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达功被公安带走已经一个星期

深圳异见人士、中国独立中文笔会的成员赵达功,被深圳当局抄家及带走至今一个星期,目前仍未被释放。他的家人表示,赵达功曾经致电回家报平安,但未知带走原因。而有维权人士就认为赵达功被拘禁,跟签署零八宪章有关。

赵达功近照。(赵达功家人提供)

心急如焚的赵达功妻子石晓莉一直在家中等待丈夫的消息,她表示国保上周一拿著搜查证把赵达功带走至今已有一个星期,她向本台表示,上周六曾经接过丈夫的电话,电话里没有透露被带走的具体细节,只向她报个平安便匆匆挂线。石晓莉说:他十五日两点打个一个电话回来,他说我挺好你不用担心,你不担心我跟他们一起马上话就关机了。

石晓莉又说,当晚带走赵达功的国保曾经留低一个联络电话,但对方未有透露何时释放赵达功,石晓莉表示现时心情非常旁徨,若再无消息会尝试再到当日曾捉她俩母子问话的黄贝岭派出所了解。石晓莉说:有一个留了手机电话,他们说仍在调查当中,关键是现在没有一个消息。你知道吗,你给我一个消息我们就比较安心,现在甚么时情也不知道,不知道从何下手去办这事情,就真的很糟糕。

她说自从赵达功被国保带走后,不少他的朋友都有致电问候,稍后她会跟律师联络寻求意见,她现时跟儿子在活动上没有受到政府的限制,但她表示电话仍然受到监控。

本台致电黄贝岭派出所了解赵达功被带走一事,对方表示未能确定有关消息。记者问:是你们捉走赵达功的吗?发言人:这个我不清楚,要查找一下。

赵达功的好友北京维权律师滕彪表示,赵达功被带走已一星期,而家人仍未得到正式的官方通知实属不合情理。滕彪说:现在他的家人没有拿正式的法律文件,没有行政通知书,捉走他一周也没有行政通知书,我觉得这是不顾法律程序的。他又说过去也发生过维权人士被国保带走期间,提取当事人的私人物件作调查,但他认为今次赵达功被带走与签署《零八宪章》及发表维权文章有关。

滕彪说:我觉得是因为赵达功参与联署《零八宪章》有关,而且就是他继续争取写那些文章,所以我想他是继刘晓波被判决以后,当局继续打压签署《零八宪章》的人。

至于赵达功会否成为第二个刘晓波,被以言入罪,滕彪表示过去亦有不少曾经签署宪章的维权人士遭带走调查,暂时难以预测,还要看事态发展。

《零八宪章》自2008年12月公布以来,至今签名人数已达一万零七百人。发起人之一刘晓波至今仍被拘押。根据《零八宪章》签署网页的资料显示,上年全国十七个省份至少101人因签署《零八宪章》被扣押。更多的签署者均遭到政府传唤问话甚至较禁。2008年韶关维权人士罗勇泉、北京的唐吉田律师因为签署《零八宪章》曾遭国保调查。2009年维权律师郑恩宠曾因此被审问及软禁家中,北京宪政学家张祖桦同年亦曾受北京警方带走12小时及两次抄家。

李元龙:从新闻报道看警察权的膨胀

2009年成了“跪谢警察年”,这不是党和政府开展的什么活动或掀起的什么运动,是我根据喉舌媒体上出现的,大量的跪谢警察的新闻报道提炼、总结出来的。

何以见得?请看:

就我所见,这类跪谢警察的报道,几乎月月都有,甚至一个月有好几起跪谢警察的报道,也不鲜见。

年初 ,跪谢警察的报道,有见诸于1月14日新华网,“患病妻子流浪他乡4年  丈夫下跪谢民警寻妻之恩”。1月24日,“重获新生的他拿着判决书跪谢民警”的报道见诸南湖晚报。

年中,有《上饶日报》的一篇报道: 记者肖爱萍报道:6月24日,浙江省余姚市的小严来到弋阳县公安局,前来认领他失踪了9年的妻子。当他看到被拐的妻子后,“扑通”跪在民警面前,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了!”

年底,跪谢警察的报道则达到了高潮。12月3日,南方新闻网“顺德被抢婴儿找回 父母跪地谢民警”出笼; 12月9日央视网特写: “被救老乡跪谢2009候选三农人物宋文博(武警)父母”亮相;12月10日,一个地方网站有“安徽局长因老父迷路得助跪谢南京民警”的报道;12月29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当被解救儿童何某一家人见到广西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梁宏伟时,他们情不自禁的高举锦旗跪倒在地,激动的说“感谢公安厅领导、感谢人民警察找到我的儿子。”

跪谢警察的报道,大多数是图文并茂的。其中,以跪谢警察解救被拐卖人口的为最多,其他的,还有民工跪谢警察为他们追回1万元工资的报道,有抓到肇事逃逸司机,亲人跪谢警察的报道,甚至还有受到警察区区1000元捐款,也下跪感谢警察的报道,等等,不胜枚举。

河南高速交警网,干脆不惜自吹自擂,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推出了“紧急抢救事故驾驶员  得新生亲属跪谢民警”的报道。甚至是还没有跪谢,就见诸媒体了。10月30日,黄石电视台网站一篇报道的标题就是这样的:“路遇车祸伸援手 伤者称跪谢好民警”。这标题晦涩的很,其实,报道说的是,伤者称,好了之后跪谢警察。我看,是这家媒体和警察都怕车祸受害者不守跪谢承诺,先给你见诸媒体,让你不好赖账吧?

孔雀想炫耀自己的尾羽,结果却露出了它不堪入目的屁眼。让我们透过跪谢警察的报道这一个个照妖镜来看看,粪门媒体何以乐此报道而不疲,跪谢警察的报道有多荒谬?

首先,伟大领袖不是在六十年前宣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吗?而不断见诸媒体的人民跪谢警察的报道,还有北京买到卖经济适用房的人跪谢市政府官僚等等的报道,简直就是扇伟大领袖和“伟光正”党的耳光:你看,他们山头上的党棍、媒体和警察,都喜闻乐见、得意洋洋于人民给自己下跪哩!

其次,警察是一种职业,也就是说,从纳税人的角度来说,每月拿了纳税人薪水的警察,就该给纳税人解救被拐卖的亲人,就该给纳税人追回被抢夺的工钱。如果说,雇主如此感谢被雇佣的人是一种值得炫耀的“美德”,那么,我这个当个党报记者的人当年写过为贫困生呼吁、为受到非法拘留的人呼吁的报道,他们是否也该跪谢我?医生治好的病人,是否应该跪谢医生?这正应证了诗人的话:最该感谢的,最容易忘记,谁记得感谢母亲的乳汁?如果说下跪感谢有恩者是必要的,那么,吃财政饭的警察、官僚等人应该跪谢纳税人,所有吃五谷杂粮的人应该跪谢农民,所有穿衣服的人应该感谢工人,这才合情合理,而不是相反。

再次,警察高高在上,飞扬跋扈,蔑视小民的嘴脸暴露无遗。我们都知道,作为“国粹”之一,下跪的施受双方是绝对不能颠倒的,比如臣跪君,民跪官,子女跪父母等等。正因为下跪施受双方的尊卑分明,所以,警察对于有人在自己面前下跪,是很感兴趣的。当年关押我的看守所,有在押犯人违犯监规了,就会被看守五花大绑,并被逼下跪认错。最能说明警察有强烈受跪情结的,是近日见诸多家媒体的,有图为证的这篇报道:“江西上饶数十人手持刀棍滋事 警方控制31人”。上饶警方是如何“控制”这31个人的?让他们齐刷刷跪在地上,以便警察增加征服感,也以便记者记录自己业绩。接受下跪的次数多了,也就上瘾了,所以,为人追回几个工钱,解救回一个亲人,也可以心安理得、挺胸凸肚地接受自己心目中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的下跪。9月8日,燕赵都市报报道:日前,在全省“霹雳1号行动”中……民警采取人性化执法模式……嫌疑人深受感动,在被送往看守所羁押时,向民警下跪,泪流满面地表示感谢。

