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
沙叶新这个人名我早就听说过,知道他是一个上海的著名剧作家,也知道他是去年十一月被吸收成为独立中文笔会会员的文化名人。但真正见到他本人还是托福于本届独立中文笔会在香港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会议的机会。 继续阅读 野火:沙叶新印象点滴(随笔)
◎野火
沙叶新这个人名我早就听说过,知道他是一个上海的著名剧作家,也知道他是去年十一月被吸收成为独立中文笔会会员的文化名人。但真正见到他本人还是托福于本届独立中文笔会在香港召开的亚太地区国际会议的机会。 继续阅读 野火:沙叶新印象点滴(随笔)
◎井蛙
当我和君临赶到中文大学附近的马料水码头时,天已经不早了。阴天,但是,我们激情高涨,因为,在这个忙碌的都市里,难得一同出外旅行。我记得我穿着一双在街摊上买的红色皮凉鞋,其实是皮制草鞋。平底,舒服。而他却是永恒装束:牛仔裤,T恤。 继续阅读 井蛙:离岛往事(随笔)
◎里纪
一
上海公路入境处,常会看到伫立着一群看客似的闲人,一有汽车停下,便探头探脑地上前迎候。这些人掌握着丰富的周围路况信息,除了通晓各条道上车牌双单日行外,对附近每个工地上的开工日也了如指掌,甚至能精确地告诉司机昨天下雨,哪条路上有个坑得绕道行。这些知识司机当然从地图上是学不到的,可以称之为这些“业余向导们”的“小知识”。 继续阅读 里纪:我的香港行“小知识”(随笔)
◎步仁章
一、父亲的香港
父亲1952年自香港回到上海,我今日才从上海来到香港,其间隔了整整半个世纪。父亲在香港生活了四年,我在香港前后待了四天,父与子对香港的感受自然不会相同。然而,这只是我的推断,八年前,父亲逝世,五年前,我将父亲骨灰埋入了上海西郊一公墓,我们父子已无缘直面交流对香港的感知。 继续阅读 步仁章:香港三题(随笔)
◎杨恒均
我还是说自己的经历,我从小就很想当一名作家,这算是我的梦想。大家知道在那个时代,当一名作家是无上光荣的。全国人民都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一起献给了党和毛主席,老毛也就靠一个红本本、四五份全国性大报纸,以及八台样板戏干出了空前绝后的事儿:把世上最难驯服的人类的思想高度地统一了。 继续阅读 杨恒均:我的出版社——互联网(演讲稿)
◎张桂华
这个问题,我分两个题目来谈,第一个题目,中国大陆半个世纪以来的版权情况,第二个题目,盗版对作家的影响。 继续阅读 张桂华:中文世界(大陆)的版权问题(演讲稿)
◎雪迪
到美国后诗风的变化,和与在中国写作的基本的不同处
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造成内心的一片空白。在可以自由写作的环境中,由于失去那种熟悉的创作环境,失去说自己的语言的环境,朋友们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曾经压制自己创作的政府突然位于那么遥远的地方;曾经有过的推动创作的力量突然消失。 继续阅读 雪迪:流亡与诗歌创作(演讲稿)
◎马建
我的长篇小说《拉面者》写的是八十年代未政治环境的转变,人也随着扭曲了的故事。在这小说里两个人物互相喝酒倾诉,但还有一双无形的手拉扯着他们的肉体,那就是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继续阅读 马建:中国文学与政治——专治政治下的文学处境(演讲稿)
◎杨炼
一
语言和现实常常彼此成为预言。一九八八年,我和一些写诗的朋友在北京成立了“幸存者”诗人俱乐部。选择这个名称的理由,首先在语言层次上:自七十年代末民主墙以来,一些当年“地下”写作的朋友渐渐走到了“地上”,随着出版、出名、出国, 继续阅读 杨炼:诗意孤独的反抗——我所谓“独立中文写作”(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