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
(下)從“不沈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
〔樊冬寧、鍾睿哲華盛頓/台北〕就在美台雙方紀念《台灣關係法》
40週年,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中國派出24架軍機與五艘艦艇進
行繞台演訓,並以轟炸機模擬對台攻擊,兩岸關係再掀驚濤駭浪。美
國之音特別製作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從“不沈的航
母”到“成功的故事”,藉由“歷史之鏡”,對照40年來美中台這盤
三角棋局的變與不變,探討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可能再次轉向?同時通
過美檯曆任總統專訪與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他父
親的回憶,細述台灣是如何從“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蛻變成為一個
“成功的民主故事”。
駐台美軍家屬的年少往事

麥克阿瑟將軍簽名照(楊蘇棣提供)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Stephen M. Young)的父親
楊恩上校(Mason J. Young,Jr)曾在麥克阿瑟將軍麾下服務,1963
年到1965年以中校軍銜派往駐台灣高雄的美軍顧問團服務。
軍人世家出身的楊蘇棣13歲時與家人一起在高雄的駐台美軍社區居住
過兩年。這位目前已退休的美國外交官與妻子費雯俐(Barbara A.
Finamore)住在位於新罕布什爾州的楊家祖宅。美國之音記者特別前
往這棟已有216年歷史的家宅採訪楊蘇棣。訪問當天楊蘇棣雖因剛動
完膝蓋手術而行動不便,但仍拄著枴杖步上二樓,向記者展示當年麥
克阿瑟將軍親筆簽名送給他父親留念的照片。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
在楊家祖宅受訪時展示掛在牆上的傳家之寶
軍刀與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合照。
他指著牆上的這張照片對記者說:
“麥克阿瑟將軍當年稱讚台灣是美國‘永不沈沒的航母’!”
楊蘇棣在專訪一開始便回憶起他年少時父親在高雄執行協防台灣任務
的情景。他說:
“毛澤東那時仍很好戰,他們曾經炮擊馬祖和金門島,台灣海峽
時有衝突。我當時經常騎著自行車到位於左營的海軍基地。我記
得有一天,有人告訴我們必須到港口去,因為有事發生,所以我
們就騎著自行車過去,在港口看到台灣的一艘驅逐艦,跟解放軍
魚雷艇交火後在艦側被炸了這麼大的一個洞。”
直到多年之後楊蘇棣才知道,當時的美軍顧問團除了協防台灣,其實
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
“我父親當時的官階是美國陸軍中校。他後來跟我說,雖然當時
我們的任務是努力確保他們(台灣)一旦遭到解放軍襲擊,可以
準備好打防禦戰,但我們也十分擔心,在‘大躍進’災難之後,
蔣介石可能藉機反攻大陸。所以當時美軍要做的是,當國民黨軍
隊進行兩棲登陸演習時,顧問團成員對任何可能性都要保持警
惕。”
在訪問中笑稱自己是“新台灣人”的楊蘇棣時常想起在高雄度過的那
段青澀的年少歲月。與同伴騎著自行車悠遊港邊、向三輪車車伕學中
文、在碼頭觀看美軍第七艦隊,還有後來在玉山上向妻子求婚,都成
為他難忘的台灣記憶。楊蘇棣至今仍對當年觀看國民黨最高領袖蔣介
石閱兵的畫面印象深刻,他還學起當時的台灣民眾舉起右手高喊:
“光復大陸!光復大陸!”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
(圖片來源:美國在台協會)
非官方關係與事實上的大使館
美台斷交之後,美軍第七艦隊在台灣的分遣隊撤出。隨著蔣介石之子
蔣經國總統的去世,“反攻大陸”的口號也走歷史。而美國與台灣,
則是依照《台灣關係法》,由美國在台協會(AIT,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Coor-
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繼續所謂的“非
官方關係”。
“《台灣關係法》創建了美國在台協會,相當於某種事實上的美國駐
台灣大使館,”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
tense)在位於信義路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AIT是我們維持與台灣關係的工具。”前眾議員沃爾夫(伍爾
夫,Lester Wolff)說。
沃爾夫在卡特政府承認北京並與台北斷交時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