第三,从下跪一方来说,他们的下跪,起码说明了几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务员没有把自己治下的人当公民,而下跪的人也从来不知道自己是那部“共和国”宪法里写明的公民,更别说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二,每年被拐卖的人成千上万,绝大多数都没有被解救的可能,偏偏我的亲人中大奖般被解救了,一激动,就跪下去了。以此,亲人没有得到解救的人们,是否该诅咒警察?三,警察和媒体在“受恩者”下跪之前,很可能有暗示、甚至是有 “如何感谢自己”的明示下,“受恩者”为了亲人,不得不忍辱下跪。我当过党报记者,我知道许多感谢党和政府的话是怎样被党媒体记者“启发”出来的。

第四,根据新闻规律和特质,一个派出所多位警察捐款1000元就值得“受恩”的人下跪,就值得媒体报道,这说明,警察里面做这样的好事的人不多。新社会真的人人都是活雷锋,你怎么不给其他人下跪,不报道其他人的事迹,偏偏给那几个警察下跪,偏偏把给警察下跪的事情作为新闻来报道?根据贵州俯卧撑事件,根据云南躲猫猫事件,根据四川文强涉黑案件,根据陕西高中生受审猝死案件等等,屁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媒体在为警察形象做矫枉过正般的报道。2009年11月24日,新华社报道的陕西高中生受审猝死案件的审判结果,可以对比着条条下跪感谢警察的报道看:丹凤县公安局原局长闫耀锋犯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丹凤县公安局原纪委书记王庆保犯玩忽职守罪被免予刑事处罚;丹凤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原教导员赵朔、原民警贾严刚犯刑讯逼供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和1年6个月。商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原民警李红卫犯刑讯逼供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刑法明文规定,刑讯逼供致人重伤与死亡,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故意杀人罪的量刑规定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此案中,判决最重的一名罪犯,才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刑期!!

第五,如果这类好事是非警察,非官员如工人农民小商贩做的,有人给农民等下跪了,党媒体是不会如此趋之若鹜、甘之如饴的,受跪的农民等不会享受到这种“报纸有名,银屏有影,广播有声”的特权阶层待遇的。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第六,跪谢警察的报道到了不择手段、不知羞耻的地步。连“七十老妇跪谢民警救命之恩”这样的报道,也于2月24日见诸南京公安网站。前些年,半岛晨报新闻还有“八旬翁两跪谢民警”的报道。我还真服了这些无神论者,服了这些特殊材料了:这些儿孙辈的公安,就不怕七老八十的老前辈给自己下跪,会招致自己遭到天打雷劈,会折自己寿缘?你们的父母、爷奶受人滴水之恩就如此“涌泉相报”,你们心下如何?

成语说:欲盖弥彰。民谚云:缺什么吆喝什么。有道是:正面文章反面读。凡是有心人,反是有着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见到党媒体宣传所谓党的好干部孔繁生了,就会联想到:党的干部都腐败的就剩下个把好干部了!一见到党媒体大量报道济南交警如何文明执法的报道了,就会明白:全国的交警,都烂透了!

同样,越是党媒体正面报道多,反面报道少的税务,计生,军队,公安,等等要害部门,越是问题最多的部门。

所以,透过2009年成为跪谢警察年这一照妖镜,我们似乎可以如此推论:2009年,可能恰恰是警察犯下的该诅咒的罪恶超过往年的年份。

与这类报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2月26日,新华网图文并茂的报道:“雪中葬礼:美军上将跪谢阵亡士兵家属”。再早,则有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佩里到机场上跪迎回归被俘美军飞行员的事情。官员与普通人,在政治制度不同的专制或民主国度里,其地位就这样颠倒过来了:在中国,下跪的是普通人,受跪的是权势群体;在美国,下跪的是高官,受跪的是小兵!

此稿本来已经杀青,谁知,表现警察具有强烈受跪情结的一幕又在中华大地发生:1月12日下午,贵州安顺市关岭县坡贡镇大街发生官方通报的“暴力袭警,两名村民被子弹击中死亡”事件。而目击者刘先生称,他看到便衣警察张磊左手指着郭永华,右手正在掏手枪,嘴里还说:“跪倒,否则我毙了你!”

“一共开了五枪,其中两枪对着脑袋打,枪枪致命”,目击者纷纷如此对媒体说。

邓玉娇为何手刃淫官?杨佳为何连杀五个恶警?因为:他们不愿意跪下,不甘受辱,不相信被枪杀的郭永华被“毙了”之前说的这句话:“我没有犯法,你不敢开枪。”

Wife: Police Hold Leader of Chinese Writers' Group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detained the leader of an outspoken Chinese writers’ group since Monday without giving any explanation, his wife said Friday.

Shi Xiaoli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that police gave no reason when they took her husband Zhao Shiying after searching their home and taking computers and documents.

Zhao is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and a signer of Charter 08, a daring call for reform in China, whose co-author, Liu Xiaobo, was sentenced to 11 years in prison on Christmas Day for incitement to subvert state power.

Other signers of Charter 08 have been harassed, and Zhao’s detention comes amid tightening controls in China on online and other forms of expression.

Zhao, who uses the pen name Zhao Dagong, called his wife Friday afternoon to say he was in good condition.

“He’s with state security agents,” she said by phone from the southern city of Shenzhen. “He’s never been taken away for this long.”

Shenzhen’s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sked that any requests about Zhao’s case be faxed and did not respond to questions.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has pushed for the release of Liu, a well-known literary critic.

“We are concerned that Zhao Dagong will become the latest writer to suffer,” the Hong Kong-based writers’ group said in a statement.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s affiliated with International PEN, a global group that promotes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also speaks up for Chinese writers who are imprisoned or harassed.

“We call on the government to release Zhao Shiying immediately, and to stop propagating this campaign against all citizens of China who are simply expressing themselves peacefu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ights under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aw,” K. Anthony Appiah, president of the PEN American Center, said in a statement.

Charter 08 called for expanded political freedoms and the end to Communist Party dominance. More than 300 people, including some of China’s top intellectuals, signed it before it was made public.

Brother: Police say China lawyer 'went missing'

Gao Zhisheng and his family, picture from www.ChinaAid.org

BEIJING – The brother of an activist Chinese lawyer who security forces are believed to have taken into custody almost a year ago said Thursday that police told him his brother “went missing” in September.

It’s the first word on the whereabouts of Gao Zhisheng, one of China’s most daring lawyers, who disappeared in February 2009.

Gao’s case has draw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the unusual length of his disappearance and for his earlier reports of the torture he had faced from Chinese security forces. In a memoir, he described severe beatings, electric shocks to his genitals and cigarettes held to his eyes.

He has been one of China’s best-known activist lawyers, taking on highly sensitive cases involving the banned Falun Gong spiritual group and eventually advocating constitutional reform. When he disappeared, it was presumed police had taken him into custody.

His brother, Gao Zhiyi,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Thursday that he recently traveled to Beijing to find the police officer who took his brother away last year.

“He told me that Gao Zhisheng lost his way and went missing” on Sept. 25, Gao Zhiyi said.

He said his family had no other information. “We still don’t know anything,” he said.

Beijing’s Public Security Bureau asked that questions about Gao be faxed Thursday and then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It has never responded to past questions about Gao’s disappearance.

“I would say that’s a very worrying statement coming from a public official, someone who works in security,” said Roseann Rife, the deputy program director for Amnesty International’s Asia-Pacific office. “It seems to me he’s implying they don’t know where Gao Zhisheng is, which is completely unacceptable, because they detained him.”

The leader of another rights group feared the worst.

“My interpretation is that this probably signals his death, though this is hard to believe without a public statement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aid an e-mail from Bob Fu, a U.S.-based Christian rights activist who helped Gao’s wife and two children reach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y fled China in early 2009.

After years of constant watch by plainclothes and uniformed police in Beijing, Gao’s wife took their children a month before Gao’s disappearance and made a risky overland escape to Thailand.

