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校教师因剽窃作品 在媒体发表致歉声明

   新华网天津2月10日电 因剽窃他人作品,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最近在媒体上发表致歉声明,对侵犯他人著作权一事表示歉意。

  沈履伟在《天津日报》刊发的致歉声明为:“周宝珠先生:我对在2004年4月未征得您同意将您的《略论吕惠卿》一文易名为《吕惠卿论》收录在《求是集》中所造成的侵权事实,深表歉意。”

  河南大学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周宝珠教授,早在20多年前就发表《略论吕惠卿》。而沈履伟在出版个人专著时,除了将文章标题由《略论吕惠卿》易名为《吕惠卿论》外,内容、版面设计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

  发现作品被剽窃后,周宝珠教授向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认定沈履伟侵犯著作权。经天津市二中院审理,于2005年12月15日一审判决沈履伟败诉。宣判后,沈履伟不服,提起上诉,天津市高级法院将二审开庭日期定于2006年1月19日。但在开庭前一日,上诉人沈履伟撤回上诉,表示完全接受一审判决并主动履行道歉义务等。

何怀宏: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坚韧的努力

最近,一位从四川出来打工二十多年的农民工张志强被评选为央视“2005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他现在是北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打工妹之家”的专职法律工作者,每年要负责几十个案子,迄今已讨回300多万元欠薪。

  张志强这个人有点特别,他帮打工妹打官司有自己的原则:一不找媒体,二不找领导。他甚至对因偶遇总理直接反映欠薪问题而一举成名的农妇熊德明后来的帮人讨薪斗争不无微辞,在张志强看来,熊德明如果算成功,那是法治的失败。他不愿走领导或名人路线。

  人们也许会建议说,还是可以善用媒体,媒体可以是推动法治而非人治的一种巨大力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张志强这后面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努力方向,我们甚至还可以感到这样一个普通人的不凡见识。因为他更多的是在考虑:一个普通人,不借助任何媒体或上层关系(这也是大多数人无能为力的),正常地诉诸法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会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个对法治的验证,而如果许许多多普通人都能够起来这样做,也是一个自下而上、每日每时地推动制度走向法治的一个根本动力和真正保证。

  张志强自己也不是没有感受过媒体的力量。他曾为一家公司拖欠他120元工资,找劳动局再找法院,前后不下10次,花了大半年也没把工钱要回来。但后来媒体一报道,有关机构马上就主动找他立案,几天就还了欠款。但是,这件事并没有使张志强太高兴,甚至使他感到有些悲哀。他说,“一开始行政不作为,媒体曝光后又是行政乱作为。”这都是没有规矩。而按照他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就像一个人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能轻易背弃一样;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大家都遵守的法律规范而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也就是法治。

  所以,他孜孜以求的与其说是一种法律上的特殊地位或具体善果,而不如说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走进公共权力机关,只要他言之有理,符合法规,他就马上能按程序得到回应,处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善意的媒体和领导也不可能代替普遍的法治,只有健全的法治才能够保护千百万人。这种法律保护还不仅是在事后的追究和处理,不是说要鼓励人们聚讼,而是说,如果人们相信和尊重法治,并通过典型案例使人人知道违法一定会被追究,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事先就会预防许多不幸事件。

  更重要的是,张志强在此还体现了一种相信自己,要自己起来斗争的意志。他深深知道打工者的艰辛和常常的无奈,因为他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打工者遇到不公的待遇,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多数是能忍就忍了,但有时人忍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就可能转而采取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自身维权的艰难使他深感农民工合法维权的成本过高,使许多人畏惧合法维权。

  然而,即便这再艰难,只有权益受损者能自己起而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才是最为可靠和切实的。前些日子,在北京寒流肆虐的日子里,有一些民工住在没有屋顶的“房子”里苦苦等候欠薪,媒体力吁“不要让农民兄弟在寒风中等待”,问题终于很快得到了解决,但人不免会想,热情善良的呼吁者毕竟并不是“寒风中人”;而在寒风中的人却是在无奈地“等待”。什么时候这些“寒风中人”能自己起来斗争呢?他们自己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虽然关键的一个要件还是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使正当合理的诉求都能得到迅速的理会而进入恰当的程序,并使这程序一般都能导致公正的结果,包括媒体与社会也有责任努力为此呼吁和支持,但一定也要有遭受了不公对待的人能自己起而奋争,因为法治并不会徒法自行,且善良的旁人不容易有本人那种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持久动力,所以必须自己起来斗争,为自己而斗争,如德国法学家耶林认为:“法的目的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法是不断的努力。但这不单是国家权力的、而是所有国民的努力。”

