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論壇 2019.4.28 電子書

驚濤拍岸40年
──美台關係紀錄片──
美國之音


(上)台灣會生存下去
(中)一個簡單的事實
(下)從“不沈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


下篇 ☉   ☉目錄          ☉投稿+訂約+聯絡

(上)台灣會生存下去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 (上)台灣會生存下去
〔樊冬寧、鍾睿哲華盛頓/台北〕在保障台灣安全與美國對台軍售的 《台灣關係法》簽署40週年之際,美國之音特別製作美台關係40年紀 錄片《驚濤拍岸40年》,採訪了前美國總統卡特、前中華民國總統蔣 經國的秘書宋楚瑜、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前台灣外長錢復、程建 人以及前美國國會眾議員沃爾夫等歷史見證者,從1979的幕後秘辛, 到2019的三角棋局,為您細說從頭,並還原美台斷交幕後鮮為人知的 歷史時刻,帶您回到40年前風雲變色的那一夜。 宋楚瑜的“第六感” 台北時間1978年12月15日深夜11點40分的一通電話,改變了台灣的命 運。 時任蔣經國秘書、現任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 憶說:   “我聽到安克志(Leonard Unger)大使第一通電話,用這樣的   態度說,他要單獨地來見我們的總統,我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   要早上清晨9點來見總統,我有一種特殊的感覺,是不是那件事   要發生了?”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前美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Unger)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接到從華盛頓拍來的密電,匆匆離開美僑 商會的聖誕派對,又打了第二通電話到蔣經國秘書宋楚瑜位於新店的 家中,要求把隔天早上晉見蔣經國的時間從9點提前到7點,宋楚瑜直 覺大事不妙…… 宋楚瑜回憶說:   “我說如果是那件事情要發生,你不能夠等到明天早上7點才來   見我們的總統,你應該今天晚上就立刻來見我們的總統!” 宋楚瑜從新店飛車趕至七海官邸,通過森嚴的警衛,叫醒值班的醫 官,然後穿過起居室,來到蔣經國的床邊,這時已經過了凌晨,他鼓 起勇氣,打開了床頭燈。 宋楚瑜回憶說:   “當時我很大膽地向總統報告,美國大使安克志緊急請見,經國   先生睡眼迷迷地問我:什麼事?我報告總統:我並不清楚,但顯   然有些很特殊的狀況,他必須晚上來見總統,經國先生猶豫了幾   秒鐘之後說:你請他來。” 華盛頓“五人小組” 外交部次長錢復也隨後趕至七海官邸。錢復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 憶說:“到了1點多鐘電話來了,說是馬上就要來,你趕緊趕來,我 就坐了個計程車,飛車趕到七海官邸,那時已經2點,我進去之後, 經國先生已經衣服穿好了在等,楚瑜也在那裡。凌晨2點15分,安克 志大使抵達七海官邸。安克志當時就讀幾個文件,第一個文件是美國 跟大陸建交的公報,第二個是美國政府的聲明,第三個是卡特總統的 講話,這些念完了大概是20多分鐘。” 宋楚瑜回憶說,安克志大使除了宣讀公報內容,表示華盛頓和北京將 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之外,也正式通知華盛頓和台北的共同防禦 條約將在一年之後廢止。他說,安克志大使在談話過程中特別強調, 這件事情到目前為止,只有華盛頓少數幾個決策者知道。 當時在華盛頓擔任中華民國駐美一等秘書的前外交部長程建人在接受 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當時只有幾個人知道:總統卡特、副總統蒙代爾(孟岱爾)、   國務卿萬斯(范錫)、國防部長布朗,第五個就是布熱津斯基   (布里辛斯基)。連國務院管我們的(中華民國事務科科長)費   浩偉(Harvey Feldman),他是12月15號早上到辦公室去,他泡   杯咖啡準備要開始坐下來辦公,那個時候他才知道那天晚上卡特   要舉行記者招待會,要宣佈跟我們斷交、跟中共建交。” 94歲高齡的前總統卡特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從一開始,華 盛頓與北京談判的保密工作就做得非常好。他說:   “國務院很多人都反對這麼做。所以我們從沒有通過國務院向我   們駐中國的代表發送過函電。所有的函電都是從白宮發往中國,   並從中國回覆白宮。我們繞過了國務院。沒有人知道。當然國務   卿知道,布熱津斯基博士還有我們少數幾個人知道。不過,保密   做得非常好。最大的爭議就是拿台灣怎麼辦?" 錢復的“第十案” 有“外交教父”之稱的外交部長沈昌煥雖然之前對斷交一事曾經表示 “人還沒死,怎能先準備棺材”,但外交部已在暗中研擬了十個方 案。 錢復告訴美國之音,他記得當時蔣經國囑咐他寫了十個不同的方案, 從最好的“雙重承認”……就是兩邊都有大使館,到一邊是大使館、 一邊是總領事館,一路下來到最後,“第十案”就是美國完全接受大 陸的要求“斷交、廢約、撤軍”。錢復說,沒想到最後派上用場的真 就是最糟糕的“第十案”。 北京時間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點,華盛頓和北京同步發表建交公 報。卡特總統在白宮宣佈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79年1月1日起正 式建立外交關係。 錢復的“第十案”和宋楚瑜的“第六感”,雖然讓蔣經國得以處變不 驚,但蔣經國的痛苦與憤怒仍在同一時間發表的電視談話中顯露無 疑。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卡特與鄧小平簽署美中建交公報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
蔣經國的“忍” 就在美中宣佈建交的同一時間,蔣經國發表《告全國同胞》電視談 話:   “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們,今天大家心頭都非常沈重。美匪   決定進一步的勾搭,建立所謂‘外交關係’的消息,各位都已經   知道了。困難重重之時,竟片面決定斷絕同我外交關係。我們已   經聲明,一切後果,應完全由美方負責。”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蔣經國對美中建交發表電視談話 (台灣中華電視公司CTS提供)
宋楚瑜當時宣佈:   “總統對於美國突然宣佈對我斷交的決定,再度向美國提出最嚴   重的抗議。” 40年後宋楚瑜仍然忘不了那一刻。他說:   “美國單方面這樣宣佈,對我們中華民國不僅是不友好,是一種   傷害,對蔣總統個人來說也是一種侮辱。” 錢復回憶說:   “經國先生的確是很清楚會有這樣一個狀況發生,所以發生之後   他沒有驚慌失措,他很鎮定,但話講得滿重的,我們跟貴國是非   常友好的邦交國,這麼多年來彼此互助,可以說真正像是我們中   國人說的‘兄弟之邦’,現在這麼好的朋友,突然之間說不跟你   做朋友,而且只給我們七個小時的警告,而且還告訴我們,你不   許對外宣佈。蔣總統說必須,這個我不能隱瞞我的國民,我做為   國家的領導人,如果這麼嚴重的事還是應你的要求說要瞞住大   家,我無臉對我的同胞。” 卡特保密.激怒國會 根據美國國務院2013年解密的外交檔案,國務卿萬斯原本建議卡特總 統提早通知台灣,但擔心美國國會介入而決定保密。這導致蔣經國只 有不到七個小時的時間因應變局,但也因此激怒了美國國會,為《台 灣關係法》的誕生埋下伏筆。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在接受 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卡特政府在1978年12月15日宣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   係。這對幾乎所有人來說完全是個意外,包括國會。” 當時擔任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的沃爾夫(伍爾 夫,Lester Wolff)是《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推手。這位百歲老人在 紐約寓所接受美國之音的專訪時回憶說:   “我當時接到(助理國務卿)理查德.霍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e)的電話,讓我去白宮,他們要宣佈一件事。那是做   出宣佈的一個小時之前。我對卡特事先沒通知我們就自作主張大   為光火。我們為此努力了多年。我主持了多年的聽證會,議題包   括台灣問題。而卡特政府上台,無視國會,自行做出宣佈。這讓   我們所有人都非常不安,不管是親台還是親中的。” 當時擔任美國駐華聯絡辦事處副主任的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Sta- pleton Roy)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   “在我們的策略考量中,一個問題是我們何時通知台灣我們打算   切斷與他們的關係。按照文件所寫,我們需要提前三個星期通知   他們。但這根本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可以在三個星期內得到國   會支持,把它叫停。