Geng He didn’t say goodbye to her husband, who wasn’t at home at the time, but she left him a note, apologizing. She and the children eventually reached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York-based group Human Rights in China said Thursday it could not confirm Gao Zhiyi’s statement and that Geng was not yet ready to comment on her husband’s case.

Gao was nominated in 2008 for a Nobel Peace Prize along with another Chinese political dissident, Hu Jia, who in April of that year was sentenced to 3-1/2 years in prison.

Havel's Open Letter to Hu Jintao on Liu Xiaobo's Jail

His Excellency Hu Jintao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32
P.R. China

Open Letter

Prague, January 6, 2010

Your Excellency,

On December 23, the Beijing Municipal No. 1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 after holding him for over a year without trial – sentenced respected intellectual and human rights activist Liu Xiaobo to 11 years in prison for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Mr. President, we would like you to know that we do not consider this trial an independent judicial process in which neither you nor your government can interfere. In fact, it is just the opposite. Mr. Liu’s trial was the result of a political order for which you carry ultimate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We are convinced that this trial and harsh sentence meted out to a respected, well-known, and prominent citizen of your country merely for thinking and speaking critically about various 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was chiefly meant as a stern warning to others not to follow his path.

Thirty-three years ago, on January 6th, 1977, we, playwright Vaclav Havel, actor Pavel Landovsky, and writer Ludvik Vaculik, were arrested by the police in our own country, then a one-party Communist state, for “committing” exactly the same “crime”: the drafting of Charter 77 and collection of signatures with the intent to call on our own government to respect our country’s constitution,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and basic civic and human rights. Later, some of us were also sentenced to long prison terms in politically ordained judicial proceedings, just as the court in Beijing shamefully sentenced Mr. Liu Xiaobo in December 2009.

We strongly believe, and we dare to remind you and your Government, that there is nothing subversive to state security when intellectuals, artists, writers and academics exercise their core vocation: to think, re-think, ask questions, criticize, act creatively, and try to initiate open dialogue. On the contrary, the present and future well-being of a society is undermined when governments suppress intellectual debate.

There is nothing subversive to state security or damaging to future prosperity when citizens act guided by their own will and according to their best knowledge and conscience, when they associate among themselves to discuss and express peacefully their concerns and vision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ir society.

On the contrary, a country’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uture is undermined when its citizens are not allowed to act, associate, think and speak freely.

This is why we call upon you and your Government to secure a fair and genuinely open trial for Liu Xiaobo when the court hears his appeal.

We are also asking you and your Government to end the house arrests and police surveillance which have been imposed on other Charter 08 signatories. We call upon you and your Government to end the criminalization of free speech and to release all prisoners of conscience.

Mr. President, we would like yo to know that we will continue to watch carefully the treatment of Mr. Liu Xiaobo and other signatories of Charter 08. We will, together with many of our colleagues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who signed the original Charter 77, make continued and sustained efforts to draw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o their plight.

With regards,

Vaclav Havel, playwright

Pavel Landovsky, autor

Vaclav Maly, Bishop of Prague

陈破空:中共厚黑已无可救药

民国早年,四川自贡,出了一个奇人,名叫李宗吾(1879|1943)。此人生於清末,闻达於民国。奇人着了一本奇书,名曰《厚黑学》(最早问世於一九一二年),轰动一时.八十年代《厚黑学》再度走红,先是畅销於台湾、香港、日本等地,随后又风靡於中国大陆,北美中文书店,至今陈列畅销书栏,足见其影响力。

厚黑,简言之,面厚心黑;厚黑学,关於面厚心黑的学问。李宗吾推出该书之初,被人疑问:提倡厚黑,岂不教坏人心?李以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自比,说原理本就存在於宇宙,不过被牛顿发现而已;厚黑学亦然,本就存在於人间,不过被李宗吾发现而已。笔者认为,李着《厚黑学》,更大的意义,人们可以透视世间人物,尤其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

书中,李先生列举众多历史人物,从尧舜讲到晚清,既揭露奸臣暴君,也颠覆明君圣人。李断论:一部二十四史,众多“豪傑”,不外“面厚心黑”四字。

李宗吾晚年称,代表厚黑学更高阶段的“第三时期,代表人物还未出现”。但他不曾想到,积厚黑学之大成者,彼时,已经发出毒芽,惟羽翼未丰,那便是中国共产党集团.

中共:最大厚黑集团

仅以中共头目毛泽东为例,随便拣他几处言行,就足以“雷倒”那位李老先生。为了剷除党内政敌,毛给王明下毒,为刘少奇设套,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谓之黑;节庆之日,毛自我批示,要求民众呼喊口号“毛主席万岁”,谓之厚;有人批评中共专制,暗喻毛是秦始皇。毛回敬:“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知识份子嘛!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可谓既黑且厚。

毛一生,厚黑无边。其厚,其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共领导层,堪称厚黑大队,内斗激烈,最后的赢家,少之又少。彭德怀,惨遭毛泽东迫害,生不如死。然而,当年,毛恩将仇报,要谋杀井冈山根据地创始人袁文才、王佐时,恰恰是那个彭德怀,充当急先锋,硬是设套将袁、王杀害。寄人篱下,却杀人之主、夺人之地。毛、彭区别只是,彭黑得有限,毛却自有“无边的内心黑暗”。

至於“万民景仰”的周恩来,以其八面玲珑、面善心狠,达到李宗吾所总结的厚黑学最高境界:“厚而无形,黑而无色”;或,“无声无嗅,无形无色”。被打倒的邓小平,为求复出,曾向毛泽东认错,向华国锋表忠。厚矣!复出后,即抢班夺权,逼退华国锋;及后来,大权独揽,非法罢黜中共两任总书记胡耀邦、赵紫阳,演活了现代版“垂帘听政”。黑矣!而悍然制造震惊中外的“六四”大屠杀,更是其黑天厚地的极致之作。

其实,能爬上共产党高位的,个个都是厚黑高手。江泽民坐稳交椅,靠的是上海滩黑帮哲学,一夥“小瘪三”,在中南海沐猴而冠,戏码中,既有黑势力的如狼似虎,也有资本家的小恩小惠。让出位子后,还能在台前幕后时隐时现,监视“第四代”,插手“第五代”,堵死政改之路,严防神州变天。

胡锦涛被邓小平钦定为“隔代接班人”,得登大位,最大本钱,是染血的双手。胡手上,先后欠下三笔血债:一九八九年和二○○八年,西藏;二○○九年,新疆。於是,中南海气氛,阴森肃杀,为争权位,个个比凶斗狠。

大乱与改革:毛砸锅,邓补锅

笔者着《中南海厚黑学》,是要揭示中共统治的肮髒秘密。解剖中共高人的阴暗心理、诡诈权谋,也拆穿他们的统治花招、混世杂技。中共当政史,就是毛泽东所谓“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组合史。毛的破坏,邓的改革,一出双簧戏,正合李氏厚黑学的“补锅法”,毛砸锅,邓补锅。邓一声“改革”,仿佛“救世主”再现.仅仅变砸锅为补锅,“一切向前看”,中共累累罪恶,似乎就一笔勾销.

而中南海形形色色的所谓“主义”、“理论”、“口号”,本身就是厚黑产物。诸如邓小平的“稳定压倒一切”、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有赤裸裸的实用主义,有冠冕堂皇的假正经,有装点门面的遮羞布。正如李宗吾总结:“大凡行使厚黑学,外面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於是,在这些“厚而硬,黑而亮”的招牌下,腐败、淫乱、污染、盗版、假冒伪劣、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纷纷出笼.

