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Demonic Memes
At Roswell Festival, Doubt Is an Alien Concept
At Roswell Festival, Doubt Is an Alien Concept
By William Booth
Washington Post Staff Writer
Sunday, July 8, 2007; A01
ROSWELL, N.M., July 7 — Attention, all aliens. Come on down. Because, seriously, this is your crowd. About 50,000 of your closest admirers are expected this weekend for the Roswell UFO Festival,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nearby crash landing of a flying saucer — and, naturally, the ensuing government coverup.
A weather balloon? Please. We are not fools.
At least that’s the thinking here. Not up on the latest ufology? The debate today is all about “disclosure,” meaning not if, but when. When is the government finally going to open its top-secret files to reveal its voluminous data on the sightings, abductions and close encounters dating back to at least July 5, 1947. “The anomalies.” Here in the desert Southwest. And probably Mars.
“The secret world will fall. We want the truth embargo to end,” said Stephen Bassett, the founder of X-PPAC, the first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established to target the politics of UFO/ET phenomena. Bassett spoke at the festival’s conference, which, along with the Alien Chase fun run, costume parades and carnival rides (Orbiter, Splash Down), have filled every motel room in Roswell, once the home of the world’s only atomic warfare unit and the Enola Gay B-29 bomber.
On Friday night, Bassett told listeners of George Noory’s “Coast to Coast AM” radio show, which beamed live from the convention center to 500 stations, that: “I believe the Democrats are planning disclosures in the first months of the next administration.”
The Democrats? Naturally.
Several ufologists agreed that “the best ET ticket” would be Democratic Sen. Hillary Rodham Clinton of New York (or maybe Al Gore?) and New Mexico Gov. Bill Richardson (D), who have probably already have been briefed on the truth. “But they don’t want to say so now,” Bassett said. Interestingly, Richardson is quoted at the UFO Museum and Research Center (“The Truth is Here!”) as stating: “I don’t think the U.S. government has fully disclosed everything they know.”
Indeed. If only citizens could get access to the data. Because the people here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hadow guests, crop circles, shape shifters, crash retrievals, men in black,cattle mutilations, probes and, of course, the antimatter perpetual energy machines that have been kept under wraps in those deep-black special limited access programs run by an international cabal of military-industrial-intelligence-media interests.
Why won’t they tell all?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said Richard M. Dolan, author of “UFOs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and another of the two dozen speakers this weekend. Dolan is not certain that it is an antimatter machine. Could be anti-gravity. But they’re working on something, perhaps by “reverse engineering” based upon debris — mechanical or biological — vacuumed up at the crash sites.
“The topic is now being taken very seriously,” Noory said. He said if the CIA could release 693 pages of the “family jewels,” the worst deeds by the nation’s spies, then the UFO research community asks why not the files (probably kept underground) about the extraterrestrials. “We’ve been visited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ime,” Noory said. “Maybe we’ve been seeded. Maybe we’ve been changed. I don’t know. But somebody does.”
That somebody might be Roger Leir, author of “The Aliens and the Scalpel,” about his research on the abductees who have been implanted or probed. His latest case, which he shared with UFO enthusiasts at the festival, involves “a gentleman in his 60s” who awoke recently to see “a drop of blood on his knee.” CAT scans, X-rays and interviews, said Leir, revealed a 60 percent certainty that the man had been snatched by the ETs. The foreign object in his knee appeared to be a one-inch-long rod as thick as a pencil. More testing, naturally, is required. “We try to do this as scientifically as possible,” he said. His pet theory? Mass genetic manipulation. But it is only a theory — so far.
Other lectures at the festival include “Body Snatchers in the Desert,” “Were Early Contactees Ritual Magicians?” and “UFOs and the Occult: Reptilian Overlords, Abductions, Mind Control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Reptilian overlords aside, the aliens have been pretty good for little Roswell, population 45,000, which in recent years has embraced the 1947 flying saucer crash as a boomlet for tourism dollars. “We’re told the motels are absolutely packed,” said Roswell assistant city manager Bob Thomson. Is he a believer? “There’s a lot of excitement this year,” he said diplomatically.
Downtown, the street lamps of Roswell sport lights depicting almond-eyed ETs. The local liquor store’s sign offers “aliens, beer, wine.” Perhaps not in that order. At the Wool Bowl, thousands came out to hear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play. At the convention center, a company is offering tours of the crash site, which is on a ranch west of town. They’re selling alien cat scratches, glow-in-the-dark soap and Area 51 coffee mugs.
The crowds at the festival appear relatively sane. Many are from New Mexico, and they say they are here for the fun carnival atmosphere in tidy, laid-back Roswell. Some of the out-of-towners, the real enthusiasts, can be a little intense. They’re like trekkies at a “Star Trek” convention, except that they pepper their conversations with the phrase: “And that can be authenticated.”
Guy Malone is one of the official organizers of the weekend event. “There are a lot ofviews expressed here, and I share them all,” he said. “Angels, fairies, demons, succubuses, ETs and aliens. They might all be the same phenomena.”
Please, continue. “Hundreds of years ago,” Malone explained, sporting black alien-style sunglasses, “it was elves and fairies taking you to a cave and poking you with wands or having weird sex in the woods.” And today? “We call them aliens.”
Why does the public not know all this? “The single largest number one roadblock to disclosure is the mainstream media,” Dolan said. For example, he said, last year there was a UFO sighting in Chicago. Did you know that?
“A flying saucer-like object hovered low over O’Hare International Airport for several minutes before bolting through thick clouds with such intense energy that it left an eerie hole in overcast skies, said some United Airlines employees who observed the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the Chicago Tribune. Officials with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blamed “a weather phenomenon,” but really, what else could they say? The problem, said Dolan, is not that the major media avoid such stories completely, “but they don’t follow up.”
The U.S. government, of course, has issued its share of reports debunking UFOs. Here in Roswell, those reports are generally seen as desperate attempts to whitewash the truth.
Yet there is hope for the Roswell set. Apparently from the French, who have declassified some of their UFO files. The British and Brazilians have or will soon open their cases for scrutiny. But the treasure trove belongs to the U.S. government, and strangely, disclosure has not yet become an issue on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The question is why.
Apparition in the Woods
Apparition in the Woods
Rescuing Sibelius from silence.