  一方面是“天助自助者”,归根结底人要“自助”,要自己起来斗争,自己起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才真正牢靠和持久有效;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必须有制度性的手段作为保障。人们诉诸法律不仅要有合适的法律,还必须要有其他各项制度的配合与支持,制度应当容有他们可以合法斗争的空间和手段。如果我们不愿看到绝望的威胁,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平的诉求;如果我们不愿看到违法的行为,就必须开通法律的通道;如果我们期望公正的结果,就必须首先保证普遍开放、进入成本低廉的程序公正。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张志强的性格倔强和意志坚定,还有他的有心和坚韧。他对自己的口才很有信心且不断磨炼;他肯花功夫去努力钻研和熟记《劳动法》及配套的繁杂法律条文。而”打工妹之家”也希望张志强尽可能接一些典型案件,以通过一起案件的胜诉,让更多的人明白同样的道理,知道碰到同样的事情时自己应怎样应对。

  中国的法律体系虽然还有待于继续补充和完善,但是,从宪法到各项部门法,又可以说一些基本的框架已经搭好,目前更重要的可能还是落实法律的具体努力。这里我们也许可借鉴英国以普通法为核心的法治经验。如社会学家李猛谈到,这种法律管理,主要是借助个人的司法行动来完成的,如富勒说,它是一种将公民看作自决行动者的法治形式。在这种法治中,“人是,或能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行动者,能够理解和遵循规则,并为其行为负责任”。这样一种“强调个人艰辛与努力”的法律制度,能运用个人的自主行为来创造自由的空间,同时又能运用法律的程序技术来维持法律的稳定性与中立性。

  当然,立法方面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张志强说,”中国现在有1.2亿至1.6亿的农民工,而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人大代表。”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人大代表,从立法层面提建议,改变社会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 的确,农民工作为今天中国一个在城乡对照中最为触目、人数众多的利益弱势群体,在他们如何能够作为一个真正有组织的群体而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在劳资博弈中获得一种平等的谈判地位等方面,许多问题已迫在眉睫。

  为法治的斗争是默默无闻的斗争,它不会轰轰烈烈,不是依靠裹挟许多人的两军对阵,它纵有组织,也更像是个对个的独立斗争,它的敌我也并不特定的附着于某些个人或阶层,甚至有时这敌人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无知、懒惰和畏惧。它甚至是斗争者经常会感到失败、孤独的斗争,但却还是最有建设意义的斗争。而在这一长期不懈的斗争中,人们不仅是获得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是在善尽自己的公民责任,还能真正自我启蒙而成为自己及相互关系的主人。总之,中国的希望在法治,而法治的希望则在普通而坚韧、艰苦而持久的努力,这一努力的主体将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

王元化新作《人物·书话·纪事》出版

王元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年1 月版

 

  这本书是85岁高龄的王元化先生的最新著作,从人、书、事三个方面,编选了他60年来的重要文章。

  “人物”部分主要是叙述王元化先生记忆中的故人旧事,涉及熊十力、韦卓民、顾准、王瑶、林毓生、汤用彤、鲁迅、张中晓、胡适、王若水等二十余位学界名人;“书话”部分是作者阅读莎士比亚、果戈理、黑格尔、王国维、高阳等古今中外文学、思想名著后写作的学术随笔;而在“纪事”部分里,作者透过对曾国藩、李鸿章、毛泽东、五四运动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读,阐发他个人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深刻思索。

  此外,书中还收入了王元化先生两篇首次公开发表的论文《韩非论》和《龚自珍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元化先生的思想轨迹。

 

台灣出版界「金鼎獎」頒獎

【大公網訊】十日,台灣第三十屆「金鼎獎」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頒獎。台中縣一所私立中學文學雜誌社社長陳憲仁獲頒特別貢獻獎。

