管,还让戏子们借此去刺探和收集大臣们的情报,搞得手下人人自危。

李嗣源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他人生的初衷是效忠于李克用家族,无奈造化弄人。926年,太子李继岌率军伐蜀,中原空虚,河北发生兵变,哗变军卒推举裨将赵在礼为首,占据了魏州(今天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魏县一带,后来宋朝大名鼎鼎的大名府)。这时候离李存勖登基才三年光景,无兵无将可用的皇帝才想起李嗣源来,命他率皇帝亲兵,前往魏州平叛。

来到魏州城下的时候,连亲兵也哗变了,要拥立李嗣源当皇帝。这下惨了,中外历史上,这种时候不答应的下场就是被哗变士兵杀掉。正当口,赵在礼带兵出城,把亲兵们驱散,迎接李嗣源进了魏州城。对赵和哗变军士而言,只有叛乱成功他们才可能活命,因此地位卑下的赵在礼十分乐意把“叛乱领袖”的位子让给在军中声望极高的李嗣源,这样叛乱的成功率陡增。但榆木脑袋不愿当逆贼,他找机会从魏州逃了出来,返身去找自己被驱散的手下,想重新带着他们继续“讨逆”。

这场仗要是亲兵们想打,早就打起来了,还能等到现在?部队虽然找回来了一些,可是没有人愿意打仗,士兵要是再哗变的话,恐怕没人再能救得了您老人家。这时他女婿,也就是后来和吴三桂竞争“古今第一大汉奸”的石敬塘,给他把局势和安危掰开了揉碎说,终于说服了老丈人,重新去魏州找叛军合流。

平叛的“王师”和造反的“叛军”胜利会师,杀回洛阳,李存勖在城破之前被手下哗变杀了,戏子们把各种乐器堆在他身上火化。李嗣源仍想当个忠臣,太子正率伐蜀大军回师,他还想和太子谈判。但这已经不是一场普通叛乱,文武百官们都已经被卷了进来,不知是出于自发,还是有阴谋集团策划,李继岌在回师途中被哗变的士兵杀掉,伐蜀大军也全部投靠到叛乱阵营中来,李存勖不得人心真的到了没天理的地步。叛乱文武们到处搜杀李克用、李存勖的皇家骨肉,短时间内竟将其灭族。

这下他只好就范,在李存勖灵前登基,以示自己是继位而非篡逆,当了后唐第三任皇帝。从魏州兵变到洛阳登基,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

这当皇帝,可就难为了老兄。不会说中国话肿么办啊?只好把朝政全都托付给权臣。汉人任圜任宰相主政,沙陀人安重诲任枢密使掌军。任圜上任之后马上废除了李存勖时代的种种恶政,他任人唯贤,从不拉帮结伙,以权谋私,是位忧国如家的贤相。他领导着一个廉洁勤俭的政府,政策对内慰民疾苦,对外息兵止战,国家很快安定下来,才不到一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世道有小康之色。

但安重诲却不是个省油的灯,在五代时期,枢密使是和宰相平齐的官职,因为息战休兵政策,掌军的安重诲没事可干,便插手到政务中来。其实就算不打仗,武官也有很多事。这人自恃有文化,目空一切,不管有理没理,说话办事非常不给对方留情面。他要是有能耐,倒也罢了,可是谋事尽是些馊主意,用人则非奸即庸。这样任圜当然不干,两人之间矛盾越来越深。

直到有一次,两人当着皇帝的面对骂起来。皇帝觉得很没面子,但人难免一时失态,自责检点便好了。但皇帝的忍耐非但没有让俩人有所收敛,反而越吵越凶,甚至当着皇帝面相互问候起长辈来。皇帝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他忍一次两次,忍不了一百次,最后受尽屈辱的皇帝干脆,把任圜罢了!

很快兵变再起,安重诲乘机诬陷任圜勾结反贼。本就同朝为官,要把某人和反贼扯上关系当然不是难事,而糊涂皇帝,因为听不懂中国话,只能听他那些沙陀人的一面之词,竟然把任圜给杀了。朝野稍有见地的人都明白,来之不易的好年景,全赖任圜之功。皇帝丝毫不珍惜贤良,寒了天下人心。

随后朝廷的景象可想而知,笼罩在一片君臣相互猜忌的疑云之下,几年后,皇帝把安重诲也给罢官,然后怀疑他谋反也杀了。皇帝日子当然也不会好过,他身体一天天垮下去,朝政都交给二儿子李从荣。因为老大死得早,所以李从荣实际上是长子,群臣上书请立李从荣为太子,皇帝本来也有此打算,但在猜忌中过了六、七年日子,他已经变成了玻璃心,酸溜溜地回答:“看来我可以回河东养老去了。”这话对他来说也许只是吃醋心态下的无心之语,对李从荣来说却可想而知,简直是五雷轰顶。

933年,皇帝李嗣源已经病重,李从荣进宫去探望,发现老爹已无法抬头,宫中哭声一片。他以为老爹已经死了,如果他是老爹立的新君,按理这时候他早该被宣召入宫继位。只有一种可能:因为继位者还没赶来,所以皇宫里装出一副老爹未死的假象麻痹自己。老爹在世的时候他大权独揽,无论哪个兄弟继位,肯定都要宰了自己。于是强忍悲痛,发动兵变攻打皇宫。

结果兵变不成,李从荣战死。本已病重的老爹这下也彻底活不成了,有几个人能受得住这种打击?六天后,不会说中国话的中国皇帝李嗣源,也归天了。

李嗣源统治的那几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少有的消停时光。在他死后三年,后唐也灭亡了。取代者是他的女婿,大汉奸石敬塘和后晋。

文章来源:作者公众号

欧阳小戎微信号

欧阳小戎公众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