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冯小刚的新片《芳华》经过9月份的撤档风波之后,最终于12月15日和全国的电影观众见了面。虽然我们可以想象为了电影能够顺利公映,冯小刚以及他背后的团队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但遗憾的是,片子拍得很失败。不可否认,影片对那个年代文工团员爱情和命运的展示把对越自卫反击战作为了重要背景,唤醒了广大中国老百姓深藏了近三十年的记忆——从这一角度来说,挑战了意识形态监管部门的某根底线,更多的,依然只是导演冯小刚本人对共和国文艺女兵的一种青春式意淫。

首先,影片用大量的镜头对准了文艺女兵们的大长腿以及裸体。众所周知,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衣着极其保守。女同志不要说露大腿,即便露个胳膊也可能被人以有色眼镜对待。因此,包括冯小刚本人在内,大多数中国男人的内心,都极度渴望见到“春色满园”的艳丽景象。然而,在当年,这样的场景只可能在某些特殊文艺团体里出现,文工团便是其中之一。说到文工团,现在看来,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东西,然而,在历史上,它的确发挥过巨大的宣传、鼓舞作用。这是因为在过去的那个年代,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贫瘠,文工团这种“接地气”的演出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和官兵们融合在一起,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当然,进入和平年代,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文工团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一种必然。

冯小刚们之所以对文工团有着不可分割,依依不舍的情结,当然不仅仅因为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更多的属于一种对当年的特权体制的依附和怀念。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芳华》中的所表现的种种场景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食堂的饭菜质量,还是宿舍的居住条件,乃至个人的卫生条件,都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老百姓所能享受的最高档次了。尤其对于木匠出身的刘峰来说,文工团优裕的物质生活,简直就跟在天堂一样。想想看,70年代,中国大部分家庭仍处于粗粮糊口时期,文工团就能“总是吃饺子”,至于每天洗热水澡,时不时去游泳池畅游,更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显然,这些全部属于特权体制的产物。而事实上,文工团里也的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属于“官二代”。他们仗着现在的江山是父辈打下来的,所以在部队如何享受、潇洒都不过分。

说到底,冯小刚除了对文艺女兵有着生理上的追求欲望之外,更多的是对这种特权体制的怀念。所谓权力是男人的春药。正是所谓的特权生活,才使得即便功成名就很多年,冯小刚依然恋恋不忘,依依不舍。和严歌苓的原著相比,冯小刚仅仅只是拍出了形,却没有把其间对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呼唤以及自我的忏悔表现出来。可以说,冯小刚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完全背叛了原著精神。

除了青春式意淫,冯小刚同时拒绝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虽然,从很多细节依旧能够看出冯小刚希望用影像重现那个荒谬时代,包括开场刘峰与何小萍的一段对话,将从五十年代到文革时期大搞出身论的状态直接传递了出来。同时刘峰上街帮忙抓猪的那一场戏,他们穿梭在人群之中,恰好展现了文革当中几乎成天都在发生的各种斗争与运动。其中那些近乎宗教式的口号,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或许永远无法忘怀,而在早已远离那个时期的人看来,那些标语、口号或许会显得可笑,但,也仅仅到此为止了。冯小刚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荒谬的东西,其实正是当年那位伟大领袖授意之下带来的。影片回避了造成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源所在。相反,反复播放的革命歌曲,依然把伟大领袖捧做红太阳。

不要以为这些荒谬已经离我们远去,事实上,不仅冯小刚没有忘记,许多国人还把它发扬光大。现在,你走在大街上,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东西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富丽堂皇的摆在那里。

当然,冯小刚也试图表现集体主义对人性的阀害。影片高潮是刘峰拥抱林丁丁这一桥段,按照严歌苓的原著精神,这一情节刘峰的表现是相当热情、奔放的,这也是人性里不可改变的东西。结果,冯小刚前期铺垫了许久,最终只是简单的拥抱而收场。说得好听一点,是冯小刚的克制,说得难听一点,其实就是虚伪。不仅如此,严歌苓的本意是通过刘峰和小萍的痛苦来表达体制对他们的巨大伤害,冯小刚却完全曲解了原著精神,转而变成了对体制的颂歌。刘峰和小萍最终成为所谓的英雄,成为迫害他们的体制的歌颂者。这种反差,让人看后实在是哭笑不得。

或许会有那么一些人面对冯小刚疯狂的煽情套路,激烈的情绪宣泄,把持不住,进而流出感动的眼泪,但更多的人,一定会感到无比尴尬。冯小刚到底还是无法成为一代大师。说穿了,冯小刚依然还只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票房突破10亿,20亿或者30亿,甚至,和姜文的处女座《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虽是同样的军旅题材,后者尽管拍摄于24年前,但其光辉依然比《芳华》更盛。《芳华》带给人的,除了所谓的越战,恐怕也就只剩下一声时代的叹息了。

2017年12月21日于株洲家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