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应对危机举措,不仅不会缓解危机痛 苦,解决根源问题,而且会严重损害20年来改革开放的制度性进步成果。
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后果正在困扰着所有的世界主要国家。中美两个国家被视为这场全球性危机中的主要救星。本文通过讨论两国的危机根源、性质和应对危机的方式间的差异,透视中国政治问题。
尽管目前经济危机是各国的重要议题,而且多数人都知道,这场危机是全球化中形成的,并且各国经济形势会相互影响。但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人的行为和市场化经验不同,危机其实并不一样,不仅导致危机的根源和表现危机的问题不一样,而且各国应对危机的方式、标准和选择不一样。各国其实面对的是不同的危机。讨论这些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制度优劣,并据以判断危机后的前景。
一种观点认为,在目前的危机中,中国的问题最小,也可能最先走出危机困境;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将不仅是第三世界的榜样,而且会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启示。 本文试图证明,中国的经济危机更为深重,只是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府的运作掩盖了问题;中国政府目前应对危机的方式不是解决、而是加重危机;西方国家误读了中国经验,而中国的模式不可能被西方或其它国家复制和模仿。
就危机表现出的问题看,各国危机有许多共性。经济总量滑坡,大量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和扩张的需求不足。但是,中美两国危机也有表现出一些不同问题。
在美国,危机表现出的问题是,大量金融机构陷于困境,金融系统出现巨大亏损,一些主要金融机构面临倒闭危险。信贷供给严重短缺。由于美国是信贷消费社会,金融信贷的短缺,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和人们的生活。美国的危机中,穷人和富人都遭受严重打击。
在中国,金融机构的烂帐和亏损也许更严重,问题出现的时间也更早,但金融系统运行稳定,没有倒闭危险。中国虽然信贷供给充足,但没有安全而有收益的投资领域,而购置美国国债是最安全的保值方式,甚至在美国严重危机时也是这样。危机前就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虽然由于国际市场萎缩,国内需求又不足,才有企业大规模倒闭,失业增加,但都与金融危机无关。此外,中国危机中,富人损失较少,穷人损失很大。
危机中的问题不一样,反映了导致危机的根源和机制不一样。
美国的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零储蓄在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破灭时导致金融危机。而深层原因是,金融企业的牟利动机缺乏责任道德的约束;政府对新生的金融衍生产品没有经验,缺乏监测、管理和控制。造成这种机制的原因,不是企业与政府有任何勾结,而是受制于宪政体制、经济制度和政府伦理观念,政府不能对市场、私人活动、财富和民间社会进行态度的干预,不仅制度不提供机制,舆论也普遍持反对态度。仅仅在危机到来时,人们才寄希望于政府,并夸大地以为政府没有履行他们在经济正常时不许政府履行的职责。
中国危机的根源则复杂得多。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不公正和腐败。所谓不公正,是贫富之间的财富和机会差距过大。多数人收入低下、劳动保护恶劣、环境恶化和福利保险缺乏造成的购买力和内需有限,这些是持续失业和内需不足的基本原因;而内需不足,在国际市场萎缩时,则造成企业大批倒闭。腐败,导致金融亏损,股市和房市不振。
中美两国究竟谁是谁的危机的原因,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现在,两国都相互指责对方该对自己的危机负责。美方认为,中国政府不扩张内需导致的非常高的储蓄,为美国提供过度信贷供应,导致美国政府对信贷市场的管理和调节失灵以及造成泡沫化繁荣。中方则认为,美国经济泡沫化、零储蓄和过渡依赖信贷导致的全球化市场萎缩,引发中国经济困境。
对于这种相互指责,我的看法是,中国的主要问题都是这次危机前就严重存在了,如果不因为内需不足,仅仅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市场萎缩,是不会导致危机的。美国的问题,虽然与中国信贷供给有关,但也是自己的运用和管理不当有关。
不过,中国对美国经济造成的根本问题,恐怕不是信贷供给,而是不尊重人权导致的廉价产品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压力。面对不公正的竞争,美国只有三个选择,一是在中国奴工产品的竞争下丧失市场,大量产业外移到中国;二是降低本国劳工保护和福利,解散工会;三是重建贸易保护。
因此,尽管两国政府都被说成该对危机负责,但性质不一样。
美国政府除缺乏管理经验外,根本原因是制度安排和公众舆论不仅没有赋予政府监控经济的权力,而且限制政府的管理责任。因此,美国政府的责任是消极不作为的责任,问题主要原因是民间资产运作不当和储蓄倾向不够的问题。
