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大师和玛格丽特》狂

        布尔加科夫的现代名著《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含义复杂、经历曲折的小说,充满着讽刺、狂想,以及深奥的哲学问答。然而,在2006年新年前的两个星期里,在俄罗斯,从出租车司机到大学教授,似乎每个人都被粘在了电视机前,观看据此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莫斯科的各大媒体,

连日来也在不断地就该剧的方方面面展开争论——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的,特别是政治的。

  这是《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俄罗斯的第一个影视改编版。早在2004年,中华读书报便详细报道了此剧开机的消息,以及文坛人士和东正教会等围绕此片而起的争执。

  但现在看来,至少在商业上,电视版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非常成功的。收视率调查显示,12月19日晚,该剧在俄国家电视台Rossiya首播时,18岁以上的俄罗斯人中,收看者比例超过55%。

  俄罗斯导演弗拉基米尔·博特科于2004年10月开拍此剧,全剧共十集,总长度8小时40分钟,投资高达1.43亿卢布(约合4000万人民币)。博特科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深深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它首次出版时,在当时沉闷的文坛,宛如一股“清新的风”。

  莫斯科“布尔加科夫故居文化中心”主任罗曼·叶里卡洛夫对《纽约时报》回忆说,“它连通了一个未知的天地。从未有人写得像他那样,读者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在布尔加科夫之前,从未有人胆敢进入的世界。”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40年布尔加科夫去世前才告完成。不过,直到1966年,《莫斯科》杂志才开始连载它的删节本。现在,它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书中写了一个身为撒旦化身的沃兰德教授,并述及一个名叫耶舒(实为耶稣)的人的生平、审判和受刑。

  “普遍来说,我们对大师一无所知,”俄罗斯最重要的布尔加科夫学者玛丽埃塔·丘达科娃在接受EkhoMoskvy电台采访时说,“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和生平,却感到自己仿佛对他了如指掌。为什么?因为布尔加科夫在创造他时,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自动地丰富着他,而无需认识他。”

  俄罗斯人如此珍爱此书,视之为那个年代真正的文学瑰宝,足以经历时空的变幻,而不失其伟大经典的荣耀。正因为如此,电视版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才承载了如此高的期望,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响,引起了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回顾与争论。

  十几年来,我们已对当代俄罗斯的文学品质产生了颇大的怀疑,甚至我接触到的一些俄语文学专家,也抱持悲观的看法。此番的《大师和玛格丽特》,虽然只是一部电视剧,但其热烈情景,仍然可以让我们也许是不完全、或不正确的印象有所改观。在石油寡头、美元至上、人体炸弹和盗版《哈利·波特》之外,重拾一些对俄罗斯文学的美好记忆。

  《大师和玛格丽特》已有数种中文译本,其中以钱诚和王振忠的译文较为通行。


有多少好书可以重出

  出版界这几年,再版风刮出许多微辞,其实好书再版不是什么坏事情,只要不是滥出或是换个封面就拿去卖。一些出版于十几、几十年前的好书,市面上已很难觅,它们或则有文本价值,或则有版本价值,只要内容和思想没有和今日之生活严重脱节,总归能为时人的阅读、学习

、研究带来方便。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请他们推荐自己眼中值得再版的好书。止庵谈及人与书的关系,称好的书应予人以愉悦,在他眼里,很有一批老书仅为此也值得被更多的后来读者所见;天涯“闲闲书”话版主云也退细审被引进的德、俄文学链,慨叹其中的“薄弱”环节,也许正是重要钮节;《开卷》主编董宁文对“小书”情有独衷,在他看来,只要有价值,则无论文本长短均应使之出版问世……还有多位学者提供的书目,看上去似乎不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一并提上来吧,免得它们湮没故堆。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 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朝胡姓考》 姚薇元 著 中华书局1962年版
  古代文学基本典籍的宋刻本与明刻本 文学古籍刊行社/50年代影印

  《中国古方志考》对元代以前的古方志做了非常详尽的考证。元代以前的方志存世的只有五十种左右,但是在这本书中考证的超过一千本。每一本书的基本面貌都加以勾勒和尽量恢复。

