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
自出版了那本引起广泛反响的《我的反动自述》(台湾版又名《出中国记》)一书后,康正果先生余兴未尽,一发而不可收,在海内外中文世界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历史到现实,从内政到外交,从生态环境到信仰群体,从文化菁英到社会底层,当然,更不会缺席他的本行——文学批评了。放眼观之,洋洋洒洒,纵横文网,俨然已成中文论坛的一道特色景观了。 继续阅读 陈奎德:剑吟冲天 箫声动地——康正果《平庸的恶》序(随笔)
◎陈奎德
自出版了那本引起广泛反响的《我的反动自述》(台湾版又名《出中国记》)一书后,康正果先生余兴未尽,一发而不可收,在海内外中文世界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从历史到现实,从内政到外交,从生态环境到信仰群体,从文化菁英到社会底层,当然,更不会缺席他的本行——文学批评了。放眼观之,洋洋洒洒,纵横文网,俨然已成中文论坛的一道特色景观了。 继续阅读 陈奎德:剑吟冲天 箫声动地——康正果《平庸的恶》序(随笔)
◎文思
题记: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继续阅读 文思:失败的英雄(短篇小说)
◎金渝
一
当时间进入一九七六年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一年中国会发生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人心惶惶不安,却是新年伊始人人都能感觉到的。就连我所在的荒僻的小县城,人们也是惊惶不安地迎来这新的一年的。 继续阅读 金渝:1976琐忆(散文)
◎石建哲
至今想起那首歌的旋律、歌词,仍然会像坠入中邪的床垫昏昏入睡,邪恶一旦裹着一层再也不会来的时光,似乎就褪去它狰狞的一面,另一面如修饰照片添加的虚光,模糊了本质,只为流逝做个不可救药的印证。 继续阅读 石建哲:76年广场升起的那只手(散文)
◎严力
1976年我在北京第二机床厂当装配钳工,那时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我住在工厂的宿舍里,每天工作起码十个小时,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情。1976年我二十二岁,已经写诗有三年多了,经常与芒克、北岛、多多聚在一起,那时候我们的诗歌当然是不能亮给别人看的,只是互相鼓励,互相刺激,也互相学习的。1976年我看的文学书是文革前翻译的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经典小说,这些书是朋友间互相借阅的,有一些是我从工厂图书馆撬锁偷出来的,看完了再偷送回去,那时候单位图书馆基本上是上了锁的,因为理论上讲全是四旧。1976年我妈妈和妹妹从五七干校回来后,终于分到了房子,在三里河三区的科学院宿舍,我有时候回那里住几天,而我爸爸也是刚从隔离的地方放回来,他在1971年被从河南的五七干校带走审查,一关四年,毫无音信,但是说回来就回来了,还带回了身上的肝炎疾病,拖了四年多后就告别了人世,这是后话。1976年文革的气势有所减弱,也是这些中央领导层的呼风唤雨者个个都年老体衰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中央显然开始各种洗牌的动作,再后来披露的情节中知道,毛泽东竟然没有出席周恩来的追悼会。毛泽东对汪东兴说∶“为什么要我参加总理的追悼会?我还有不参加的权力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谁送给总理的?我和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总理,就斗争过不少于十次┅┅”所以,应该说其中的内幕有许多也许至今也不能完全让国人知道的。既然毛泽东是这种态度,就很容易理解为周恩来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一系列的规定:不许开追悼会,不许设灵堂,不许戴黑纱,不准去天安门广场等,这就激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结果北京的数十万民众,在寒风中肃立街头向周恩来的灵车作最后的道别,形成了“十里长街相送”的悲壮场面。人们既是哭总理也是哭自己这些年来的扭曲。 继续阅读 严力:中国人的1976(散文)
◎李贵仁
发生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倏忽已过去三十五年。从那时到现在,又发生过许多运动和事件,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有了堪称巨大的变化。然而,历史前进了吗?前进了多少呢? 继续阅读 李贵仁:骑在蜗牛背上奋进——写在“四五”运动三十五年之后(随笔)
◎袁亚娟
1976年,已经很久了,30多年前啦。那一年的清明节,中国的天安门发生了以纪念周恩来总理为由的平民自发公祭活动。后来,随着参加者的人数及各种阶层的不断加入,此次民众街头运动就逐日演变成为了公开反抗“四人帮”及毛派极左思想的自发性民主运动。1976年的“四五”运动之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接近尾声,算得上为真正结束文革“打响了第一枪”。说来很惭愧,本人没来得及赶上那一次中国“自1949以来的第一次真正出自民众自发的民主化浪潮”,因为,当时我还没有从幼儿园毕业。 继续阅读 袁亚娟:我的“四五”与1976(随笔)
◎夏明
“五四”、“四五”和“六四”构成了中国人在二十世纪追求民主的三连环轨迹。在中共官方的话语体系中,“五四”是反封建专制的学生运动,“四五”是反封建法西斯专制的群众运动,而“六四”则是“反革命暴乱”。其实所有这些概括,都试图淡化、掩盖、甚至否定贯穿三者始终的追求自由、民主和个人解放的主旋律。 继续阅读 夏明:莫把百姓当阿斗(随笔)
◎野火
时隔今天35年之久的“四五运动”也称“天安门事件”。在民间改革派1977年1月命名为“四五运动”之前,当局曾一直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直到1978年,四五运动终获官方正式平反。 继续阅读 野火:“四五运动”对于今天的启示和意义(随笔)
◎刘也
这几代中国人身上多少有那么一丝广场情结,我也不例外。学生时代跟人合编过一种油印小册子,名字就取自我的一首同名诗作《广场》。毕业多年后的一次聚会,同窗某还能复诵一二。虽然,在我居住这座城市里,Plaza早已取代Square,成为诸多购物中心的代名词。谜宫般的布局、缺乏规律的出入口,仿佛从来不是为了被穿越,而正是为了制造迷失——一种商品拜物教中的迷失。 继续阅读 刘也:4·5一弹指(随笔)
◎王军涛
“四五”运动是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事件。这个事件是共产党执政后第一次民众大规模反对执政者的路线的反抗运动,是当代中国民主运动的开端。这个事件还标志着毛泽东激进革命路线丧失人心后的破产,揭开中国毛后政治的序幕。对我而言,这个运动是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决定性一步。虽然我不止一次地回忆过这个事件及我的政治选择;但在国家政治不同时期和个人政治际遇不同阶段回忆这个事件,我都有不同的心得和看法。 继续阅读 王军涛:我的四五运动(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