所以最終,我們是到了最後一刻才告訴他我   們要斷絕關係的信息。這引起國會勃然大怒。但這是不可避免   的。如果我們提前通知他們,建交進程可能就無法完成。” 台灣反擊的“四種可能” 根據美國國務院後來解密的外交檔案,卡特政府當時與北京談判建交 之所以保密到家,除了擔心美國國會介入之外,也非常擔心台灣可能 被迫採取的反制手段,包括:(1)“打蘇聯牌”、(2)“發展核武”、 (3)“宣佈獨立”、或是乾脆是(4)“與中共和談統一”。 美國國安會1977年的一份備忘錄更指出,台灣可能在兩到四年之內進 行核爆試驗。儘管蔣經國曾明確告知美國不會發展核武,但美方仍要 求台灣以書面形式作出保證。 宋楚瑜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拿出當年密存的文件,批露一段鮮為 人知的秘辛。他說:   “我在1975年1月1號開始上班(擔任蔣經國總統秘書),我4月1   號就碰到馬康衛(Walter McConaughy)大使提到要從台灣把核   子武器撤走。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那時蔣經國先生   還擔任行政院的院長,經國先生非常明確地告訴美國大使安克   志,明確告訴他說,我們中華民國不會做原子彈,不會做不是說   不曉得怎麼做,我們有能力可以做,但是我們不會去製造原子   彈。而且很明確地和安克志大使表達我們這個立場。我們會做,   但是我們做了以後我們又不能用,因為蔣經國先生說,我不會拿   核子武器去殺害我自己的同胞。” 至於當時“兩岸和談”的可能性,北京在1979年1月1日美中正式建交 當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以“和平統一”的說法取代“解放 台灣”,並宣佈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希望透過與美國關係的 正常化加上對台灣發動和平攻勢,實現“祖國統一”,但蔣經國以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響應,他並向美方表 示,與中共談判是“自殺行為”。 蔣經國在美中建交同一時間發佈的電視談話中也強調:   “我要再度斬釘斷鐵地忠告國人,我們絕不與共匪和談,否則就   是自取滅亡。” 他告誡台灣民眾說:“堅忍、沈著、奮鬥、成功。” 卡特未獲北京保證“不對台動武”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擺放在蔣經國辦公室的“忍”字 (宋楚瑜提供)
擺放在蔣經國辦公室的這個“忍”字,反映的不只是他的心境,也是 台灣當時的處境。錢復回憶,蔣經國在被告知斷交的那天晚上,反覆 逼問美國大使安克志,美國曾經要求中共聲明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 題,北京難道答應了嗎? 時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辦事處主任伍德科克(伍考克,Leonard Wood- cock)曾經對媒體表示:“我認為我們在實現關係正常化時做到了適 當考慮台灣人民的福祉,我充分期待而且相信,隨著時間發展會有一 個演變的過程,不會對台灣島動用任何武力。” 程建人也對美國之音說:   “事實上,這是使得雙方曾經猶豫過,建交前稍微耽誤了一點時   間的原因,美方說希望你們保證不用武力對台灣,大陸說我不可   能不用武力,結果就變成說美方希望(expect)大陸不用武力解   決台灣問題。所以後來《台灣關係法》中有一條就是,對台灣使   用武力威脅是美方的‘grave concern’(嚴重關切)。” 而當時擔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的沃爾夫議員在美中正式 宣佈建交之前,也曾經前往北京訪問,與掌握著中國實權的鄧小平談 到台灣問題。並代鄧小平傳話給卡特總統。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百歲議員沃爾夫(Lester Wolff)翻閱制定 《台灣關係法》當時珍貴歷史文件 (美國之音樊冬寧攝拍攝)
_ 台灣“瓜熟蒂落”?還是生存下去? 沃爾夫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   “我們進行了非常熱情友好的會談,非常熱情友好。會談結束   時,他把我拉到一邊,他對我說,我們是兩個老兵。他說,轉告   卡特總統,我們可以把台灣問題擱到一邊,採用日本方式走下   去,然後走向外交承認。我轉告了。然後我記得兩三個星期之內   就談起了全面正常化的問題。鄧當時說,把它擱到一邊,──用   他的原話說,台灣問題會‘瓜熟蒂落’(Taiwan will fall   like a ripe apple from the tree)。” 而根據美國政府2013年解密的檔案顯示,白宮國安會事後派人向前總 統尼克森〔或譯“尼克松”〕簡報美中建交一事,尼克森致函卡特提 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美國是否獲得北京保證不對台動武?尼克森 認為卡特在美中建交一事上“操之過急”,但他也請國安會的奧克森 伯格(Michel Oksenberg)轉告卡特這一句話:“台灣會生存下去 (Taiwan Will Survive)!” 〔原載《美國之音中文網.美中颱風雲40年》2019-04-08;https:// www.voachinese.com/a/voaweishi-20190407-st-us-taiwan-40- years-special/4865461.html。提供者:(高雄市)Babuza〕

下篇上篇目錄目錄@文本標題投稿+訂約+聯絡

(中)一個簡單的事實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 (中)一個簡單的事實
美國之音傳來“壞消息” 〔樊冬寧、鍾睿哲華盛頓/台北〕“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 的,但我們將告訴您真實的情況。”這句話是1942年美國之音老牌廣 播員威廉.哈蘭.海爾用德語對聽眾說的一段話。 而1978年12月16日,通過美國之音的廣播傳到台灣民眾耳裡的就是這 樣一個真實的“壞消息”! 卡特總統在白宮召開記者會宣佈:   “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   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   係。” 卡特當時還解釋說: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政府,只不過是承認一個簡單   的事實!” 由於卡特政府對美中建交一事極度保密,導致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半 夜兩點才得知消息,因此有許多台灣民眾是當天早上聽到了美國之音 的廣播,才接獲這個晴天霹靂。 當時擔任外交部次長的錢復親口證實了這段歷史:   “我們的媒體因為截稿的時間普通是晚上11點、12點,他們(美   方)挑半夜兩點來告訴我們,已經過了媒體的截稿時間。當時台   灣民眾聽美國之音的很多,尤其是想學英文的,很多人收聽美國   之音的英語教學節目,所以美國之音播了他們就知道了。” 當時擔任蔣經國秘書的宋楚瑜也告訴美國之音:   “我必須要這樣講,如果當美軍電台和美國之音的廣播報導了卡   特總統宣佈要跟我們斷交的那一刻,台灣民眾都還不知道政府要   如何回應,台灣真的會亂!尤其是那時候還在選舉。如果我們的   政府在處理這件事情上的做法,讓我們的民眾認為政府很軟弱、   很無能,講的話都軟趴趴的,做些事情沒有章法,這個衝擊可能   比外患還要來得嚴重。” 美國代表團抵台遇襲 1978年12月27日,錢復在機場發表一份強硬聲明。 卡特總統指派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沃倫.克里斯托弗(克里斯多福, Warren Christopher)前往台北說明與談判斷交事宜,克里斯托弗與 錢復原是舊識,兩人一年多不見,但錢復接機時面色嚴肅、對著老朋 友什麼話也不能講,只說了一句:“飛行都還順利吧?”然後就照著 手上的稿子面對媒體念出台北方面的強硬聲明:   “副國務卿先生,做為多次與貴國並肩作戰的長期盟友──中華   民國的官員,此時此地和您見面,心情非常沈痛。保障自由人   權,素為美國傳統立國精神,卡特總統曾經強調,人權是美國外   交政策的靈魂,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的政府卻決定與中共建   交,承認全世界最殘暴的政權 。” 儘管坐在身旁的是多年老友,克里斯托弗仍板起臉孔,對著大批媒體 發表美方的一份簡短聲明:   “卡特總統要我來這裡,和貴方總統與其他高級官員展開磋商。   在這些磋商中,我的目標是與貴方官員一同構建關於我們未來雙   方關係的總體框架。我們也將討論使雙方人民得以在非官方的基   礎上繼續維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關係的相關安排。”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克里斯托弗座車遭台灣民眾“蛋洗” (CTS歷史資料畫面截圖)