  《北朝胡姓考》研究的是五胡十六国以后,五胡民族如何融入汉族的过程,对北朝孝文帝前后鲜卑人改汉姓等做了详细的考证,之后没有一本相关的学术著作在此领域超过该书。

  50年代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古代文学基本典籍的宋刻本与明刻本,如《乐府诗集》、《白氏长庆集》、《诗集传》的宋刻本,《万首唐人绝句》、《玉台新咏》的明刻本。尽管现在出版了很多这些典籍的整理本,但是用的版本并不尽如人意。重印这些宋刻本,对研究者提高研究层次有很大作用。我们现在出版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许多书仅仅印一版就不再重印,总是在原地踏步,而国外一本书可以重版上百次,每次重版都做一些修正,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出版物的水平。

董宁文(《开卷》主编)

  《读书文丛》《读书》杂志主编/三联书店/1982年版
  《骆驼丛书》、《熊猫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

  《读书》杂志自1982年起开始编辑《读书文丛》,陆续出版了几十上百种,其中有很多都值得再版。为什么呢?一是相对经典;二是出版较早,印数较少;还有呢,开本很小,文章较少,比较薄,但是含金量比较高,这跟现在的出版风气大相径庭。《读书文丛》后来一直到这几年还在出版,不过后来的已经有些变味了。

  我个人比较有兴趣的有姜德明的《书味集》,丁聪的《昨天的事情》,杨绛的《关于小说》——大概也就几篇文章,全书几万字,写她对小说的一些看法。还有董桥,那时刚被引进到内地,文丛里出了他的《这一代的事》。还有一本谈香港文学的《香港文坛剪影》,柳苏写的,他在8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你一定要读董桥》,董桥因此为内地人所知所识。另外还有吕叔湘的《未晚斋杂览》,冯亦代的《听风楼读书记》——这本书可能后来再版过,以及尘元的《在语词的密林里》等。

  提到杨绛的《关于小说》,又记起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骆驼丛书》,跟《读书文丛》意思有点像,也是小开本,文章比较少。杨绛的《记钱锺书和〈围城〉》也收录其中,全书大概也就16000字,薄得很。《骆驼丛书》中有萧乾的《搬家史》,郑超麟的《玉尹残集》,舒芜的《周作人盖棺》,李锐的《往事长短录》,荒芜的《纸壁斋续集》等。记得该社还出版有《熊猫丛书》,其中一些小书也都很有再版的价值。

  上述诸书中,有的可能已经再版过,但是感觉全变了——现在都是大开本、厚厚的铜版纸作封面、内文插图也不到位,原来那种文雅、朴实的味道没有了,就好比烹调的手艺变了,原来菜品的味道也就变了。现在很少再能有这种小书出版的可能了。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

  现在好的学术著作很多,但也有空洞低水平的作品出版,在这种情况下,高水平学术著作的重版极有必要。例如胡厚宣先生在1950年出版的《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一书,从文字的释读,史料的考证到史实的推证等等方面,都指出了当时研究古史,尤其是殷商史研究当中易犯的毛病。胡厚宣先生指出的毛病,有的是半个世纪后的现代学术中仍然存在的,比如以伪古文尚书作为研究上古史的材料。而他批评的主要对象是吴泽教授的《中国历史大系·殷商史》。1953年,《殷商史》出版了修订本,改掉了部分问题,但远远没有改干净,而今胡先生的书已经很少见人提及,而《中国历史大系·殷商史》在前两年被编入多卷本吴泽文集的第一卷重新印行。在重印本中,作者一句也未提起所受的批评,检讨史料的疏失,却只是在代序《我的治学历程》中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著作如何对殷商史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我曾专门撰文指出胡厚宣先生的书是建国以后第一部专门讨论学术规范的专著,无论对于帮助我们了解以往的学术史还是帮助我们现在确立学术规范都还具有现实意义。像这样的著作,我想是应该重印的。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遗产》副主编)

  《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3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1955年中华书局再版

  这是一本资料性很强的书,不仅汇集了清代来各家的研究成果,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将《古诗十九首》的成书年代推定为两汉之际,而一般的看法则认为是东汉末年。这是目前收集资料最全的一个集释本,篇幅也不大,完全可以再版。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水经注》 王先谦合校/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汉唐地理书抄》(清)王谟辑/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