朱虞夫判刑二年 朱卬一年徒刑缓刑一年零六个月
〔杭州讯〕7月10中午12点50分,我们从浙江维权人士邹巍处获悉,
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已经作出判决,以“妨害公务罪”判处朱虞夫先生
有期徒刑二年,判处朱虞夫儿子朱卬一年徒刑缓刑一年零六个月。
7月10日上午9点,浙江维权人士吕耿松致电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
“杭州今天开审朱虞夫父子,我和朋友们马上进法庭。”
上午11点40分,浙江维权人士胡俊雄先生致电六四天网:“审判朱虞
夫父子正在进行,我出庭作证完毕就出来了。目前,法庭上又30多人
旁听。”
据悉,自本月21日,朱虞夫父子被移送起诉至杭州市上城区法院以来
“朱虞夫朱卬父子被起诉”,海内外各方给予了广泛关注。
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将适时报道审判朱虞夫父子的最新进展。
记者无国界谴责郭起真狱中遭毒打
〔法国巴黎讯7月9日〕,位于法国巴黎的人权组织记者无国界发表声
明,谴责郭起真狱中遭毒打。
6月19日,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根据郭起真夫人赵长芹女士的投
诉,发布了郭起真在河北省第四监狱监狱遭到毒打的情况(请参阅
《郭起真监狱遭毒打全身是伤监狱称涉黑》〕。
7月9日,关注全球新闻自由状况的记者无国界组织发布声明《网络异
见人士郭起真在狱中被殴打行凶同牢囚犯竟是受狱警指使》,其主要
内容如下:
郭起真,一位网络异见人士,于2006年5月12日被逮捕,并以
“煽动颠覆罪国家权威”罪判处四年监禁,关押在石家庄监狱
(在河北省北部)。在狱中被同牢犯人殴打,这一切竟是由监狱
狱警指使操纵的。他的妻子说,在连续二个月被监狱当局拒绝探
监后,她在6月18日成功探视时发现她的丈夫全身布满伤痕。
郭在被捕时有一条腿受伤了,在狱中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他
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
英文报道见:China:Cyber-dissident Guo Qizhen beaten in
prison by inmates at behest of guards
南都社论:大限之后法办当前 制度激活仍靠公众
前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超低价买卖房屋、妻儿挂名领薪、情妇(夫)收钱官员办事等10种受贿方式,今后将纳入法律惩治范围。此前,这些隐蔽复杂的受贿活动,在腐败案件查处中往往遭遇异议,此次两高提出明确处理意见,有利于及时查处此类隐密高发的权力腐败。
最高法、最高检的联合意见,是近来高层反腐的连环举措之一。5月底,中纪委下发了《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党员提出了八项禁止性规定。其中罕见地提出,自规定发布后三十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舆论称之为三十天大限。此次两高实施的司法解释,即与中纪委的八项禁令相衔接,将中共党内的整风肃纪提升到了法律追惩的高度。
三十日大限如今已过。在大限之内,各地各部门曾要求党员自查,并填写《登记表》,白纸黑字记录在册,上交各级纪委机关。不过,大限令效果有限。除河南一省公布有979人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外,再无其他省份公布有党员官员主动坦白。场面离奇冷清且不合常理,个中深意却只能玩味。以大限形式整饬吏治,实质是借中央权威阻遏贪腐。原以为大限如剥笋,壳尽而笋出,不料所剥却是洋葱,层层褪尽而所剩无他。大限无果,损伤最大的其实是该政策的权威性。
作为反腐连环举措之一,此次两高的司法解释直指隐蔽高发的腐败活动。前有党内三十天大限号令威严,又有坦白从宽的利害诱导,辅之以今年来持续走高的反腐态势,舆论对于一场反腐风暴的到来已成期待。民众自然不愿接受三十天大限的惨淡景象,如能加以法律惩治,继续深化浩大的反腐大限之效,不仅显示了中央权威,于公众走低的信心也是一种挽救。因而,两高的司法解释,既可能是三十天大限之后的雨点,也可能是更大的反腐风暴之前的雷声。
但雷声和雨点,公众都不能只剩期待。因为只能期待,也只有期待,腐败之于公众,事实上已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复杂冷淡的公众反应便相伴相生。这也是三十天大限调门高亢,公众内心却依然苦闷的原因。此次司法解释,将官员超低价格买卖房屋、官员亲属裙带挂名领薪、情妇收钱官员办事等10种受贿称为新型受贿活动,但事实是,这些腐败形式存在多年,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污染已到相当程度,细微处的民愤忧心也此起彼伏,今日虽有法律立意追惩,但政治对公众义愤反应迟钝也须承认。
这使反腐的推力问题再又现身。凭公心论,反腐至今,这一浩大工程一直在由高层推动。诸多的反腐制度,也是置于从上往下的反腐思路中进行。这使迄今为止的反腐制度建设只是单方面的法规完善和方式创新,而真正激活制度有效运作的公众监督与政治参与,却一直未能有效改善。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员财产申报、官员家属出国备案、官员配偶和子女从业情况申报登记等制度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有效的没有几个。公众监督与反腐制度之间的体制隔膜始终未能打通,是反腐新政频出却收效不彰的原因所在。
此次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司法解释,于反腐法律的日趋完善,当为一喜;于低效难张的法律处境,又生一忧。法律不是摆设,腐败却是现实。如何将法律嵌入现实,这不只是两高司法解释的前景问题,而是当前制度反腐的全部问题。如果不谈公民的政治参与,不谈反腐制度的公众激活,不谈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想反腐创新不致遭遇公众失语,真是难上加难。
浦志强:死得其所和不得不死——我看郑筱萸之死
从5月16日开庭,到29日一审判死,再到6月22日判决生效,最终经最高法院核准,并且飞快地被交付执行,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今天终于灰飞烟灭了。各界表现出普遍的欢迎,民间自然处处叫好,学界也适时频频颂圣。有人以为,郑筱萸之死既能彰显中央政府的反腐决心,又能给潜在的贪官们以当头棒喝,似乎对郑筱萸的”痛下杀手”,既可收拾人心,又能重振纲纪。看到药监局一干昔日同僚,只知谴责郑氏让系统蒙羞,丝毫不念郑某人首创药监系统的功业,更不提老上司悲剧结局的背后,还有本人之外的因素。不由得慨叹世风日下,如今早已不比汉末,就算以董卓之恶,身后尚有蔡邕伏尸饮泣以念知遇之恩。习惯于期待贪官倒霉的人们,不会意识到公权杀人,从来不会简单到只是一幕喜剧。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郑筱萸并非第一个死于国事的高官,但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仓官——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半个月走完一段”程序”,有幸享受如此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除了雇凶杀妻后的河南省原副省长吕德斌外,似乎还只有郑筱萸一位。有道是”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看来死刑复核权收归了最高法院,既没能让邱兴华好歹捱过一个新年,也没能在郑筱萸大限到来之前瞬间显灵,”针下留人”的奇迹,到底并未发生。
郑案的轨迹似乎一切尽在掌握,”筱萸(小雨) 来得正是时候”.郑筱萸事件的一切正当程序,终究难逃具文之讥,否则便难以理解,郑氏何以会在二审庭审前,悍然公布所有行贿者的名单。正当程序背后的那只推手,便是当局彰显反腐决心的急迫心态,是杀贪官以平民愤的惺惺作态,是杀鸡给猴儿看的一厢情愿。由此说来,虽说郑某人死得不服气,但只要想想权当是为齐二药、奥美定、欣弗的万千受害者伏法谢罪了,也该感激司法机关明镜高悬!想想寂寞已久的胡长清成克杰和王怀忠,一旦听到郑大人的死讯,说不定真会唱起”筱萸来得正是时候”.