據中新社台北二月十日電,「金鼎獎」是台灣為獎勵出版界有卓越表現的機構或個人所設的獎項,取「金言九鼎,文化薪傳」之意。

當天,「金鼎獎」還就雜誌類出版獎、雜誌類個人獎、一般圖書類出版獎等六個類別頒出三十四個獎項。

獲得特別貢獻獎的陳憲仁,二十多年來主導明道中學的純文學雜誌《明道文藝》,以一個學校的力量堅持舉辦全台規模最大的「台灣學生文藝獎」。

他說,歷屆獲獎人中已產生張曼娟、駱以軍、侯文泳等多位中生代名作家。

一九九九年起,陳憲仁還在台中縣的這所私立中學里成立「現代文學館」,推出「三毛文物展」、「兩岸報導文學精選書展」等多個展覽,並努力保存文學史料。

一九九0年,《明道文藝》「台灣學生文學獎」四十篇得獎作品就由大陸河北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十多年來,雜誌社與大陸往來不絕如縷,如推出「北師大附中作品輯」、「北京四中學生作品展」,王安憶、舒婷、莫言、余秋雨等大陸作家也先後前往明道中學訪問。

在三十四個獎項中,《經典雜誌》林國彰獲「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的最佳攝影獎,獲獎作品是關於台灣志工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志願為麻風村提供醫療、教育服務的一組照片。

林國彰當天因工作未能到場,但通過同仁表示將把獎金捐給四川涼山患有麻風病的兒童。

美男作家评选引质疑 网站乐此不疲

     由文学网站“小作家联盟”主办的“中国十大美男小作家排行榜”评选活动日前结束。金瑞锋、韩寒、刘卫东、岑孟棒、李傻傻等小作家榜上有名。然而,这个有关容貌的排行榜连日来却遭到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质疑。

    去年年底,“十大美男小作家”的提法就受到不少作家、作者、读者的反感。人们认为,作家以作品说话,与身体、脸蛋美不美没什么关系。然而在反对声中,也有许多作家、作者、读者表示支持,认为这样可以加深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和热爱。该活动也引起了报刊、网站的兴趣,它们对此作了大量报道和转载。

    本次“十大美男小作家”经票选产生后,许多郭敬明的粉丝认为郭敬明文字功夫不错,长得也不赖,不应当落选。而反对者则反击说,“还好没有郭敬明,说明评委还是有一点眼光的。”一些支持韩寒的读者却提出“抗议”,认为韩寒不应该只是第二名。

    在争议声中,“小作家联盟”一位负责人表态说:“我们明白,搞‘美男小作家’的评选,会有很多非议,但我们认为,美是一种艺术,文学也是一种艺术,自然美属于艺术,人的外在美属于自然美,这是我们举办这次评选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关于“十大美男小作家”的争论还在升温,而“中国十大美女小作家排行榜”的评选活动又在“小作家联盟”展开。少女作家林静宜、麻宁、白雪、张悦然、塞宁、宁小雪、尹珊珊等人的名单已出现在候选榜单上。

《水乳大地》被控抄袭 作家范稳遭索赔50万

 《水乳大地》是现居昆明的青年作家范稳的代表作,该作品荣获2004年度“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等奖项。但是,云南作家毕然指控《水乳大地》剽窃、抄袭其所著的《今夜火把到我家》一书七个方面一百余处,并向范稳索赔50万元人民币。2月9日上午,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2004年4月,云南作家毕然从《文学故事报》上看到《水乳大地》的《建在牛皮上的教堂》一节,当即认为该节内容剽窃于其所著的《今夜火把到我家》一书第八章的内容。毕然说,《今夜火把到我家》是他花了5年时间,于1997年9月独立完成的长篇小说,该作品由中国三峡出版社于2000年9月公开出版发行,描写的是路南(今石林县)彝族撒尼人部落百年的生存发展史,该书以土司、传教士、少数民族干部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展示了专制的世袭土司对农民的野蛮统治,刻画了彝族撒尼人部落的民俗生活。但是,范稳所著的《水乳大地》一书,在故事框架、人物及背景、重要情节、政治事件、人物设计、用语用词和文学取向等七个方面,剽窃、抄袭了其所创作的《今夜火把到我家》。可以说,范稳的剽窃行为贯穿了《水乳大地》整部作品。毕然经粗略比对,认为范稳剽窃其作品已将近170多处。自觉著作权受到侵犯的毕然,一怒之下将范稳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告上昆明中院,请求法院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停止出版、销售《水乳大地》一书,并在《文艺报》、《人民文学》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同时赔偿他因此所受的经济损失、精神抚慰金和维权费用50万元,并由两被告承担诉讼费用。