前美國總統卡特接受美國之音專訪的時候說:   “當時我的副國務卿到中國去,哦,我是說到台灣去,結果在大   街上受到憤怒的台灣人的襲擊。” 錢復回憶當時的情景說:   “我那篇機場聲明大約1500字,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的聲明   只有150字,念完了就上車,我的車先走,我就看到群眾跟來的   時候不一樣,來得時候都是學生,這時卻來了一些像是暴徒的   人,拿了棍子和其他東西。” 錢復在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情緒顯得有些激動,他說:   “我的司機嚇死了,雞蛋、番茄,我請司機趕快把四個窗子都打   開,外面的學生看到我,喊錢次長加油,但暴徒卻叫,管他是   誰,拉出來打死再說,(記者:所以當時的確是有暴徒(rio-   ters)?)的確是暴徒,面目猙獰,我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天早   上,蔣經國先生要我把警總總司令、憲兵司令、警政署長全都叫   去,我就問當時有沒有照相?我說你們一定要查,學生我知道一   定是由黨部發動的,但插進來的暴徒是怎麼回事?那些人顯然是   有組織的,他們告訴我,那天下午從中壢有十多輛計程車,帶了   番茄、雞蛋、竹棍,到台北去,克里斯多福受到驚嚇,(大使)   安克志(Leonard S. Unger)坐在左邊,受了傷,眼睛旁邊被擦   傷,克里斯多福一輩子沒有受過這個,嚇得馬上要回去,不要再   繼續談判,安克志安撫他留下來。後來28日早上,先見了經國先   生,保證他的安全,才坐下來談判。” 宋楚瑜告訴美國之音說,當晚他再次接獲美國大使安克志的來電,希 望蔣經國總統提供美方代表團人身安全的保證。宋楚瑜說:   “美國大使在電話裡面非常歇斯底里地說,James,──他對我   客氣的時候叫我James,那些暴民,──他用的詞是rioters,拿   著竹竿把玻璃敲破,我看他們的眼睛裡面都有血絲 (blood in   their eyes),向他們襲擊。我說大使先生你必須要了解,美國   無預警地跟我們中華民國斷交,你現在曉得,你現在被這些人   (demonstrators)抗議包圍的時候,你覺得你的人身安全受到   了威脅,就像台灣整體被美國無預警斷交的時候,台灣的安全不   是一樣也受到了安全的威脅?他們也是感到frightened(害   怕),覺得非常地不安嗎?他們絕對不是對著你們這些代表團的   人,而是覺得要向美國政府和美國的總統表示抗議。”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台灣民眾在美國大使館外抗議斷交 (CTS歷史資料畫面截圖)
民怨沸騰.選舉暫停 除了美國大使館門外大批群眾的抗議之外,當時甚至還有一名姓喬的 計程車司機在外交部的門外引火自焚。 而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們也是群情激憤。後來當選台灣總統的馬英九 那時正在哈佛攻讀法學博士。 馬英九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   “當時聽到消息說,卡特總統要上電視宣佈重大事項,我們就跑   到中華青年聯誼會去等,果然美國宣佈跟中華民國要斷交、撤   軍、廢約,──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當時我們大家心情都   非常沈重,不知道我們在美國讀書會不會受到影響。還有僑胞推   著嬰兒車來抗議,我們一邊抗議,一邊流淚。” “卡特總統做宣佈的時候,他自己很得意。他說,‘Recognizing China is just a simple reality’,承認中國只不過是承認一個簡 單的事實。可是我們中華民國的存在也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啊,”40年 後的馬英九說。 馬英九在哈佛法學院的老師孔杰榮(Jerome Alan Cohen)在1972年 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後不久就曾隨團訪問過北京。他雖然預知華盛頓 和北京遲早將會建交,但也沒想到來的這麼快。孔杰榮對美國之音回 憶說:   “我記得我在香港對美國商會做演講,還有很多中國官員在場,   應該是1978年12月11日左右。人們在問,什麼時候會關係正常   化?因為我們知道就要正常化了。我很謹慎,我說我不認為會在   2月之前發生。令我吃驚的是,12月15日,當我在馬來西亞準備   去新加坡的時候,公報出來了,宣佈我們將在1月1日建立外交關   係。當然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公報。” 對這位美國學者來說,那曾經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刻”,然而他來 自台灣的學生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和馬英九一樣就讀於哈佛法學院、同樣也是受孔杰榮教授指導的台灣 前副總統呂秀蓮在華盛頓和台北斷交前就回到台灣從事反對運動。 呂秀蓮告訴美國之音:   “斷交前我在哈佛大學作研究工作,我的指導教授是孔杰榮,他   當時是亞洲顧問,出了很多paper(文章),我讀了很多他的   paper,還有看到美國當時的新聞報導,越來越覺得不妙,因為   當時美國國務卿、白宮國安顧問都紛紛到中國訪問,整個氣氛好   像是他們要捨棄台灣的樣子。我跟指導教授說,我想放棄你給我   繼續讀博士學位的獎學金,我想回台灣。不過回去之後我可能會   坐牢,他就回應說那我會去聲援你,I will wave flags   for you in Taipei,我們當時有這段師生的對話,不幸後來真   的就是這樣的發展。”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1980年呂秀蓮因“美麗島事件”受審畫面 (CTS截圖;前排右一為呂秀蓮)
呂秀蓮說:   “12月16日對當時我們正在參選增額國大代表或立法委員的人來   說是很關鍵的,蔣經國宣佈採取三項緊急處分:(1)停止選舉;   (2)軍事全面戒備;(3)穩住民生經濟,接下來就是半戒嚴的狀   態。後來克里斯多福正式來談判,被一群憤怒的群眾包圍,後來   知道都是從桃園來的,這些人斷交前一天晚上都還在聽我的演   講,沒想到斷交果然發生,他們都非常地憤怒。” 美台“調整關係”談判 就在海內外的抗議聲中和動蕩的局勢之下,艱苦的外交談判在台北與 華盛頓兩地展開。 錢復說:   “我是念外交的,我只相信談判,不相信示威抗議,或是People   Power(人民力量),這些對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錢復回憶當時的談判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的安全:   “當時在談判桌上,我頭一個問題就是,台灣的安全怎麼辦?我   們過去是在美國的‘核子保護傘’之下,以後還有沒有?過去我   們有軍售,讓台灣有防衛性的武器,而且過去我們和美國有《共   同防禦條約》,如果人家來打我們,美國會來幫忙,以後還有沒   有?” 錢復說:   “他(克里斯托弗)說這些我們現在都不能答覆,美國政府怎麼   會這樣子,卡特政府怎麼可以這樣子,整個談判不是談判,都是   我一個人在獨白,在發問,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美方都答不出   來。” 程建人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以“離婚協議”來形容當時雙方談判痛 苦的過程:   “我那個時候因為我是政治組一等秘書,所有正式的在國務院談   判總共有17次。兩方面關係的性質,成立代表處或辦事處的名   稱、數字、待遇等等,雙方針對這些問題談了很久。光是名字這   個問題,將來代表機構的名字就拖了好久,我們提的名稱美方都   說不行! 一改再改,換了,還是跟我們說不行。” “談判的時候,雖然坐在對面的是我自己多年的老友,但為了自己國 家的利益,都是站在自己國家政府的立場,想辦法爭取維護,”他 說。 台北與華盛頓加起來超過20個回合的外交談判後,美台之間的關係降 至冰點。程建人回憶那年冬天,真可說是華盛頓最冷的一個冬天, “正好碰到冬天,又碰到這樣一個狀態,即便氣溫不是最冷,但大家 的心情都降到了谷底。” 鄧小平訪美旋風 而更令讓台灣雪上加霜的是,1979年1月29日,掌握中國實權的鄧小 平以副總理的身份選在農曆大年初一訪美,除了出席公開活動之外, 也接受了美國媒體的專訪,並且談到台灣問題。 鄧小平在接受美國媒體聯訪時回答了公共電視網記者有關美國對台軍 售與是否承諾不對台灣動武的問題。鄧小平回答說:   “我可以告訴各位,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我們力求用和平方式   使台灣歸還祖國,完成祖國統一的問題。如果我們承擔了不使用   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義務,就等於把中國自己的手捆起來。這個   結果就會助長、促使台灣當局根本不同我們談和平統一的問題。   相反,這倒反而要導致結果最終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回顧40年前的鄧小平訪美,94歲高齡的卡特告訴美國之音說,他認 為,美國民眾之所以能夠迅速接受這種新的中美關係,秘密完全歸功 於鄧小平的個人魅力。卡特說:   “鄧小平的個性、幽默,個性腳踏實地,他在華盛頓特區的訪問   經由媒體報導,在全美與世界各地立刻掀起旋風。他在德克薩斯   州頭戴牛仔帽,又應我的邀請到亞特蘭大參觀。所以我覺得,美   國民眾看到了他的善意、腳踏實地和誠實的個性,所以美國民眾   想,‘OK,中國應該還行,不像我們以前認為的那麼邪惡。’” 但當時也有美國民眾加入抗議的行列,提醒各界看清卡特口中一個 “簡單的事實”與“鄧小平旋風”背後的“紅色中國”。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國民眾在卡特家鄉亞特蘭大抗議 鄧小平訪美(Getty Images)
