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游:回归科学的《历史背后》

前几天正在读张耀杰《历史背后》时被人喊去喝酒。酒会上照例黄段子吃香。一位中学老师说:现在退休老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里知不知道?对!铁路那边!那有树,农村妇女擦双皮鞋赚一元钱,被老人在树林里“擦一次”可赚五元钱。这位老师眨着眼感慨说:“擦”一下又不损失什么,有什么划不来的?再说,她们也解决了需要,两全其美!
出卖一次肉体的价格只有区区五元钱!这就是这个劳动人民的国家的劳动人民和其妻子的价格!
我想起了小说《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的智慧洞见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中国。我们看看这位英国作家在一九四八年是怎么预言的:“贫民区里尽是愿意出卖肉体的女人。有的甚至只要一瓶杜松子酒,因为无产者是不得买这种酒喝的。”“你看看四周,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生活不仅同电幕上滔滔不绝的谎言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同党要想达到的理想也无共同之处。”

“历史癖”张耀杰的《历史背后》,是十五篇历史传记的汇集,怎么能够把这样一本文集与《一九八四》扯上关系呢?
这个关系就在于对待历史的态度。
先看看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段官方经典革命故事:“李大钊挺身而出,自愿护送陈独秀从公路出走。因李大钊是乐亭人,讲的是北方话,衣着又朴素,很像生意人,就在王星拱家里准备一切。时当阴历年底,正是北京一带生意人往各地收账的时候。于是他两个人雇了一辆骡车,从朝阳门出走南下。陈独秀也装扮起来,头戴毡帽,身穿王星拱家里厨师的一件背心,油迹满衣,光着发亮。陈独秀坐在骡车里面,李大钊跨在车把上。”
透过这段叙述,我们看到两位中国革命前辈“老大哥”的光辉形象:他们相互友爱,乐于助人,为革命甘冒风险,一点也不嫌弃劳动人民。然而,谁曾想,如此光荣伟大正确的革命形象,却大有伪造之嫌。张耀杰先生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证明,撰写这段历史的高一涵自1919年12月20日出国,到1920年6月17日才回国,陈独秀从北京仓皇出逃上海的时间,也就是上面这段文字记载的李大钊“见义勇为”义送陈独秀脱险的时间,应当在1920年2月9日前后的两三天,其时高一涵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日本东京,他根本不是事件的亲历者。他以当事人的身份留下的相关陈述,当然是不足征信。
关于这段史实,张耀杰介绍说:“据汪建树《陈独秀传》的相关注释,汪原放在《亚东六十年》(手稿)中介绍说,陈独秀到上海后患感冒住院,汪孟邹前往探望,陈独秀告诉他自己是由李大钊送上火车的。”
来自李大钊的河北同乡董宝瑞的一段质疑,更能让读者相信李大钊是不可能亲驾骡车的:“近些年所拍的一些影视作品,描绘赵纫兰(李大钊妻子——作者注)当时正在北京,也为陈独秀遇险担忧,等等,都不是真实的;特别是有的影视作品,把李大钊护送陈独秀去天津,拍成李大钊亲自赶着骡车,更不真实。李大钊虽然自幼在北方农村长大,但他从小主要是读书求学,并没有怎么干过农活,他是不可能会赶车的;特别是赶车走一二百里,那得很熟练的车把式才行。”
《一九八四》中,温斯顿所在的真理部所干的工作,就是篡改历史,因为党的口号是: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着现在,谁就控制着过去。
如何打破这种控制呢?方法很简单:必须捍卫显而易见的简单真实的东西!对付职业撒谎机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说出事实。只要回到常识,谎言就会自动破产。构筑在谎言之上的眩目的一切,其“光荣伟大正确”地位的令人怀疑之处,自然也就暴露无疑。

自古以来,从事写作的人数以万计,文体风格千姿百态,若从写作的方法论上讲,汗牛充栋的社会人文著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以赛亚•伯林冠之以“想象力”的写作,一类是波普尔的“科学的写作”。波普尔对第一类写作是有些瞧不大起的,他称之为“天启式写作”,认为这样的写作即使写出了真理,也与科学无缘。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待的:一方面,人类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想象力的创造,显而易见的是,全世界被译成外文数量和印刷数量占前两位的《圣经》和《道德经》,都是想象力的产物,二者都谈不上严谨和逻辑。不过,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如果依然完全凭想象力从事写作,就未免显得幼稚。在笔者看来,凭想象力写作为主,与以严密的学术研究为主,正是今天中国知识界与西方知识界的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落实到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前者代表着以鲁讯为主的传统,后者则是以胡适为主的传统,大概正因为觉悟到此,包括张耀杰在内的自由派作者,现在大多转向到学术,与此形成对应的,便是胡适重回大陆学界,而鲁迅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否定性批评。
《历史背后》的全书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无一处史料不注明出处,无一个观点不根植于史料,端的是有多少米,做多少饭,有多少史料,出多少观点。全书不靠清词丽句取悦于人,也不靠机智理趣投机取巧,道理的大厦建筑在坚实的证据地基上,然而,随着作者一步一步从前提到结论的演绎,阅读起来仍然妙趣横生。
也许,接受过太多贬胡扬鲁之类统一思想的学校教育的中国读者,对于书中所呈现的新史料和新思维会不太适应,我要告诉您,如果您希望了解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更多的事实真相,就必须多亲近胡适留传下来的小心求证的学术传统,张耀杰的《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正是胡适式的小心求证的典范之作。这种写作传统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会让专事篡改历史掩盖真相的真理部根本建不起来!二是能让中国劳动妇女身体只值五元钱的事实公之于众,然后方能得以改善。
[《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张耀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定价22元。]

