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经济崛起之后,中美之间,或者以中国和俄罗斯的联盟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新冷战”的说法就开始悄悄出现,早就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尽管不断有这样的预测,要恢复到1950年代到1990年代初的东西方冷战状态的实际状况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一直到最近。

最近,“新冷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厚,形态越来越具体。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1950年代开始的冷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意识形态或者说国家的核心价值的分歧的基础上的。倘若是领土或者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就不会仅仅是“冷战”,而会呈现为军事行动,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的“热战”的代表。所以,判断“冷战”的一个标准,就是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展开竞争,过去美国的麦卡锡时代就是典型的“冷战”的形态。

就此而言,中国其实早就在悄悄点燃“冷战”的战火,也就是说,对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输出,或者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移民进行民族主义煽动。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孔子学院”之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通过金援的方式,试图影响美国等国家的对华舆论甚至对华政策,更有甚至,把所谓的“中国价值”、“中国道路”用学术的外衣包装起来,试图推广自己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活动,随着习近平的上台,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充满自信”地大张旗鼓地进行。

早些年,西方国家对这样的“新冷战”的苗头并不在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还对中国的和平转型抱有一定的期待和希望。在习近平上台,并越来越明确地表现出抗拒普世价值,反对民主自由的趋势的情况下,很多原来抱有这样的期待的西方政治家和学者已经放弃了幻想,美国著名中国通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立场转换就是信号。

而最近,美国和澳洲针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通过几个不同途径展开了反击:一是一改以前欢迎大量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开始警惕中共当局利用留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的问题,而最近一两年,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的门槛也在悄悄提高;二是在国会的推动下,“孔子学院”已经成为美国相关机构的重点调查对象,《华盛顿邮报》最近就刊发文章,认为“孔子学院”的目的是影响美国的未来领袖任务对中国的认知,这是相当严重的指控。在这样的压力下,包括德州,佛罗里达州,都已经有大学宣布不再与“孔子学院”续签合同;第三,对于西方国家内部的个人和机构接受中方资金的调查和惩处,也越来越频繁和严格,澳洲已经有国会议员因为接受有中方背景的政治献金而被迫辞职的先例,而美国各个大学中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也陆续被调查其与所在地中国领事馆的金钱往来关系。

这一系列动作在最近几个月连续展开,当然不可能是没有相互关联的偶然事件,它代表着在美国以及一些其他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并准备进行反击。这样的反击一旦启动,“新冷战”就由暗转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许继续维持经济上的互动互补,但是在政治上的对立将会越来越明显。

国际局势变化很快,中国固然因为经济实力一度跃升为世界大国,并具有领袖之姿,但是如果“新冷战”启动,其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势必收到限制和挫败。目前,“新冷战”还只是一个苗头,未来是否会越演越烈,将对国际政治的新秩序的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苹果日报
2018年2月21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