    针对毕然的起诉,范稳答辩认为,毕然的行为是“恶意诉讼”,其起诉目的值得推敲。范稳说:“毕先生指控我在《水乳大地》中剽窃、抄袭他的作品达一百多处,但是我想说的是,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便是同一个题材,不同的作家都可以之进行创作,更何况,《水乳大地》描写的是藏区的故事。《今夜火把到我家》描写的是彝区的故事,两部作品描写的区域、依据的素材都是不同的。比较典型的是,毕先生说我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他作品中的主任公的身份、命运相同,并且最后都是在山洞中被擒获,但事实是,我的主人公最后是被乱枪打死了。由此看来,毕先生恐怕连我的作品都没有仔细看过,他据此就提起诉讼,既没有合理的理由,也没有充分的证据,我觉得他简直是别有用心。”

    范稳的代理律师也说,他们经过仔细比对,发觉《水乳大地》与《今夜火把到我家》连续有六个字相同的地方都很少见,不知道毕然是根据什么认为《水乳大地》剽窃了《今夜火把到我家》。

    为了“以理服人”,毕然的代理律师向法院提出申请:由专家对《水乳大地》和《今夜火把到我家》两部作品进行专业比对、鉴定,以确认两部作品是否有相同的地方。对此,范稳及其代理人都表示:“只要原告方愿意承担因此产生的风险和费用,我们没有意见,不会反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代理人在庭审中也一直保持与范稳的意见一致,坚持认为《水乳大地》不侵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作品没有责任。

    昆明中院将对该案择日宣判。

中国校园文学“韩流”汹涌

     可爱淘是韩国青春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这位年仅20岁的韩国少女已经成为中学校园里家喻户晓的人物。最近,她的新作《局外人》发行,再次引起中国青少年的关注。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自去年起,可爱淘的小说《那小子真帅》、《那小子真帅2》、《狼的诱惑》和《狼的诱惑(终结版)》陆续上市,一直排在全国文学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列,销售量已超200万册。

    教育专家指出,在中国,学生大多都是父母关注的焦点,承载着家庭的期望,所以他们觉得很有压力。韩式青春派小说以“灰姑娘+酷哥”的套路,第一满足了女孩子“灰姑娘”变“公主”的梦想,第二符合男孩子武力征服天下的心理,第三回避了学生要面对的学业考验,非常适合叛逆期中学生的口味。

    据调查,目前中国学生热衷阅读的小说主要有《惹我你就死定了》、《那小子真帅》、《天使之吻》、《那家伙好拽》、《狼的诱惑》、《偶的酷学长》、《那个男孩有点野》、《Kiss中毒症》……几乎都是韩式小说。对于扑面而来的“韩流”,教育学者不无担忧:一部畅销的文学作品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价值观的认同,“韩流”对青少年成才方式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韩化”。

 

    也有人表示出不同的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流”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说明其有可取之处,“为学生而写”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专家指出,面对韩流的来袭,我们应该积极设法应对,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引领、心灵上的启迪,相信青春小说的“韩流”最终会过去,替代它的将是校园文学的“暖流”。

    所谓“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指浸透着韩国文化气息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先是hip-hop流行音乐风,紧接着是韩剧,时下是韩国的文学作品,“韩流”已给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一种强烈冲击。

焦国标:中国外交部的专用词

要论语言素养,诸行比赛,外交行理应拿第一。其他行当只懂母语即可,而外交行当起码还要精通一门外语,通常另修二外,不少外交人才甚至通晓多门外语。按此推理,外交业者语汇之丰富程度,理应是其他行当从业者的二倍、三倍或多倍。可是遗憾得很,你看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辞汇那个贫乏,简直就像刚学会三个单词儿的原始人。

这仨单词是什么?一是“无中生有”,一是“蓄意歪曲”,一是“说三道四”。上月十六,我在网上搜索“说三道四外交部”,找到相关网页约二万六千八百篇;搜索“蓄意歪曲外交部”,找到相关网页约六千零七十篇;搜索“无中生有外交部”,找到相关网页约一万六千七百篇。

翻来覆去三个词儿

“香港事务是中国内部事务,英国外交部官员就此说三道四,干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我们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美人权观察发表所谓‘人权报告’——造和歪曲事实,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蓄意污蔑和恶毒攻击。”“韩国《朝鲜日报》关于澳门洗钱的报导,纯属无中生有。”

只要说她人权有污点,她就骂人家说三道四;只要说她不爱听的看法,她就骂人家是蓄意歪曲;只要报导不同于她所认可的事实,它就骂人家无中生有。

人家都是无中生有

且不说母语,单说你们读英语多年,背无数的同义词、近义词,难道就不能换换词儿?当下中国道德沦丧,看来外交部要一木支天了,这是道义感多么强烈、义多么正词多么严的三个词啊。外交部发言人哪像专业人士呀,简直是意识形态战场上濒临神经质状态的冲锋陷阵的勇士。滑稽呀不滑稽!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丰富多彩,全让你们中饱私囊了,一个也不骚出来。