对付国际社会,邓小平曾提出“二十四字诀”:“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於守拙,决不当头.”后传,“决不当头”四字,被江泽民改为“有所作为”。於是,一方面,假意与西方“对话”,不时奉送订单,死命稳住“大国关系”;另一方面,力挺流氓国家,合组灰色阵营,与文明世界分庭抗礼.连恐带骗,越骗越大胆。

对付台港藏疆,中共欺软怕硬

对付台湾、香港、西藏、新疆,中共费尽心机,手段各异。对台湾,表面上看,中共最宽大,最优待。不仅许诺“一国两制”,而且允许台湾保有现行制度,拥有自己的军队,并拥有相当的外交空间.那是因为,台湾拥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且台湾与大陆,海峡相隔。中共的发言权和主动权,都极为有限,它别无选择,一方面储备军力,瞄以千枚导弹;另一方面,口口声声要谈判,声称:“在一中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只是不敢谈民主)

对香港,中共推销“一国两制”,那是与英国政府谈判的结果,当时,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中共只有一半的发言权,不得已而为之。

对西藏,秉持中庸之道的达赖喇嘛,早已申明放弃独立,曾提出在西藏实施“一国两制”,遭中共一口回拒;藏方退而提出“高度自治”、“真正自治”,中共也不答应。西藏被实际控制於中共之手,中共有绝对的发言权。惟因达赖喇嘛享有巨大国际声望,在国际社会压力下,中共被迫与达赖喇嘛的代表谈判;中共装模做样,谈归谈,却断断续续,一有藉口,就中断谈判,显示毫无诚意,拖延应付而已。

对新疆,中共只有一个字:杀!从王震时代杀到王乐泉时代,杀人如麻,血流西域,六十年不变。这不仅基於中共对新疆的铁腕控制,也在於,维吾尔人在海外经营时间还不长,国际影响相对有限,中共“不屑”与之谈判。

对大陆人民或大陆汉民族,中共统治法宝,乃谎言与暴力。谎言,折射其厚;暴力,反射其黑。中共严控大陆民众,对任何不同政见,都持零容忍,动辄无情镇压,残酷迫害。

毛与贺子珍婚姻关系未除,就要娶上海滩演员江青,遭同僚张闻天反对,毛怒道:“我无非是吃喝嫖赌,孙中山能够,为什么我不能够?”有此榜样,中共官吏,上行下效,有样学样。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腐败,生活上腐化。中共厚黑风气,甚至染及民间,认钱不认人,笑贫不笑娼,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

鉴於中共之厚黑,世间莫敌。国人被洗脑,不知不觉;即便在外部,西方、香港、台湾、海外华人,也不断有人中招。毫无疑问,中共统治得以维持至今,得益於其无与伦比的厚黑经。但,厚黑学,终有其极限。西谚云:“你可能欺骗有些人,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你可能骗人一时,你不可能骗人永久。”中南海崇尚厚黑学,近乎癡迷,或恐走火入魔。难免有一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笔者敢以拙着《中南海厚黑学》,抛砖引玉,供世间之人,尤其国人,透视中共,识别中共,勿为所欺,勿为所惑。回归精神的独立,享有生命的自由。

陈子明:秦城纪事(七)

“火线入党”考

本节小标题来自封从德的文章《陈子明秦城“火线入党”考》。2007年,我曾在一个网络跟帖中写道:我在20岁的时候,对于共产党的历史功过和理论得失,已经有了与少年时截然不同的认识。但我在23岁以前,还想“混入党内”。可惜被人家揭穿,成了“新生资产阶级分子”和“反革命分子”。1975年11月12日,共青团北京化工学院委员会《关于开除陈子明团籍处分的决定》称:“陈在插队期间与徐X(内蒙锡盟师范学员)一起,以交谈和写信方式,交换、散布了大量的反动观点和不满言论,形成了一系列反动谬论。 他们诬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歪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否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狂妄地提出,要‘争取混入党内,窃取较高的权力,实行和平演变,最后达到制度的改变。’陈的思想反动,系统全面,性质严重……团委研究同意二系7404班团支部和二系团总支关于开除陈子明团籍的处分决定。”14年后,陈子明居然想在监狱中入党。猜一猜,谁是傻瓜?是陈子明?是共产党?是造谣者?还是信谣者?

封从德看了我的跟帖后,写了上述“考据”文章,表示不相信我说的话,并把“火线入党”与“认同李鹏、江泽民”联系到一起。我本来懒得再说此事,可是2008年7月我访问南半球的时候,竟然也有人要我交代“火线入党”的情节,可见封从德的文章流传甚广。所以,我还是在这里“坦白交代”一下为好。

1991年1月7日下午审判长与我分手后,到晚上10点多,又折回秦城监狱。显然,他争取推迟开庭日期无效,不得不根据领导的命令到秦城来完成任务。他先是在审讯室说服我签收开庭传票,遭到我的严词拒绝。午夜12点钟的时候,他又追到我的牢房来劝说。他说,不管你签不签字,我今天都要把传票送达。我说,只要你把传票留在我的房间里,我就一头撞到墙上,让你在春节前开不了庭。审判长最后还是拿走了传票,据说是交给监狱长了。而按照《刑事诉讼法》第57条的规定,传票应当“留在被告的住处”。那天,我是扯开了嗓门与他们争吵。住在我隔壁的吴稼祥后来告诉我,他听到了我声嘶力竭的喊叫。

审判长离开牢房后,我立刻写了下面的信:

中国共产党秦城监狱党组织:

在我四十年的人生中,已经不下十余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有三次已经跨在党的门槛上又被某些人推了出去,但是始终没有摧垮我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在今天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我决心向方志敏、张志新等无数为党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真理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革命先烈学习,坚定不移,无所畏惧地向一切违反践踏宪法和法律,损害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伤及中华民族的元气和国际形象的错误和丑恶行为做斗争。

我相信,在这一斗争中,监狱党组织会给我勇气和信心,给我力量和支持。

请党组织考验我。

有人说,不理解陈子明“如何会产生这种‘非常的念头’”。这是因为他没有身临其境的“火线”感受。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我将要采取一系列激烈措施的时候,卸掉秦城狱方的责任,使他们处于一种中立位置,冷眼旁观我与法院的抗争。

2月8日,我又给江泽民等六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写了一封信,宣布为抗议公检法机关的违法行径而绝食。

1991年2月4日,我在见到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同志时,向他们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不要把审判变成走过场,急于在春节前完成任务,要遵守法律规定,尊重法律精神和实质,在此前提下,我将配合法庭开创一个公正审判的范例。然而,令人万分痛心的是,1991年2月6日,我的律师刚刚收到起诉书,还没有来向我了解案情,更谈不上查阅几百万字的宗卷,个别负责人就派人企图强行将三日后开庭的通知送达本人。这纯粹是对国家律师制度的嘲弄,对关于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法律的嘲弄。

为了抗议公检法部门中极个别人的践踏宪法和法律、践踏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为,我不得不从1991年2月7日起实行绝食,以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和国际形象,以及实现个人的完全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呈信件和与律师协商后决定开庭时间。

2月9日早晨,我把写给辩护律师的一封信交给狱方。内容是:“由于我从2月7日起绝食,又患了重病,身体极度虚弱,无法起床,现请监狱同志将答辩书草稿带给你们,希望你们提出修改意见,下次见面时将修改稿给我。

“我已给江泽民等同志写了信,要求依法保障我的辩护权利和我的律师的诉讼权利。法院如果拒不与我的律师协商开庭时间,我就一直绝食下去并将进一步做出更强烈的反应。作为我的律师,你们在与法院协商时,应征得我的同意后再做最后决定。11日开庭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已声明,除非把没有灵魂的陈子明的肉体抬上法庭;而且通知书也没有送达,即没有“留在住所”(刑诉法57条)。请你们代表我再交涉一下。

“希望你们抓紧时间阅卷和查证,有些情况可以通信方式告诉我,如果必须与我面谈,请写一短笺由狱方交给我,我一定挣扎着出来见你们。

“请代问我爱人好,绝食之事是否告她,由你们决定。”

