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奴在其身”与“奴在其心”

由于物质生活的贫困和生存资源的国家垄断,知识的购买者主要是国家而不是社会。国家购买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知识为自己的产权单一制作合法性辩护,也期望这种辩护可以消解被抢劫的风险。国家的目的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职业化偏好有共识,也有冲突。这种冲突和共识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悲剧性命运。经济依附性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原罪。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代表,却因为毛附于皮的生存背景而被迫发生了很多畸变,抗拒畸变的为民请命者纷纷被活埋,其中精明者流亡为颠僧。更多的知识分子进入庙堂,帮忙的忠臣,帮凶的幕僚和帮闲的戏子是这种畸变典型的三种表现。

  灾乱和产权单一制同样导致了士人的普遍贫困化或相对贫困化,为了生存他必需找人踢他的屁股,为了生存得更好,他必需去踢别人的屁股。中国文人为权力打工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幕僚情节,而且是世界上最认真的打工族,为了糊口,这本也无可厚非。但他比一般的打工仔要辛苦得多,因为他不是生产一般的物质产品供老板享受,而是要练就一种只用语言就能让老板开心就能混到饭吃的本事;否则就得失业。同时,因为自持有这种本事,他们总是自命不凡或为了表演与众不同,他们与社会主动疏远,这进一步使他们靠近各种权力资源。

  由于这个就业市场也存在着竞争,因而,文人之间也存在着内战。鲁迅说,凡知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居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至出卖朋友。中国文人的内战——想想文革,想想周扬们与胡风们吧——一直是这个灾变之国最著名的风景线之一,也是这个文明古国最大的道德丑闻之一。

  为了改变经济依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作努力。但这种努力不是在权力体系以外建立生存空间——我承认这样的空间很小或几乎不存在,但我的问题是,这种窘境与知识分子争取独立的方向应该是互为因果的——而是拼命地在权力体系内钻营自己的位子。中国的统治者们深味此理,以产权单一制为基础的科举制度便玩弄文人们于股掌之中。毛的一段话集中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可悲的饥民地位:

  要把唱戏的、写诗的、戏剧家、文学家赶出城,统统轰下乡……你不下去就不开饭,下去就开饭。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谴责中国知识分子缺乏独立的人格,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所谓人格之完整是谈不上的,非要装出圣人的样子,也很虚伪。在没有所有权的条件下,为五斗米折腰是普遍事实,而采薇南山下是特殊情况。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从来不是一种产品,没有价值,它与社会和权力之间不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它一直是贡品或牺牲,权力或社会采取扔给赏钱的方式对他们的劳动表示赞赏。这在中国现代社会,还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严重侵犯。但是,不能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丧失完全归因于产权单一制的剥夺,我们必须同时在人性的普遍弱点和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中去寻找原因,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的灾民理性中寻找原因。在文革中,当我们的朋友受批判而即使我们沉默也不会倒霉的时候,为什么要落井下石?知识分子必须进行自我反省。依附性传统对我们心理是否影响太深了,即使在能保持人格和独立的时候,我们仍然热衷于作权力的谄媚者和帮忙者?即使缺乏反抗的条件,面对政治上的不人道和不公正,我们至少还有沉默的权利,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但总有一些文人,珍惜一切机会向权力跪拜。如果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就是奴性太深了。这已经不是什么生存权的问题,而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素质问题。每当有运动,社会学家、科学家纷纷起来为中国声辨,简直形成了中国的权艺复兴运动。郭沫若先生这样做有谁逼他吗?
  
    我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协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崇拜灾民迷信。这种谄媚没有人逼他们作,也与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是骄傲地自甘堕落的。或者,郭沫若式的堕落起源于更深刻的饥饿恐惧,以及因此产生了的更高的利益崇拜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

  --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和分析

“让我的人民走!”

日本:畅销小说《电车男》搬上银幕受欢迎

   近年来,日本掀起将畅销小说改编拍摄电影并大受欢迎的热潮。继畅销小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情》搬上银幕,大获成功之后,最近,又有一部畅销小说《电车男》搬上银幕,上映10天,观众人数便超过100万人次,大受欢迎。

    畅销小说《电车男》描写一位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的十分内向的男青年秋叶原男,平日里喜欢上网、看漫画、玩电脑游戏和各种各样模型,很少同外界接触交往。有一天,他在电车上,偶然地救了一位受到醉汉骚扰的富家美女爱玛仕,一下子陷入了情网,却又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对方。于是,“电车男”上网求教,得到许多网友相助,终于如愿以偿。

    这部小说中描写的男女爱情,既有女大男小的姐弟恋特色;又有男贫女富的悬殊爱特点,是日本影视作品近期热门题材。片中男女主人公分别由日本新生代明星山田孝之、中香美纪扮演。