单说新闻报导,谁能保证永远准确无误?《人民日报》、新华社如何?就没出过差错,一出差错就是“无中生有”?即使人家是蓄意歪曲,又有什么可谴责?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还不天天蓄意歪曲?世界不只你共产党一个利益集团,你《人民日报》、新华社连无意的时候都在歪曲,别人偶尔蓄意歪曲一下要大惊小怪?说点不中听的只不过是不忍心看着你下地狱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不是人类外交部,不是万国外交部。怎么别人说几句你不中听的话就成了“说三道四”?指出你不愿承认的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发表一点不同于你的意见就成了“蓄意歪曲”?惟你说的是真理,别人都是蓄意歪曲;惟有你是金口玉言,别人都是说三道四;别人都是无中生有,就你能有中生无。

的确,远如六四杀人,近如汕尾杀人,外交部都唱过有中生无的调调,“无可奉告”,“情况不清楚”。你能有中生无,人家怎么就不能在你生的“无”中发现出“有”来?

外国人权一塌糊涂

莫恨别人不随你的魔笛跳舞,等中国“和平崛起”了,等美国、欧洲也被你们的“人民子弟兵”占领了,数说你的那些国际长舌妇们自会闭起他们的鸟嘴。届时,谁不听你的,无论是华盛顿国家广场,还是伦敦的海德公园,立马给它来个六四天安门广场化,看他谁还敢对你“说三道四”!

对一个疯子来说,世上只有一个神志健全的,那就是他自己(Toalunaticthereisonlyonesamemanintheworld-himself)。对中国官府来说,欧洲美国的人权也是一塌糊涂,全球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说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如今外交部则把大炮调换了角度,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西方人。

杜导斌:吉炳轩有双释伽牟尼的手?

我相信,所有看到这个题目的人,首先就会奇怪,吉炳轩何许人?莫不是大罗金仙?我告诉你,此人不在极乐世界,他就在与你我一样吃饭后必须拉屎的凡尘。唯一不大相同的只是,此人有个官衔,不大不小,中宣部副部长。读者也许会问,既是差不多的凡人小丑,如何便”有双释伽牟尼的手”?我告诉你呵,这个不是我的栽赃,这是他自己个说的。6月13日,在接待越南《青年报》访华团时,这位副部长大言不惭地说:世界的未来是青年的,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掌握是什么意思?顾名思义,就是捏在手心里的意思,与人们常说的”命运捏在领导手心里”差不多。关于”掌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有关解释如下:”掌”,手掌;”握”,用手拿或抓;两字合成一词”掌握”的词义有二,(1),了解事物,因而能充分支配或运用,(2)主持,控制。据我所知,把物掌握住的常见,能把人掌握在手里的古往今来只有一个,如来佛祖。动画片《西游记》是我儿子常看的节目,那里面的孙猴子一个筋斗云能翻出十万八千里,他腾云驾雾来到天之尽头的五根擎天大柱下,以为这下脱离了佛祖的控制,便记下”孙悟空到此一游”,然后撒下一泡骚尿。屁颠屁颠的回来,不提防释伽牟尼只一个翻手,立马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全国的青年有多少?少说有两三个亿吧,虽然每个青年没有孙大圣的本事,但若是有人要”尽在掌握之中”,光是给这么多人站上一站,那个手掌得多大?没个如来佛的本领是断断做不到的。