2006 International PEN Congress

2006 International PEN Congress

Berlin Hilton, Germany 22 – 28 May 2006

Congress Theme: Writing in a World without Peace

The delegates of International PEN last met in Germany in 1986. The 49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PEN, which took place in Hamburg, was devoted to the general theme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Germany was still divided at that time, as was Europe. When you come to Germany next year, you will find a country that has changed in many ways, and nowhere is this change more visible and vivid than at the lo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EN Congress, in Berlin. Today, this city – once separated by a Wall most drastically manifesting the division of Germany and Europe  has not only been re-established as the capital of Germany, but has simultaneously turned into a thriving meeting-pla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North and South.

Anyone coming to Berlin will discover numerous traces bearing testimony to German history. Here in Berlin, history in all its facets  from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German artists,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to the crimes of the Nazis  has left its mark on the urban landscape. Here you will find the venerable university where Humboldt and Fichte taught, places where famous musicians, literary figures and academics lived and worked, world-renowned theatres such as the Berliner Ensemble, two major opera houses,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Hall built by Scharoun; and you will also find localities serving as a reminder of the darkest aspects of German history: the Holocaust Memorial in the city centre, the Jewish Museum and the Plötzensee scene of execution, where the conspirators of 20 July 1944, the day of the failed attempt to assassinate Hitler, lost their lives.

The International PEN Congress itself will take place from 22 until 28 May in Berlin’s historic centre, at the Hilton Hotel on the Gendarmenmarkt, against an architectural backdrop emanating from the spirit of German history. Major evening events accompanying the Congress will be held at historical venues such as the Berliner Ensemble, the Academy of Arts and the French cathedral. We are confident that we will be able to offer all delegates and visitors to the Congress a captivating programme.

There will be three major evening events: a long night of literature with many prominent authors from throughout the world, an evening, which is specially devoted to African literature, and an evening during which writers of German literature, who have immigrated from abroad to Germany or have a non-German cultural background, will be presented.

Three afternoon events (literary sessions) have been scheduled as part of the Congress daytime programme: a session in which prominent PEN members each present an author of their choice, an afternoon of essays and discussions, which is devoted to the motto of the Congress Writing in a World without Peace and a lyric poetry afternoon.

We are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hat Günter Grass, recipient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a long-standing member of the German PEN Centre, has consented to give the opening address at the Congress. The 72nd International PEN Congress will be held under the patronag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orst Köhler, who has kindly consented to give a welcoming address. In addition, many prominent writers have confirmed their 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A reception in the Federal Chancellors Office has also been scheduled.

The motto linking events and discussions at the Congress, Writing in a World without Peace, not only re-emphasises the efforts to achieve peace and reconciliation t which the Charter of International PEN commits its worldwide membership,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art and literature, beyond all ideological conflicts and clashes of interest, retain their own irreplaceable human value. This holds true in particular in those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war and civil war, where states are disintegrating and bands of criminals have been taking the law in their own hands, where war becomes business and business becomes war. Writing in a World without Peace also implies that we as writers have to address this reality.

Dear colleagues, everyone of us at the German PEN Centre will do all in our power to turn your stay in Germany and Berlin into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the chance to acquaint yourselves with Berlins history and present, an outing to the City of Potsdam and a steamer trip along Berlins extended waterways will be offered as part of the accompanying programme of the Congress as well as post-Congress tours to Dresden and Weimar.. So that we can make all the necessary organisational arrangements to make your stay in Berlin as pleasant as possible, and to avoid the additional pressure on accommodation as the result of the FIFA World Cup which is to take place after the Congress, we would very much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register and confirm your regist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We are very much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visit! And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conversations and discussions with all of you!

