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转发】
◎一平
在远方
在远方,还是在远方。你的家乡,远过一生。漂泊的云携载水,将思念让给天空。 继续阅读 一平:在远方(诗三首)
张永攀
【编按】电影编剧专业研究生,为剧本草拟的故事梗概。 继续阅读 张永攀:轮回
周勍
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积极地从内心里接受了文化媚俗政治,而其他人通过不情愿地服从机构的要求,也找到了一种轻松的生活。
——〔英〕弗兰克•富里迪
庸人(philistine):一个缺人文文化的人;一个只对物质和日常事务感兴趣的人。
——《简明牛津词典》 (1963)
朋友的朋友
最近,与一中学就相识的朋友酒酣夜谈。他曾帮我把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报纸从酷寒的西安一直坚持到溽热的深圳。其间,过往的旧事老友,一一随着瓶杯间的深浅挪移而洋溢飘散。不经意间,对人生交友的时段竟有了一个意外的共性认知:人一过三十岁,基本上就不可能(主观上也不甚情愿)结交新的朋友! 继续阅读 周勍:纸做的老虎也是虎——北京“纸老虎戏剧工作坊”记略
——雪迪访谈录
怀昭(译)
【编按】雪迪,1957年出生于北京。著有三卷文集和一本当代中国诗歌评论。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过Across Borders, An Ordinary Day, Another Kind of Tenderness和 Heart into Soil等书,以及袖珍本诗集Forgive, Cat’s Eye in a Splintered Mirror, Circumstances及 Flames。雪迪曾两度获得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赞助的赫尔曼/哈米特奖(the Hellman/Hammett Award),他也是兰南基金会(Lannan Foundation)奖学金的获得者。目前他供职于布朗大学。本文编译自2012年美国布朗大学”中国年口述历史计划”的一次访谈。 继续阅读 雪迪:六月的雪,飘落在它处
陆思良(新加坡)
前几年,准确说是2009年,那一年的春夏之际我和妻子从定居的新加坡回到中国小歇,在皖宁沪三处分别作短暂停留,是以“三地书”记各处趣闻及感想。 继续阅读 陆思良:三地书
李亚东
越南芽庄归来,感到成都很静。 继续阅读 李亚东:芽庄归来
【文革50周年专题】
梁元
(一)红
往事的鲜红
甚至不及未来的苍白
因为你知道,越过所剩无几的余生
大山的那一边是白雪皑皑
是空谷透彻的冷
而昔日的红,仍然冒着热气
像一场大火的余孽,灼烧着你的痛 继续阅读 梁元:猩红岁月——文革五十年祭
【文革50周年专题】
【编按】这是地下文学藏经洞中的一部分,区别于那些浮游在地面上,却自称地下文学的泡沫文学。如果说,上帝的童话是天堂;那么,人类的童话就是家园。而地下文学的藏经洞,就是我们终身追寻的心灵自由的家园。蔡楚,本名蔡天一,四川成都人。文革时期成都野草诗歌群落代表人物之一。1970年因参加地下文学活动,被关押、批斗。1979年文革结束后,由成都中院改判无罪。1997年移居美国。“文化大革命”前后代表作有:《乞丐》、《赠某君》、《给你》(1962)、《别上一朵憔悴的花》(1963)、《无题》(1964)、《依据》、《悼——写在一个骨灰盒上》(1968)、《透明的翅膀》(1975)、《等待》(1976)等。梳理当年地下诗歌创作的记忆,蔡楚在为《自由写作》写下这篇文章时说:“文学是超阶级的,当年我们从这个起点出发,才产生了其它权利意识。”(怀昭、李亚东) 继续阅读 蔡楚:红色逍遥兵七零八落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