馬英九回憶說:   “鄧小平訪美的時候,我們在華府舉行了非常大規模的抗議活   動。那時候抗議的人來自全美各地。我是從波士頓到紐約,在紐   約吃了一個早飯,然後再趕到華盛頓,車程差不多大約有八個小   時。八個小時還不算長的呢,我剛才講,有從芝加哥來的,甚至   有從威斯康辛來的,他們包遊覽車,一開就是20幾個小時,大家   都義無反顧,犧牲睡眠、犧牲工作,就是要表達一個抗議的聲   音。”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鄧小平訪美.白宮歡迎儀式 (美國國家檔案局照片)
程建人說:   “鄧小平來訪美,鄧小平是個聰明人,他的談話他的舉止他的表   演,影響很多美國人對他的看法,甚至改變美國對大陸的觀感,   覺得這個人很可愛啊、很有趣啊,講的話也很幽默,舉例來說,   他見了美國官方,美國官方就說,你們應該移民、應該開放、應   該自由,他說可以啊,你要多少?一千萬、兩千萬人,我們都可   以送過來,一傳出來,沒有表達出嚴肅性,反而把幽默感反映出   來,他參觀肯尼迪中心的表演、戴牛仔帽,他的個子又特別小,   從他們的角度來說,算是一個成功的訪問,但對我們(台灣)來   說卻等於是在傷口上再加了一點鹽。” 美國繼續對台軍售 鄧小平1月30日並以整天的時間走訪國會山莊,與85名參議員和40名 眾議員餐敘,希望就美國對台軍售一事進行遊說。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沃爾夫與鄧小平會面(沃爾夫眾議員提供)
當時擔任美國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主席沃爾夫(伍爾夫,Lester Wolff)是在國會接待鄧小平的議員之一。這位百歲老人在他的紐約 寓所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描述了他當天與鄧小平在國會的談話重點。 他說:   “我當時是國會的招待人之一,我們與他(鄧小平)會談,他想   在我們今後怎麼做的問題上擁有更多決定權,我納入辯論的一個   話題是我們將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而且做這樣的決定時沒有任   何中國參與的份,他們強烈反對任何這類想法,他們覺得在軍售   問題上,他們要參與決定什麼是所謂‘防禦性武器’,但是我們   說不,決定由我們來做,由國會和總統來做!” 前總統卡特在亞特蘭大的卡特中心對美國之音說:   “我們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後,繼續與台灣保持商業關係,   我們作出的另一個承諾是,我們不向台灣出售進攻性的武器,讓   台灣有可能攻擊中國,我完全遵守了這項承諾,但我的一些繼任   者出現了偏離,是哪些人我就不點名了。” 《台灣關係法》聽證會 鄧小平訪美結束後,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開始就卡特政府提交的《台 灣綜合法案》(Taiwan Omnibus Bill S.245)舉行聽證會,一出講 情、講理、講法的大戲,在國會上演。美國三大電視台均大幅報導, 公共電視網更是全程實況轉播。 現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酈英傑(William Brent Chris- tensen)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卡特行政當局向國會提交行政當局版本的《台灣授權法》,立   即遭到國會的反對,因為他們覺得此法完全不足以解決美國在台   灣的利益問題。” 前台灣總統馬英九說:   “因為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正好選在國會休會的時候,所以把國   會激怒了。國會議員看到他送來的法案,叫做《台灣授權法》   (Taiwan Enabling Act),內容空洞,對台灣的保障非常的不   夠,所以把它改頭換面,在參議院也進行了很多次的辯論。” 克里斯托弗副國務卿與安克志大使都出席了參院外交委員會作證,當 時負責質詢的參議員包括了保守派的高華德(Barry Goldwater)、 自由派的泰德.肯尼迪(愛德華.“泰德”.甘迺迪,Ted Kenne- dy)與中間派的鮑勃.多爾(杜爾,Bob Dole),高華德議員甚至到 最高法院狀告卡特總統單方面宣佈一年後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是違憲的行為。 美國國會議員訪台 錢復說:   “美國國務院首席法律顧問韓塞爾(Herb Hansell),──等於   助理國務卿一樣,他到國會去做證,被佛羅里達州的參議員理查   德.斯通(史東,Richard Stone)質詢,簡直像貓逗老鼠一   樣,老鼠被搞得一點辦法都沒有。” 宋楚瑜:   “參議員史東是《台灣關係法》很大的支持者。他之前到台灣訪   問,住在圓山飯店,他有個習慣是晨跑,早上他要出來運動、跑   步。他一早從圓山飯店出來,身上穿的衣服上面掛了一面美國國   旗,他跑步的時候,看到街上很多人都對他在搖手,他後來就拿   這個故事來證明,我們的鄉親是對卡特政府的決定不滿,而不是   在跟美國人吵架,證明這當中之間是有差距的。證明我們之間還   是願意持續發展關係的。” 斷交後不到一週,沃爾夫眾議員率團訪問台灣。他回憶說:   “我隨後去了台灣和其它我們關心的地區。卡特跟(時任助理國   務卿)霍爾布魯克發電報給我,說我不應該去,他們想要阻止我   訪問台灣,如果當時我沒有違背卡特的意願訪台,美台關係可能   會有很大不同。我們讓他們(台灣民眾)感到放心,最重要的   是,讓他們覺得沒有被美國拋棄。我後來撰寫《台灣關係法》立   法史,並將此書獻給我的太太,我們多次訪問台灣,台灣是朋   友。我太太問,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良善的台灣人民?他們是   美國長期的盟友!這也成為我後來參與制定《台灣關係法》的靈   感。” 國會與卡特“鬥法” 馬英九說:   “《台灣關係法》主要的功能,一方面在法律上恢復中華民國因   為美國轉移承認而失去的法律保障,它大膽地認定中華民國,   ──當時它叫我們台灣了,在美國法律上或美國法院中,都具有   外國或外國政府的地位,這是一個石破天驚的條文。按理說,如   果我們是被撤回承認的話,我們根本不能構成一個‘國際法人’   了,可是這個等於說是恢復了。” 沃爾夫說:   “重點是,他們稱其為非官方關係,但《台灣關係法》是國家的   法律,是獨一無二的立法,由兩院通過,並由總統簽署。所以,   作為國家的法律,其效力超越《上海公報》和其它文件。” 馬英九:   “還有在政治上,認為中共如果對台灣使用武力的話,這對美國   構成一個嚴重的關切,美國會表達嚴重的關切 (grave con-   cern),所以美國會持續的提供台灣當局‘防衛性的武器’。” 曾任美軍協防台灣司令的海軍中將施奈德(Edwin Snyder)也在外交 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相當於十艘航空母 艦! 沃爾夫說:   “我所有這些努力的目標是保護台灣人民的自由和避免戰爭。” 《台灣關係法》關鍵條文與特點 程建人說:   “《台灣關係法》18條,其實對台灣來講,最重要就是第二條、   第三條、第四條。第二條是安全問題、裡面談得很詳細,第三條   就是軍售的問題、第四條談的就是未來台灣法律的地位,我們的   不動產、動產,甚至我們參加國際組織,這些都在第四條裡   面。” 沃爾夫說:   “整部《台灣關係法》和整個台灣問題,我跟泰德.肯尼迪(參   議員)都認為,這是人權問題,而不止是政治問題。”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台灣關係法》原件第一頁和最後一頁的複印。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美台關係的“如意金箍棒” 程建人說:   “《台灣關係法》有四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uniqueness(獨特   性),史無前例,very unique(非常獨特),美國以前沒有這   樣的法律,我們沒有這樣的法律,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有這樣的   法律。第二是它非常務實(practical),因為美中建交時其實   有很多問題,但一方面匆忙,一方面也是當初很多事情沒有想   到,《台灣關係法》當中作了很多規範,把這些沒有想到的地方   填補起來。第三是有彈性(flexible),我研究《台灣關係   法》,最少有20個地方,美國行政機關可以做解釋,做不同的解   釋。從軍售到特權。到很多地方,彈性很大,只要美國政府願   意,《台灣關係法》放到他手裡,就像一個如意金箍棒,可以作   各種不同或輕或重的解釋,他願意加速跟台灣改善關係,只要   《台灣關係法》就夠了,他要約束跟台灣的關係,也只要《台灣   關係法》就夠了。最後第四點,就是持久(durability),很耐   久,《台灣關係法》到現在已經40年,一個字都沒有動,還能繼   續存在,大家還在引用,甚至還很多人讚美,當時的國會參眾議   員有宏觀、有遠見!” 沃爾夫說:   “要說《台灣關係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模糊,事實上,   不管你在什麼時期檢驗它,它都是適宜的。換句話說,40年後的   今天與40年前立法時同樣適用,我建議過不要改動《台灣關係   法》,否則就會打開潘多拉的盒子!” 卡特在40年後評價說:   “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成功地保障了台灣的利益,   也保障了美國的利益。” 馬英九說:   “4月10號卡特總統把它簽署成了法案,《台灣關係法》可以說   比先前的《台灣授權法》周到太多了。也因為有這個法律的關   係,不但台美關係可以穩定的發展,同時也多多少少牽制著中   共。” 根據美國國務院2013年解密的檔案,鄧小平曾向美國副總統蒙代爾 (孟岱爾,Walter Mondale)抱怨,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 蔣經國會翹尾巴,這成為美中建交後第一起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北京 並就《台灣關係法》向卡特政府提出三點正式抗議。除了認為此法 “干涉內政”之外,其中最令北京無法接受的,就是有關處理台灣不 動產的條款。 雙橡園條款 馬英九說:   “所以後來在《台灣關係法》裡面就有一條雙橡園條款。也就是   說,中華民國在美國所取得的財產,如果是在1949年以後的話,   就歸中華民國所有。那個雙橡園,本來是1949年以前取得的,按   照國務院的標準可能要交給中共了,但是當時美國國會覺得這樣   對台灣保護不足,所以就訂立一個條款很清楚的,就認為這樣一   個情況下,我們的所有權不受影響。”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雙橡園主樓外(資料照)