只是这样下去,我担心那边儿很快就能凑齐一届新的内阁,甚至能把五套人马全搬过去。这是因为,三千名省部级官员宦海沉浮已久,个个屁股上难得干净,头上的乌纱又全连着吃饭的家伙,说不准下一个就会轮到谁。我敢说,假如郑筱萸该死,恐怕在位者几乎无不该杀。
公正首先应当体现为程序公正,其次还要表现为结果公道。”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量刑必须顾及到平衡,否则便会有损公正。郑筱萸死得不服气,不是因为他罪不至死,而在于他被当成了彰显决心的牺牲品,把玩忽职守罪的恶劣影响迁怒到受贿罪上。这是因为,无论情节多么恶劣后果如何严重,玩忽职守都最不值死死,而受贿罪又无非做官收钱而已。既然谁都在收早已没人不收,何况”收钱也是为了送”,既然”千里为官只为财”,何况党员是人官员不是神,既然”三年清知府才十万雪花银”的”费率”早已过时收的还不够送的,既然说好了要在法律面前让人人平等,那么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就该”择优录取”,从高到低一切凭”数儿”说话!想想毕玉玺修条五环路能多收十倍的茶水钱(6000万)还活着呢,想想”数儿大”了不少的马德韩桂芝还在颐养天年,再想到”组织上”单拿自己的人头来”彰显反腐决心”,搁在谁身上恐怕都很难想得通,更不要说慷慨赴死以大局为重了——这毕竟是玩儿命的事!
显而易见,郑筱萸既非真的死于受贿,更非真的死于玩忽职守,他是死于倒霉的特定职位。说他倒霉,在于他不该在国家药监局局长的交椅上纳贿,不该在关系到医药公共安全的岗位上玩忽职守。但这个道理似乎也讲不通,因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荣誉高于一切,五星红旗比谁的命都重要,韩桂芝马德联手摧毁了黑龙江省的党组织,福建刑警大白天杀良冒功,阜阳三任中级法院院长把全国法院的脸面都丢尽了,山西黑砖窑的小窑主和小保护伞让和谐社会只能钻到地缝儿里去构建,哪个贪官的犯罪情节不比郑筱萸更恶劣!所以说,这么分析还是难以服众。
假如换个角度,兴许能多出一份对郑筱萸的理解。处在郑筱萸主政的阶段,我敢说,就算换作邵明立当局长,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盘点一下郑筱萸的寻租劣迹,他也不过就是靠山吃山吃山卖什么吆喝什么,并没有太多的出格之举,更没有丝毫的制度创新。谁都知道眼下这腐败,假如你不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又能如何呢?再说如今这行贿的人聪明绝顶,你卖别的俄别的又不归你管,你就算想卖有人会买账吗?于是,在中央一级,组织部卖顶戴,商务部卖配额,法院卖判决书,一到地方就变成了书记卖官市长卖工程,连那个没爹没娘的可怜孩子”牙防组”,还卖认证标志一卖十几年呢!这回算郑筱萸倒霉,因为法院把判决书卖给了中央政府,而且是强迫交易法院不敢不卖!所以,郑筱萸只有死路一条。
郑筱萸遵守了”江胡规矩”,他十几年如一日,只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分守己精耕细作,除了GMP认证标志和新药的批号,别的东西几乎从未染指——举例来说,还没听说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施工者和材料商向郑筱萸行贿!换句话说,倘若郑筱萸开着药监局的买卖,却吆喝着兜售医院的开业牌照,完全不顾及卫生部部长张文康高强等同志的内心感受,恐怕那才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那才叫玩忽职守和严重不负责任呢。
郑筱萸死了,还真不好说他是一位优秀党员,也不便说他久经考验,但可以说他不比别的同志更坏,他一定不是那个最坏的同志!作为死在曹操刀下的一位小仓官儿,郑筱萸死得其所”死得伟大”——只要他的死能让曹操感觉划得来,就足够了。他的难逃一死,缘于他不得不死。
所以,”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事已至此也只好认了。可以肯定的是,”杀了郑筱萸,自有后来人”,祝福郑局长早日转世投胎,两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2007年7月10日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令日本评论界集体失语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风行已有18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因之家喻户晓,中文本译者林少华也早为中国的“村上春树迷”熟悉。
6月29日,林少华专程来穗参加《挪威的森林》读者见面会,我们的采访是在饭桌上完成的,杯盘狼藉丝毫没有影响这一场围绕小资情调和高雅文学的谈话的进行。林少华始终面带微笑,是那种谦和有礼的笑容;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说到激动处,还辅以身体语言,瞪大的眼睛里竟是一汪清澈。
已经翻译村上春树32部作品的林少华,正在致力于扭转中国读者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粉红色“小资情调”的传统阅读视角,“深度阅读”是他的新主张。一本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评论集也已创作近半,不日将付梓。林少华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读者了解到村上春树作为斗士的、刚性的一面。
强调担当的村上
南都周刊:您这次来广州是要作两个演讲。其中一个是关于村上春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林少华:如何超越“小资”这个层面,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做一种深度阅读,认识村上春树的另外一面。
南都周刊:那是否意味着“小资”是对村上春树作品的误读?
林少华:也不是误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到中国已经18年了,但读者还停留在原有的“小资”印象,应该不够了。中国读者最看重的是《挪威的森林》,欧美不是这样的,美国流行的是《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村上春树作品除了小资“软”的一面之外,后期作品注重的是作为斗士的硬的、刚性的一面。这一点国内的读者关注得似乎有些不够。
南都周刊:这种刚性具体是一种什么概念?体现在哪里?
林少华:村上春树曾说过“我只写我自己的感受”,前十年的作品主要关注城市人的感受,刻意经营个人心灵的后花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小资”情调;后十年以《奇鸟形状录》为分界点开始转向,强调一种“担当”或责任意识,致力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追究、揭露,发掘日本文化里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奇鸟形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都属这类作品,但村上春树这一面并没有被我们的读者认识得很充分,相关评论也很少。
村上春树曾用英语说过一句话:violence,the key to Japan(暴力是打开日本的钥匙),敢于这样说的,在当代作家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大江健三郎也没有这么明确地表达,这需要勇气和良知。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中国人往往是正面的角色,你认为村上春树对中国人到底出于怎样的判断?
