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

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

方思行身处的是香港,与今次要介绍的这本书:“香港模式——从现在式到过去式”的作者吕大乐一样,可谓见证着香港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

吕大乐是香港著名的社会学学者、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兼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香港研究讲座教授。他在书中序言开宗明义指出,香港自从九七年回归以来,政府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挑战。由亚洲金融风暴、泡沫经济爆破、“沙士”(非典疫情)令经济萧条、政府认受性受到质疑、社会争议不断、分歧严重,过去好多被视为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政策,好像一夜之间统统行不通。吕大乐认为,是时候去反思。

究竟系时移势逆,定系新不如旧?

吕大乐这本书,分析与总结香港在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起飞、政治发展背后的因素和现象。从中小型制造业的发展、到政府的所谓“不干预”政策、到行政管理型政府、谘询式政治,以至房屋政策等等,还有更高层次的地缘因素,这些都逐渐形成一套“香港模式”,令香港得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

吕大乐认为,香港如果要改变,需要很大的政治能量,要克服很多困难。包括既得利益、原有的思维、也包括要接受沿用旧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从领导者是否有以看法,到社会是否可以接受有如此重大转变,相信会有很大困难。加上现时的政治制度,更难产生一种政治力量,去重新建立一种共识,或者妥协。然而,这是否表示香港会就此沉沦,吕大乐又并不认同。他认为,以香港现时的状况继续下去,用现时面向市场的形态发展,还有可能行得通;但可能是一套十分残酷的制度,例如非常高端的财经金融或非常高端的服务业人才,在香港仍可找到不错的生活,另外75%人要不自己离开,否则也难以在此生活。如果大家不想转变,就只能这样下去,不等如香港会塌下来,但演变出来的社会形态,难以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生活得舒服。

很多人认为,“香港模式”失效的主要因素是“九七”。吕大乐认为有一定因素,但并不是全部。例如九七之后,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如何与中央政府相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香港显然未有处理好这个课题,而成为香港面对的难题之一。面对众多的难题,政府一方面不敢放弃过去所谓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又知道单凭重复旧有的做法,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与挑战。求变的话,又会有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

也有人认为,香港自从九七年以来,社会太政治化,令香港模式失效。吕大乐认为,香港社会政治化是正常的,每个社会都必须面对。只是香港从八十年代准备回归走过来,并没有认真考虑去建设一个制度,将政治化放在制度内,然后尝试去面对它。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例如是否可以接受政党轮替。曾经假设社会可以没有政治,而设计制度时继续假设没有政治的部份,但当社会完全改变以后,政府就要重新面对,究竟是要帮助哪种利益去处理问题,优先次序;现时的摊子是,没有机制和渠道,去处理这事,以致非常困难。香港除非能产生一个强人,可以在短时间之内抑制着,或靠他的个人魅力去处理。但以现时的政治制度,很难产生政治强人。

花无百日红。吕大乐提出的“香港模式”,曾经有过辉煌的成绩,令不少国家或地区羡慕、甚至有人尝试学习。不过,这套“香港模式”的确已经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无法作为香港继续发展的模式而成为过去式。作者在这个时候分析和总结“香港模式”,确实有助我们反思应如何从旧有的框框走出来,思考香港社会如何走下去。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