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文坛迎来“交锋年”大牌作家重磅出击 原创文学引人关注

对于作家们来说,2006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莫言、余华、铁凝、史铁生、安妮宝贝、严歌苓以及80后的一批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这一年里,交出他们的重要作品,等待读者和评论界的检验。有人把2006戏称为作家们的“交锋年”。

莫言:《生死疲劳》挑战史诗

虽然仍是农村题材,但与《红高粱》和《檀香刑》中所展示的残忍和血腥不同,莫言在新作中变换了讲故事的方式,以“轮回”的构架来描画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和艺术灵气。业内人士称,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余华:《兄弟》下部揭谜底

将一部小说分两次出版,余华的《兄弟》开创了文学作品的出版先例。按计划,下半部应该在去年年末今年年初面世,但由于《兄弟》上部推出后大受欢迎,余华对各种采访应接不暇,多少耽误了下半部的创作进度。为此,在新年来临之际,余华说自己除了《兄弟》,啥也不想了。他透露,目前正在进行后期修改,3月底能够出版,30多万字的阅读量相信不会让读者失望。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

史铁生将推出的新作《我的丁一之旅》,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现代爱情小说。在人们相互寻找的漫长旅途中,“我”和丁一共同走过了歧路漫漫的一段。小说家和思想者的史铁生用洁净优美、富于诗意和理性的文字描写爱情、性和性爱,追溯爱情的本原,探寻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铁凝:潜心6年换来《笨花》

在这部新作中,作者一改以往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和个人情感世界的基调,而是截取了清末民初至上世纪40年代中期近50年的那个历史断面,以冀中平原一个小乡村的生活为蓝本,将中国那段变幻莫测、跌宕起伏的历史巧妙地融于“凡人凡事”之中。有评论家认为,这是铁凝迄今为止最具分量的长篇力作。

安妮宝贝:写作《莲花》尝试突破

被称为70后最具代表性作家的安妮宝贝,今年将推出长篇小说《莲花》。小说叙述了一个事业成功但内心不断挣扎的男子,结束无望的婚姻后,徒步穿越险峻的雅鲁藏布江,前往藏传佛教中传说的神秘莲花隐藏之地———墨脱途中发生的故事。安妮宝贝称,这部小说在其个人写作史上具有突破性意义。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解析人性

旅美作家严歌苓历时5年打造的长篇力作《第九个寡妇》,也将在今年出炉,该作品被评论界认为是目前最具有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纯文学作品。作品通过描写耿直纯朴,有个性,在世人看来有点傻乎乎的山村女子葡萄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中国这几十年来农村政治经济变革的历程,挖掘剖析了人性的方方面面。

80后:打破“80后”的枷锁

“80后作家”是近年受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群体,但在群体性标签下,一些才华出众的作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家社今年将推出被誉为“80后实力派五虎将”的小饭和张佳玮两人的新长篇。小饭的新长篇《蚂蚁》,通过犀利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有关“渊源”与爱的故事。张佳玮的新长篇《再见帕里斯》则运用了一个青年作家的才情“重塑神话”,并希望能以新作彻底打破“80后”的青春枷锁。

女作家石楠出版长篇新作

          以文学传记《画魂———张玉良传》而蜚声文坛的女作家石楠,潜心数载完成了一部长篇力作《生为女人》,近日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生为女人》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一生所经历的三段截然不同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作品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深刻和真实以及罕见的厚重和凝练,表现了中国女性在苦难中所折射出的至善、至美、至纯品质,传达了一种撼人灵魂的人性美。

徐友渔推荐阅读《知识分子的鸦片》

  

徐友渔:老鬼的《母亲杨沫》也是一本好书。

     2005年好书很多,但我个人关注有限,涉及图书的范围有两类。一类是纪实性。一类是翻译的学术类著作。

  《知识分子的鸦片》中,雷蒙·阿隆站在知识社会学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独特的立场上,挖掘出知识分子在上一个世纪及更早的时候,在知识上和思想上走弯路的根源。他把政论家的雄辩和现实感、尖锐性同时与深厚的学理结合到一起,既深刻,又抓住了时代的主题。这种书很难得。

  此外,老鬼的《母亲杨沫》也是一本好书。

                                                                             

老鬼:母亲杨沫

《哈6》年销量702万册登美国去年畅销书榜首

  

  2005年7月16日凌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球首发,几名哈利·波特迷手拿排队数个小时买到的《哈6》向人们炫耀。该书当日在美国的销售量达到410万册。

    本报综合报道 近日,专门跟踪图书销售的尼尔森(Nielsen)BookScan公司公布了2005年美国十大畅销书籍排行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

血王子》以702万册的年销售量位居榜首。

  据美国媒体报道,相关数据显示,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在美国市场年销售量无人可及,其首日销售量也达到了410万册,创造了2005年图书销售的两项最高纪录。