小組委員會主席,是《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推手。
刻意的謹小慎微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還特別以他1981年派駐台灣時
的個人經驗,談到了當年美國政府為維持美台關係非官方性質而刻意
採取的一些謹慎措施。
“我外派台灣時,雖然是美國政府付我工資,但我必須正式辭去外交
系統的職務,”他說。
楊蘇棣還說:
“我們不能到(台灣)政府官員的辦公室去見他們,如果要見
面,不得不到餐館、茶館或其他地方,這種謹小慎微很不自
然。”
沃爾夫議員對國務院當年對台灣刻意設立的繁文縟節頗不以為然。他
說:
“這是一種虛構的關係,一種虛構的操作。你怎麼可以考慮通過
一個號稱獨立的機構來處理外交問題?這很精明,他們不是政府
雇員,但是卻在政府工資單上。我是說這完全是一種虛構的關
係,但我認為現實是它(美國在台協會)非常重要,就像美國這
邊的TECRO(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美國一樣。”
前台灣外交部長錢復1980年代曾擔任過台北派駐華盛頓的代表。他也
有類似不愉快的經驗。他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美國國
務院對他這位台灣事實上的大使設下嚴格的“三不限制”:
“國務院不許我們把雙橡園用作大使官邸,我可以在裡面睡覺,
但是在名片上卻不能用那個地址,第二個不能舉辦國慶酒會,第
三個不能在雙橡園舉行外交宴會。”
反思“一中政策”
楊蘇棣說:
“回頭看,這是很愚蠢的,我們本來就應該幹脆地說,不要這樣
做。”
按照2003年的《國務院授權法案》,派駐台北的美國外交官不用再走
先在名義上辦理離職手續的過場,美國國務院和其它政府機構可以把
自己的雇員直接借調至美國在台協會。
楊蘇棣說:
“與台灣保持非正式關係,並不意味著你要怠慢他們,我們可以
尊重他們,把他們當成我們的好夥伴,即使雙方的關係是非正式
的。”
沃爾夫說:
“整個‘一個中國’政策的問題是一種虛構出來的東西,我們有
‘一個中國’的政策,與中國打交道。我們還有一個與台灣打交
道的政策,就是《台灣關係法》。”
美台關係逐步改善
錢復說,當年他們忍辱負重,終於贏得了美方的信任,讓美台關係得
以穩步改善。
他回憶說:
“收到雷根〔或譯‘里根’〕總統的請帖、布希〔或譯‘布
什’〕副總統的請帖,舒茲〔或譯‘舒爾茨’)國務卿的邀請
函,我也乖乖的問:可不可以去?不可以一次我就畫一橫,正字
接到差不多十個了。他們開始對我有信心了。”
曾任台灣外交部長和駐美代表的程建人對美國之音說:
“回想這40年是對的,真的是一步、一步,台美關係的確是一步
步地改善。”

2011年雙橡園第一次舉行雙十酒會。
(圖片來源: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1994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改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
化代表處。2011年,雙橡園第一次舉行雙十酒會,美台之間的外交限
制逐步鬆綁。2018年,川普總統簽署國會兩院無異議通過的《台灣
旅行法》,促進高層互訪,美台關係更上層樓。
美台關係歷經風雨
過去40年來,美台關係雖然在整體上逐步改善,但也歷經了不少的驚
濤駭浪。
1982年,雷根總統簽署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同時又
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證》。
1989年,在老布希總統任內,中國出兵鎮壓以天安門廣場中心的民主
示威,成為美中關係的轉折點。
1995年,台灣總統李登輝訪美,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
長在我心》的英文演說,並強調“台灣經驗”是奠基於和平的政治演
變,並且是在穩定而持續的經濟發展上所累積的成果。
針對李登輝訪美,中國召回駐美大使以示抗議,並在閩南沿海地區舉
行導彈發射及軍事演習。

李登輝訪問母校康奈爾大學。
(圖片來源:康奈爾大學)
台海導彈危機
96歲高齡的李登輝在《台灣關係法》40週年之際接受美國在台協會訪
問時回憶了當年訪美的情景,他說:
“美國與中共關係很密切,盡量不讓我去,可是康奈爾大學校長
一直主張,主張要讓我去,當時國會的會長、還有很多人到機場
來歡迎我。”
當時台海情勢一觸即發,空軍戰機起降頻繁,股市房地產暴跌,民眾
惶惶不安,但李登輝回憶此事時仍對自己當年的強勢作法頗為自豪。
他說:
“95年去康奈爾,96年選舉,中共發射飛彈,修理台灣,對不
對?所以美國就派航空母艦從日本橫須賀港航空母艦來台灣,修
理中國,中國才靜下來啊。那時候我很強啦!中國拿台灣能有什
麼辦法,對不對?我發聲反對中國的飛彈,根本都是假的,啞巴
彈!”