与此同时,我向秦城监狱的负责人声明,如果绝食仍然不能使法院推迟开庭日期,我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造成使法院无法开庭的既成事实。我平时忙于写作、阅读,并不经常出去放风,有时一个月只出去二三次。这一天刚到放风时间,我就要求去风圈儿。我脱去了全部外衣,只穿着一条短裤,站在冬天的寒风里,我期待以此种方式患上感冒,最好能够发高烧。哨兵向上汇报后,秦城的一位处长和一位科长前来风圈儿,劝我穿衣服。我说,我这样做不是针对狱方,而是要向法院拼死抗争。我不相信法院会把一个病人或者死人强行带上法庭。他们劝说无效,只好回去向领导汇报。

这时,有关方面迫不得已地使出了一招杀手锏。过了一会儿,处长和科长又返回风圈儿,劝我穿衣服。我仍然表示拒绝。他们说,你爱人王之虹已经到接待室了,你快穿好衣服去见她。这一次,我无法再拒绝了。我和之虹被捕后,已经有480多天没有见面了。

我见到之虹后,便与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对她说:我要首先向你道歉。我对不住你,让你多坐了半年的牢。预审员早就跟我说了,你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因为我的态度不好,所以没有办法放你。明知你是人质,可是我也没有办法,一边是朋友,一边是老婆,我只好为了朋友让老婆多牺牲一点了。之虹说她对此完全理解,并且无怨无悔,然后就要跟我说绝食的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是你今天的特殊使命,他们会给时间让你来完成的,时间宝贵,咱们先说别的,这个话题留到后面再说。在公安人员的多次催促下,我们终于谈到了绝食。之虹说: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不可能推迟开庭的时间,无论怎样他们都是要强行开庭的,不排除缺席审判的可能性。所以在此种情况下,我认为你应该好好保重身体,以饱满充沛的精力迎接这次审判。我说:在这个问题上,光你一个人的意见还不够,我希望听一听朋友们的意见,等听到其他人意见后,我会认真考虑的。

9日晚上9点至11点,中法合议庭成员又到秦城和我谈了一次。他们信誓旦旦地保证,虽然无法推迟已经确定的审判日期,但在开庭时一定会以对今后几十年的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来严格依法审判,按照《刑诉法》关于第一审程序的规定,不折不扣地办案。

10日,我的两位辩护律师来秦城与我见面,带来了朋友们的信件。他们都吁请我停止绝食,全力以赴地准备即将到来的开庭。我接受了朋友们的意见,同意于次日出庭,但没有停止绝食。经过与狱方交涉,他们同意让家属送入一套西装和皮鞋,准备出庭时用。我还在这一天请狱方给我理了发刮了胡子,争取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出庭应讯。

11日开庭前,审判长在中法办公室和我进行了十分钟的最后交涉,希望说服我在开庭时,手里不要端着一个大茶缸子。我说:让我端着这个茶缸子,我在法庭上可以保持理性和镇静;不让我端着这个茶缸子,在法庭上将会发生什么事,连我自己都把握不了。最后,审判长不得不允许我端着茶缸子出庭。

在法庭上,我端着茶缸子,跷着二郎腿,聚精会神地记着笔记,时不时地让法官重读一遍证言,因为念得太快我记录不下来。法官很无奈地同意了我的要求,多次重读证言。公诉人在发言中明显带有个人情感的因素,他强调我的态度恶劣,至今没有认罪悔罪表示,并且引用我在湛江与别人的讲话,以证明我在“六四”以后仍然抱着与政府对抗的态度,因此要求合议庭从重严惩。律师的辩护词简单扼要,在反驳了所谓的“犯罪事实”后,他强调指出,在整个法庭调查过程中宣读的17项证据,没有一个能证明陈子明具有反革命的动机和目的,根据刑法,没有反革命目的,是不能判处反革命罪的。由于不想让审判草草收场,我几次推迟做自我辩护。我问合议庭,让我做最后陈述是否意味着庭讯就此结束,是否还要对被告和辩护人今天提出的反证、新证人以及技术鉴定与对质的要求继续进行审理,审判长避而不作正面回答。我本以为第二天还会继续庭审,结果12日一开庭,审判长就直接宣读判决书了。

判刑13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的宣判书宣读完毕,整个法庭陷入死一般的沉寂。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后来之虹告诉我,王军涛的辩护律师、著名大律师张思之走出法庭后就说:“我真是首次参加这样的审判,连最后一点儿遮羞布都不要了,如同赤裸裸地去逛王府井。”负责押送我的卫兵一个个眼眶里含着泪花。显然,连他们也对于法院不公正的判决深表义愤。我对他们说: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你们的同情,对于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血色抗争:苏联人追求言论自由的历程

凭借着猫鼠游戏的技巧,苏联境内的作家和学者获得了有限的言论自由。因此产生的大量文艺作品也推动了苏联的思想解放,为后来者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查制度在苏联最初不仅是为了意识形态统一,还有军事和经济保密的需要,但发展到后来,则变成对于涉及苏联的负面信息,如灾祸、经济问题、国际冲突、社会负面新闻的全方位屏蔽。最后,甚至连信息的文辞修饰风格也不能脱离“革命化”的羁绊,否则将无法通过严格的审查。

审查不仅针对新闻出版,还溯及既往。早在1920年代,列宁的妻子纳杰日达即亲自挂帅对全国境内的图书馆展开了“大清洗”,大量不被苏共认同的图书都被直接销毁,其中不乏沙俄时期遗留的珍贵孤本书籍。这让苏联有识之士寝食难安,在多方努力下,1926年建立了“特殊保存”部门来专门收藏这些不同意识形态的图书,由克格勃管理发放特殊借阅证。

审查同样深深地涉足到科研领域,曾担任克格勃第五局领导、专职负责政治审查的萨罗金回忆道:“诸如原子物理学、心理学、控制论、生物学、遗传学都被审查部门所左右,至于社会学更是审查部门监控的重点。当时建立了‘国家机密假定推理’和‘机密和公众分离’两个科研班子来专门为审查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但是由于这两个科研班子本身也在审查的框架下,所以最后他们取得的成果也非常有限……”

面对精神和思想的镣铐,以学者和作家为代表的大量知识分子用血泪和牢狱的代价,和审查制度进行了近74年的抗争,直到1991年真正彻底地获得了言论自由。此间他们的抗争,成为追求人格完整和尊严的见证。

苦楚的抗争

大文豪高尔基虽然拥护布尔什维克党,但是对审查制度也深恶痛绝。他经常用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作为保护,呼吁和倡导言论自由的氛围。他在1917年开设杂志来反对《真理报》(苏共党报),批判布尔什维克的“绝对权力”。

开创了新格局的高尔基并没有把握好“分寸”,过于率性的高尔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振臂一呼上,忽视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潜移默化地启发和引领更多的人来打破审查制度。过激的言论彻底激怒了列宁,在列宁的亲自“关照”下,1918年这份杂志遭到停刊处理,随后高尔基出国“被疗养”。

在德国疗养期间,当他从德国报纸得知苏联当局疯狂地搞“文字狱”时,内心苦闷的他在1923年给诗人哈德谢维奇的信中写道:

“从报纸看到的消息让我的理智震惊不已,可以告诉你的是,在俄罗斯纳杰日达和斯佩兰斯基禁止读者阅读,而柏拉图、康德、叔本华、斯拉夫维耶夫(俄罗斯19世纪著名哲学家和诗人)、丹纳、约翰??拉斯金、尼采、托尔斯泰、列斯科夫、亚辛斯基这些巨匠的书籍都被列为禁书。甚至可以说,在图书馆宗教相关条目下必须摆放无神论、反宗教的书籍,所有这些都不是什么笑话!这些都是新闻,还没有证实。一旦确认了这些残暴的事实,我将写信给莫斯科,声明退出这个罪恶国家的国籍。”

1927年回到了苏联的高尔基却食言了,没有认清时局的他最终不明不白地死在莫斯科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索尔仁尼琴这位俄罗斯的“良心”,苏联时期虽然靠自己的文学作品影响了更多的人去试图打破枷锁,但是不能学会妥协的他最终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微薄的抗争结果。他在1967年给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散发了对苏共书刊检查制度的“公开信”,在信中他畅快淋漓地写道:

“这完全不符合宪法,审查制度是非法的!审查本身也从来不公开,审查人的姓名也都被模糊掉,这些中世纪的余孽,根本就是文盲!要这些人在艺术的高度审视我们文学家的作品,根本就是他们凭一己之好的胡闹!现在都已经是20世纪了,用中世纪的方法根本不配筛选有价值的作品!”