1980年代擔任駐美代表時花了很多精力整修雙橡園的錢復在接受美國 之音專訪時回顧了當年在斷交後極力爭取保存雙橡園的這段歷史。他 說:   “雙橡園是一個在華府是最大的獨家居住的房屋,有18多英畝,   從1930年代就是我們駐美公使、大使的住宅,我們非常在意,從   宣佈斷交一直到1月1號之前這一段,我們就把雙橡園以20塊美金   的代價賣給周以德(Walter Judd)議員,做‘自由中國之友協   會’(Friends of Free China Association)的共同主席。但   是呢,這是沒有用的。因為國務院如果說要讓中共取得所有的財   產,那還是要交出去的,所以我們在國會的朋友,就想盡辦法在   《台灣關係法》把這一個東西寫進去。這處財產雖然價值不高,   但對台灣老百姓來講,精神的意義、心理的意義非常重要。” 《台灣關係法》對台灣安全、軍售以及法律地位的規範,不但讓台灣 在極度動蕩不安的情勢下穩住了陣腳,也奠定美台雙方接下來以非官 方性質發展關係的基礎,其法律效力追溯回1979年1月1日,而就在美 台兩地降旗之後,雙方正式的外交關係畫上句點。 黯然降旗 美國駐台北大使館1978年12月31日下午5點舉行降旗儀式,只有少數 外籍記者獲准進入採訪,降旗儀式由三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執行。大 使館外面沒有群眾圍觀,場面冷落。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軍協防司令部在台北降旗 (CTS歷史資料畫面截圖)
當美國國旗緩緩下降的時候,在場美軍官兵情緒激動,美軍協防司令 部的降旗儀式由美軍最後一任協防司令、海軍少將林德(James Lin- der)親自主持,林德少將降旗時神色凝重地對部屬說:   “在台美軍雖因斷交而被迫撤離,但他們對自由中國的政府和台   灣人民的友誼,將永遠難以忘懷。” 1978年12月31日,台灣使團在雙橡園舉行了最後一次降旗典禮。程建 人難以忘懷當時的淒涼情景。他說:   “那天雙橡園降旗的時間是定在下午4點鐘,那時已經是冬天   了,雙橡園所有的樹,葉子都掉的差不多了,剩下來一些黃的葉   子在樹上,地上都是落葉,一片淒風苦雨。” 程建人特別提到了40年後仍然歷歷在目的一段往事。已故外交官費浩 偉(Harvey Feldman)當時成了美國國務院中華民國事務科最後一任 主管官員,他在斷交當天違反外交慣例前往雙橡園參加降旗典禮。程 建人說:   “就在降旗前一天,費浩偉他前一天就打電話給我,他說,C.J.   建人,我知道你們明天要在雙橡園降旗,我可不可以來?因為根   據外交先例,降旗的時候,駐在國的主管官員很少會跑來參加降   旗典禮的,因為很尷尬。我說我也提醒你,你要問問看你的長官   同不同意?他過了一會兒打電話來說,沒問題,我們上面同意   了,那我說你可以來。他後來來了雙橡園之後,就有人看到他很   不以為然,就指著他講,你還有臉來我們這兒嗎?所以搞得費浩   偉很尷尬,後來我看情況不對,我就過去說,Harvey, come   over,我就把他帶到我旁邊站,當楊西昆大使講話、唱國歌的時   候,降旗的時候,費浩偉就抓著我的手,哭了。” 程建人說:   “那個場景,不在現場的人是無法感受的,不光是生理上、也是   心理的、感官的、情緒的、形而上的東西。現場很多人都掉下眼   淚。楊西崑大使講話說,今天雖然我們跟美國斷交,我們希望有   一天回來。他引用麥克阿瑟將軍的那句名言說:‘We shall   return!(我們會回來的!)’” 〔原載《美國之音中文網.美中颱風雲40年》2019-04-17;https:// www.voachinese.com/a/us-taiwan-40-year-anniversary-special- documentary-2nd-part-20190416/4876888.html。提供者:(高雄 市)Babuza〕

   ☉上篇目錄目錄@文本標題投稿+訂約+聯絡

(下)從“不沈的航母”
    到“成功的故事”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 (下)從“不沈的航母”到“成功的故事”
〔樊冬寧、鍾睿哲華盛頓/台北〕就在美台雙方紀念《台灣關係法》 40週年,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之際,中國派出24架軍機與五艘艦艇進 行繞台演訓,並以轟炸機模擬對台攻擊,兩岸關係再掀驚濤駭浪。美 國之音特別製作美台關係紀錄片《驚濤拍岸40年》:從“不沈的航 母”到“成功的故事”,藉由“歷史之鏡”,對照40年來美中台這盤 三角棋局的變與不變,探討美國對台政策是否可能再次轉向?同時通 過美檯曆任總統專訪與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他父 親的回憶,細述台灣是如何從“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蛻變成為一個 “成功的民主故事”。 駐台美軍家屬的年少往事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麥克阿瑟將軍簽名照(楊蘇棣提供)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Stephen M. Young)的父親 楊恩上校(Mason J. Young,Jr)曾在麥克阿瑟將軍麾下服務,1963 年到1965年以中校軍銜派往駐台灣高雄的美軍顧問團服務。 軍人世家出身的楊蘇棣13歲時與家人一起在高雄的駐台美軍社區居住 過兩年。這位目前已退休的美國外交官與妻子費雯俐(Barbara A. Finamore)住在位於新罕布什爾州的楊家祖宅。美國之音記者特別前 往這棟已有216年歷史的家宅採訪楊蘇棣。訪問當天楊蘇棣雖因剛動 完膝蓋手術而行動不便,但仍拄著枴杖步上二樓,向記者展示當年麥 克阿瑟將軍親筆簽名送給他父親留念的照片。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 在楊家祖宅受訪時展示掛在牆上的傳家之寶 軍刀與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合照。
他指著牆上的這張照片對記者說:   “麥克阿瑟將軍當年稱讚台灣是美國‘永不沈沒的航母’!” 楊蘇棣在專訪一開始便回憶起他年少時父親在高雄執行協防台灣任務 的情景。他說:   “毛澤東那時仍很好戰,他們曾經炮擊馬祖和金門島,台灣海峽   時有衝突。我當時經常騎著自行車到位於左營的海軍基地。我記   得有一天,有人告訴我們必須到港口去,因為有事發生,所以我   們就騎著自行車過去,在港口看到台灣的一艘驅逐艦,跟解放軍   魚雷艇交火後在艦側被炸了這麼大的一個洞。” 直到多年之後楊蘇棣才知道,當時的美軍顧問團除了協防台灣,其實 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   “我父親當時的官階是美國陸軍中校。他後來跟我說,雖然當時   我們的任務是努力確保他們(台灣)一旦遭到解放軍襲擊,可以   準備好打防禦戰,但我們也十分擔心,在‘大躍進’災難之後,   蔣介石可能藉機反攻大陸。所以當時美軍要做的是,當國民黨軍   隊進行兩棲登陸演習時,顧問團成員對任何可能性都要保持警   惕。” 在訪問中笑稱自己是“新台灣人”的楊蘇棣時常想起在高雄度過的那 段青澀的年少歲月。與同伴騎著自行車悠遊港邊、向三輪車車伕學中 文、在碼頭觀看美軍第七艦隊,還有後來在玉山上向妻子求婚,都成 為他難忘的台灣記憶。楊蘇棣至今仍對當年觀看國民黨最高領袖蔣介 石閱兵的畫面印象深刻,他還學起當時的台灣民眾舉起右手高喊: “光復大陸!光復大陸!”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 (圖片來源:美國在台協會)