台灣開啟民主化
1996年3月,台灣舉行了華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李登輝
當選。他在5月宣誓就職,開啟台灣民主化。
2000年,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正副總統,結束國民黨50
年執政,台灣完成首次政黨輪替、和平的政權轉移。
美國催生台灣民主

陳水扁與呂秀蓮2000年出任正副總統。
(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美台斷交和《台灣關係法》誕生40週年之際,在美國之音提出訪問申
請後,前總統陳水扁在他的臉書上發佈視頻回應。他回顧說:
“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1996年台灣舉行歷史性第一次的總統直
選,中國製造台海飛彈危機,克林頓政府派出兩艘航空母艦保護
台灣的安全,讓台灣歷史性第一次的民選總統可以順利來選出,
當然還有2000年阿扁要來參選總統,那時候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
基,也在選前三天來說,支持台獨沒有好下場,陳水扁:如此文
攻武嚇,文的來、武的也來,但是阿扁和我們李前總統,完全沒
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當選台灣的民選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總
統。”
當時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楊蘇棣動情地回憶起2000年
3月陳水扁的勝選之夜,他說:
“那場面非常令人興奮,人群成千上萬,我們也在那裡。當確定
他勝選的那一刻,人們全為之瘋狂,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了台灣人
的總統。”
回顧台灣的民主之路,陳水扁認為美國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說:
“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這條路不是說那麼好走,所以最終台灣
可以來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可以舉行國會全民改
選、省市長的民選,到最後總統可以直接由人民投票選出,從頭
到尾,全部都有美國的因素,所以台灣的民主化,是美國政府這
樣地來幫忙,若要說一句比較通俗的話,就是‘助產士’。”
“一邊一國”與《反分裂法》
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的說法,攪動了美中台關係。
2005年,北京提出《反分裂國家法》,有意藉此與美國的《台灣關係
法》分庭抗禮。《反分裂國家法》明列對台動武的三個條件:(1)台
獨分裂勢力以任何方式名義、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
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條件
完全喪失。
“外交休兵”和緩兩岸關係
2008年3月,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高票當選。他但任總統之後提
出“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和陸、友日、親美”的戰略以及
“外交休兵”的主張,緩和兩岸關係。
2015年11月,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了歷史性的
“馬習會”。

2015年11月“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
(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馬習會”事先知會美方
馬英九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透露了“馬習會”幕後的美中
台三方互動。他說:
“馬習會結束了,我們的專機回到了台北一個小時之後,在美國
華盛頓有六個單位,包括國務院、國防部,還有國會的各種黨團
都發表聲明表示肯定,這在以前是沒辦法想像的。在以前好像都
是敵人,我選擇美國就要跟大陸為敵,我選擇大陸就要跟美國為
敵。可是我們做到的是,我們在跟大陸進行最高層次的會晤的時
候,美方反而表示支持。而且我們是在開會前五天跟大陸最後一
次談判的時候,大家相互同時提醒對方,我們要跟老美打個招
呼。”
馬英九強調說: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和我們的駐美代表沈呂巡,同時打電話給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