  此外,获得销量亚军的是《百万碎片》(AMillion LittlePiece)简装版,年销售量为177万册。作者詹姆斯·弗雷在这本回忆录中记述了自己成功戒除毒瘾与酒瘾的过程。清谈节目主持人奥花云费曾在2005年9月主持的一期节目中向观众推荐了此书,这一举动果然刺激了该书的销售。旅美阿富汗作家哈利德·侯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孩子》(TheKiterunner)获得季军。该书讲述了一位在阿富汗长大的少年的故事。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因对角色的刻画入木三分,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

  在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风靡全球的美国作家丹·布朗是大赢家,独占了两个位置,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TheDaVinciCode)位列第五名,另一部早期作品《天使与魔鬼》名列第八。

出版界策划“亿元少女作家”对抗文化韩流

       1日10日,2006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贝塔斯曼书友会、榕树下文化公司宣布展开战略合作,在2006年共同策划推广少女作家郭妮的十本新书,计划每本书平均销售40万册,以每本定价25元计,整个项目的码洋将高达1亿元。希望藉此塑造自己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偶像,以对抗愈演愈烈的“文化韩流”。

  据悉,少女作家郭妮在2005年使用笔名“小妮子”出版了《恶魔之吻》(1-3)、《龙日

一,你死定了》(1-2)等六本图书,以高额赠品的新颖促销方式入市,单本最高销量超过60万册,平均销量近40万册。2006年,这位少女作家将告别在内容上刻意模仿日韩流行文化的“小妮子”影子,以本名郭妮的全新面貌推出自己的新作。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中国出版界应该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实现文化理想和商业模式的最佳结合,推出本土自己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偶像。榕树下文化公司总经理路金波认为,2005年其“貌似”韩流的作品并没有展露她真正的文华,新书将强调她的本土特色。此次将首批推出郭妮的两本图书《麻雀要革命》及《天使街23号》原定各以20万册起印,但在此前的订货会上已收到了各35万册的订单,目前出版社正在紧急加印。

黄翔:在意大利的天空下-文艺复兴故乡精神之旅(2)

黄翔:在意大利的天空下-文艺复兴故乡精神之旅(1)

记者无国界提出保障互联网自由六点建议

 

【2006年1月11日狱委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2006.01.09报道:总部设在巴黎的记者无国界组织日前公布了旨在保障互联网自由的六点建议,希望美国政府阻止美国互联网服务公司向中国等国提供钳制互联网自由的技术或设备。

记者无国界的六点建议是:不允许美国公司在压制性国家安装电子邮件伺服器;不允许在向压制性国家提供的搜索引擎上配备过滤器;不允许在压制性国家安装供客户使用的伺服器;不允许美国公司向中国提供互联网审查技术;美国公司在向压制性国家提供互联网监视技术或设备之前必须获得美国商务部的批准;不允许美国公司为压制性国家提供互联网监视技术培训。

记者无国界的一份新闻稿说,这六点建议主要是提给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因为目前提供钳制互联网自由的技术或设备的公司都设在美国。但是记者无国界也将这份建议发给了欧盟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记者无国界发言人朱利安-潘表示,记者无国界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保障言论自由,记者无国界无意阻止美国公司与中国做生意: “我要对美国公司说,你们当然有权在中国做生意。我们不是让这些公司从中国撤出来。我们只是希望它们在与中国或者其它压制性国家做生意的同时,让这些国家尊重普世价值,包括言论自由。这些公司历来说,我们必须尊重所去国家的法律。但是,我们说,在这些国家的法律违反普世价值的时候,雅虎、微软、古狗等公司就应当对中国当局说‘不’。我们希望美国的公司就我们所提出的六点建议,与中国方面谈判,如果这些公司能够坚持立场,我相信中国方面最终会作出让步。”

这位记者无国界的发言人举电子邮件伺服器为例说,他们的建议不会给广大的互联网使用者带来不便:

“电子邮件伺服器安装在美国,照样可以为中国广大顾客服务。中国广大的电子邮箱使用者不会感到有任何不同,所不同的是,如果电子邮件伺服器安装在美国,中国警察不通过美国安全部门,就不能够获得有关某个电子邮箱使用者的讯息,师涛事件就不会发生”。

朱利安-潘表示,记者无国界首先希望美国公司能够接受他们的建议,如果美国公司不接受,他希望美国国会通过相关立法,使得这些建议的精神得到落实。

网络杂志《大参考》编辑伍凡表示,他觉得记者无国界的建议非常好: (录音)

记者无国界的新闻稿说,2002年以来,记者无国界曾经致函几个大公司主管,建议就互联网自由问题交换意见,但没有收到答复。新闻稿还说,除了古狗公司而外,其它公司拒绝就相关问题与记者无国界展开对话。

 