意大利:影迷会会长出版传记引出司法调查

        一位于1994年病逝于法国的意大利女明星莫娜·波吉的死亡原因,由于这位女明星影迷会会长出版的一本传记新书,而引起了该国首都罗马市的检察官皮沙尼的高度重视。他已开始了司法调查以弄清楚这位死亡时年仅33岁的女明星是否是为当年的隐藏政坛丑闻而“作死”一场。莫娜·波吉是意大利著名的色情电影女明星。1991年,她出版一本个人回忆录《莫娜·波吉的哲学》。书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却提到了她自己同八位著名男人的暧昧关系。莫娜·波吉的处女作电影拍摄于1985年。她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费里尼的作品《舞国》中,首次亮相大银幕,后又成为该国色情片著名女明星。1994年9月,她被人称由于患肝癌,而病死于法国里昂一家医院内。莫娜·波吉影迷会会长范·陶吉经调查,于2005年夏天出版传记文学作品《政坛神秘人物莫娜·波吉》。此书引起罗马市检察官皮沙尼高度重视,因为当年莫娜·波吉的病历矛盾百出,因而决定调查真相。

圣诞系列又添温馨新作

 《圣诞希望》(The Christmas Hope)

    作者:唐娜·凡里尔(Donna VanLiere)

    Integrity Publishers

    派蒂(Patti)是一个热心、尽责的社工,但是对于英俊、帅气的飞行员丈夫马克·爱迪森(Mark Addison)她却没有丝毫热情和感觉。爱迪森夫妇俩早已分房睡,也早已放弃了过一个有意义的圣诞的念头。派蒂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圣诞节到来之时,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的圣诞节派蒂破例将5岁的艾米莉(Emily)带回了家。艾米莉温和、甜美,深信天使的存在,她渐渐打开了派蒂的心扉。艾米莉关于天堂追根究底的提问,让爱迪森夫妇明白了圣诞的意义,也明白了只要有信念与信仰的存在,那么人是不会被任何悲伤所击垮的。圣诞的温暖与快乐再次降临到这个冰冷的家。

    唐娜·凡里尔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她的《圣诞鞋》和《圣诞祝福》成为了鼓舞人心的节日小说的经典,并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改编成了电影。《圣诞鞋》和《圣诞祝福》的主人公纳森·安德鲁斯(Nathan Andrews)也因为种种巧合重回读者的视野,与爱迪森夫妇一起为你讲述关于爱和信仰的动人故事。

    

A9.JPG

韩寒百万稿费遭质疑

        日前,韩寒的新作《一座城池》起印50万册,稿酬将高达天价200万的消息引起多方关注。该书的编辑策划人陆金波表示,《一座城池》目前首印的50万册已经全部发出。按国内最高的版税15%来计算,现在付给韩寒的稿酬虽然还不到200万元,但只要加印,这个数字就绝对不成问题。但不少业内人士则认为,公开韩寒的天价稿费,很可能是一种商业炒作行为。而韩寒本人则认为,稿酬不能从一个作家的年龄和资历去衡量,而要根据一个作家的市场潜力来估算。他说:“我们国家人口那么多,畅销书作家只能有200万元稿酬,我认为非但不是天价,还是耻辱。”

为胡适立像 李敖捐赠成北大难题?

“1500倍的人情”

9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李敖展开了他“神州之旅”的第一场演讲。

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演讲中,他多次提到了一个和他、和北大都有深厚渊源的人——胡适,并在结束时表示:“今天我做个样板给大家看,我捐了35万元人民币是在北京立铜像,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胡适思想是最温和的,对我们中国人最有利的,现在我们开始知道立个铜像给他,当时胡适在我穷困的时候送了1000元给我,今天我相当于用1500倍来还这份人情。”

李敖一次性拿出100多万元新台币,并非一时冲动。早在今年2月份的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栏目中,他就提出要为胡适立像的想法,并出示了和凤凰卫视签署的续约中的有关条款:“第3期应付款为新台币1385280元整。乙方须于2005年5月31日交付,该款应交由乙方刘长乐先生,凤凰电视台刘长乐先生,代表李敖先生,捐赠北京大学作为胡适先生制作铜像的专款专用建设基金。”

李敖的父亲和李敖在台大的老师姚从吾都是胡适的学生。而李敖自己也与胡适相识相交,对胡适及其思想学术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他所以扬名文坛,也源于为胡适辩护而发起的“中西文化之争”。因此,胡适之于李敖,当然不止是资助过1000元的恩情。

演讲结束后,记者在北大校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一位历史系的研究生认为,胡适是近代思想文化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对北大贡献最大的3位老校长之一,立像是早就该做的事。一位新闻专业的学生认同李敖所说“胡适的思想是最温和的”,并表示这正是当今中国所需要的。