有人会说,他要掌握的不是身体,而是指精神、思想。这就更加不得了了。精神和思想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怎么个掌握法?掌握了与没掌握如何分别?这些还不是关键的困难所在。每个人的思想装在各自独立的大脑内,要掌握它,只有先把青年们的美发全给剃光了,打开颅骨,用导线把一个一个大脑的信息输入神经元串联或并联起来(到底并联好还是串联好也是有待突破的世界级科技难题),这导线必须最终联到一根光缆上,通向预先安装在中宣部或别的什么大指挥机关里的特大号CPU。我们的部长大人们就可以抱个鼠标或遥控器什么的掌握自如了。按第一个键,全国青年无一不想做好第一个代表。按第二个键,大家一齐立马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能实现这一步当然好,全国统一思想和行动步调系于谈笑间,真正达到了掌握青年、进而掌握未来的宏伟目标。但一旦真要把这个计划付诸实施,也会出现种种困难。比如三亿青年的剃光头起码得一亿左右的理发师,到哪去弄?开颅手术更不得了,一个手术得八到十人,得事先培养十几亿医护人员,如今工人农民都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哪来的钱交给中宣部去培养那么多医生和护士呢?假设有朝一日这一步真的实现了,也会出大乱子。想一想,每个青年的后脑勺上拖根长线,在街上行走,稍不注意那导线便会互相缠绕,人愈多便会愈搅得厉害,成了死结,解不开也分不开就大乱其套了。于是,为了保证互不打扰,维持良好的秩序,大家只好不出外活动。不能在车水马龙中紧赶急赶着去上班,也不能离家太远去种地,全都得呆在家里。国家物质财富的创造多赖青年们(精神财富则仰仗大人们)。这一来,部长大人们吃什么喝什么可就成问题了。可见,即使掌握的不是身体,而是思想或精神,目前也还缺乏可行性。

可是,再转念一想也不大对,这个吉炳轩官居三到二品,放出豪言壮语要掌握青年和未来,如此民族精英,怎么以前就没听说过?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思想创造,都不曾提到过这位大人物的名姓。说他是跑官贿官拍马溜须投靠豪门以致显贵吧,似乎现在中央对用人方面的腐败抓得特别严,应该不会有漏网之鱼。如今这个世道,谁我都可以不相信,总得相信一贯以”伟光正”著称的党中央吧。后来我想通了,此人肯定是当上高官后忽然英明神圣起来的。现在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刚才还看见在头人面前点头哈腰的,隔一天坐上了领导的位子,就有讲话印发下来要头一天的同事们认真学习传达贯彻实施。不过,顶真说起来,”掌握青年”、”掌握未来”的壮志雄心还不是这位副部长大人的原创。他没这份能耐!他不过是把这类话说成了切口,鹦鹉学舌而已。”掌握青年”、”掌握未来”的计划和打算出自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老板是鱼与熊掌得兼的了不起人物,是中国五千年才好不容易生出一条的天才,自然希望既”掌握青年”,又兼而”掌握未来”。可惜终其一生,始终没有如愿。红军时期,四万余西路军他就掌握不了,只好送给马家军消灭。王实味等投靠延安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他也掌握不了,为省事起见,”咔嚓”一声把这个首次呕心沥血将《马克思全集》全文翻译给延安的头给砍掉。四九年后,《湘西剿匪记》中的”钻山豹”及其手下持不同政见的青年是通过大面积的血醒镇压,用开除人籍的手段才”掌握”了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可说是毛泽东”掌握了青年”的时间,但那是人间灾难性的十年,西双版纳数百万下放知识青年集体的一跪,给”掌握了青年”划上了耻辱的句号。地球人都知道,1976年,毛泽东为了掌握未来,把权交到华国锋手里。然而,好景难长,邓小平等昔日”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学生”不愿在死人划的圈子里跳舞,”两个凡是”连带毛亲自选定的继承人一夜之间成了臭狗屎。1976年以后的”未来”向毛泽东生前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大步流星地走去,并且再也不可能回头。伟大的英明的导师、舵手和领袖毛泽东企图”支配”、”运用”、”主持”、”控制”青年加未来的阴谋全成了泡影。连毛泽东都做不到,可知”掌握”他人的图谋是多么的不可能。

吉炳轩说这番话时是有针对性的,他主要针对越南的《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报》。越南《青年报》在青年中形象多高我不大清楚,想来应该与《中国青年报》强不到哪里。《中国青年报》在青年思想中的地位我是十分清楚的。这份官报从创办以来,一贯唯共青团中央书记之命是从,到了现在,虽然还挂着”青年喉舌”的铭牌,但全中国到底有几个青年通过或希望通过它来表达自己是个天大的疑问。如今的青年又有几个相信《中国青年报》上连篇累牍的假话、空话、大话?在大一点的事上,它以新华社稿为主,脑袋长在长官的屁股上,前面放屁它喊”香”。中宣部指令炒作的,它打前锋,充当炮灰和枪手乐而不疲。中宣部禁止的,它一字不登,不管这些内容青年们乐意不乐意看。这样一个御用工具,必定会成为历史垃圾和笑柄的丑角,却奢望成为”支配”、”运用”、”主持”、”控制”青年加未来的阵地,真是可笑自不量力。

── 原载 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