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时间设计那道栅门
门那边的风景、泥土
我的身体
是张开的豹爪
消逝在铁的外面
栅门在时间的中间
栅门,切开风景、泥土 继续阅读 雪迪:诗10首
设计
时间设计那道栅门
门那边的风景、泥土
我的身体
是张开的豹爪
消逝在铁的外面
栅门在时间的中间
栅门,切开风景、泥土 继续阅读 雪迪:诗10首
写在《惊悚故事集》前面
中共自1949年,开展了一系列“运动”。《惊悚故事集》是以本人亲历亲见亲闻的事儿,回忆整理而成的一束纪实性小故事。
我认为,历史绝非所谓精英、权贵的年谱,无量数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才能标志某个时代的历史本质和最终取向。正是基于这一观念,我用《惊悚故事集》再现了中国大陆历次“运动”的政治生态以及那政治生态下人们的典型命运。
任常2014•9•18
人在这里嘛(惊悚故事之一)
第一篇:绝迹的蛙鸣
曾仁全
一、“城里人喜欢吃田鸡”
我出身在湖北省钟祥市石牌农村,童年的记忆里,前面大路上有个池塘,每到春夏之交,池塘里草丛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青蛙,每天雨季,房前屋后都能听到蛙鸣,它们“呱呱”的叫声此起彼落,象美妙悦耳的催眠曲。它们的嗓门很大,叫起来十分响亮。雄蛙的咽喉两侧有一对声囊,这对声囊就好像录音机接上的音箱,所以雄蛙叫起来声音更响亮。
长期住在城市里,春夏之交很难听到蛙鸣了,去年五六月份,到农村几个朋友家里转了转,住过几夜,特别是春雨磅礴的季节,也很少很少。 继续阅读 曾仁全:中国荒芜的农村(散文两则)
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看见过那么多事实,却表达不出来,写出来的都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作为一个诗人,读者或许会以隐喻的方式,对我的作品略有领会,但不一定知道表达的准确性是在哪儿(当然我的写作是否达到了某种准确也是一个问题)。我的写作源自最初的生存经验,对土地、人物、母亲与爱有过质朴的表述;对劳动与爱情、漂流与命运、死亡与鬼魂也有较为痛切的言说。我逐渐在寻找社会性主题, 继续阅读 陈家坪:写作的无能
说来,已是近三十年前的事了。
一九八六年五月,我往西南省份做社会调查。临行前一天,学校办公室请我去一次,校办主任找我。
什么事呢?
事涉平反右派。
原来办公室主任,兼平反右派办公室负责人。一九五七年反右时,学校当时还是中专,也打了不少右派,干部,教师,还有少数学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全国平反右派,学校这些当年的右派都平了反。惟独一人—— 继续阅读 张桂华:一个不要平反的右派
苟连长死后七十年,古佛寺办了一场小型的展览,邀请苟南出席。苟南接到邀请时,他的养父也是他的二伯苟卫君已是食道癌晚期,他向二伯请教祖父的经历,苟卫君艰难地说:“干城之将,良吏之文。”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杆磨得发亮的烟枪,展览未对烟枪的典故作解释。一九三九年,故宫文物因战乱南迁,运抵古佛寺是在岁末的某个深夜,苟连长接令,驻守此地。袍哥头子张钊在第二天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继续阅读 周恺:身份的背叛
○○○○○○
他的另外一只手握着一个长条形的物件。那物件是黑色的,约有两寸宽、八九寸长。他把烟卷放到烟灰缸里。烟头在瓷器里面,只见冒出来的烟在空气中袅袅飘浮,不见泛出红光的正在慢慢地燃烧着的烟头。我想到的是,刚才之所以没有发现他在抽烟,正是这种情况造成的。暗淡的光线充当了一流的保护色。
他把左手里的物件换到右手中,揉捻着,滑动着边捋边搓,把那物件把玩得好像具有了灵性,能变成人似的。假如非人的动物或无机物、有机物能变化成人,那它肯定是妖魔鬼怪。
“你就是付小华?长得还蛮齐整的。” 继续阅读 东亚:日晷(长篇小说连载六)
我好像还没有出生,但我的命运却已注定。这没有关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什么道理都有,却都什么道理都没有。我没有出生,即使我没有生命,他们照样能够判处我死刑。他们可以把你屠杀在虚无中。 继续阅读 东亚:日晷(长篇小说连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