在北大未名BBS上,学生们对于李敖的这一建议都表示认同。其实,在北大校内为胡适立像,李敖并非第一个提出。在北大未名BBS的精华区,可以查到两次学生自发呼吁捐资树立胡适像的记录,这两次呼吁都曾经成为热门话题。

而来自北大的最新消息是:有关立像的具体事宜还在商讨之中。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北大港澳台办的潘庆德说:“李敖说北大有蔡元培的像,有唐·吉德的像,就是没有胡适的像。此言差矣!”据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刚建成的新馆阳光阅览大厅内,有名人雕塑墙,其中一幅就是胡适,工作人员还专门带李敖参观了这个浮雕。

“胡适先生应有的地位,北大已经给予了。”潘庆德说:“胡适先生为北大的发展,为北大图书馆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名人雕塑墙正是为了纪念他以及蔡元培等老校长而修建的。”

潘所说的雕塑墙就在位于新改建的图书馆南门入口处,由于在工作区一侧,不是很醒目。墙上刻有9个头像浮雕,以纪念为图书馆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校长和老馆长。

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北大校内塑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雕塑应有一定的历史涵义和指向,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具有特殊身份。据介绍,自1998年以来,校内开始控制户外大型雕塑的设立,目前批准的只有百年校庆期间在湖心岛建立的校庆标志和“北大星”两座雕塑。

这位工作人员并未说明所谓的“历史涵义和指向”以及“特殊身份”具体有什么标准。如果他所言不虚,那么,燕南园55号前面于1998年落成的陈岱孙像应该是最新树立的室外人物像。

除了陈岱孙像,北大校园内的人物雕像还有77、78级学生捐资的蔡元培像、李大钊像,西班牙捐献的塞万提斯像,法学楼前的马寅初像,中国文化研究所前的老子像。置于室内的人物像就更多了。

胡适归来之难

在北大107年的校史上,共有过29任、28位校长。但至今为人传颂的,不过四五位而已。在这几位中,胡适是任期最短的,只有3年多,但是他和北大的渊源、感情,却是无人可比的。虽然他并非北大毕业,却一直将北大当作自己的“第一母校”。

1929年,去沪3年的胡适回到刚刚复校成功的北大,写了这样一首诗:

三年不见他,

就自信能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

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

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

又只见他庄严曼妙。

我欢喜醒来,

眼里还噙着两滴欢喜的泪,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你总是这样叫人牵挂!”

如果没有提示,又怎能让人想到这首“情诗”竟是一位著名学者写给一所大学的?胡适自己也知道“说出来只怕也没有人相信”,直到1951年才发表了这首诗,发表时还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近百字的“短跋”。

胡适对于北大的感情,其来有自。191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毅然谢绝多方邀请,来到北大任教,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在北大,他声名鹊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北大成就了他,他也和北大结下了终身情缘。

此后30年间,胡适除了出国考察和公干,大多数时间都在北大任教,历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长、校长,为北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直至去台之后,他也“虽在远,决不敢忘北大”。说起来,他的去世也和北大有关——在欢迎杨振宁、李政道等外籍院士的酒会上,他谈到自己和杨、李的师祖饶毓泰的师生情缘,过于激动而心脏病突发。最后,他的遗体覆盖着北大校旗下葬。

可是,胡适对于北大的贡献,因为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埋没了——有同样遭遇的还有另一位对北大贡献巨大的老校长蒋梦麟。就在胡适发表那首“情诗”的同时,北京大学正在带头开展轰轰烈烈的“批判胡适反动思想”运动。在大陆的他的老友、学生乃至长子,都被迫加入了批判的浪潮。

理解了这段历史,才能理解北大人对于老校长的特殊感情。这是一所大学能否面对自己的历史、传承自己的传统的问题。23年前,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北大人——82届毕业生集资树立蔡元培像,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胡适的归来比之蔡元培要艰难得多。

于是,有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台北胡适墓前的叹息:“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他回来后在一篇题为《我为胡适说几句话》的文章里写道:“我认为胡适是一位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反对共产主义,但是拿他那一把美国尺子来衡量,他也不见得赞成国民党。季羡林晚年决心回国定居,说明他还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因此,说他是美国帝国主义的走狗,说他‘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北大校史专家、学者陈平原写道:“作为北大人,我对适之先生总有一种歉疚感。”

毛泽东:“50年后再给他平反”

在北大45号甲学生宿舍的走廊上,挂着北大著名学者的画像,其中胡适的介绍开始就说:“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说胡适曾被中共列入“战犯”名单。但是欧阳哲生说,他并没有找到任何直接的文件说明这一点。胡适地位的突变,主要来自建国后的两次“胡适大批判”。

