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第三次出狱不久,他在严密的监视中,透过家人给我寄了一封信,里面谈到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被民众迅速遗忘,“因为致命的恐惧,”他写道,“曾经引导或试图引导民主运动的社会精英们,都不约而同沉默。”
“历史没有必然。”他继续写道,“两千多年前那个生于马槽的农家孩子——也就是上十字架的耶稣——更是偶然。人类的提升就是靠这些偶然诞生的个体完成的。 继续阅读 廖亦武:西方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波兰“围绕自由的博弈”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专题演讲
上个世纪末,后来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晓波第三次出狱不久,他在严密的监视中,透过家人给我寄了一封信,里面谈到1989年的天安门大屠杀被民众迅速遗忘,“因为致命的恐惧,”他写道,“曾经引导或试图引导民主运动的社会精英们,都不约而同沉默。”
“历史没有必然。”他继续写道,“两千多年前那个生于马槽的农家孩子——也就是上十字架的耶稣——更是偶然。人类的提升就是靠这些偶然诞生的个体完成的。 继续阅读 廖亦武:西方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波兰“围绕自由的博弈”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专题演讲
今日冬至,一年中最长的夜
我想起司马和尚,教我吹箫的师父
在监狱内缩着脖子
犹如一只已经活够一千年的乌龟 继续阅读 廖亦武:老和尚在监狱冥想和平
刘霞,最早让我惊叹的诗,是《一只鸟,又一只鸟》,写于1983年5月。而最晚让我哀叹的诗,是《无题》,2013年12月12日,写一棵树。两首诗之间,三十年的距离。
斯德哥尔摩的广场
去年是雪,今年是雨
夜幕降临很早,还有来自北冰洋的阴风
我们突发裸奔,犹如被六四亡灵附体
四个喉咙发出中弹的长嚎
刘霞我来了——那个单纯的艺术家,叫孟煌
脱下衣裤,射出去
贝岭、一梁和老廖,也射出去
犹如四只箭
犹如被伟大的祖先老子反复咏叹的
一丝不挂的婴儿 继续阅读 廖亦武:与六四亡灵一起裸奔
◎廖亦武
马悦然先生,你怎么能够像众多中国官方文人那样,在独裁中国和民主西方之间,游刃有余呢? 继续阅读 廖亦武:斯德哥尔摩红色症候——对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先生的公开质疑(随笔)
◎廖亦武
这儿是德国文学最为漫长而辉煌的长廊,我作为唯一的外国作家,战战兢兢地置身其中,展出这些微不足道的手稿。 继续阅读 廖亦武:人生就是不断地越狱吗?——有关在马堡德国文学档案馆展出的监狱手稿(随笔)
◎汪建辉
之壹 这些日子正在休年假,我们一家三口开着车子出了成都,往郊区去。没有目标,走到哪里,感觉风景好看了,仅一两眼都看不够,就停下来看,直到眼睛饱了,才又开车向前,哪里绿色浓厚、草木乱纷,便不顾一切扎进去,投入更深的风景之中。时间晚了或者累了,就找一家价格公道的农家乐住下来,让全身心放松下来。 继续阅读 汪建辉:笔会十年:寄廖亦武(随笔)
◎遇罗锦
老威是在2009年邮寄来他的音乐原片《不死的流亡者》的。然而,我小心仔细地放在书柜里,放了大半年,竟不敢听。 继续阅读 遇罗锦:听廖亦武的箫和唱——纪念“89六四”22周年(散文)
◎廖亦武
公元前270年鬼节——蜀郡
只有你不会死于战乱.因为你有一副好嗓子。你是为唱挽歌而降生的,全体将士的灵魂都交给你了.我们猛攻敌人的右翼,你从左翼突围,会得救的。记住中立国的界碑,记住“巴人村”三个字那边的居民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死于战乱。把大家的护身符都带上……别哭……你不应该哭……你将是战争中唯一幸存的军人。 继续阅读 廖亦武:时代挽歌(长诗)
——(2010年6月4日重新发表本)
◎ 廖亦武
(注1 —— 这个完整版本由我的同案犯、被驱逐出境的加拿大汉学家戴迈河(Michael Day)精心保存多年,不久前他作为礼物归还给我。促使我重新回忆起自己在1989年6月4日凌晨创作并朗诵全诗第3和第4部分,并愤然添加题记的情景。 继续阅读 廖亦武:大屠杀(长诗)
◎廖亦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周《逍遥游》 继续阅读 廖亦武:朗诵(散文·外一篇)
◎廖亦武
10
阿拉法威在一座香火鼎盛的乡间寺庙里偷了一身和尚布衫,剃光了脑袋,就沿途算命化缘,赚些盘缠,两个月后,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火车站依旧密布军警和便衣,他不由提高警惕,以尖细的假嗓模仿自己的某个女朋友给家里打电话,那端是父亲的声音,因为脑子吓出了毛病,老人家口齿含混,令他摸不着头脑。阿拉法威只好以命令的口吻让他把听筒交给母亲,父亲一下子清醒了,回答:“在茶馆。” 继续阅读 廖亦武:活下去(第一卷选续)
◎廖亦武
汉人
——一个城乡家族的因果轮回 继续阅读 廖亦武:活下去(第一卷选)
◎一平
1
“叫叔叔。”我笑道。
“叫你狗屎,”为首的女孩骂道,“坏麻雀。”
“投降!”我急忙高举双手。可弹药却纷飞而来,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是不信邪的。“你犯了什么罪?”为首的女孩叉腰审问道:“杀人?抢劫?强奸?贩毒?” 继续阅读 一平:面对黑暗——读廖亦武的《证词》(上)
廖亦武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被查禁作家,其谴责天安门大屠杀的诗“大屠杀”使他入狱4年,他的《底层采访录》上了中国政府的黑名单。 继续阅读 “中国特克尔”使人青睐非虚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