  《水经注》的文本流传中存在很多问题,王先谦的这一合校本集中收录了清代研究《水经注》的成果,是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不可或缺的资料。中华书局在解放前铅印了该书,但是选用的版本不好。王氏合校本的原刻现在在市场上还能够买到,如果能够根据原刻重新影印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应是很可观的。

  《汉唐地理书抄》收集了很多汉唐散佚的地理资料,对研究历史地理和汉唐历史的学者来说,是运用便利的资料书。

云也退(天涯“闲闲书话”版主)

  施尼茨勒作品 上海译文、安徽文艺出版社
  马克思·弗里施作品 外国文学、译林、中国文联出版社
  《俄罗斯的暗夜》薇拉·妃格念尔
  “作家回忆录”丛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希望看到奥地利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的作品再版。过去出过的《一位作家的遗书》和《陌生的女人》都印得很少。我特别奇怪为什么没有人去关注他,要知道施尼茨勒在德语文学界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作家,他在德语文学史上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有“弗洛伊德的酷似者”之称。他一辈子写了30多部戏剧,小说有《通向野外的道路》、《特雷塞》、《古斯特少尉》等。

  瑞士德语作家马克思·弗里施也值得多一些引进和再版。译林出版社五六年前出过他的《能干的法贝尔》(最早是外国文学版),也没有太大的反响。另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过弗里施的长篇小说《施蒂勒》,不过名字改成了《逃离》。过去蔡鸿君先生还选编过《弗里施小说戏剧选》,也少见。

  一直以来,在被引进的各语种文学作品中,德语文学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而除了茨威格、卡夫卡、君特·格拉斯等这些太知名的作家之外,其余在德语文学史上留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则不为人所知。要论经典性,施尼茨勒不能错过。不过现在的出版风气是往“小”里走、往“薄”里做,比如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这样的,要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谈“二战的罪责”这样一个主题,也许深度会有欠缺,就得添加一些吸引人的作料。作者施林克也算“爆得大名”。真要看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还要在前辈里找。

  另外,俄罗斯文学中也是有很多东西不知不觉就没有人关注了,就只剩下那几个主角了。我觉得《俄罗斯的暗夜》可以再版。该书作者是俄国民意党人、著名的女革命家薇拉·妃格念尔,巴金在30年代翻译过她的《狱中回忆录》。个人认为,我们对于俄国革命的看法主要还是从传统的英美学者的解读中得来的,还是重1917轻1905的,对于“布尔什维克”以及它之外的东西理解较为片面。妃格念尔作为民意党人,亲身经历和参与了那个时代的革命,她所记录下来的纪事和回忆,非常有价值。可是《俄罗斯的暗夜》在三联出版时,只印了4000册,《狱中回忆录》也不多见——总不能让人都去买拆零的《巴金译文集》吧。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过“作家回忆录”丛书,尽管关注的人少,但我认为那是一批好东西,回忆的都是“白银时代”前后的文人圈轶事,其中有巴纳耶夫的《群星灿烂的年代》,他妻子巴纳耶娃写的《巴纳耶娃回忆录》,以及瓦·布尔加科夫的《托尔斯泰的最后一年》、托尔斯泰女儿写的《父亲》等。还有《残酷的天才》印行也很少,找不到这部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重要资料,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心病。

  关于“白银时代”的书,我们出了不少,但是缺少系统性,对于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没有关照。

  此外我们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引进也是很不成功的。上海译文翻译出版的佩列文的书,都没有引起关注。人文社的《俄罗斯侨民文学史》是本好书,非常权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俄文学史的空白。出版机构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出版信息。其中有位作家苔菲(又译泰菲),虽然身处流亡,文字中却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很特别。他们那一批人怎么看待当时的俄政权,我想可以从其作品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看了这本书,才想起来华夏版的“双头鹰文库”以前出过一本几乎没人注意的《泰菲回忆录》。

止庵(学者,新星出版社副总编)

  《绝望》[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蓝色装甲兵》 法 罗息·尼米埃/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苏维埃俄罗斯文学》[美]马克·斯洛宁/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达利自传》[西]萨尔瓦多·达利/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绝望》我不知道跟多少人推荐过,实在是太好了!据我所知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出纳博科夫的集子,但是没有收入这一本。