林少华:我在2003年见到村上春树时,问及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中国人的好感的原因。他解释说,父亲在京都大学读书时曾作为文职人员应征入伍参战,战败回国后经常跟他说起中国;后来在神户上中学时,华人华侨比较多,朋友里面也有中国人。村上春树觉得自己身上很早就有中国因素。
我觉得这也许是村上春树的一种忏悔意识的表现,也可能是促使他正视日本民族充满暴力和邪恶的这段历史的原因之一。以前对社会问题他是“不介入的”,从1994年《奇鸟形状录》开始转为“介入”。由放弃责任到拥抱责任,由关注个人心灵到关注整个社会。他认为现代的日本病了,他要努力发掘日本是怎么病的,病根又在哪里。
南都周刊:那你认为这种转折是否说明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厚重了?以往中国读者把村上春树定义为小资作家,也许跟他前期作品比较“轻”的特点有关,后期这些小说又还未被中国读者充分消化。
林少华:确实是这样的,这也与销量有关系。前期作品通俗易读,仅《挪威的森林》就发行了150万册。后期作品中《奇鸟形状录》译成中文都有五十万字,而且思考的是暴力的起源与传承这样严肃的问题,这对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很难读,目前发行一共也就5万册左右,影响之小可想而知。
南都周刊:但是从文学价值来讲,《挪威的森林》应该不如后期的作品吧。
林少华:我最佩服的当然是后期的作品,村上春树本人也并不看重《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另类,是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写的长篇,有很多个人成分在里面,而其它作品大多写得扑朔迷离虚实难辨。
低调的村上
南都周刊:你与村上春树在2003年见过,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林少华:村上春树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我只与他见过一次面。他不是那种随便与人见面喝酒的人,我们见面时是在他的事务所办公室,一人一杯茶,坐下来聊天。事务所是个三房一厅,租来的,两个女秘书,分别负责国外版权和国内版权。
感觉他与《挪威的森林》里的主人公很相似,有点儿沉默寡言。你不问,他不会主动说话;你问了,他则侃侃而谈,条理分明,声音很平静,说话时眼睛也不看人,看着桌子,好像是在看着他思维的轨迹。说话习惯、用词都和主人公口中的基本一样。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的低调好像在日本也是出了名的,他跟日本的作家联系多吗?
林少华:他没有参加任何作家同行的团体,也不出席任何座谈会、讲演、电视采访等,只接受纸质媒体的采访,而且还仅限于文学刊物。原因是他不愿个人生活受干扰。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日本国内获奖多吗?
林少华:很少,但是他在日本属于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日本文学分类只有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两种,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归到纯文学一类,像渡边纯一的《失乐园》则属于大众文学。在日本,大众文学是不能进入文学史和大学课堂的,写论文一般也不以大众文学为主题,这方面的界限很严格,不像我们国内的文学门槛已经低到一定程度了。
南都周刊:那日本纯文学界对村上春树也很承认吗?
林少华:一开始不太承认。村上春树曾说《挪威的森林》卖到20万册时,大家对他还算友好;到七八百万册时,大家就不怎么友好了。那时候在日本待得不太舒服,所以就去了美国,并在那边写了《奇鸟形状录》等几部作品。日本的文学圈子,也就像亚洲其它国家的文学圈那样,有许多说不出来的东西,你书卖多了,就有人感到不舒服。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最近几年在做什么?
林少华:这几年他做文学翻译比较多,如《麦田里的守望者》、《long goodbye》等。去年9月份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他曾透露,现在日本的民族主义上升让他很忧虑,并点名批判右翼石原慎太郎仇视中国,他说在下一部作品将涉及这一题材。后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也说自己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很尊重的,好比鸡蛋撞在高墙上,如果要选择,他会站在鸡蛋这边。
南都周刊:这种态度应该是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林少华:对。我们中国作家往往是站在高墙一边,推波助澜,落井下石。当然啦,有的时候也不允许你站在鸡蛋这边,你要站在破碎的鸡蛋一边,你也同样会破碎。
中日关系亟待超越
南都周刊:中日之间的关系现在很敏感,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高涨。你在日本也待过几年时间,中日之间是否存在许多误解?
林少华:是的,偏差很大。比如说,咱们认为追究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日本干了坏事,中国人没让日本赔偿,还把战后孤儿抚养成人,而日本不但不知恩图报,连承认都不肯。日本人则不这样想,他们觉得道歉都那么多次了,已经不需要再道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超越,对此大家都很困惑。
南都周刊:这种误解,是否与文化界的相互沟通的力度不够有关系?比如说,建国前国内很多大家都是从日本留学归来,如周氏兄弟,郁达夫,郭沫若等;当时日本也有许多作家,如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到中国游历过。现在这方面的交流是不是反而不如民国时候?
林少华:这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日本的学校教育没有把真正的历史告诉学生,我曾问一个日本的高中历史老师有没有教过日军侵华战争这一段。他说没教过,而且事情非常巧合,每次刚好讲到中日战争这段,学期就在这个时候结束了,几乎每所学校都这样,即使讲,课时也非常少,这应该是日本有关部门刻意安排的。日本的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基本没有涉及到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所以,许多日本年轻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抗议他们参拜靖国神社觉得莫名其妙。
南都周刊:日本文化里是不是缺少一个真正的自我反省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村上春树的小说涉及日本民族的暴力,会不会显得更可贵?
林少华:是啊,作品中也谈到侵华战争,例如在《奇鸟形状录》借一个士兵之口提到 南京大屠杀,“将人推到井里去,再往井里扔手榴弹,有些事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些虽不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日本作家也没有写到。
南都周刊:那村上春树在作品里写到这些,日本的读者和文学界有什么反响?
林少华:日本文学评论界对这个敏感的问题,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本来是日本知识界、批评界反省历史的一个契机,但日本评论界基本回避了这个,出现了集体失语状况。日本读者也似乎没有关注到这点。
南都周刊:你对中国现在这种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有什么看法?
林少华:我在博客里只要提到日本,就经常挨骂。我觉得,愤青有一种偏激的情绪,我们作为知识界,应该看得更全面些。人家好就好,糟就糟。我们有责任把一个比较完整的日本呈现出来。某些偏激情绪的产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知识界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把完整客观的日本介绍过来。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存在失语的问题。我们的知识分子,我总觉得不幸,以前是意识形态高压下不允许发出自己声音,而现在则是经济大潮中受商品经济诱惑,没有节操,没有坚持。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冷静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但是众声喧哗,影响越来越小。
南都周刊:能否推荐一些比较客观地介绍日本情况的国内学者的著作给读者?
林少华:总的来说,以全面客观地介绍日本为动机的书籍和研究不多。学者孙歌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比较独特,但大家对她的指责比较多,因为她有些倾向于日本。我们国内的大环境也不太容易使学者发出声音。我在博客里只要挂上关于日本的文章,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点击率非常高。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在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骂的人在减少,我觉得这就是进步。
南都周刊:像村上这样有良知的日本人在日本是否有一批人?还是说很孤立?
林少华:如果就人数来说不少,对中国有偏见的右翼力量,人数不多,但能量大;雨点不多,但声音大。因为他们控制着舆论工具,与大财团、大公司联系密切,能得到很多赞助,广泛宣传。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怎样一个存在?
