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第一卷第十九案(1965)

 

Wu Han吴晗(1909年9月24日-1969年10月11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燕啸、赵彦、刘勉之、刘恢之等,历史学家、教育家、杂文家、编辑、政治活动家、政府官员;1965年因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被作为“影射史学”,成为“文革”序幕首当其冲被整肃的作家,并因此被迫害四年致死。

数学零分考取清华大学

吴晗于清宣统元年农历八月十一出生在浙江省义乌县吴店苦竹塘,父亲是中过秀才的私塾教师。 1925年,吴晗十六岁时在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毕业,因家贫无力继续升学,回到本村淑峰小学教书。 1928年,他考入杭州私立之江大学预科,次年又考入胡适任校长的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
1930年上半年,吴晗写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得八十元稿费,8月去北平,次月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
1931年初,吴晗写成《胡应麟年谱》。同年,他报考胡适任文学院长的北京大学史学系,虽文史和英文得满分一百分但因数学零分未取,后以同样考分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经胡适推荐为工读生以解决其生活困难,次年又担任学生会的《清华周刊》文史栏编辑主任。此后,他专攻明史。
大学期间,吴晗在《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燕京学报》、《中央历史学刊》、天津《大公报》副刊《史学》等报刊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后任《史学》编辑和1933年创刊的《文学季刊》编辑,其《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章颇受学界好评。此外,他也开始发表杂文。

从史学研究到政治影射

1934年1月,吴晗出版《胡应麟年谱》,4月参与创立“史学研究会”任编辑,同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5年4月,他应邀创办天津《益世报》的《史学》双周刊任主编。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导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9月,吴晗应聘为昆明云南大学文史系教授。 1939年10月,吴晗与受托照顾治病的清华学姐袁震结婚,此后受曾加入过中共的妻子影响,逐渐倾向政治激进。 1940年夏,吴晗转任由北大、清华和天津南开大学南迁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
1943年7月,吴晗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又介绍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入盟。 1944年9月,他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兼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12月,他兼云南支部机关刊物《民主周刊》主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历史杂文,影射讽刺和抨击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同年,出版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历史故事书《由僧钵到皇权》影射批判蒋介石。次年,出版杂文集《历史的镜子》。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次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北大”、清华、南开分迁平津原校址,吴晗离开昆明后经重庆于6月到上海,因妻病住院而滞留,7月,他就民盟在昆明的两位负责人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枪杀发表了一系列悼念和抗议当局的文章,8月,他回到北平,继续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0月,他担任民盟北平市委主任委员。

教授从政一帆风顺

1948年,吴晗出版杂文集《史事与人物》,8月,他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离开北平到上海,准备绕道香港去中共东北“解放区”。
吴晗在上海会见了“民盟”的三位中央常委──主席张澜、创盟主席黄炎培和宣传部长罗隆基,受托带一封信给先期已去“解放区”的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章伯钧等,信中提出民盟与中共谈判合作的建议书:“据此与中共订立协议,如中共不接受,民盟可以退出联合政府,成为在野党。”吴晗对建议书内容没表示意见,但此后却没转交信件。
1948年11月,他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的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
1949年1月,中共“和平解放”北平后,吴晗以军事管制委员会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月回到清华参加改建校务领导机构的工作,出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兼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等职;9月,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1月出任北京市副市长。同年,他出版《朱元璋传》。
此后十多年,吴晗相继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北京史学会会长等职。
1956年,吴晗出版历史杂文集《读史札记》。
1957年3月,吴晗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年6月开始的“反右运动”中率先揭发批判“民盟”中央两位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章伯钧和罗隆基的所谓“章罗联盟”,包括把1948年那封受委托的意见书说成是罗的个人意图。 1958年12月,在排除了章、罗等“右派分子”的民盟三届一中全会上,吴晗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成也影射败也影射

1959年,吴晗加入“中国作协”。同年,他响应毛泽东“学习海瑞”的号召,6月至9月连续发表《海瑞骂皇帝》、《海瑞的故事》、《清官海瑞》、《论海瑞》等文章,1960年又写成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1年9月,吴晗和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合用“吴南星”笔名,在市委机关刊物《前线》上开辟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三人轮流撰稿。几年中,吴晗还相继出版杂文集《投枪集》(1959)、《灯下集》(1960)、《春天集》(1961)、《学习集》(1963),并相继主编发行《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中国历史常识》等。
1965年11月,上海《解放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据后来公布,毛泽东为了拿北京市委开刀发动文化大革命,派江青联络上海市委组织人员批判《海瑞罢官》,由姚文元执笔,反覆修改达十稿,由毛亲自过目批准才发),断言《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从而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大批判序幕。同年12月,毛泽东说:

姚文元的文章, 好处是点了名,但是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1966年4月,《三家村札记》也开始遭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被定为“‘三家村’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党内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以《五一六通知》著称),撤销中共中央于当年2月12日批转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同时也撤销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领导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明确说明“这场大斗争的目的是对吴晗及其他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批判”,为这场大批判序幕做了结论,并由此为“文革”正式开始的起点。
邓拓在两天后自杀身亡。
吴晗和廖沫沙在遭受当局反覆批斗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 1969年10月11日,吴晗在狱中吐血不治而逝,终年六十岁。吴晗妻子袁震受其株连被强迫劳动改造,已在近七个月前不堪折磨而逝;养女吴小彦为此于1973年精神错乱,1975秋天被捕入狱,次年自杀身亡。
1979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平反,恢复吴晗的党籍和政治名誉。
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十卷本《吴晗全集》,五百多万字。

参考资料:

1.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汇报》1965年11月10日。
2. 夏鼎、张友仁,《吴晗同志著作目录》,《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3. 王仲三,《《吴晗同志著作目录》补遗》,《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
4. 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 宋严,《吴晗和他的妻子袁震》,《炎黄春秋》1993年第1期。
6. 刘艳华,《从“反右先锋”到“文革罪人”──吴晗建国后的命运变奏曲》,《世纪桥》2002年第4期。
7. 朱永嘉,《《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前后》,金光耀整理,《炎黄春秋》2011年第6期。

 

来源:张裕:《从王实味到刘晓波:中国当代文字狱囚徒编年录》

English Translation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