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衰落、中国崛起话语中,最经不起检验的还不是彼此在经济、政治、军事之类各项指标的强弱上,而是彼此在人文精神的明暗反差上。借用一种低俗的说法,前者是硬实力的相较,后者是软实力的对比。而所谓软实力的对比,又并非是意指拥有多少个第一流的高等学府,拥有如何卓有成效的文化机构,甚至还不仅仅在于媒体的自由程度,而是首先在于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健康与否。 继续阅读 李劼:悲悯与仇恨:美中人文图景对照(随笔)
◎李劼
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衰落、中国崛起话语中,最经不起检验的还不是彼此在经济、政治、军事之类各项指标的强弱上,而是彼此在人文精神的明暗反差上。借用一种低俗的说法,前者是硬实力的相较,后者是软实力的对比。而所谓软实力的对比,又并非是意指拥有多少个第一流的高等学府,拥有如何卓有成效的文化机构,甚至还不仅仅在于媒体的自由程度,而是首先在于民众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健康与否。 继续阅读 李劼:悲悯与仇恨:美中人文图景对照(随笔)
◎李劼
五四显然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一个特定的历史标记。 继续阅读 李劼:作为历史标记的五四和作为五四的历史(文论)
◎李劼
第九章
月色晦暗,灯光低迷。幽静的小花园扑面而来。一前一后两幢楼房,悄悄伫立在树木掩映之中。仿佛是个不寻常的客栈,又像一处秘密据点。心中不由格登一下。那个暗影里的声音,轰然响起:我们有一千种、一万种办法叫你死。叫你死得无声无臭,死得痛苦不堪!难道说……小平头脸上的神情,不由变得诡异起来。什么叫做:眼下先解决你的安全问题。会不会是句反话? 继续阅读 李劼:星河流转(长篇小说连载之三)
◎李劼
第五章
牢门锁上。门前的暗影里,提着鞋的中年人。弓着背,似笑非笑。一付乡镇文书模样。五十年代的中山装,六十年代的蓝布裤,七十年代的轻紧鞋。神情恍若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发型有如四十年代黑白电影《乌鸦与麻雀》。乍看像电影明星阿丹,细看又像笑星赵山山。情形有类刚刚进城的农民,站在红绿灯跟前,琢磨着跟谁打招呼。 继续阅读 李劼:星河流转(长篇小说连载之二)
◎李劼
这不是往事,二十年过去,依然清晰如画,历历在目。
这就是往事,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世道沧桑,星河流转。 继续阅读 李劼:星河流转(长篇小说连载之一)
◎李劼
第三章
1
天气越冷,坐在灶前烧柴禾就越是一种享受。看着灶膛里的火苗,听着硬硬的干柴被烧得噼啪作响,闻着从锅盖里飘溢出的饭香,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儿时和祖母一起坐在灶前的情景。童年的记忆,总是特别清晰。就连祖母那身棉布衣衫的温馨气息,都记得清清楚楚。 继续阅读 李劼:上海往事(长篇小说连载之三)
◎李劼
第一部 家世沉浮
第二部 绝尘风华
第三部 无悲无喜 继续阅读 李劼:上海往事(长篇小说连载之一)
◎李劼
中国人老是重复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通常在于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长进。尽管1989年依然是个激动人心的话题,但人们谈论了十八年依然停留于道德批判。 继续阅读 李劼:1989年的道德批判和权益诉求
◎李劼
在一个时代行将消失之际,有关的回忆开始风行起来。我所读到的,除了章诒和的《往事如烟》,便是张郎郎的《大雅宝旧事》。 继续阅读 李劼:《大雅宝旧事》——一个伤残者的童心拾缀(随笔)
◎李劼
比起余英时先生的胸有成竹,鲜有轻妄之举,夏志清先生的即兴而发和信口开河,名闻遐迩。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是个出名的大嘴巴(Big Mouth)。 继续阅读 李劼:夏志清的黑白思维和情绪著史(随笔)
◎李劼
在海外的华人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杜维明宣扬的所谓新儒家。与余英时几乎足不出户的低调相反,杜维明西装革履地四处奔波,满世界乱飞,比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还要忙乎。一会儿用英语向西方世界宣讲,一会儿用中文向中国同胞布道。说是孔子再世,却过于油头粉面;说是儒家的现代牧师,又没有丝毫虔诚。 继续阅读 李劼:杜维明的文化投机:儒家的晚期病症(文论)
◎李劼
彼特塞勒斯的自作聪明
位于纽约六十街哥伦布圆形广场的时代华纳大厦玫瑰演出厅,八月份上演了一出莫扎特的早期歌剧,《查蒂》(“Zaide”),作为对莫扎特250周年冥诞的纪念。此剧系莫扎特未完成的佚作,不仅在莫扎特生前没有公演,即便在其身后,也直到他谢世二百多年之后的2006年,才公之于众。今年的早些时候,《查蒂》出现在维也纳和伦敦的歌剧舞台上。在纽约的这次演出,乃是《查蒂》在北美的初演。也许因为如此,偌大的演出厅里,座无虚席。 继续阅读 李劼:从莫扎特歌剧《查蒂》的另类排演看美国左疯美学
◎李劼
我们是一群思想者。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我们的宗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的标帜。我们因为思想而孤独。我们因为思想而颠沛流离。我们意识到,思想的本质是孤独,思想者的命运是流浪。我们不会因为共同的写作而不再孤独。我们不会因为思想的成果而不再流浪。 继续阅读 李劼:子虚乌有的思想者俱乐部宣言(外一篇)
◎李劼
因为工作关系,偶然在网站在看到一个叫做王天兵的人,疯了似的跟许多文坛上的芸芸众生侈谈巴别尔,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匆匆流览一遍之后,总算领教了当今的中国文坛进化到了什么程度。 继续阅读 李劼:一个叫做王天兵的文学白相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