信中除了抗议苏联的报刊审查制度外,还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审查制度。这封信的最终结果,也只是换得了很多作家内心的同情,在当局的淫威下最终大会通过了谴责他是苏联作家“叛徒”的决议。

严酷的审查制度,让很多苏联学者最终无法忍受而纷纷移民海外,尤其是那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大量苏联著名的作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纷纷前往国外,追求自由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空间。

更多的学者和作家选择留了下来,他们开始和审查人员斗智斗勇来逃避审查。他们使用暗语、转换文本形式(如磁带、照片)或者直接走私的方法来逃避审查,将稿件直接运到国外发表或者出版。各地风气云涌地出现了“地下图书馆”,他们将官方列为违禁的书籍借阅给可靠的固定读者。例如,1967年~1982年,苏联南方城市敖德萨(现属乌克兰)就曾经出现过一个大型地下图书馆,各种违禁书籍可以借阅给可靠固定的2000名读者。

凭借着猫鼠游戏的技巧,苏联境内的作家和学者获得了有限的言论自由。因此产生的大量文艺作品也推动了苏联的思想解放,为后来者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戈尔巴乔夫的改变

在戈尔巴乔夫坚持下,1986年苏联开始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延续了几十年的审查制度开始悄然松动。这一切始于这一年2月8日戈尔巴乔夫公开接受法国《人道报》的采访,在谈到苏联审查部门的职能时说道:“审查部门应该保护国家和军事机密,禁止进行战争和残酷的暴力宣传,保护人权的尊严。”其中意识形态的最主要功能没有被这位改革先锋提及。

随后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届代表大会上讲道:“原则上说我们的问题在于扩大‘透明度’,这是个政治问题。政府没有‘透明度’就谈不上民主,人民大众的政治创造性就是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这番言论得到了苏联社会各界的响应,审查制度的铁幕开始褪去。

不久,早期被禁止谈论的一些话题可以公开进行讨论,甚至允许批评政府和其他机构。具体而言,在公共传媒中可以谈论党和政府官员的营私舞弊、国家经济困境、物资短缺以及其他社会负面现象,如毒品和卖淫。苏联年轻人所热衷的流行音乐和其他“流行文化”这些被认为是和国家对立的“非主流”也频繁被公开讨论。当年苏联《火花》杂志(目前在俄罗斯依然是一本颇受欢迎的主流新闻杂志)在4月份刊载了俄罗斯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的作品,古米廖夫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在十月革命后不久被苏联政府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处决,妻子和孩子也遭受了牢狱之灾,他的作品随后也成为违禁品被冰封起来。《火花》的举动被认为是第一次突破“牢笼”的尝试。

考虑到苏联高层的意向以及主流民意,9月,苏联新闻审查部门正式向各地审查员下发指令,在出版审查时注意保护国家和军事机密,而在党政通讯机构则注意意识形态不被破坏。同年9月末,苏联审查部门召开全国会议,开始对违禁书籍重新分类,解禁书籍将走出列宁国家图书馆内的“特殊保存”部门的“牢笼”,重新和苏联公众见面。到此时为止,列宁国家图书馆已封存了2.7万册本国禁书、25万册外国禁书、57.2万册外国禁刊、8500份年报(外国报纸按年份装订)。苏联各地的“特殊保存”部门封存了占整个社会图书资源1.5%的违禁书刊报纸,全国拥有将近15万个“特殊保存”部门。1988年,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等作品陆续解禁。1990年6月所有“特殊保存”部门图书最终被全部解禁。1986年到1990年是苏联的“文艺复兴时代”,甚至被称为是苏联“文艺爆炸”的时期。

除了图书,外国电台也得到解禁。1924年,苏联开始了有规律的电台广播,同时也出现了电台审查机构。1927年苏联无线电广播公司接到命令,要求在电台广播前稿件必须经过审查。由于审查体制使得无线电广播公司运营效率低下,次年被勒令停业。1933年1月,苏联当局组建了国家背景的电台。为了有效抵制针对苏联的外国“自由宣传”,如美国之音、自由之声、德国之声、BBC等电台的对苏广播,苏联在同一电台波段释放大功率广播来压制这些电台信号,这一压制持续了60年。随着苏联改革步伐的启动,1986年9月25日起,苏联当局也放松了对美国之音和BBC的压制,同时加强了对自由之声和德国之音的干扰压制。1987年,最终放弃了对美国之音的压制,而到了1988年11月苏联放弃了对所有外国电台的干扰和压制。

随着苏联审查制度的逐渐减弱,苏联审查机构也逐渐被边缘化。1990年6月12日,苏联最高委员会通过了《出版和其他大众信息传播》法案,其中直接指出:大众信息传播将不再进行审查。审查部门的角色此时变得尴尬和可笑,原先所有信息必须经过审查,现在他们只能等待有人志愿请求他们审查。1991年4月13日,审查部门可有可无的职责被移交给了苏联信息出版部。

为了挽救日益失势的审查部门,1991年5月,前审查部门首脑巴尔德列夫向戈尔巴乔夫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从对目前公共传媒的出版物分析来看,一些媒体的宣传旨在破坏我们的社会,削弱国家政权,煽动种族间冲突,诋毁苏联军队。还有一些宣传完全是在侮辱和诽谤国家最高当局,很多宣传都是赤裸裸的色情和暴力……必须采取措施消除这些消极的因素,通过立法来监控新闻媒体。

巴尔德列夫慷慨激昂的陈述,并没有打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决心,他只是在1991年6月25日责令苏联信息和出版部成立了公共信息安全部门来保护国家机密和军队机密。审查机构依旧被戈尔巴乔夫坚定地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里……

野夫:流放的书斋(一)

向例,读书人视书如拱壁,都需要一点空间来将之列为清供,这就构成了所谓书斋。日夕徜徉其间,即使换不来传说中的黄金屋或颜如玉之类,也雅兴不减,算是身有所归吧。我之忝为读书人,半生以来,却往往在江湖中走动的日子居多。虽也曾积得上万册并非善本珍籍的图书,然而真正聚首的日子甚少。萍身无定,书也就像家一样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了。不过,只要曾经勾留过一段岁月的地方,营造一个书斋聊以栖心,这是不能阙如的。这样,随着我的浪迹,也就有了这么一串书斋;它像某种特殊的符号,句逗着我的浮生。不计书的多寡,也无论斋的雅俗,这些时筑时弃的空巢,作为一个个时间和空间中的座际,在转顾之中,发现它们依然贮满了值得频频温习的记忆。似乎燕去而楼犹未空,每一丝阳光和蛛网都还牵连着今天。我在一些暗夜中醒来,竟不免为那些客留过我之游魂的屋舍而伤悼不已。

一、寻幽轩

一九八一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利川县教委所属教研室。单位在城北一条僻道上,一围花墙自成院落,隔断了周边的巷陌。小院不大,却植有几棵树,还辟了两份菜畦。另外的草地上则树着石桌石几,点缀着一些寻常见惯的无名花草。墙外则是一溜高大的悬铃木,竟使得这小小院子显得绿荫蓊郁。就这么一幢两层楼的砖屋,既办公又住人,十余个教研员出入其中,已觉得人口稠密。我知道实在没有空房,便对主任说,把那个楼梯间给我吧。主任有些为难,因为那实在是堆放杂物之所,他怕委屈了我。我说我就喜欢这种阴暗角落,便自个清理其中就搬了进去。

该房确在楼梯下进门,屋顶即楼梯转角处。一般的建筑这样的位置都是用来做厕所的。房仅五平米左右,刚好容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和一把藤椅。有这些陈设,对我而言,也足够了。好在还有一扇窗,可以透些光进来。但窗户是不能推开的,因为外面是厕所且是进女厕所的必经之道。气味不论,为了免瓜田李下之嫌,便装了花玻璃并钉死了,显出君子自重的姿态。