孟浪诗歌小辑

 

 

孟浪在美国波士顿。

  ■名家新作

  孟浪,本名孟俊良,祖籍浙江绍兴,1961年生于上海吴淞。1978年秋至1982年夏于上海机械学院就读。1992年获首届现代汉诗奖。1995年秋应布朗大学之邀赴美国,任该校驻校作家。现居波士顿和香港两地从事写作。

  ■孟浪著作

  1988年诗集《本世纪的一个生者》《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与徐敬亚等编)

  1999年诗集《连朝霞也是陈腐的》2004年诗集《一个孩子在天上》

  无题之诗

  之一

  在痕迹下面我们活着

  证明着:我们活得不露痕迹。

  因为疲倦,才拖曳出一条大山

  大山自己拖曳出一个

  正在翻越它的人。

  一百年已然过去了

  但他仍无法接近那峰顶的绝望。

  一条大水边长着一条村庄

  他回来,他只有回来了。

  他俯向水面,

  把去年传来的涟漪抚平

  并告慰:在痕迹下面有人活着……

  之二

  一个孩子在天上

  用橡皮轻轻擦掉天上惟一的

  一片云。

  一个孩子在天上

  像趴在一张属于他自己的

  图画纸上。

  一个孩子在天上

  用铅笔淡淡描出无数个

  孩子的样子。

  一个孩子在天上

  他的痛苦,他的欢乐,

  他的蔚蓝,无边无际。

  一个孩子在天上

  他还决定,他的一生

  必须在此守望橡皮的残碑,

  铅笔的幼林。

  哦,教员们在降临———

  一个孩子在天上用双手紧紧

  按住永恒:

  一个错误的词。

  之三

  从身上脱下汽车

  他在衣帽架边化剑为蛇。

  业余的波士顿沸腾了

  翩然惊起的是交响乐

  还是芭蕾?

  他走进来的时候

  从身上脱下洋房

  乌鸦的镇纸

  在桌上陡立欲飞———

  但如此蔚蓝的手指

  白银的足尖

  已统统隐去。

  空白页,人生的空白页

  充满腐蚀。

  沙龙里的内心

  花哨的小软垫太多

  你与纺织机的斗争

  弄痛自己。

  从身上脱下他所居住的城市

  车载电话、海湾窗

  还有琐碎的皮屑。

  我的唯心论呵,我的错误

  笑面女王也溶入其中

  如练的查尔斯经不起浣洗

  盲指挥家在水上轻放脚步。

  哦,灌木丛的天空,

  奋力闪躲、匍匐!

  双虹记

  1

  双虹,暧昧地,搭向天边

  也许一千吨混凝土

  在根部,支持着它们

  面对如此草率的幸福

  我却迎来鱼化石

  挣脱大悲哀的冲动

  海洋漾起一些感情波纹

  已被爱人拓印在一页纸上

  堤坝,是一条我的手臂

  2

  “如果请你在一座伪建筑入住

  请你在那里观摩真理的结构……“

  话音未落,你把火种点燃

  纵火,纵火,这是你的梦

  我拦住你,胳膊把大风挡开

  今夜,它也已把错话收起

  在都市的额头,你的旧伤复发

  在都市的嘴角,你的热血凝固

  而虚无者的脚步声,忽远忽近

  3

  群星婚礼,忙于提前或推迟

  因队伍正在地平线上涌现

  呵,宇航之夜就要来临———

  地洞深处,又一组心跳加剧

  停止给电站供暖吧

  我们把灯光收拢到布口袋里

  人间的灯光,像被吐出的碎玻璃

  依稀是我,上升,还在上升:

  一名过于积极的无照证婚人!