第一次批胡运动从1951年11月至1952年1月,是以“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就是所谓的“洗澡”——的形式出现的。稍后又有“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运动”。这场运动虽然规模不大,却开了对“旧知识分子”用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改造”的先河,其方法为后来的一系列运动所继承发展,直至反右、文革。

而1954~1955年间由“《红楼梦》事件”引发的第二轮批胡,则更加轰轰烈烈,可以说动员了整个知识界的力量。运动中撰写的批判文字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八大卷的《胡适思想批判》。从此,胡适和他的思想被彻底赶出了大陆思想文化界。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胡适大批判”是必然的。作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和核心人物,胡适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领袖。不仅北大校长、中研院院长这样“学界领袖”的角色众人都认为非胡适莫属,甚至在知识界的“总统民意调查”中胡适也遥遥领先。其影响可见一斑。

胡适能得到这样的地位,并非偶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每个领域,几乎都绕不开胡适。虽然他的白话文写作水平不高,但是却为千万文人乃至亿万中国人打开了新语言的闸门;他的《红楼梦考证》,不论结论如何,却为文学研究树立了科学方法的典范;史学、政治学……乃至第一个提出建立原子研究中心的,也是他。

虽然有人惋惜胡适“政治上天真”却非要参政议政,但胡适面对动荡的时代,显然不能袖手旁观。在《人权论集》的序中,他写道:“今天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人,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胡适自认为其议政并非代表某个党派阶层,更非坚持某一主义(政治上的“主义”和他信奉的实验主义哲学是对立的),而是坚持独立的立场,进行问题的批判。

当然,从新文化运动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包括毛泽东,并非不知道胡适的意义。1955年,在怀仁堂的一次讲话中,毛泽东表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是有功劳的,我们对他现在要批,50年后再给他平反。”

正如季羡林先生抱病所写的《胡适全集》序言的题目,50年过去了,是否应该“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走进北大校内的博雅堂书店,在推荐台上赫然可以看到《胡适杂忆》、《胡适晚年口述自传》、《胡适的声音》等一系列关于胡适的书。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大陆出版的胡适专著已达30余部,胡适本人的作品、学术著作出版多达几十种,翻译了大量美国出版的胡适研究专著,还出现了两本胡适研究的专刊。《胡适全集》也在出版之中。在三联书店,有胡适图书的专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胡适系列”的责任编辑曹凌志认为:“我们原来一直在读鲁迅,港台却在读胡适。他是被打倒的对象,但是现在,我们走出了那个时代,应该重新认识胡适,他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改造了文化中的很多成分。”

这股“胡适热”,最直接的原因是随着学术自由的落实,学界开始对一些近现代人物进行重新评价。而根本原因则是,要理解近现代中国,胡适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阳哲生曾说:“如果要列举一位最能代表‘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趋向的历史人物,我认定胡适是最具挑战意义的人选。”

今天的大陆学界力图还原胡适,也出于建立中国文化传统的需要。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几千年的儒家等“旧传统”,也包括在新文化运动中建立的新的文化传统。被“文革”打破和中止的,不仅是旧传统,也有新传统。今天各种“读经热”、“国学热”兴起,但是继承新传统也同样必要。而新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把新旧文化理解得最好的,正是胡适。

只是,为胡适立像似乎不被认为只是个学术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部教授谢春涛认为:“胡适跟国民党去台湾,在政治上被认为是属于敌对阵营。后来在政治上批胡适,但否定其他贡献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核心是政治,给这样的人物平反,是北大决定不了的,还得由北大之上的机构定。”

“但是那么大的党,党内的认识肯定是不一致,老人们转变观念是不容易的。”谢春涛说。

纳丁·戈迪默《爱的讲述》在中国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编辑的当今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集《爱的讲述》中译本近日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在该书的中译本首发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致词中说:抗击艾滋病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任何一个具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都应该关注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不幸和苦难。人道主义精神,是今天这个世界需要全人类共同弘扬的一种精神,中国作家要在抗击艾滋病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爱的讲述》一定程度上是对当代世界文坛的扫描,一批最重要的文学大家同时聚集在读者眼前,其中还包括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到美国的约翰·厄普代克、加拿大的马格丽特·阿特伍德,从南非的戈迪默、尼日利亚的阿契贝到德国的格拉斯、葡萄牙的萨拉马戈,从以色列的奥兹到日本的大江健三郎,所选小说都是他们自认为代表了自己作为“讲故事的人”的力作。如此种类繁多、个性鲜明的世界级作家同时出现在一本选集中实属罕见。他们的小说反映了人类世界的情感之深之广:在不同大陆不同文化中的悲剧、喜剧、幻想、讽刺、性爱与战争的戏剧。在《爱的讲述》发布会上,濮存昕当场购买20本样书以表示对活动的大力支持。《爱的讲述》策划人章祖德、中国译协副会长李文俊等多位翻译家对活动给予了赞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