ton),你可以想像美國當時接到電話的時候是多麼的欣慰。”

2015年11月“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
美國之音2019年1月在台北專訪台灣
前總統馬英九。(美國之音鍾睿哲拍攝)
馬英九對美國之音說:
“美國對我們的安全國防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同樣的,我們跟大
陸也要發展一個和平的關係,才不會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
2016年1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
統,台灣也再一次完成民主政黨輪替。同年11月,共和黨人川普(或
譯“特朗普”;Donald J. Trump)當選美國總統。

2016年12月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當選總統
川普通電話。(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川普與蔡英文通話
2016年12月2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接獲蔡英文總統的祝賀電話,
打破了1979年以來的慣例。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當時兩人通話的
情景。
吳釗燮說:
“川普當選上任之前,接獲蔡英文總統恭賀的電話,我當時就坐
在旁邊,聽到了兩位領導人之間非常溫暖的對話,顯見台美關係
真的非常深厚。兩人的通話的長度大約是十分鐘左右,並就區域
情勢交換意見,我們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恭賀川普總統當選,而
川普總統也非常高興地形容他選戰的過程,雙方認為台灣跟美國
基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利益,也都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更好的
台美關係,這個通話是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
川普在接受《福克斯週日新聞》(Fox Sunday News)專訪時為自己
辯護說:
“我接了電話。我是在這通電話打來之前大約一兩個小時才知道
……我不想讓中國給我發號施令。我只是接了個電話,不是我主
動打過去的,這是一通很簡短的電話,恭賀我勝選,很好的一通
電話,簡短的通話,為什麼要讓其他國家來告訴我不能接個電
話?老實說我認為如果不接這個電話會很失禮。”
川普還說:
“我完全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受
‘一中政策’的束縛,除非我們就其它事情與中國達成交易,包
括貿易。”
大棋盤與美中台
40年前,美中蘇大三角翻轉美中台小三角;40年後,大國交易再次牽
動美中台三角棋局。2018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20
國集團首腦峰會上,美中俄三方互動成為最大看點,美國總統川普在
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美國將與俄羅斯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
係。
而40年前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前美國總統卡特在亞特蘭大接受美國
之音專訪時談到了蘇聯40年前的反應:
“他們相當憤怒,以外交方式攻擊我們,用尖酸的話語抱怨我
們,說美國和中國聯手對抗蘇聯,但我最後還是安撫了他們,包
括當時的蘇聯元首勃烈日涅夫。後來我們與這兩個前對手都相處
得還不錯。”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
(美國之音鍾睿哲拍攝)
台灣外長吳釗燮認為,40年前,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的確
只是一枚命運受人控制的戰略棋子。他說:
“40年前,那時候是美國跟蘇聯冷戰的高峰,美國希望跟中國結
盟共同對付蘇聯,在當時這種背景之下,台灣真的是被當成棋子
給犧牲掉了。”
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說:
“(美國)過去認為我們可以聯合中國,讓中國和平轉移對付俄
國。白邦瑞(Mike Pillsbury)那本《百年馬拉松》就承認錯
誤,當年主張美國‘聯中抗蘇’,認為中國會改革開放,跟在美
國站同一陣營來對付俄國,沒有想到養虎為患,今天中國強大
了,回頭來吞噬美國,搶美國的老大地位。”
美國政策再轉向?