非官方關係與事實上的大使館 美台斷交之後,美軍第七艦隊在台灣的分遣隊撤出。隨著蔣介石之子 蔣經國總統的去世,“反攻大陸”的口號也走歷史。而美國與台灣, 則是依照《台灣關係法》,由美國在台協會(AIT,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與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CNAA,Coor- 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繼續所謂的“非 官方關係”。 “《台灣關係法》創建了美國在台協會,相當於某種事實上的美國駐 台灣大使館,”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 tense)在位於信義路的辦公室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 “AIT是我們維持與台灣關係的工具。”前眾議員沃爾夫(伍爾 夫,Lester Wolff)說。 沃爾夫在卡特政府承認北京並與台北斷交時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 小組委員會主席,是《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推手。 刻意的謹小慎微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還特別以他1981年派駐台灣時 的個人經驗,談到了當年美國政府為維持美台關係非官方性質而刻意 採取的一些謹慎措施。 “我外派台灣時,雖然是美國政府付我工資,但我必須正式辭去外交 系統的職務,”他說。 楊蘇棣還說:   “我們不能到(台灣)政府官員的辦公室去見他們,如果要見   面,不得不到餐館、茶館或其他地方,這種謹小慎微很不自   然。” 沃爾夫議員對國務院當年對台灣刻意設立的繁文縟節頗不以為然。他 說:   “這是一種虛構的關係,一種虛構的操作。你怎麼可以考慮通過   一個號稱獨立的機構來處理外交問題?這很精明,他們不是政府   雇員,但是卻在政府工資單上。我是說這完全是一種虛構的關   係,但我認為現實是它(美國在台協會)非常重要,就像美國這   邊的TECRO(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美國一樣。” 前台灣外交部長錢復1980年代曾擔任過台北派駐華盛頓的代表。他也 有類似不愉快的經驗。他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說,美國國 務院對他這位台灣事實上的大使設下嚴格的“三不限制”:   “國務院不許我們把雙橡園用作大使官邸,我可以在裡面睡覺,   但是在名片上卻不能用那個地址,第二個不能舉辦國慶酒會,第   三個不能在雙橡園舉行外交宴會。” 反思“一中政策” 楊蘇棣說:   “回頭看,這是很愚蠢的,我們本來就應該幹脆地說,不要這樣   做。” 按照2003年的《國務院授權法案》,派駐台北的美國外交官不用再走 先在名義上辦理離職手續的過場,美國國務院和其它政府機構可以把 自己的雇員直接借調至美國在台協會。 楊蘇棣說:   “與台灣保持非正式關係,並不意味著你要怠慢他們,我們可以   尊重他們,把他們當成我們的好夥伴,即使雙方的關係是非正式   的。” 沃爾夫說:   “整個‘一個中國’政策的問題是一種虛構出來的東西,我們有   ‘一個中國’的政策,與中國打交道。我們還有一個與台灣打交   道的政策,就是《台灣關係法》。” 美台關係逐步改善 錢復說,當年他們忍辱負重,終於贏得了美方的信任,讓美台關係得 以穩步改善。 他回憶說:   “收到雷根〔或譯‘里根’〕總統的請帖、布希〔或譯‘布   什’〕副總統的請帖,舒茲〔或譯‘舒爾茨’)國務卿的邀請   函,我也乖乖的問:可不可以去?不可以一次我就畫一橫,正字   接到差不多十個了。他們開始對我有信心了。” 曾任台灣外交部長和駐美代表的程建人對美國之音說:   “回想這40年是對的,真的是一步、一步,台美關係的確是一步   步地改善。”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2011年雙橡園第一次舉行雙十酒會。 (圖片來源: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1994年,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駐美國辦事處改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 化代表處。2011年,雙橡園第一次舉行雙十酒會,美台之間的外交限 制逐步鬆綁。2018年,川普總統簽署國會兩院無異議通過的《台灣 旅行法》,促進高層互訪,美台關係更上層樓。 美台關係歷經風雨 過去40年來,美台關係雖然在整體上逐步改善,但也歷經了不少的驚 濤駭浪。 1982年,雷根總統簽署逐步減少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同時又 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證》。 1989年,在老布希總統任內,中國出兵鎮壓以天安門廣場中心的民主 示威,成為美中關係的轉折點。 1995年,台灣總統李登輝訪美,在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 長在我心》的英文演說,並強調“台灣經驗”是奠基於和平的政治演 變,並且是在穩定而持續的經濟發展上所累積的成果。 針對李登輝訪美,中國召回駐美大使以示抗議,並在閩南沿海地區舉 行導彈發射及軍事演習。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李登輝訪問母校康奈爾大學。 (圖片來源:康奈爾大學)
台海導彈危機 96歲高齡的李登輝在《台灣關係法》40週年之際接受美國在台協會訪 問時回憶了當年訪美的情景,他說:   “美國與中共關係很密切,盡量不讓我去,可是康奈爾大學校長   一直主張,主張要讓我去,當時國會的會長、還有很多人到機場   來歡迎我。” 當時台海情勢一觸即發,空軍戰機起降頻繁,股市房地產暴跌,民眾 惶惶不安,但李登輝回憶此事時仍對自己當年的強勢作法頗為自豪。 他說:   “95年去康奈爾,96年選舉,中共發射飛彈,修理台灣,對不   對?所以美國就派航空母艦從日本橫須賀港航空母艦來台灣,修   理中國,中國才靜下來啊。那時候我很強啦!中國拿台灣能有什   麼辦法,對不對?我發聲反對中國的飛彈,根本都是假的,啞巴   彈!” 台灣開啟民主化 1996年3月,台灣舉行了華人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直選,李登輝 當選。他在5月宣誓就職,開啟台灣民主化。 2000年,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當選正副總統,結束國民黨50 年執政,台灣完成首次政黨輪替、和平的政權轉移。 美國催生台灣民主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陳水扁與呂秀蓮2000年出任正副總統。 (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美台斷交和《台灣關係法》誕生40週年之際,在美國之音提出訪問申 請後,前總統陳水扁在他的臉書上發佈視頻回應。他回顧說:   “美國支持台灣的民主,1996年台灣舉行歷史性第一次的總統直   選,中國製造台海飛彈危機,克林頓政府派出兩艘航空母艦保護   台灣的安全,讓台灣歷史性第一次的民選總統可以順利來選出,   當然還有2000年阿扁要來參選總統,那時候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   基,也在選前三天來說,支持台獨沒有好下場,陳水扁:如此文   攻武嚇,文的來、武的也來,但是阿扁和我們李前總統,完全沒   受到中國因素的影響,當選台灣的民選第一位和第二位的總   統。” 當時擔任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楊蘇棣動情地回憶起2000年 3月陳水扁的勝選之夜,他說:   “那場面非常令人興奮,人群成千上萬,我們也在那裡。當確定   他勝選的那一刻,人們全為之瘋狂,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了台灣人   的總統。” 回顧台灣的民主之路,陳水扁認為美國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說:   “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這條路不是說那麼好走,所以最終台灣   可以來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可以舉行國會全民改   選、省市長的民選,到最後總統可以直接由人民投票選出,從頭   到尾,全部都有美國的因素,所以台灣的民主化,是美國政府這   樣地來幫忙,若要說一句比較通俗的話,就是‘助產士’。” “一邊一國”與《反分裂法》 2002年,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的說法,攪動了美中台關係。 2005年,北京提出《反分裂國家法》,有意藉此與美國的《台灣關係 法》分庭抗禮。《反分裂國家法》明列對台動武的三個條件:(1)台 獨分裂勢力以任何方式名義、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2) 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3)和平統一的條件 完全喪失。 “外交休兵”和緩兩岸關係 2008年3月,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高票當選。他但任總統之後提 出“不統、不獨、不武”的路線、“和陸、友日、親美”的戰略以及 “外交休兵”的主張,緩和兩岸關係。 2015年11月,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舉行了歷史性的 “馬習會”。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2015年11月“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 (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馬習會”事先知會美方 馬英九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透露了“馬習會”幕後的美中 台三方互動。他說:   “馬習會結束了,我們的專機回到了台北一個小時之後,在美國   華盛頓有六個單位,包括國務院、國防部,還有國會的各種黨團   都發表聲明表示肯定,這在以前是沒辦法想像的。在以前好像都   是敵人,我選擇美國就要跟大陸為敵,我選擇大陸就要跟美國為   敵。可是我們做到的是,我們在跟大陸進行最高層次的會晤的時   候,美方反而表示支持。而且我們是在開會前五天跟大陸最後一   次談判的時候,大家相互同時提醒對方,我們要跟老美打個招   呼。” 馬英九強調說: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和我們的駐美代表沈呂巡,同時打電話給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   ton),你可以想像美國當時接到電話的時候是多麼的欣慰。”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2015年11月“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 美國之音2019年1月在台北專訪台灣 前總統馬英九。(美國之音鍾睿哲拍攝)