中国政府的责任则是积极作为的责任。无庸置疑,腐败是政府自身的问题。而社会保障不完善、贫富差距、失业率居高不下、内需不足、企业大批倒闭等,也都是政府政策和行为失当造成的。最重要的是,当中国的专家进行这方面讨论、调查时,不仅不被重视,而且还被压制打击。民间社会各种试图纠正不公正和腐败的努力,甚至被当作颠覆政府的行为,受到禁止和迫害。
问题和根源不一样,身处相互关联的危机中的中美两国的出路,也不会一样。
美国除了应该加大资金注入,引导经济走出困境外,还应该总结教训,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和监控,避免再犯过去的错误,同时采取措施,鼓励民间减少过渡消费、依赖信贷,增加储蓄。为做大这一点,美国也许应该在制度和舆论上,适当增加政府权限。但美国不需要对国家基本体制作大的改革;美国现有制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手段解决问题。
中国应该治理腐败和解决不公正的问题。这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因为中国的腐败和不公正,都是来自于权钱交易形成权贵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于执政党片面改革开放的国策造成的。改革政治体制,限制政府权力,在国家权力间建立制衡,开放不同力量的竞争形成监督和更换机制,允许独立媒体和公共舆论揭露问题并形成舆论监督,司法独立有效惩治腐败,促进民间社会形成组织化的利益群体施加压力等。这些制度化变革措施,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经验中行之有效的方式。
上述理论分析,并不保证产生适当政府对策。中美两国在应对危机时的选择行为,有很大差异。
由于有独立的专业领域、学术自由和发达开放的多样化竞争,美国对于发生的问题,早就有成熟的分析和预测。危机发生后,那些在经济繁荣时被忽略的声音和看法迅速引起重视。因此,美国主要是在各种被预先成熟开发的观点和政策方案中选择。而选择的过程是全民各界充分协商、讨论、争辩和磨合,形成共识性较强的应对方案。主要争论的焦点不仅是救市方案要准确有效,而且要公正和不影响长期健康发展的条件。公正性的考量主要是,如何分担经济责任和损失,政府救市的资金和方式应该让谁享受利益。长期健康发展条件是指对政府的经济职权的限制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效。
而中国,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政策讨论没有独立力量,设计公权力的学术不自由,虽然公共空间中有些讨论,但中国其实对于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没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于是政府在没有任何公开研讨、论证和争辩推敲的情况下,骤然出台4万亿救市措施,欲通过积极的政府行动,扩展内需,解救危机情势。
根据上述分析,中美两国的不同选择,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
美国的选择是适当的。一开始就及时提出问题,宪政制度和危机爆发时的政治选举,都为解决危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压力和机会。因此,在美国经济危机的问题、根源和人民遭受的痛苦被充分揭示和重视,解决危机的各种意见、利益和方案经由充分考虑和讨论,最后选择的政策方案更可能相对有效、公正,不损害长期发展。
而中国的方案则很可疑。由于方案不透明和没有讨论,不仅有效性成问题,而且目前的后果很不公正。权势者的损失较少,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承担巨大的痛苦。特别是农民工几乎陷于生存危机之中。依靠政府解决问题,不仅加深腐败,而且官进民退的格局会损害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真正动力,妨碍民间的创造性努力。
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之所以更值得乐观,并且显得更容易度过危机,主要是政府封锁信息,压制讨论,垄断资源,并迅速做出反应。但这样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进一步牺牲公平和长远发展,来度过衰退。这样的复苏是更不公正的,且损害市场和民间经济。
也有人认为,美国会在危机中移植中国模式。这在政治上基本不可能,因为美国无法压制公共讨论,也无法限制国会,让大众承担所有损失。
在对危机的分析讨论中,政府的问题和责任,在各国都是主要的话题;而应对危机的措施,政府承担着主要角色。经济过程中的政治分析,在理解和应对危机中,至关重要。本文证明,中国的政府对于中国的危机承担更大责任;中国的问题是由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导致的人权恶化造成的;目前应对危机举措,不仅不会缓解危机痛 苦,解决根源问题,而且会严重损害20年来改革开放的制度性进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