  《蓝色装甲兵》写得真是漂亮。作品是描述二战法德战争的,既有野性的东西,文化味又很重,罗息·尼米埃一度成为法国读者热烈欢迎的作家。出版这本书的中国文学出版社已经不存在了。

  《苏维埃俄罗斯文学》是对我个人影响很大的一本书。20多年前我买回来这部当时还是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一夜读完。印象很深的是看完合上书,窗外天都亮了。它把我以前对苏联文学的了解完全推翻。

  读《达利自传》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只嫌它短,都不舍得看,看一点赶紧放下,待一会再去看,生怕马上看完了。

  这些书虽然有的已读了一二十年了,但是印象特别深。从一个纯粹的读者角度来说,我希望有更多后来的读者能够看到它们。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希望这些书能够带给大家快乐。

周振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
  《方豪六十自定稿》方豪/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法]裴化行(H.Bernard)著 萧浚华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美]马士(Morse.H.B)著 区宗华译 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组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方豪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史学泰斗,1974年曾获教皇保罗六世颁赠的名誉主教加“蒙席”衔。著有《宋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六十自定稿》、《马相伯先生文集》、《明清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等。《方豪六十自定稿》中收录了方豪最重要的天主教史研究文章,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不可缺少的一部书,上编叙述天主教徒来华目的;下编叙述利玛窦、方济各、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人在华的传教活动。作者裴化行是法国人,耶稣会士,上世纪20年代末来华传教。在研究明清耶稣会的时候,裴化行提出用“人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利玛窦一派的传教士。裴化行提出的“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具有非常的穿透力。因为他不仅谈论了欧洲当时进行着的“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同时也把明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潮看作是“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一本很重要的研究中外交流的资料,但是译得不好,利用价值较小。希望能组织重译。

丁东(学者)

  《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我手上正好有一本《何廉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很有价值,有再版的必要。

  百岁学者周有光先生要看这本书,遍寻未得,最后找到我,我通过山西的朋友谢泳才借到这本书。

  我觉得它有三方面的价值。

  一方面,何廉在书中回忆了他受的晚清私塾教育和最早的西式教育(赴美留学),这些内容对中国早期教育史的研究意义很大。

  第二方面,何廉上世纪20年代回国到南开大学当教授,1931年创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开山人。同时中国最早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制度是他开创的。他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第三方面,抗战期间,何廉舍学从政,历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经济部常务次长、农本局总经理、经济部政务次长、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等职,与蒋介石等政府政要有直接交往,这本书比较详细地回忆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运作的得失。

  1949年以后,何廉又去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教授,本书即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组织出版的。另外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也是由这家机构完成的,如《顾维钧回忆录》、《蒋廷黻回忆录》等。《何廉回忆录》1988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只印行4000册,所以眼下尽管有的图书馆还能找到,市面上却根本买不到了。


阎连科 莫言 梁晓声 狗年新作“连连碰”

    同为文坛宿将,莫言、阎连科、梁晓声等著名作家这两天依次在北京举行新作发布会。如此重量级的“高峰”聚首,如此密集的长篇新作扎堆,引起媒体与读者的一番比较。

    阎连科《丁庄梦》:艾滋病村狂想曲

    作为国

内第一部描写艾滋病题材的长篇小说,阎连科的《丁庄梦》被看作是与《鼠疫》、《大疫年纪事》等描写蔓延性传染疾病的世界名著媲美的作品。昨天,这位低调朴实的作家表示,他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写作者,有责任写下这些字。

    这次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丁庄梦》将视线瞄准了一个艾滋病村。阎连科曾专门去河南“艾滋村”体验过生活。

    “完成了这部小说,也就完成了一个人对死亡的恐惧过程。”阎连科同时表示,其实自己写的是人心中的艾滋病,而不是人体上的艾滋病。在他看来,对于艾滋病,不是缺少药品和医生,其实社会对艾滋病的冷漠超出了媒体的描述。

    [内容简介]    小说视角是一个在农民大卖血开始时被人暗中毒死的少年。他的父亲是在卖血和热病爆发后大发横财的暴发户,因为妒忌他父亲发大财,有村民暗中下毒害死了这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个少年躺在菜园里,用无邪的双眼记录了这些农民形形色色的愚昧、顽劣、悲壮、辛酸。