40年前關係正常化的美中兩國,40年後陷入貿易戰與戰略對抗。美中
建交40週年之際不見高層官方慶祝活動,取而代之的是一輪接一輪的
貿易談判。
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經濟智囊、中國副總理劉鶴會面時向媒體表
示:
“我認為美中達成貿易協定對全世界是好事,對美國好對中國好
對全世界也好,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大家且拭目以待,我們從來
沒有與中國達成過這樣的協議。”
前總統卡特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長遠來看,美國人民會發現,與中國好好相處對我們自
身的繁榮、我們自身的和平與美好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在川普
總統政府下,我們關係暫時有所退步,但我無法預測未來下一任
會怎麼做。”
呂秀蓮認為,台灣的戰略價值在美中對抗的情況之下,更應該受到川
普政府的重視,她說:
“美國和中國的‘龍鷹大戰’,我們要從這樣的架構下來看台
灣,川普的幕僚告訴他,台灣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第一島鏈的
中心點,也是美國價值的成功故事。”
台灣從“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蛻變為“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美
國的對台政策是否會在美中戰略對抗的格局之下出現變化?美國的外
交政策是否會像40年前那樣,再次出現180度的轉向?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提到過去美國第七艦隊駐
紮高雄的歷史。他說:
“四、五十年前,高雄是第七艦隊很重要的港口。”
1960年代,騎著自行車在高雄港看第七艦隊度過年少歲月的前美國在
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如果台灣的主權和獨立面臨直接威脅時,我們袖手旁
觀,美國的信譽將會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失,我們軍隊的規劃人員
嚴肅看待此事。”
解放軍機艦繞台
而就在《台灣關係法》簽署40週年之際,解放軍派出24架飛機與五艘
艦艇在台灣東方的西太平洋舉行軍事演習,並以轟炸機對台灣進行模
擬攻擊。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表示:
“(中國)派出戰鬥機與轟炸機繞台,對情勢毫無幫助,不但損
及台海穩定,也傷害兩岸關係以及中國爭取台灣民心的努力。”
沃爾夫議員說: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從未同意放棄統一的想法和摒棄武力。今
日的國際社會不能再依靠武力解決問題,應該用談判與和解,而
不是對抗。”
與此同時,美國宣佈根據《台灣關係法》批准一項金額五億美元的對
台灣軍售案,向台灣提供F-16戰鬥機飛行員培訓及相關維修和後勤服
務。中國外交部提出“嚴重交涉”。
美艦頻繁穿越台海
美台之間的高層互訪、對台軍售以及美國軍艦巡弋台灣海峽的頻率,
都在不斷地持續增加。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說:
“我想美國軍艦的活動在南海區域或者在台灣海峽的活動都越來
越頻繁。他們的做法是在國際法之下,通過國際的水域,他們認
為這是例行性的活動。美方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例行性的活動,
是經過國際水域。我們認為這是對台灣安全的顯示,但是最重要
的是我們台灣自己防衛的能力。台灣面對(對岸)武力威脅的程
度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充實我們國防的實力。”
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
“台灣有一個不可動搖的資產,就是我們戰略地位。我們的確是
第一島鏈最重要的守門人,這個美國絕對不會輕易放棄的。只有
有一天力有未逮的時候才會放棄台灣,無論如何美國不會放棄台
灣!”
地緣宿命 vs. 三角棋局
美國絕不輕易放棄台灣,北京也從未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40年前
與40年後,台灣是否面臨同樣的困境?台灣是否從未擺脫地緣宿命的
三角棋局?
40年前,北京在美中建交當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當時的中國領
導人鄧小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但不能放棄用非和平的方式統一台灣的承諾。”40年後,中國國家主
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中重申:“中國人不打中國
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
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40年前,台灣總統蔣經國在回應卡特總統宣佈與北京建交的《告全國
軍民同胞書》中強調:“我們決不與共匪和談,否則就是自取滅
亡!”40年後,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週
年談話時誓言:
“我們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歷史之鏡.放下恩怨
歷史之鏡清楚的映照了美中台關係40來的變與不變。
回首當年的關鍵決擇,前總統卡特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卡特
對美國之音表示,華盛頓與北京實現關係正常化,這是有利於世界和
平、有利於美國的人民的大事。
在1979年底“美麗島事件”中成為政治犯的呂秀蓮在卡特20年前訪台
時曾當面要求他道歉。“你標榜人權,可是你完全犧牲了我們的人
權。我說,包括我在內的我們所有的自由鬥士統統被打入黑牢,我
說,卡特總統,你要為台灣道個歉!”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
94歲高齡的卡特對美國之音說:
“回頭看,美中建交還是必須要做的,如同在採訪稍早中我提到
的,必須要做得很秘密,因為有許多人反對這樣做。共和黨人反
對這樣做。許多與台灣打交道的工商利益團體也反對這樣做。國
務院裡也有很多人反對,但我還是決定要這麼做,我也成功做到
了。”
親身見證當年美國宣佈斷交的蔣經國總統的秘書、現任親民黨主席的
宋楚瑜回首40年來美台關係歷經的風風雨雨。他對美國之音說: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是一根繩子,鏡子讓我們看清過去犯下的
錯誤,繩子則是把我們捆住,將過去恩怨情仇綁在一起,讓我們
不能夠攜手合作,為何不放下過去的恩恩怨怨,把手上的繩子解
開,相互合作,共同推動未來的繁榮願景?”