馬英九對美國之音說:   “美國對我們的安全國防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同樣的,我們跟大   陸也要發展一個和平的關係,才不會造成兩岸關係的緊張。” 2016年1月,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 統,台灣也再一次完成民主政黨輪替。同年11月,共和黨人川普(或 譯“特朗普”;Donald J. Trump)當選美國總統。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2016年12月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當選總統 川普通電話。(圖片來源:台灣總統府)
川普與蔡英文通話 2016年12月2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接獲蔡英文總統的祝賀電話, 打破了1979年以來的慣例。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回憶當時兩人通話的 情景。 吳釗燮說:   “川普當選上任之前,接獲蔡英文總統恭賀的電話,我當時就坐   在旁邊,聽到了兩位領導人之間非常溫暖的對話,顯見台美關係   真的非常深厚。兩人的通話的長度大約是十分鐘左右,並就區域   情勢交換意見,我們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恭賀川普總統當選,而   川普總統也非常高興地形容他選戰的過程,雙方認為台灣跟美國   基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利益,也都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更好的   台美關係,這個通話是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 川普在接受《福克斯週日新聞》(Fox Sunday News)專訪時為自己 辯護說:   “我接了電話。我是在這通電話打來之前大約一兩個小時才知道   ……我不想讓中國給我發號施令。我只是接了個電話,不是我主   動打過去的,這是一通很簡短的電話,恭賀我勝選,很好的一通   電話,簡短的通話,為什麼要讓其他國家來告訴我不能接個電   話?老實說我認為如果不接這個電話會很失禮。” 川普還說:   “我完全理解‘一個中國’政策。但我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受   ‘一中政策’的束縛,除非我們就其它事情與中國達成交易,包   括貿易。” 大棋盤與美中台 40年前,美中蘇大三角翻轉美中台小三角;40年後,大國交易再次牽 動美中台三角棋局。2018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20 國集團首腦峰會上,美中俄三方互動成為最大看點,美國總統川普在 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美國將與俄羅斯和中國都保持良好的關 係。 而40年前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的前美國總統卡特在亞特蘭大接受美國 之音專訪時談到了蘇聯40年前的反應:   “他們相當憤怒,以外交方式攻擊我們,用尖酸的話語抱怨我   們,說美國和中國聯手對抗蘇聯,但我最後還是安撫了他們,包   括當時的蘇聯元首勃烈日涅夫。後來我們與這兩個前對手都相處   得還不錯。”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台北接受美國之音專訪。 (美國之音鍾睿哲拍攝)
台灣外長吳釗燮認為,40年前,台灣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的確 只是一枚命運受人控制的戰略棋子。他說:   “40年前,那時候是美國跟蘇聯冷戰的高峰,美國希望跟中國結   盟共同對付蘇聯,在當時這種背景之下,台灣真的是被當成棋子   給犧牲掉了。” 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說:   “(美國)過去認為我們可以聯合中國,讓中國和平轉移對付俄   國。白邦瑞(Mike Pillsbury)那本《百年馬拉松》就承認錯   誤,當年主張美國‘聯中抗蘇’,認為中國會改革開放,跟在美   國站同一陣營來對付俄國,沒有想到養虎為患,今天中國強大   了,回頭來吞噬美國,搶美國的老大地位。” 美國政策再轉向? 40年前關係正常化的美中兩國,40年後陷入貿易戰與戰略對抗。美中 建交40週年之際不見高層官方慶祝活動,取而代之的是一輪接一輪的 貿易談判。 川普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經濟智囊、中國副總理劉鶴會面時向媒體表 示:   “我認為美中達成貿易協定對全世界是好事,對美國好對中國好   對全世界也好,我認為這非常重要,大家且拭目以待,我們從來   沒有與中國達成過這樣的協議。” 前總統卡特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長遠來看,美國人民會發現,與中國好好相處對我們自   身的繁榮、我們自身的和平與美好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在川普   總統政府下,我們關係暫時有所退步,但我無法預測未來下一任   會怎麼做。” 呂秀蓮認為,台灣的戰略價值在美中對抗的情況之下,更應該受到川 普政府的重視,她說:   “美國和中國的‘龍鷹大戰’,我們要從這樣的架構下來看台   灣,川普的幕僚告訴他,台灣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第一島鏈的   中心點,也是美國價值的成功故事。” 台灣從“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蛻變為“一個成功的民主故事”,美 國的對台政策是否會在美中戰略對抗的格局之下出現變化?美國的外 交政策是否會像40年前那樣,再次出現180度的轉向?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特別提到過去美國第七艦隊駐 紮高雄的歷史。他說:   “四、五十年前,高雄是第七艦隊很重要的港口。” 1960年代,騎著自行車在高雄港看第七艦隊度過年少歲月的前美國在 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蘇棣對美國之音說:   “我認為,如果台灣的主權和獨立面臨直接威脅時,我們袖手旁   觀,美國的信譽將會受到不可彌補的損失,我們軍隊的規劃人員   嚴肅看待此事。” 解放軍機艦繞台 而就在《台灣關係法》簽署40週年之際,解放軍派出24架飛機與五艘 艦艇在台灣東方的西太平洋舉行軍事演習,並以轟炸機對台灣進行模 擬攻擊。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表示:   “(中國)派出戰鬥機與轟炸機繞台,對情勢毫無幫助,不但損   及台海穩定,也傷害兩岸關係以及中國爭取台灣民心的努力。” 沃爾夫議員說: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從未同意放棄統一的想法和摒棄武力。今   日的國際社會不能再依靠武力解決問題,應該用談判與和解,而   不是對抗。” 與此同時,美國宣佈根據《台灣關係法》批准一項金額五億美元的對 台灣軍售案,向台灣提供F-16戰鬥機飛行員培訓及相關維修和後勤服 務。中國外交部提出“嚴重交涉”。 美艦頻繁穿越台海 美台之間的高層互訪、對台軍售以及美國軍艦巡弋台灣海峽的頻率, 都在不斷地持續增加。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說:   “我想美國軍艦的活動在南海區域或者在台灣海峽的活動都越來   越頻繁。他們的做法是在國際法之下,通過國際的水域,他們認   為這是例行性的活動。美方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例行性的活動,   是經過國際水域。我們認為這是對台灣安全的顯示,但是最重要   的是我們台灣自己防衛的能力。台灣面對(對岸)武力威脅的程   度是非常高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充實我們國防的實力。” 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   “台灣有一個不可動搖的資產,就是我們戰略地位。