林少华:我陪伴村上在中国走了18年。要说谁受谁多大影响,都不太现实。两个大男人,我碰见他的时候,都已经四十岁了,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定型了。要说影响,我觉得主要是文笔上的,我以前写东西缺少 幽默感。我觉得村上春树是一个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无论是行文风格,还是思想架构,都不是水平线上的日本人。日本人没有一个普世的价值观,他们觉得对自己所属的小团体有利,就是善;否则就是恶。村上春树则不同,他追求普世性的人性价值,如公平、正直。
沙叶新:愤怒出哀诗
6月15日,在地铁二号线的车厢里,读有关山西黑窑的报道,看了个开头,便不敢再往下看,不是怕误站,而是怕哭,让周围的乘客怪异……
下午到家,看完了报道,想不哭,止不住,泪水如注。
为了这出人间惨剧而流泪的何止我一人,何止百人、千人、万人?是千百万人!这一阵子中国人哭得最多,报纸电台的读者听众哭,电视机前的观众哭,互联网上的网民哭,前去采访的记者哭,寻找奴工的亲属哭,寻找童奴的家长哭,身居海外人的华人哭,我想极富恻隐之心的温总理在听取山西黑窑汇报会上也会两眼润湿……只要人性未泯的人,都在哭。
但我们只会哭吗?我们只能奉献四溅的泪水吗?
受害者奴工需要我们的泪水吗?受害者的亲属需要我们的泪水吗?
他们并不缺少泪水,他们流的泪水比我们更多、更酸、更苦,更痛楚,即便他们的泪水哭干,再无一滴,他们所需要的也已不再是我们满把的同情之泪;须知,这些受难者,早已在泣血!
泪水对这种人间惨剧而言实在于事无补,于事无助……
可是除了泪水我们又能做什么?恨吗?恨谁?骂吗?骂谁?打吗?打谁?控告吗?控告谁?罢免吗?罢免谁?打倒吗?打倒谁?
在一个一切都被禁锢、都被封闭、都被控制、都被扼杀的全控型的社会里,你还能做什么呢?你自己都感到无助,你怎么能助人?即便你今日从山西解救了一千奴工,谁知道明天陕西会不会出现急待解救的一万奴工呢?太湖的蓝藻,不是已经泛滥到安徽的巢湖、云南的滇池了吗?童工难道仅仅是山西特有的吗?深圳、东莞、难道就没有吗?山西的奴工仅仅是奴工的一种形式,还有更多更悲惨的奴工不是在煤矿,不是在砖场,而是在开发区的工厂、在现代化的车间、在尚不为人知的人间地狱。
制度不变,地狱永远也不会变!
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字里行间,只见吃人两字。当代中国的历史呢?就不吃人了吗?吃的更多!
我痛斥吃人,是为了永远不再吃人。
我无言,亦无泪了,文人积习,只能诉之于诗了。今日“七一”,七绝一首,庆祝党的生日:
有钱能使党推磨,
仗势竞封鬼做官。
天日暗无独窑黑?
神州何处不贪残!
2007、7、1 上海善作剧楼
朱虞夫判刑二年 朱卬一年徒刑缓刑一年零六个月
〔杭州讯〕7月10中午12点50分,我们从浙江维权人士邹巍处获悉,
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已经作出判决,以“妨害公务罪”判处朱虞夫先生
有期徒刑二年,判处朱虞夫儿子朱卬一年徒刑缓刑一年零六个月。
7月10日上午9点,浙江维权人士吕耿松致电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
“杭州今天开审朱虞夫父子,我和朋友们马上进法庭。”
上午11点40分,浙江维权人士胡俊雄先生致电六四天网:“审判朱虞
夫父子正在进行,我出庭作证完毕就出来了。目前,法庭上又30多人
旁听。”
据悉,自本月21日,朱虞夫父子被移送起诉至杭州市上城区法院以来
“朱虞夫朱卬父子被起诉”,海内外各方给予了广泛关注。
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将适时报道审判朱虞夫父子的最新进展。
记者无国界谴责郭起真狱中遭毒打
〔法国巴黎讯7月9日〕,位于法国巴黎的人权组织记者无国界发表声
明,谴责郭起真狱中遭毒打。
6月19日,中国天网人权事务中心根据郭起真夫人赵长芹女士的投
诉,发布了郭起真在河北省第四监狱监狱遭到毒打的情况(请参阅
《郭起真监狱遭毒打全身是伤监狱称涉黑》〕。
7月9日,关注全球新闻自由状况的记者无国界组织发布声明《网络异
见人士郭起真在狱中被殴打行凶同牢囚犯竟是受狱警指使》,其主要
内容如下:
郭起真,一位网络异见人士,于2006年5月12日被逮捕,并以
“煽动颠覆罪国家权威”罪判处四年监禁,关押在石家庄监狱
(在河北省北部)。在狱中被同牢犯人殴打,这一切竟是由监狱
狱警指使操纵的。他的妻子说,在连续二个月被监狱当局拒绝探
监后,她在6月18日成功探视时发现她的丈夫全身布满伤痕。
郭在被捕时有一条腿受伤了,在狱中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他
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
英文报道见:China:Cyber-dissident Guo Qizhen beaten in
prison by inmates at behest of guards
南都社论:大限之后法办当前 制度激活仍靠公众
前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超低价买卖房屋、妻儿挂名领薪、情妇(夫)收钱官员办事等10种受贿方式,今后将纳入法律惩治范围。此前,这些隐蔽复杂的受贿活动,在腐败案件查处中往往遭遇异议,此次两高提出明确处理意见,有利于及时查处此类隐密高发的权力腐败。
最高法、最高检的联合意见,是近来高层反腐的连环举措之一。5月底,中纪委下发了《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党员提出了八项禁止性规定。其中罕见地提出,自规定发布后三十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舆论称之为三十天大限。此次两高实施的司法解释,即与中纪委的八项禁令相衔接,将中共党内的整风肃纪提升到了法律追惩的高度。
