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斯蒂恩·卡隆 译∕牛遁之
把外国诗歌翻译成立陶宛语,这是我的使命。在苏联时期,立陶宛是相当孤立的。我们对国际诗歌知之甚少,对十九世纪诗歌略知一二,知道莎士比亚,荷马,奥维德,但对新诗却所知甚少。所以,我力求让立陶宛人了解现代诗歌。 继续阅读 托马斯·温茨洛瓦访谈(访谈录)
◎访谈∕斯蒂恩·卡隆 译∕牛遁之
把外国诗歌翻译成立陶宛语,这是我的使命。在苏联时期,立陶宛是相当孤立的。我们对国际诗歌知之甚少,对十九世纪诗歌略知一二,知道莎士比亚,荷马,奥维德,但对新诗却所知甚少。所以,我力求让立陶宛人了解现代诗歌。 继续阅读 托马斯·温茨洛瓦访谈(访谈录)
◎杨小滨
1.1993-2000年期间,您作为《倾向》的重要编辑,你有哪些最难忘记的回忆与感受,以及可以传授的经验? 继续阅读 杨小滨:《倾向》的挑战——答《倾向》编辑四问(答问录)
◎ 苟红冰 阿钟
阿钟:
现在就延伸到下一个问题:你有意想在绘画中表现一些东西呢?还是绘画本身就是你的目的? 继续阅读 苟红冰、阿钟:没有了精神才是最大的困境(访谈录之三)
◎ 苟红冰 阿钟
阿钟:
你如何定义自己的绘画?你把自己归入哪一类画家? 继续阅读 苟红冰、阿钟:从绘画引申到艺术的涵义(访谈录之二)
◎ 苟红冰 阿钟
这是始于2010年12月9日对艺术家苟红冰所做的系列访谈中的一篇。这个系列访谈以艺术问题为核心,并涉及文化、政治文化,其中尤以毛式政治文化为重点进行了广泛探讨。本文在整理成文的过程中,被访者本人作了多处修改和补充。特此说明。——阿钟 继续阅读 苟红冰、阿钟:作为背景的中国政治文化(访谈录之一)
◎阿钟
阿钟:我们总是用一种习惯的看法去读很多东西,我们怎样从一种习惯的看法中走出来,这是我们在阅读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会遇到的问题。那么,你的作品是不是自觉地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继续阅读 阿钟:翻拍常识——刘新华访谈(访谈录)
◎里纪
一、“朋友们都死了”
92年、或93年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朋友们都死了”。当时,我自己已经不写作了,但是,我感觉到一种孤独,想起过去大家在一起搞文学,轰轰烈烈的,现在全都烟消云散了。 继续阅读 里纪:做大哥的人——戴之访谈录(访谈录)
◎哈金 贝岭
五、英语作为创作语言的难度
贝:一个有趣的发现,“敢”用英文或法文写书的华人作家,他(她)们大都有一位母语是英文或法文的丈夫、妻子或情人,那几乎是守着英文或法文的活字典。 继续阅读 哈金、贝岭:文学中的流亡传统与移民经验(访谈录·下)
◎哈金 贝岭
【编者按:哈金和贝岭都住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也是老朋友。 继续阅读 哈金、贝岭:文学中的流亡传统与移民经验(访谈录·上)
◎贝岭、明迪
这一访谈是在南加州巴沙迪那(Pasadena)芮兹·卡尔顿酒店(Ritz-Carleton Hotel)内进行的,这是一家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旅馆,时间是2005年5月底一个不太热的夜晚。借用旅馆的会客厅见面,是因为此处离瓦瑟曼的住宅很近,而且十分安静,适于回忆和沉浸于回忆之中。 继续阅读 追忆苏珊──史蒂夫·瓦瑟曼访谈录
◎阿钟
(2007年4月30日、5月1日,独立中文笔会2007年年度出访人阿钟在风景迷人的纽约上州伊萨卡分别访谈了诗人一平和诗人张真。) 继续阅读 阿钟:伊萨卡访谈录
◎缇娅·彼得森(Thea Pedersen)
京不特 译
(2000年2月8日,丹麦笔会颁发首届丹麦笔会海贝尔奖(P.A. Heiberg Pris)。海贝尔奖的命名是依据于在1800年因为写作而被驱逐出境的丹麦作家和批评家海贝尔的名字。 继续阅读 缇娅·彼得森:一个激进性别活动家的肖像(访谈录)
【2005年7月28日下午3点,巴黎】
时间:2005年7月28日
地点:法国巴黎,座落在老歌剧院附近的高先生寓所 继续阅读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先生访问记(访谈录)
◎李劼
1.什么是流亡作家?您是否接受自己为流亡作家这个称呼?人们对流亡的理解很不同,有些人认为精神的流亡也算流亡,您怎么认为? 继续阅读 李劼:答独立笔会问(访谈录)
◎作者:刘易斯·达伯尼
译者:王一梁
爱德蒙·威尔逊(1895-1972)和以塞亚·伯林(1909-1997)是二十世纪大西洋两岸智性生活的顶尖人物。 继续阅读 以塞亚·伯林论爱德蒙·威尔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