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巓峰》(Into Thin Air)

【林忌书评】《巓峰》(Into Thin Air)

《巓峰》一书由于2015年改编的电影而再出新版,改称为《圣母峰之死》,英文原著美国出版时,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第一位,一直是讨论登山必读的名著。作者Jon Krakauer(强·克拉库尔)本身身份就是作家,本来受雇于杂志,打算探讨登山商业化的问题,结果就遇上了登峰的严重意外,遇上天气的突然改变,令不少登山者死亡的故事,是对登峰感兴趣者,不容错过的一书。

近日在香港,众人热烈讨论首个香港女华人曾燕红,成功登圣母峰(Everest)途中,曾见死不救继续登顶,其道德上是对是错而引起的争议;的确在那个死亡地带,人的生命是极之脆弱,业余人士前往登山,根本就没有能力再去照顾其他人,而以往的意外亦显示,由于氧气系统不同,制式不同,即使拥有氧气樽,亦未必能够救助有需要人士;然而真正的问题,却是这种商业登山的模式,除了供个别人士“圆梦”──即所谓自己的梦想之外,实际上有何意义?当大量业余人士,透过聘请雪巴人帮忙去登山,的确改善了穷国如尼泊尔的经济;但商业化的运作,本身就带来进一步的风险,而《巅峰》一书的故事,正说明大量业余人士挑战自我的背后,令更多人付上生命的代价。

《巅峰》所描述1996年5月圣母峰攻顶的挑战中,其中一位就是来自香港的书商Frank Fishchbeck台译为法兰克·费许贝克;在攻顶过程感应到不顺利而中途退出,后留在八千米的危险地带照顾队友,避过其队友之后一连串的不幸经历;即由于人太多,先堵塞在Hilary Step台阶,再加上气候突变,登山导游为等待客户攻顶,而错过了落山的时机,结果多人为此死亡。

作者在书中指出,造成多人死亡的原因,就是山边两国的政府,即中国政府与尼泊尔政府,为了商业利益而滥发登山证,令登山成为极度商业化的活动;而由于山顶极恶劣的环境,每分每秒的错失,都可以造成严重的危险;1996年的意外,两位死于山顶的导游,都不是没有经验的新手,而是身经百战的老将;然而当危险到来时,单纯是不佳的运气,即可以夺去人的性命,因此为了个人的荣誉而登山,真的是值得付出生命去换取的吗?

作者指出很多人去挑战登峰时,即使知道面前是生与死的考验,却完全无法想像山顶恶劣的情况,特别是天气转坏时;很多人花了大量的金钱,去参加专业登山队,期待等一个好日子登山;当机会到来时,即使体力不支,或身边的人体力不支,以为“人定胜天”坚持下去做得到,结果就是付上生命的代价;这种“挑战自己”的成功感,所宣扬的是什么呢?是证明活下来的人“成功”?还是只能证明当事人运气比较好?当然出于政治考虑,因为2015曾参加过中国女子登山队却失败而回的曾燕红,如今成功登顶而受到中共党报特别关注,则属于例外的事情了。

每个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也拥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只因为“罕有”或“难得”,其梦想对人类的文明没有特别的贡献的话,相信这梦想只会过眼为烟;这些登山者之中,有些人为了救人而付出生命,有些人为了救人而放弃了自己登山,有人则回去运走当年无力抢救的登山者遗体,有些人则坚持完成自己的梦想,而无力或放弃去救人;对当事人来说,这是抉择的问题;然而登一座已经很多人登过的山,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什么呢?又或者曾引起辩论的,一些未成年的学生小朋友,冒险走去登顶──如1996年出生的美国人Jordan Romero,以只有13岁之龄与其父成功挑战登峰,这又或许和教育界的观念有所冲突了。《巓峰》是本对冒险登山必读的书,特别在读后对这些冒险作出反思。

RFA
2017-06-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