民主蛻變
40年後的台灣早已走出斷交震撼,揮別陰霾,發展成為一個美國政府
和民間普遍稱讚的真正民主社會。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時就讚美了台灣的民主。他
說:
“儘管我們政府將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所反映的
‘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
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經過40年的物換星移,台灣不再是美國官員口中的問題,而是一個成
功的故事。
自由燈塔
吳釗燮說:
“1996年台灣第一次推動總統直選,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之後,
美台關係起了一個制度性的變化,美國不再把台灣當成戰略棋
子,而是將台灣當成民主化的典範,過去我們常常聽到美國官員
稱讚,台灣是民主的燈塔,美國最近也常常在說台灣是一個成功
的民主故事,是美國可信賴的夥伴,是國際上一股良善的力量,
美國對其他國家從來沒有用過這種稱讚的字眼,可見台灣在美國
整體對外關係上的重要地位。”
酈英傑告訴美國之音,美台關係現在是前所未有的好:
“我們過去有一些共享價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我們有了
更多的共享價值,我們都是自由的民主政體,說現在的美台關係
是處於最佳狀態一點都不誇張。”
在台北,一度被荒草掩埋的末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
nard S. Unger)的官邸變成了充滿藝文氣息的咖啡館和電影院;在
華盛頓,當年淒風苦雨的雙橡園不再庭院深深,成為展示台灣軟實力
的舞台;而新落成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內湖新館則是象徵美台
關係全方位增進的精神堡壘。

由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率領的慶賀團與包括總統
蔡英文在內的台灣官員一道,出席美國在台協會舉行的
《台美40年友誼慶祝酒會》。(2018年4月15日)
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在台北出席《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
酒會的時候說:
“美國的戰略就是要確保,印太區域的自由和開放能夠蓬勃發
展,而台灣正是美國推展印太戰略最好的朋友,台灣是民主的成
功故事、可靠的夥伴,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我們希望全
世界都能更像台灣。”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致詞的時候說:
“美台之間恆久的夥伴關係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讓我們一起宣示
讓台美永續的夥伴關係更上一層樓,讓台灣成為連結亞洲和全世
界的區域中心,如此一來,民主的燈塔才能為企盼自由的人們帶
來希望的曙光。”
抉擇時刻
面對政治人物喊出的統獨口號以及親美、親中的不同論述,即將再次
迎來總統大選的台灣民眾,如何用手中的選票選擇對自己最好的生活
方式?
回首台灣過去40年來的坎坷與進步以及面臨未來的挑戰,前眾議員沃
爾夫說:
“台灣是一個經濟奇蹟,也是一個民主典範,我認為台灣如果能
夠解決內部的政治問題,我相信這也是當初《台灣關係法》立法
的用意,提供這種環境,讓台灣人民能夠自己做出決定。”
薪火相傳
而對台灣友好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也薪火相傳,延續當年制定《台灣關
係法》的精神,在《台灣關係法》迎來40週年之際,陸續提出多項友
台法案,包括《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亞洲再保
證倡議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以及《台灣保
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前眾議員沃爾夫(右一)在雙橡園出席《台灣關係法》
40週年紀念活動時與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和現任美國
議員們合影。(2019年3月6日)
百歲老人沃爾夫從紐約到華盛頓出席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雙
橡園舉辦的《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活動時,多位美國國會的晚輩
議員趨前與他握手、並向他致敬。
沃爾夫對美國之音這樣說:
“40年的時間已證明《台灣關係法》達成目標,證明我們的關係
持續存在,希望雙方的關係還能夠繼續下一個40年。”
〔原載《美國之音中文網.美中颱風雲40年》2019-04-27;https://
www.voachinese.com/a/us-taiwan-40-year-special-from-
unsinkable-aircraft-carrier-to-success-story-of-democracy-
20190425/4891547.html。提供者:(高雄市)Babu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