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天地,果然便有了当家作主的得意。被子不叠,垃圾乱扔,就没有被人数落的不快。每次自外归来,竟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唯一的不足就是朋友来访,站在院中呐喊,只听得我在洞中唱喏唤进去,却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好歹要出门去迎,门又太矮,进出都得俯仰一番,显得有些麻烦。

但我已知足了。那阵子,刚从激扬文字的学生徒然变成自食其力的小职员,每天要按部就班去研究语文教材,隐约就生出了许多颓废。每日价到楼上点卯归来,便自个掩门读书,或抽一地烟头,弄得一屋里乌烟瘴气。看久了案头上那面空墙,觉得是荒疏和苍白,便去求对面离休的简笠先生写一幅字。这自然有些附庸风雅,但年轻的心灵是需要自己弄些东西来点缀的。简先生用他那苍老的书法写了一幅《陋室铭》给我,其勉励之意是明白的。我便裱之作了中堂。隐隐记得还自撰了一联自书补壁,说什么“得偏安一隅斯亦足矣,能苟全数年它何求焉”。这仍旧是故作超然的话,简先生看了便摇头不语。

其时,在骨子里原是雄心未退的,也颇能埋首于小屋中读书写诗;当然,也热衷于去坊肆间使酒买醉。微醺返邸,便喜欢铺开纸笔作苦吟状;偶尔也能搜得一句半联的警语,便独自激赏不已,在斗室中做手舞足蹈状。有了书斋,人似乎也添了一点书卷气,便不能没有斋号。经过一番切磋后,遂用“寻幽轩”三字来题了蜗居。“寻幽”一语出自李义山的诗“寻幽殊无极,得句总堪夸”。另外一层含义便是前述的朋友来访的状态。就这样,我拥有了生平第一个书斋,并为此乐也陶陶。

那两年,小城尚很寂寞,时相过从的友人也不多。一大帮哥们尚在异地求学,所以书斋尚不嫌小,偶有“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时候,也很容易就在那一床一几间坐卧清谈,仿佛海阔天空一般。日子在幽静的平淡中过得从容写意,无忧无虑,唯一的烦恼便是雨季的到来。

由于该楼久已失修瓦顶渗水,楼梯也裂缝,雨从瓦洞中泻到楼道上,水渍又浸过那些裂痕再滴到我的床上。室小无地可以迁床,每次从梦中被那冰凉的手指所叩醒,只得搬一只脸盆到床上接雨。所幸其漏极规律,并不声东击西,都只在腰腹间发生,因而只需要侧身抱盆而眠,也并无大碍。其初原也不能习惯那金水迸鸣声,久之,便能分辨出积水深浅而高低不同的乐音了。渐渐还感到一些趣味,不为所扰,大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意思。唯一要提醒自己时刻注意的是,不得轻易翻身,否则便会沧海横流了。就这样,在深山小城的许多漫长雨季里,便战战兢兢地怀搂着这么一池涟漪,小心翼翼如一个哺乳的母亲,在或梦或醒的青春之夜中,谛听着这铜板铁琶的自然旋律,谛听着岁月跫音的渐行渐远。

而今,病骨支离的不眠时分,才有些怀疑这最初的书巢有可能给了我风湿的纪念。但每当春雨秋霖重来之时,却仍旧能让我念起那在季节的沙漏中变得细微而遥远的寻幽轩。

二、邻坟庵

调动工作后,第二次拥有的书房是由办公室改建的。也就是在一间十多平米的屋中再树一堵墙,隔成一室一厅,便像一个小单元的规模了。家当依旧那几件,增加的只是书。陡然搬到这样一套宽阔的屋里来,更显得家徒四壁了。访客渐多,没有不能容膝的理由相拒,无奈只好用木箱之类钉成几把交椅。而外间的厅也不能让它全然空着,便把单位的风琴二胡等乐器搬来堆了一层,得闲时胡乱弄出一串怪音,装出一副准艺术家的模样。

屋在二楼,开门即见青山,那是本城人用于丧葬的地方,唤作关山。山并不矮,半腰以下密集地布满了坟墓和碑石。当地人犹未实行火葬,棺木都是由巨大的木块拼制而成,需要八个大汉方才能抬动的灵轿,埋进土里往往堆成一座堡垒。所以每天出门,抬眼便见那些凸起在山坡上的墓园,心里也觉有了块垒。

就在该年深秋,我在这个世界感情最深的外祖母却逝去了。我陪着风水师在关山腰的一丛小松林边选好了佳城之址,亲营墓圹,痛苦地埋葬了外婆。这样,我每天便能望见外婆的所在,心头也始终砌着一方沉重的碑石。在一些晴朗的黄昏,一个人便从街上买来香火纸钱,默默地跪到外婆的坟前,静静地焚去;然后坐守到天黑才在四起的凉风中下山归去。

而我卧室的窗下即是围墙,墙外是一户居民的后园。土家人有“庐墓”的习俗残存——就是要把先人的坟墓安置在家里,以便日夕相守。这家园中就有一座坟,没有碑碣,长满了野花闲草,似乎已荒殖了许久。倒是坟头的两棵杉树,就在我的窗边悄悄地成长;还有那些流水行云般过往的野鸟,也时来小歇倦羽,聒噪一番又飞去。我的床头和书桌就设在窗边,每一起身,就能俯视到窗下的坟。夜里睡觉,似乎也觉得就枕在人家的坟头上,心里不免也有些沉重。偶尔,也能看见一位佝偻老妪,去那坟上拔草,顺便捡走我弹出去的烟头纸屑,我便心生惭愧,再不敢往窗外乱扔物甚了。

那些时日,心情仍是灰钝的。在单位上显得不与人群,人也便幽灵一般了无生气。触目皆是墓地,全部生活仿佛就是徘徊在这样两座坟之间。街上可以走动的地方除了书肆就是酒馆,每月的饷银就全部献给了这两处。一些大雪飘风的夜晚,一个人读书倦乏了,便在腰间系一条绳索,拴一个瓷葫芦,端一只磁杯,去敲响邻近一个老妇人所开的酒店。老妇极好,总又单独生火为我炒一碟菜,灌上一壶酒水,再倚门目送我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归去。归来便把盛菜的磁杯煨在屋里的火盆上,任细微的木炭火把它烧得热气腾腾,独个儿把自己灌醉。醉后或痛哭或诵诗,扰得环邻不安。但大家见惯不怪,次日只含笑问声又醉了便不多言。

渐渐地,屋里的书多了起来。那时书很便宜,每月似可买几十本,买来便堆在床上及时读罢,再捧上书架,隐约肚里的学问也添了些许。城里的老师每有不解的语文,便来我这里找书或询问,往往能让他们释疑而去,因之竟有了一点虚名。有了新的寒舍,便想额上新的名号。几番推敲,决定因地取材,命此书斋为“邻坟庵”。还写了一律给诗友阿三,中有一联为“以坟名室聊埋骨,撮土筑巢为友鸥。”诗依旧消沉,阿三却能深会此中意蕴,竟颇为赏此一联。自称“邻坟庵主”的我,那时除开写一些所谓朦胧诗之外,还喜欢像一个传统文人那样,保持一点琴棋书画诗词金石方面的雅好。字临泰山石刻金刚经,印摹渐派诸师。小城也许浩劫之后斯文凋敝哲人其萎,遂使我这个竖子浪得浮名。久之,城中人有红白喜事,便辗转托人来向我索写联语,竟有些联语被传抄而谬种流传开去。