    [适合人群]    阎连科表示,有三种人不适合阅读这本书,一是心灵脆弱的人,因为小说不会带来所谓美的享受;二是追求时尚文化的人,特别是热衷于《十面埋伏》、《无极》这些电影的人;三是想了解艾滋病人真实生活的人,因为小说不是报告文学。

    莫言 《生死疲劳》:中国式魔幻力量

    小说的叙述者居然经历了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莫言在其新长篇《生死疲劳》首发式上表示,此次创作借用了佛教思想,但书写的仍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中国民间的轮回报应思想是一种制约社会与人的道德力量,是典型的中国魔幻。”莫言表示。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农民与土地血肉相连。1949年土地改革以来,随着所有制的变化,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

    [内容简介]    小说的一个主人公是一直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他遭遇到来自各方的打击,众叛亲离,但还是执拗地坚持单干。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一个正派的村支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希望恢复人民公社,不惜以死相拼。

    [适合人群]    喜欢夸张、强悍、凶猛、有爆发力、生命力等气质作品的读者。评论家张颐武认为,小说充满“美丽的凶猛”。

    梁晓声《伊人,伊人》:男人写作,女性气质

    著名作家梁晓声这次走起都市言情路线。他昨天表示,小说是有性别的,比如《红楼梦》就是由男人写的有女性气质的书。其新作《伊人,伊人》做的似乎就是这样一件事。“即使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也会感激女性。”

    创作过《今夜有暴风雪》、《浮城》等作品的梁晓声一向以颂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严肃文学著称,在他笔下,人物间的爱也总伴随着各种苦难的磨砺与考验。但他昨天表示,60岁来临之前,应该写点女性气质的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伊人,伊人》以流丽委婉的笔调叙述了各样的情与爱,事先读过小说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很有韩剧味道。

    [内容简介]    乔祺和秦岑共同经营有名的“伊人酒吧”。2004年除夕的雪夜,乔祺正准备向秦岑求婚时,酒吧里来了个乖张邪性的“小妖精”,当着秦岑的面把乔祺带走了……

    “小妖精”真名乔乔,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少年乔祺将襁褓中的她抱到坡底村的家中。乔乔对乔祺的依恋与生俱来,当真相大白,她对他的亲情之爱开始发生变化。

    [适合人群]    “一部叩问男女关系的长篇小说”,适合都市爱情小说爱好者,韩剧爱好者。

2006文坛迎来“交锋年”大牌作家重磅出击 原创文学引人关注

对于作家们来说,2006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莫言、余华、铁凝、史铁生、安妮宝贝、严歌苓以及80后的一批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这一年里,交出他们的重要作品,等待读者和评论界的检验。有人把2006戏称为作家们的“交锋年”。

莫言:《生死疲劳》挑战史诗

虽然仍是农村题材,但与《红高粱》和《檀香刑》中所展示的残忍和血腥不同,莫言在新作中变换了讲故事的方式,以“轮回”的构架来描画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和艺术灵气。业内人士称,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余华:《兄弟》下部揭谜底

将一部小说分两次出版,余华的《兄弟》开创了文学作品的出版先例。按计划,下半部应该在去年年末今年年初面世,但由于《兄弟》上部推出后大受欢迎,余华对各种采访应接不暇,多少耽误了下半部的创作进度。为此,在新年来临之际,余华说自己除了《兄弟》,啥也不想了。他透露,目前正在进行后期修改,3月底能够出版,30多万字的阅读量相信不会让读者失望。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将推出的新作《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在人们相互寻找的漫长旅途中,“我”和丁一共同走过了歧路漫漫的一段。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铁凝:潜心6年换来《笨花》

在这部新作中,作者一改以往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和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而是截取了清末民初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近50年的那个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一个小乡村的生活为蓝本,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有评论家认为,这是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

安妮宝贝:写作《莲花》尝试突破

被称为70后最具代表性作家的安妮宝贝,今年将推出长篇小说《莲花》。小说叙述了一个事业成功但内心不断挣扎的男子,结束无望的婚姻后,徒步穿越险峻的雅鲁藏布江,前往藏传佛教中传说的神秘莲花隐藏之地———墨脱途中发生的故事。安妮宝贝称,这部小说在其个人写作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解析人性