三十日大限如今已过。在大限之内,各地各部门曾要求党员自查,并填写《登记表》,白纸黑字记录在册,上交各级纪委机关。不过,大限令效果有限。除河南一省公布有979人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外,再无其他省份公布有党员官员主动坦白。场面离奇冷清且不合常理,个中深意却只能玩味。以大限形式整饬吏治,实质是借中央权威阻遏贪腐。原以为大限如剥笋,壳尽而笋出,不料所剥却是洋葱,层层褪尽而所剩无他。大限无果,损伤最大的其实是该政策的权威性。
作为反腐连环举措之一,此次两高的司法解释直指隐蔽高发的腐败活动。前有党内三十天大限号令威严,又有坦白从宽的利害诱导,辅之以今年来持续走高的反腐态势,舆论对于一场反腐风暴的到来已成期待。民众自然不愿接受三十天大限的惨淡景象,如能加以法律惩治,继续深化浩大的反腐大限之效,不仅显示了中央权威,于公众走低的信心也是一种挽救。因而,两高的司法解释,既可能是三十天大限之后的雨点,也可能是更大的反腐风暴之前的雷声。
但雷声和雨点,公众都不能只剩期待。因为只能期待,也只有期待,腐败之于公众,事实上已成为不得不接受的社会现实,复杂冷淡的公众反应便相伴相生。这也是三十天大限调门高亢,公众内心却依然苦闷的原因。此次司法解释,将官员超低价格买卖房屋、官员亲属裙带挂名领薪、情妇收钱官员办事等10种受贿称为新型受贿活动,但事实是,这些腐败形式存在多年,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污染已到相当程度,细微处的民愤忧心也此起彼伏,今日虽有法律立意追惩,但政治对公众义愤反应迟钝也须承认。
这使反腐的推力问题再又现身。凭公心论,反腐至今,这一浩大工程一直在由高层推动。诸多的反腐制度,也是置于从上往下的反腐思路中进行。这使迄今为止的反腐制度建设只是单方面的法规完善和方式创新,而真正激活制度有效运作的公众监督与政治参与,却一直未能有效改善。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员财产申报、官员家属出国备案、官员配偶和子女从业情况申报登记等制度不可谓不多,但真正有效的没有几个。公众监督与反腐制度之间的体制隔膜始终未能打通,是反腐新政频出却收效不彰的原因所在。
此次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司法解释,于反腐法律的日趋完善,当为一喜;于低效难张的法律处境,又生一忧。法律不是摆设,腐败却是现实。如何将法律嵌入现实,这不只是两高司法解释的前景问题,而是当前制度反腐的全部问题。如果不谈公民的政治参与,不谈反腐制度的公众激活,不谈自下而上的权力监督,想反腐创新不致遭遇公众失语,真是难上加难。
浦志强:死得其所和不得不死——我看郑筱萸之死
从5月16日开庭,到29日一审判死,再到6月22日判决生效,最终经最高法院核准,并且飞快地被交付执行,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今天终于灰飞烟灭了。各界表现出普遍的欢迎,民间自然处处叫好,学界也适时频频颂圣。有人以为,郑筱萸之死既能彰显中央政府的反腐决心,又能给潜在的贪官们以当头棒喝,似乎对郑筱萸的”痛下杀手”,既可收拾人心,又能重振纲纪。看到药监局一干昔日同僚,只知谴责郑氏让系统蒙羞,丝毫不念郑某人首创药监系统的功业,更不提老上司悲剧结局的背后,还有本人之外的因素。不由得慨叹世风日下,如今早已不比汉末,就算以董卓之恶,身后尚有蔡邕伏尸饮泣以念知遇之恩。习惯于期待贪官倒霉的人们,不会意识到公权杀人,从来不会简单到只是一幕喜剧。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郑筱萸并非第一个死于国事的高官,但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仓官——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半个月走完一段”程序”,有幸享受如此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除了雇凶杀妻后的河南省原副省长吕德斌外,似乎还只有郑筱萸一位。有道是”阎王让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看来死刑复核权收归了最高法院,既没能让邱兴华好歹捱过一个新年,也没能在郑筱萸大限到来之前瞬间显灵,”针下留人”的奇迹,到底并未发生。
郑案的轨迹似乎一切尽在掌握,”筱萸(小雨) 来得正是时候”.郑筱萸事件的一切正当程序,终究难逃具文之讥,否则便难以理解,郑氏何以会在二审庭审前,悍然公布所有行贿者的名单。正当程序背后的那只推手,便是当局彰显反腐决心的急迫心态,是杀贪官以平民愤的惺惺作态,是杀鸡给猴儿看的一厢情愿。由此说来,虽说郑某人死得不服气,但只要想想权当是为齐二药、奥美定、欣弗的万千受害者伏法谢罪了,也该感激司法机关明镜高悬!想想寂寞已久的胡长清成克杰和王怀忠,一旦听到郑大人的死讯,说不定真会唱起”筱萸来得正是时候”.
只是这样下去,我担心那边儿很快就能凑齐一届新的内阁,甚至能把五套人马全搬过去。这是因为,三千名省部级官员宦海沉浮已久,个个屁股上难得干净,头上的乌纱又全连着吃饭的家伙,说不准下一个就会轮到谁。我敢说,假如郑筱萸该死,恐怕在位者几乎无不该杀。
公正首先应当体现为程序公正,其次还要表现为结果公道。”举轻以明重,举重以明轻”,量刑必须顾及到平衡,否则便会有损公正。郑筱萸死得不服气,不是因为他罪不至死,而在于他被当成了彰显决心的牺牲品,把玩忽职守罪的恶劣影响迁怒到受贿罪上。这是因为,无论情节多么恶劣后果如何严重,玩忽职守都最不值死死,而受贿罪又无非做官收钱而已。既然谁都在收早已没人不收,何况”收钱也是为了送”,既然”千里为官只为财”,何况党员是人官员不是神,既然”三年清知府才十万雪花银”的”费率”早已过时收的还不够送的,既然说好了要在法律面前让人人平等,那么受贿罪的量刑标准就该”择优录取”,从高到低一切凭”数儿”说话!想想毕玉玺修条五环路能多收十倍的茶水钱(6000万)还活着呢,想想”数儿大”了不少的马德韩桂芝还在颐养天年,再想到”组织上”单拿自己的人头来”彰显反腐决心”,搁在谁身上恐怕都很难想得通,更不要说慷慨赴死以大局为重了——这毕竟是玩儿命的事!