现在看来,邻坟庵时期的我,也许是最自在而发愤的一段岁月。其时,以大学校友为基本班底的一拨朋人,相议设立了一个诗社,取为“剥枣”。因建于八月,用《诗经》“八月剥枣”之典。社中同人皆性情中人,极重义气又都不乏文气,大学相继毕业后分散在各个乡村中学执教,显得穷愁潦倒,偏又愤世嫉俗。只有我在城里有这么一套单身公寓,大伙儿周末纷纷从各个乡村赶来雅集。多半是饮酒狂歌,微醉时便讨论读书方面的各种见识。这样一来,邻坟庵反而真地成了鬼市,仿佛时常聚会着一帮牛鬼蛇神在那儿高谈阔论,不免让周边社会为之侧目。剥枣社一直坚持了数年之久,当年的一批同仁现在人各天涯,沉浮不一,但提起邻坟庵,大伙仍不免怀念,那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快乐时代。尤其对我而言,那种稳定的读书生活,发狂的写作,都是不复再有的了。

在那以后,为了所谓前途,我走出了那个深山小城,结束了我那颇近中古风格的书斋生活。现在想来,竟有些不明所以的哀伤。事实上,那种市隐式的名士生活,率性恣意,平淡从容,高朋往返之间所曾拥有的愉悦和轻松,都是我最适应和向往的生存方式。然而,现在没有了,一切都似乎封存在一座坟墓里了。

三、也是家

时隔数年,一番乱离之后,客寓海南的记忆业已支离破碎,也许是人往往习惯于淡化那些伤心的故事,就像此际的我,南望天涯,空见暮霭沉沉,曾经块垒于胸的那些凹凸往事,只剩得一天星斗还依然如昨了。

没有什么可以不被光阴抹平。在思路的废墟上,对那一年海客的回顾,似乎仅存一间斗室还贮藏着零星眷恋。

1988年夏天,我作为海南建省后第一批引进的所谓人才,分到了该省会的公安局。这一安置的幽默效果,令我所有的故友都不免抚掌一笑。而我,别无选择,因为仅此一处可望得到一间单身宿舍。这在当时,算是最奢侈的愿望了。

而实际上,那只是一户人家的附属房,包含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一个餐厅一个阳台,就是没有一间正房。多么荣耀啊,在那四季如夏的南方岛城,拥有这样一间可以随时冲浴的卫生间,以及那时刻招唤海风的阳台,我足以在那些流离失所的求职大军面前矜然自得了。然而,令人发愁的是这套接近完美的居室竟没有一个区域可以置放一张单人床,哪怕是折叠式的。最后,只能在那不足四平方的餐室铺上一层地板胶隔潮,然后席地而卧。

就这样,面对高的天阔的海,我又有了这么个栖身的巢。

房虽褊狭,却得天独厚;出门数十步便是南渡江的入海口。每到黄昏,往江边漫步而去,便可望见沧海落日的悲壮画面。而渔归的樯帆如林,泊满了江湾,仿佛打开了无数巨大的折扇。隔江即海甸岛,林木葱郁中掩映着一些旧式房屋,俨然还是渔村模样,并无特区洋场之状。海面上刮来徐徐轻风,吹面欲潮;而沿岸的椰树依旧静如处子,只那凤凰花热烈地摇曳着满枝烂红。

夜凉时分,独自回到小室,冷水浴罢,即可裸裎打坐于地,或依一隅,乱翻几叶闲书。想到魏晋名士“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也不过如此,便不禁哑然失笑。

南迁本为下海赶潮,原不曾想到在那天涯海角做一安分守己的读书人,故而未尝携书前往。到了其处,却发现凡能形成生意的事皆有捷足先登者,身着警服,反觉倍加寒碜。百无聊赖,仍只是躲进小楼,寒泉配食,自命书生了。遂一任旧习,关饷即往书肆,渐渐地又依墙砌起书城来。

之后,内地的友人去得多了,小小斗室竟成了江湖游子的兴隆客栈。相识或不相识的多有慕名或转介而来借一枝栖者,念及同是天涯沦落之客,皆一并接纳,隐然有当年及时雨宋家庄之风。惜乎阮囊羞涩,无法做到樽中酒不空,然而水泡即食面,却不致有断顿之虞。大家乐得有此危巢,免了流寓街头,便戏称为“也是家”。想到人生逆旅,得心安处即是家之理,便借了这句戏言移作斋名。

“也是家”中四壁萧然,别无长物,却偏多蟑螂壁虎。由于只能席地而卧,往往这些尤物便惊扰了许多客梦。不得已,大开杀戒,几至尸横遍野,渐渐算是肃清了“君侧”,可以高枕无忧地读书了。

很难想像,在那样一个大兴开发的喧嚣岛城中,人们无往不为商,开口即谈钱,是怎样容忍了我在那些台风海雨的呼啸之夜,去静心地读《夜航船》之类闲书的。当现在再重新翻阅其时在当地报纸上所开的“海客野语”专栏上那些闲文,自觉曾是怎样的不合适宜呀。然而在当时,确确乎是在那邻海小楼上,几卷书一壶酒,压住了心头多少浮躁,也淡化了多少浪迹天涯的朋友的客愁。

那个著名的龙年的清明节,我曾只身独往岛中儋县的一个僻乡中,去凭吊东坡书院的遗迹。想到千年前那个流放的诗人,亦曾艰难地在此穷荒之地筑起一座书巢,交游野老,取火传薪,其乐也并不减于那些游宦神京的日子,便有了异代知己之感。书生命蹇,蓬转萍飘,原是自古而然的。但我知道,在那仆仆风尘中,在那一担行囊里,只要(也肯定)还携着几卷诗书,那么,无论怎样遥远而寂寞的驿程,也终不致于太过难堪了。然而,换个角度而论,一代一代行脚万里的文化人,最终却走不出他的书斋,也实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未几便是惨案之后的辞职,我又不得不悄悄揖别“也是家”了。在那个夏日黄昏,我站在渐行渐远的海轮甲板上,回望南渡江口椰影丛中仍闪烁着灯光的小窗时,不禁怆然泣下。“也是家”终于也毁于一场时代的风暴了,而哪里又是我的家园呢?在那夜色浸黑的海面上,我隐约感到正立足于一片动荡龟裂且在塌陷的土地上,新的流放仿佛已经开始。

胡绩伟等质疑刘晓波案定罪依据合法性

一些中共资深党员联名发表公开信,向中共领导人建议重新审查刘晓波案定罪依据的合法性问题。该公开信指出,《零八宪章》提出的联邦共和国的说法是中共建政前很早就提倡的深得人心口号,法官以此作为给刘晓波定罪的主要依据令人废解。

*老同志重翻党史*

这封刊登在独立中文笔会网站上的公开信是由几名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联名发表的。其中一位联署人是94岁的前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前新华社副社长李普也是联署人之一。

他们在公开信中表示,看到北京市法院关于刘晓波的判决,感到困惑不解。公开信说,我们这些老同志都记得,“联邦共和国”的口号是早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就提出来、“七大”党章党纲又重申的正确口号。公开信认为,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建立政权正是依靠这个正确口号和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方针政策,才赢得各族人民的支持。

*建议重审定罪依据合法性*

这些敢于公开发表不同意见的中共老党员建议重新审查北京市法院关于刘晓波案定罪依据的合法性问题。他们在公开信中表示担忧,如果法官违反宪法,不懂党史,是非不分,知法犯法,制造冤假错案,则严重损害国家形象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并且很难证明中国是法制国家、和谐社会。

著名异议人士刘晓波是主张中国实行政治改革,推动民主宪政的《零八宪章》起草人之一。这位54岁的作家和时事评论人士在去年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当天被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判处11年监禁,罪名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

*沙叶新:是国家颠覆刘晓波*

旅居美国的中国异议作家苏晓康在一份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刘晓波在法庭得以表述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我是中国最后一个因言获罪的人”。苏晓康的文章说,经历过镇反、肃反、反右、大饥荒、文革和六四镇压的中华民族如今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胆,这一点正是刘晓波存在的历史意义。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导,中国戏剧文学会名誉会长沙叶新日前在香港表示,刘晓波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刑11年不是判刑太重的问题,这根本就是冤案。这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认为,“刘晓波没有颠覆国家,是国家颠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