旅美作家严歌苓历时5年打造的长篇力作《第九个寡妇》,也将在今年出炉,该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目前最具有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纯文学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耿直纯朴,有个性,在世人看来有点傻乎乎的山村女子葡萄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中国这几十年来农村政治经济变革的历程,挖掘剖析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80后:打破“80后”的枷锁

“80后作家”是近年受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但在群体性标签下,一些才华出众的作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家社今年将推出被誉为“80后实力派五虎将”的小饭和张佳玮两人的新长篇。小饭的新长篇《蚂蚁》,通过犀利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有关“渊源”与爱的故事。张佳玮的新长篇《再见帕里斯》则运用了一个青年作家的才情“重塑神话”,并希望能以新作彻底打破“80后”的青春枷锁。

女作家石楠出版长篇新作

          以文学传记《画魂———张玉良传》而蜚声文坛的女作家石楠,潜心数载完成了一部长篇力作《生为女人》,近日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生为女人》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一生所经历的三段截然不同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作品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深刻和真实以及罕见的厚重和凝练,表现了中国女性在苦难中所折射出的至善、至美、至纯品质,传达了一种撼人灵魂的人性美。

徐友渔推荐阅读《知识分子的鸦片》

  

徐友渔:老鬼的《母亲杨沫》也是一本好书。

     2005年好书很多,但我个人关注有限,涉及图书的范围有两类。一类是纪实性。一类是翻译的学术类著作。

  《知识分子的鸦片》中,雷蒙·阿隆站在知识社会学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独特的立场上,挖掘出知识分子在上一个世纪及更早的时候,在知识上和思想上走弯路的根源。他把政论家的雄辩和现实感、尖锐性同时与深厚的学理结合到一起,既深刻,又抓住了时代的主题。这种书很难得。

  此外,老鬼的《母亲杨沫》也是一本好书。

                                                                             

老鬼:母亲杨沫

《哈6》年销量702万册登美国去年畅销书榜首

  

  2005年7月16日凌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球首发,几名哈利·波特迷手拿排队数个小时买到的《哈6》向人们炫耀。该书当日在美国的销售量达到410万册。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专门跟踪图书销售的尼尔森(Nielsen)BookScan公司公布了2005年美国十大畅销书籍排行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

血王子》以702万册的年销售量位居榜首。

  据美国媒体报道,相关数据显示,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美国市场年销售量无人可及,其首日销售量也达到了410万册,创造了2005年图书销售的两项最高纪录。

  此外,获得销量亚军的是《百万碎片》(AMillion LittlePiece)简装版,年销售量为177万册。作者詹姆斯·弗雷在这本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成功戒除毒瘾与酒瘾的过程。清谈节目主持人奥花云费曾在2005年9月主持的一期节目中向观众推荐了此书,这一举动果然刺激了该书的销售。旅美阿富汗作家哈利德·侯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孩子》(TheKiterunner)获得季军。该书讲述了一位在阿富汗长大的少年的故事。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因对角色的刻画入木三分,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

  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风靡全球的美国作家丹·布朗是大赢家,独占了两个位置,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TheDaVinciCode)位列第五名,另一部早期作品《天使与魔鬼》名列第八。

出版界策划“亿元少女作家”对抗文化韩流

       1日10日,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贝塔斯曼书友会、榕树下文化公司宣布展开战略合作,在2006年共同策划推广少女作家郭妮的十本新书,计划每本书平均销售40万册,以每本定价25元计,整个项目的码洋将高达1亿元。希望藉此塑造自己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偶像,以对抗愈演愈烈的“文化韩流”。

  据悉,少女作家郭妮在2005年使用笔名“小妮子”出版了《恶魔之吻》(1-3)、《龙日

一,你死定了》(1-2)等六本图书,以高额赠品的新颖促销方式入市,单本最高销量超过60万册,平均销量近40万册。2006年,这位少女作家将告别在内容上刻意模仿日韩流行文化的“小妮子”影子,以本名郭妮的全新面貌推出自己的新作。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中国出版界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实现文化理想和商业模式的最佳结合,推出本土自己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偶像。榕树下文化公司总经理路金波认为,2005年其“貌似”韩流的作品并没有展露她真正的文华,新书将强调她的本土特色。此次将首批推出郭妮的两本图书《麻雀要革命》及《天使街23号》原定各以20万册起印,但在此前的订货会上已收到了各35万册的订单,目前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