显而易见,郑筱萸既非真的死于受贿,更非真的死于玩忽职守,他是死于倒霉的特定职位。说他倒霉,在于他不该在国家药监局局长的交椅上纳贿,不该在关系到医药公共安全的岗位上玩忽职守。但这个道理似乎也讲不通,因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的荣誉高于一切,五星红旗比谁的命都重要,韩桂芝马德联手摧毁了黑龙江省的党组织,福建刑警大白天杀良冒功,阜阳三任中级法院院长把全国法院的脸面都丢尽了,山西黑砖窑的小窑主和小保护伞让和谐社会只能钻到地缝儿里去构建,哪个贪官的犯罪情节不比郑筱萸更恶劣!所以说,这么分析还是难以服众。
假如换个角度,兴许能多出一份对郑筱萸的理解。处在郑筱萸主政的阶段,我敢说,就算换作邵明立当局长,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盘点一下郑筱萸的寻租劣迹,他也不过就是靠山吃山吃山卖什么吆喝什么,并没有太多的出格之举,更没有丝毫的制度创新。谁都知道眼下这腐败,假如你不是卖什么吆喝什么,又能如何呢?再说如今这行贿的人聪明绝顶,你卖别的俄别的又不归你管,你就算想卖有人会买账吗?于是,在中央一级,组织部卖顶戴,商务部卖配额,法院卖判决书,一到地方就变成了书记卖官市长卖工程,连那个没爹没娘的可怜孩子”牙防组”,还卖认证标志一卖十几年呢!这回算郑筱萸倒霉,因为法院把判决书卖给了中央政府,而且是强迫交易法院不敢不卖!所以,郑筱萸只有死路一条。
郑筱萸遵守了”江胡规矩”,他十几年如一日,只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分守己精耕细作,除了GMP认证标志和新药的批号,别的东西几乎从未染指——举例来说,还没听说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施工者和材料商向郑筱萸行贿!换句话说,倘若郑筱萸开着药监局的买卖,却吆喝着兜售医院的开业牌照,完全不顾及卫生部部长张文康高强等同志的内心感受,恐怕那才是荒了自己的地种了别人的田,那才叫玩忽职守和严重不负责任呢。
郑筱萸死了,还真不好说他是一位优秀党员,也不便说他久经考验,但可以说他不比别的同志更坏,他一定不是那个最坏的同志!作为死在曹操刀下的一位小仓官儿,郑筱萸死得其所”死得伟大”——只要他的死能让曹操感觉划得来,就足够了。他的难逃一死,缘于他不得不死。
所以,”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事已至此也只好认了。可以肯定的是,”杀了郑筱萸,自有后来人”,祝福郑局长早日转世投胎,两三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2007年7月10日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令日本评论界集体失语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风行已有18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因之家喻户晓,中文本译者林少华也早为中国的“村上春树迷”熟悉。
6月29日,林少华专程来穗参加《挪威的森林》读者见面会,我们的采访是在饭桌上完成的,杯盘狼藉丝毫没有影响这一场围绕小资情调和高雅文学的谈话的进行。林少华始终面带微笑,是那种谦和有礼的笑容;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说到激动处,还辅以身体语言,瞪大的眼睛里竟是一汪清澈。
已经翻译村上春树32部作品的林少华,正在致力于扭转中国读者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粉红色“小资情调”的传统阅读视角,“深度阅读”是他的新主张。一本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评论集也已创作近半,不日将付梓。林少华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读者了解到村上春树作为斗士的、刚性的一面。
强调担当的村上
南都周刊:您这次来广州是要作两个演讲。其中一个是关于村上春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林少华:如何超越“小资”这个层面,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做一种深度阅读,认识村上春树的另外一面。
南都周刊:那是否意味着“小资”是对村上春树作品的误读?
林少华:也不是误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到中国已经18年了,但读者还停留在原有的“小资”印象,应该不够了。中国读者最看重的是《挪威的森林》,欧美不是这样的,美国流行的是《海边的卡夫卡》、《寻羊冒险记》。村上春树作品除了小资“软”的一面之外,后期作品注重的是作为斗士的硬的、刚性的一面。这一点国内的读者关注得似乎有些不够。
南都周刊:这种刚性具体是一种什么概念?体现在哪里?
林少华:村上春树曾说过“我只写我自己的感受”,前十年的作品主要关注城市人的感受,刻意经营个人心灵的后花园,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小资”情调;后十年以《奇鸟形状录》为分界点开始转向,强调一种“担当”或责任意识,致力于对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期间包括侵华战争在内的充满暴力与邪恶的历史进行了追究、揭露,发掘日本文化里暴力性因素的源头和传承,进而反省和思考日本民族的未来。《奇鸟形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都属这类作品,但村上春树这一面并没有被我们的读者认识得很充分,相关评论也很少。
村上春树曾用英语说过一句话:violence,the key to Japan(暴力是打开日本的钥匙),敢于这样说的,在当代作家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大江健三郎也没有这么明确地表达,这需要勇气和良知。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中国人往往是正面的角色,你认为村上春树对中国人到底出于怎样的判断?
林少华:我在2003年见到村上春树时,问及他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中国人的好感的原因。他解释说,父亲在京都大学读书时曾作为文职人员应征入伍参战,战败回国后经常跟他说起中国;后来在神户上中学时,华人华侨比较多,朋友里面也有中国人。村上春树觉得自己身上很早就有中国因素。
我觉得这也许是村上春树的一种忏悔意识的表现,也可能是促使他正视日本民族充满暴力和邪恶的这段历史的原因之一。以前对社会问题他是“不介入的”,从1994年《奇鸟形状录》开始转为“介入”。由放弃责任到拥抱责任,由关注个人心灵到关注整个社会。他认为现代的日本病了,他要努力发掘日本是怎么病的,病根又在哪里。
南都周刊:那你认为这种转折是否说明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厚重了?以往中国读者把村上春树定义为小资作家,也许跟他前期作品比较“轻”的特点有关,后期这些小说又还未被中国读者充分消化。
林少华:确实是这样的,这也与销量有关系。前期作品通俗易读,仅《挪威的森林》就发行了150万册。后期作品中《奇鸟形状录》译成中文都有五十万字,而且思考的是暴力的起源与传承这样严肃的问题,这对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很难读,目前发行一共也就5万册左右,影响之小可想而知。
南都周刊:但是从文学价值来讲,《挪威的森林》应该不如后期的作品吧。
林少华:我最佩服的当然是后期的作品,村上春树本人也并不看重《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另类,是唯一用现实主义手法写的长篇,有很多个人成分在里面,而其它作品大多写得扑朔迷离虚实难辨。
低调的村上
南都周刊:你与村上春树在2003年见过,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林少华:村上春树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我只与他见过一次面。他不是那种随便与人见面喝酒的人,我们见面时是在他的事务所办公室,一人一杯茶,坐下来聊天。事务所是个三房一厅,租来的,两个女秘书,分别负责国外版权和国内版权。
感觉他与《挪威的森林》里的主人公很相似,有点儿沉默寡言。你不问,他不会主动说话;你问了,他则侃侃而谈,条理分明,声音很平静,说话时眼睛也不看人,看着桌子,好像是在看着他思维的轨迹。说话习惯、用词都和主人公口中的基本一样。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的低调好像在日本也是出了名的,他跟日本的作家联系多吗?
林少华:他没有参加任何作家同行的团体,也不出席任何座谈会、讲演、电视采访等,只接受纸质媒体的采访,而且还仅限于文学刊物。原因是他不愿个人生活受干扰。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的作品在日本国内获奖多吗?
林少华:很少,但是他在日本属于影响力最大的作家。日本文学分类只有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两种,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归到纯文学一类,像渡边纯一的《失乐园》则属于大众文学。在日本,大众文学是不能进入文学史和大学课堂的,写论文一般也不以大众文学为主题,这方面的界限很严格,不像我们国内的文学门槛已经低到一定程度了。
南都周刊:那日本纯文学界对村上春树也很承认吗?
林少华:一开始不太承认。村上春树曾说《挪威的森林》卖到20万册时,大家对他还算友好;到七八百万册时,大家就不怎么友好了。那时候在日本待得不太舒服,所以就去了美国,并在那边写了《奇鸟形状录》等几部作品。日本的文学圈子,也就像亚洲其它国家的文学圈那样,有许多说不出来的东西,你书卖多了,就有人感到不舒服。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最近几年在做什么?