我們的確是   第一島鏈最重要的守門人,這個美國絕對不會輕易放棄的。只有   有一天力有未逮的時候才會放棄台灣,無論如何美國不會放棄台   灣!” 地緣宿命 vs. 三角棋局 美國絕不輕易放棄台灣,北京也從未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40年前 與40年後,台灣是否面臨同樣的困境?台灣是否從未擺脫地緣宿命的 三角棋局? 40年前,北京在美中建交當天發表《告台灣同胞書》。當時的中國領 導人鄧小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但不能放棄用非和平的方式統一台灣的承諾。”40年後,中國國家主 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談話中重申:“中國人不打中國 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是我 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40年前,台灣總統蔣經國在回應卡特總統宣佈與北京建交的《告全國 軍民同胞書》中強調:“我們決不與共匪和談,否則就是自取滅 亡!”40年後,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週 年談話時誓言:   “我們絕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歷史之鏡.放下恩怨 歷史之鏡清楚的映照了美中台關係40來的變與不變。 回首當年的關鍵決擇,前總統卡特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卡特 對美國之音表示,華盛頓與北京實現關係正常化,這是有利於世界和 平、有利於美國的人民的大事。 在1979年底“美麗島事件”中成為政治犯的呂秀蓮在卡特20年前訪台 時曾當面要求他道歉。“你標榜人權,可是你完全犧牲了我們的人 權。我說,包括我在內的我們所有的自由鬥士統統被打入黑牢,我 說,卡特總統,你要為台灣道個歉!”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 94歲高齡的卡特對美國之音說:   “回頭看,美中建交還是必須要做的,如同在採訪稍早中我提到   的,必須要做得很秘密,因為有許多人反對這樣做。共和黨人反   對這樣做。許多與台灣打交道的工商利益團體也反對這樣做。國   務院裡也有很多人反對,但我還是決定要這麼做,我也成功做到   了。” 親身見證當年美國宣佈斷交的蔣經國總統的秘書、現任親民黨主席的 宋楚瑜回首40年來美台關係歷經的風風雨雨。他對美國之音說: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是一根繩子,鏡子讓我們看清過去犯下的   錯誤,繩子則是把我們捆住,將過去恩怨情仇綁在一起,讓我們   不能夠攜手合作,為何不放下過去的恩恩怨怨,把手上的繩子解   開,相互合作,共同推動未來的繁榮願景?” 民主蛻變 40年後的台灣早已走出斷交震撼,揮別陰霾,發展成為一個美國政府 和民間普遍稱讚的真正民主社會。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演講時就讚美了台灣的民主。他 說:   “儘管我們政府將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所反映的   ‘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始終相信,台灣對民主的擁抱為所有華   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 經過40年的物換星移,台灣不再是美國官員口中的問題,而是一個成 功的故事。 自由燈塔 吳釗燮說:   “1996年台灣第一次推動總統直選,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之後,   美台關係起了一個制度性的變化,美國不再把台灣當成戰略棋   子,而是將台灣當成民主化的典範,過去我們常常聽到美國官員   稱讚,台灣是民主的燈塔,美國最近也常常在說台灣是一個成功   的民主故事,是美國可信賴的夥伴,是國際上一股良善的力量,   美國對其他國家從來沒有用過這種稱讚的字眼,可見台灣在美國   整體對外關係上的重要地位。” 酈英傑告訴美國之音,美台關係現在是前所未有的好:   “我們過去有一些共享價值,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我們有了   更多的共享價值,我們都是自由的民主政體,說現在的美台關係   是處於最佳狀態一點都不誇張。” 在台北,一度被荒草掩埋的末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 nard S. Unger)的官邸變成了充滿藝文氣息的咖啡館和電影院;在 華盛頓,當年淒風苦雨的雙橡園不再庭院深深,成為展示台灣軟實力 的舞台;而新落成的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內湖新館則是象徵美台 關係全方位增進的精神堡壘。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由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率領的慶賀團與包括總統 蔡英文在內的台灣官員一道,出席美國在台協會舉行的 《台美40年友誼慶祝酒會》。(2018年4月15日)
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在台北出席《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 酒會的時候說:   “美國的戰略就是要確保,印太區域的自由和開放能夠蓬勃發   展,而台灣正是美國推展印太戰略最好的朋友,台灣是民主的成   功故事、可靠的夥伴,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我們希望全   世界都能更像台灣。” 台灣總統蔡英文在致詞的時候說:   “美台之間恆久的夥伴關係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讓我們一起宣示   讓台美永續的夥伴關係更上一層樓,讓台灣成為連結亞洲和全世   界的區域中心,如此一來,民主的燈塔才能為企盼自由的人們帶   來希望的曙光。” 抉擇時刻 面對政治人物喊出的統獨口號以及親美、親中的不同論述,即將再次 迎來總統大選的台灣民眾,如何用手中的選票選擇對自己最好的生活 方式? 回首台灣過去40年來的坎坷與進步以及面臨未來的挑戰,前眾議員沃 爾夫說:   “台灣是一個經濟奇蹟,也是一個民主典範,我認為台灣如果能   夠解決內部的政治問題,我相信這也是當初《台灣關係法》立法   的用意,提供這種環境,讓台灣人民能夠自己做出決定。” 薪火相傳 而對台灣友好的美國國會議員們也薪火相傳,延續當年制定《台灣關 係法》的精神,在《台灣關係法》迎來40週年之際,陸續提出多項友 台法案,包括《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亞洲再保 證倡議法案》(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以及《台灣保 證法》(Taiwan Assurance Act)。
【這裡的圖片無法展示,對不起】
前眾議員沃爾夫(右一)在雙橡園出席《台灣關係法》 40週年紀念活動時與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和現任美國 議員們合影。(2019年3月6日)
百歲老人沃爾夫從紐約到華盛頓出席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雙 橡園舉辦的《台灣關係法》40週年紀念活動時,多位美國國會的晚輩 議員趨前與他握手、並向他致敬。 沃爾夫對美國之音這樣說:   “40年的時間已證明《台灣關係法》達成目標,證明我們的關係   持續存在,希望雙方的關係還能夠繼續下一個40年。” 〔原載《美國之音中文網.美中颱風雲40年》2019-04-27;https:// www.voachinese.com/a/us-taiwan-40-year-special-from- unsinkable-aircraft-carrier-to-success-story-of-democracy- 20190425/4891547.html。提供者:(高雄市)Babuza〕

    ☉上篇目錄 ☉        ☉投稿+訂約+聯絡

┌──────── 《 民 主 論 壇 》 ────────┐
│                            │
│ 出版者:(美國紐約市)民主亞洲基金會(asisdemo.org) │
│ 主 編:洪哲勝(Cary S. Hung, Ph.D.)         │
│ 電 郵:caryhung@aol.com               │
│ 網 址:〔網站構建中……〕              │
│                            │
├────────────────────────────┤
│                            │
│ 訂閱處:dforum-subscribe@yahoogroups.com       │
│     (接到回應時,請回信證實訂閱。)       │
│ 投稿處:dforum-owner@yahoogroups.com         │
│                            │
└──── 讓中國人從內心裡面發出文明得意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