  4

  水壶疾飞,还藏着它的脚

  我们的生活中若是穷匮凉白开

  陆军的水壶仍然不会着落———

  我甚至不需要陆军

  为此,我将大地一把抽去

  但水壶响了,梦中一曲高歌

  士兵们渴,呵,生活中的渴

  他们仰望空中水壶的编队

  仰望———幻觉中的灵魂露台……

  5

  跨世纪,纯粹跳房子游戏

  每位过客都跃跃一试

  十万条响尾蛇出奇地安静

  拼命向空中奔放

  时代运动家裸露的神经丛

  羞涩的电焊女工必须处理

  运动家,再度切割自身

  田与径,蒿草过膝

  那里将沉睡群众,和没落的性

  6

  鸟儿上钩了,就一只

  但轻轻一提,钓起了整座森林

  盘根错节的形而上———

  痛苦,分泌着饮恨的沙粒

  消防局长勇于攀登

  一颗沙粒的山,能否接近人类的天空

  市民们沦陷在各自的客厅

  鸟儿,要与他们共度

  所以,森林高扬,鸟儿低翔……

  7

  终日在电话号码本上高卧

  白页与黄页,他换着睡

  然后提着饭盒坐上去月球的通勤车

  这是他的生活方式

  上升中的资产者不屑

  旧皮鞋在太空轨道婉转……

  奶粉,或者炸弹

  人类有限经验中的两个极端

  资产者和他正迎面相遇

  8

  剩下的风景被彗尾擦伤

  我从焦痕里辨认字迹

  从他们的脸颊上验证幸福

  街上,无数枝火把耸动

  未点亮的,燃烧着的,熄灭了的

  通通由天文馆伸出的一只手擎起

  我,绕过不存在的仁慈

  绕过同样不存在的暴虐

  我,我把余温尚存的彗星抱回家了

  9

  锣鼓架子,晾着衣服

  宇航员的身体猛然弹起

  瞭望塔举到了面前

  舞蹈,高岸上的一人,舞蹈———

  腰肢在大海里汹涌

  沉默的巨大冰山莅临本城

  我从一百二十层楼的窗口触摸它

  并无光环的旋转餐厅,锣鼓手尚幼

  人类保育员抛出安全牵索……

  10

  乞丐奔向银行

  地球出口处也排起长队:

  “生活有着落啦!”

  只有恐龙在喊冷

  只有恐龙的骨头感觉冷

  只有博物学家正收罗旧棉絮

  他的生活已被太空署征用

  他回到地下室,继续守着

  不可能通向地球另一端的那口深井

  11

  双虹搭向天边

  孩子们欢呼着,攀援直上

  大人们当然视而不见

  在根部,我深知它的动摇

  从一开始它就是毁灭

  五千条箭鱼自水中跃出

  “我们不喜欢脏太阳!”

  大人们却要为丧失而痛哭

  乌云掠过我,运送来历不明的无尽黑纱

  12

  无声的告诉,充盈

  来自远古的自由落体

  在大地上,微微颤动

  发生在虚无里的巨响

  无法消音,手掌毫不费力

  向人类牧场转进———

  羊群把一生的温暖放弃

  为我,只为我

  用牺牲结束无名羽毛沸扬的冬天

  生活

  直立的恐惧

  让无膝盖的人如何下跪?

  演员说:他去剧院才是回家

  演员的妻子说:他回家总在演戏。

  只是关节如何弯曲

  打击的半径如何缩短?

  三岁的儿子说:他离开家,也就离开了舞台

  儿子进一步说:他离开了舞台

  遇见的每一位却都是剧中人。

  战争爆发了

  化妆停止了

  火箭发射架已然直立。

  妈妈接过话头:儿子,你去洗脸

  我去化妆,你爸爸么,他正在生活……

  无膝盖人,无膝盖人

  生长更多的腿,在半空摆荡

  洋溢爱情,呵,洋溢爱情。

  完成

  谁在日复一日翻动田园诗的场景

  弯下腰,又直起身子

  她灿烂的头巾随手就摘成了夕烟

  哦,一枝骄傲的花茎上

  有人掐算正枯萎下去的蓓蕾

  还剩下多少分秒弥留香气

  无数只铁色蜻蜓的十字

  悬浮于空中,生产着时代的震颤和不安

  比一个箭步多,他却迅疾

  消失于神圣讲坛边的侧门

  有人,在门上安了拉链

  嗞啦一声,他被装入他的世界

  而我在远方徒然地夸大风暴

  扑面的只是花洒的淫雨

  甚至不在脸庞上凝结未来:谁堪缔造啊

  眼泪,星光,疼痛,故乡

  飞行的后果

  敌意的小雨点

  带来高空的清凉。

  而高空危情

  被新一代飞行器释怀。

  几张失恋的脸

  偏偏扭向宇宙之外。

  大地有些凌乱

  稍显老成的男女更加慌张。

  哭了,哭了

  雨点变大,变野蛮。

  手插进乌云里

  速度足够让一个国家变色。

  我在美国,看到地方上的丑

  正副驾驶员忙于晕眩。

  他们是一对钢铁夫妇

  把钛合金嵌入生活。

  呼吸已经过时

  鳃,孤独地出现。

  敌意的小雨点

  击碎罗德岛牙关紧咬的一角。

  印象一号

  在这里,地平线被废弃了

  遥远,被出色地终结了。

  呼吸珍稀

  所以歌声短缺。

  心有所忍、也有所甘的一人

  在那全然无用的地平线下

  用,用他最后的鼻息抬起落日。

  街头艺人呵,终生足不出户

  胡琴与吉他

  更没有互相驳难的冲动。

  而他的白发被严重地夸大了

  被野蛮地扩张了———呵,沉寂的冰川

  在万众舌头的烈焰上抖颤。

  地铁停驶了

  只是手表停摆了

  他一生惟有保持出发的姿势。

  在这里,眺望被废弃了

  美,被可怕地终结了。

  呼吸过剩了

  却歌声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