林少华:这几年他做文学翻译比较多,如《麦田里的守望者》、《long goodbye》等。去年9月份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他曾透露,现在日本的民族主义上升让他很忧虑,并点名批判右翼石原慎太郎仇视中国,他说在下一部作品将涉及这一题材。后来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也说自己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很尊重的,好比鸡蛋撞在高墙上,如果要选择,他会站在鸡蛋这边。
南都周刊:这种态度应该是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林少华:对。我们中国作家往往是站在高墙一边,推波助澜,落井下石。当然啦,有的时候也不允许你站在鸡蛋这边,你要站在破碎的鸡蛋一边,你也同样会破碎。
中日关系亟待超越
南都周刊:中日之间的关系现在很敏感,各自的民族主义情绪都在高涨。你在日本也待过几年时间,中日之间是否存在许多误解?
林少华:是的,偏差很大。比如说,咱们认为追究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日本干了坏事,中国人没让日本赔偿,还把战后孤儿抚养成人,而日本不但不知恩图报,连承认都不肯。日本人则不这样想,他们觉得道歉都那么多次了,已经不需要再道歉了。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超越,对此大家都很困惑。
南都周刊:这种误解,是否与文化界的相互沟通的力度不够有关系?比如说,建国前国内很多大家都是从日本留学归来,如周氏兄弟,郁达夫,郭沫若等;当时日本也有许多作家,如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到中国游历过。现在这方面的交流是不是反而不如民国时候?
林少华:这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日本的学校教育没有把真正的历史告诉学生,我曾问一个日本的高中历史老师有没有教过日军侵华战争这一段。他说没教过,而且事情非常巧合,每次刚好讲到中日战争这段,学期就在这个时候结束了,几乎每所学校都这样,即使讲,课时也非常少,这应该是日本有关部门刻意安排的。日本的当代文学作品中也基本没有涉及到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所以,许多日本年轻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抗议他们参拜靖国神社觉得莫名其妙。
南都周刊:日本文化里是不是缺少一个真正的自我反省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村上春树的小说涉及日本民族的暴力,会不会显得更可贵?
林少华:是啊,作品中也谈到侵华战争,例如在《奇鸟形状录》借一个士兵之口提到 南京大屠杀,“将人推到井里去,再往井里扔手榴弹,有些事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这些虽不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日本作家也没有写到。
南都周刊:那村上春树在作品里写到这些,日本的读者和文学界有什么反响?
林少华:日本文学评论界对这个敏感的问题,大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本来是日本知识界、批评界反省历史的一个契机,但日本评论界基本回避了这个,出现了集体失语状况。日本读者也似乎没有关注到这点。
南都周刊:你对中国现在这种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有什么看法?
林少华:我在博客里只要提到日本,就经常挨骂。我觉得,愤青有一种偏激的情绪,我们作为知识界,应该看得更全面些。人家好就好,糟就糟。我们有责任把一个比较完整的日本呈现出来。某些偏激情绪的产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知识界没有尽到责任,没有把完整客观的日本介绍过来。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存在失语的问题。我们的知识分子,我总觉得不幸,以前是意识形态高压下不允许发出自己声音,而现在则是经济大潮中受商品经济诱惑,没有节操,没有坚持。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冷静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但是众声喧哗,影响越来越小。
南都周刊:能否推荐一些比较客观地介绍日本情况的国内学者的著作给读者?
林少华:总的来说,以全面客观地介绍日本为动机的书籍和研究不多。学者孙歌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比较独特,但大家对她的指责比较多,因为她有些倾向于日本。我们国内的大环境也不太容易使学者发出声音。我在博客里只要挂上关于日本的文章,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点击率非常高。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在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骂的人在减少,我觉得这就是进步。
南都周刊:像村上这样有良知的日本人在日本是否有一批人?还是说很孤立?
林少华:如果就人数来说不少,对中国有偏见的右翼力量,人数不多,但能量大;雨点不多,但声音大。因为他们控制着舆论工具,与大财团、大公司联系密切,能得到很多赞助,广泛宣传。
南都周刊:村上春树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是怎样一个存在?
林少华:我陪伴村上在中国走了18年。要说谁受谁多大影响,都不太现实。两个大男人,我碰见他的时候,都已经四十岁了,人生观、价值观都已经定型了。要说影响,我觉得主要是文笔上的,我以前写东西缺少 幽默感。我觉得村上春树是一个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无论是行文风格,还是思想架构,都不是水平线上的日本人。日本人没有一个普世的价值观,他们觉得对自己所属的小团体有利,就是善;否则就是恶。村上春树则不同,他追求普世性的人性价值,如公平、正直。
沙叶新:愤怒出哀诗
6月15日,在地铁二号线的车厢里,读有关山西黑窑的报道,看了个开头,便不敢再往下看,不是怕误站,而是怕哭,让周围的乘客怪异……
下午到家,看完了报道,想不哭,止不住,泪水如注。
为了这出人间惨剧而流泪的何止我一人,何止百人、千人、万人?是千百万人!这一阵子中国人哭得最多,报纸电台的读者听众哭,电视机前的观众哭,互联网上的网民哭,前去采访的记者哭,寻找奴工的亲属哭,寻找童奴的家长哭,身居海外人的华人哭,我想极富恻隐之心的温总理在听取山西黑窑汇报会上也会两眼润湿……只要人性未泯的人,都在哭。
但我们只会哭吗?我们只能奉献四溅的泪水吗?
受害者奴工需要我们的泪水吗?受害者的亲属需要我们的泪水吗?
他们并不缺少泪水,他们流的泪水比我们更多、更酸、更苦,更痛楚,即便他们的泪水哭干,再无一滴,他们所需要的也已不再是我们满把的同情之泪;须知,这些受难者,早已在泣血!
泪水对这种人间惨剧而言实在于事无补,于事无助……
可是除了泪水我们又能做什么?恨吗?恨谁?骂吗?骂谁?打吗?打谁?控告吗?控告谁?罢免吗?罢免谁?打倒吗?打倒谁?
在一个一切都被禁锢、都被封闭、都被控制、都被扼杀的全控型的社会里,你还能做什么呢?你自己都感到无助,你怎么能助人?即便你今日从山西解救了一千奴工,谁知道明天陕西会不会出现急待解救的一万奴工呢?太湖的蓝藻,不是已经泛滥到安徽的巢湖、云南的滇池了吗?童工难道仅仅是山西特有的吗?深圳、东莞、难道就没有吗?山西的奴工仅仅是奴工的一种形式,还有更多更悲惨的奴工不是在煤矿,不是在砖场,而是在开发区的工厂、在现代化的车间、在尚不为人知的人间地狱。
制度不变,地狱永远也不会变!
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字里行间,只见吃人两字。当代中国的历史呢?就不吃人了吗?吃的更多!
我痛斥吃人,是为了永远不再吃人。
我无言,亦无泪了,文人积习,只能诉之于诗了。今日“七一”,七绝一首,庆祝党的生日:
有钱能使党推磨,
仗势竞封鬼做官。
天日暗无独窑黑?
神州何处不贪残!
2007、7、1 上海善作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