Johano Strasser

President, German PEN Centre

李劼:答独立笔会问(访谈录)

答独立笔会问(访谈录)

李  劼   

 

1.什么是流亡作家?您是否接受自己为流亡作家这个称呼?人们对流亡的理解很不同有些人认为精神的流亡也算流亡,您怎么认为?

我不知道如何定义流亡作家。我也不想把自己归入任何一类的作家,不管流亡与否。因为这跟作家的本性,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也许自由一词,更能说明作家的本性。流亡一词,在字面上很有诗意,但真的作为一种生活状态,并没有如同文字那么潇洒。至于精神的流亡,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涵义。精神的自由,应该是明确的。

也许这么说,更加能够表达我的回答。不管莎士比亚走到哪里,哪怕是走到非洲,英国的文化依然在他的脚下。假如可以把祖国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话,那么祖国应该是跟着莎士比亚走的,而不是相反。

2.您是怎么走上流亡之路?希望您能向读者讲讲您是怎样离开中国的,您为什么选择流亡不少流亡作家刚踏上流亡之路时,常做过这样的梦,在梦里,他们回不到中国了,或者再也离不开中国了,您做过这种梦吗?流亡经历对您是一种精神性的创伤,还是一种彻底的精神解放,或至少是一种精神解放的象征?

离开中国,纯属偶然。因为受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其实是朋友的邀请。要说到选择流亡,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是我选择了流亡,而是流亡选择了我。我很想回去,可是人家不让。我做恶梦时,总是做到自己又回到了农场里。五年半的农场生活,成了我难以摆脱的噩梦。

躺在纽约中央公园里的草地上,是我最快乐的时刻。有一次,我坐在一棵树下,听着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一遍,又一遍。公园的整个大草坪上,就我一个人。天在下雨,我的内心深处在流泪。我感觉到一种人们通常说的解放。人好像消失了,融入了雨中,草丛中,空气里。那感觉是空灵的,没有任何言词可以表达。

3.流亡作家和海外作家的关系

您怎么看待大陆作家?包括体制内的作家与异议作家,您和他们有什么差异?

我不知道流亡作家和海外作家是两个什么样的群体。我只知道我的状态是独处的,几乎不跟任何叫做作家的人们来往。大陆的作家,我已经觉得非常陌生了。我只希望他们能够活得好一些,至少比我更好些。至于写作,我已经有十多年不看他们的东西了。虽然其中有不少相识,说不上是朋友。

我觉得比较相近的是,济慈,荷尔德林,契诃夫,佩索阿,普鲁斯特,福克纳,还有曹雪芹是不用说的了。再有就应该是李后主和李商隐。不是很喜欢屈原,虽然生存状态相近,但心态迥异。

4.流亡者的处境

您能谈谈您目前的处境吗?您在流亡中的主要困境是什么?

被贫穷压迫得苦。我一直在祈求上帝,给我一笔钱,让我不要再为衣食而忧,不要再去给人打工。不要继续坐在办公室里,写那些别人叫我写的东西,谋生。

5.流亡是一种特殊的处境,其对您写作的影响?流亡使您的写作发生了什么变化?您在异域是否感到了文化的间隔和冲突?

我在纽约写作,如鱼得水。语言是有间隔的,但文化却并没有什么冲突。只要经常在草地上坐坐,写作的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永不枯竭。虽然中文写作是我所长,心里却挚爱着英语。在巴士听着清脆的英语报站,都会觉得美妙无比。

6.汉语写作于世界文化的关系。从世界文化范畴,您怎样看待汉语和汉语写作?

生为汉人,只好以汉语写作为生了。我不强求非汉语世界的人读懂我的作品。据说汉学家有那种本事,把汉语文学变成英语或者其它语种的作品,但等到他们发现我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那样更好,省得跟他们见面。我害怕跟人交往。世界文化真的跟我很有关系么?世界是靠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却未必需要世界。

7.请您谈谈您在流亡中的写作?您写了什么作品?正在写什么作品?您计划些什么作品?它们的出版和读者的反应?

我写了很多,大约有十多本书吧。还有许多文章,有的发表了,有的没有发表。书也是,有的出版了,有的没有出版。我已经不在乎。

这八年来,前后写了六部长篇小说。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三部历史小说,两部普世叙述的小说。翻译和重新解释了老子的《道德经》,这可能是我第一部,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英文著作。还写了一本文学备忘录,算是文学史吧。还写了一部美国阅读那样的文化论著,叫做《脚下的沙漠,天空的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写得非常快乐,就像在雨中的草地上、大树下,倾听肖邦一样的快乐。

正在写好几本书,可是为了糊口,只好暂时停下。全部停下了。我跟上帝吵架,责备他为什么不赐给我钱,让我把想写的书一本一本地写出来。上帝至今没有回答。

书大都在国内出版。还有没有出版的,我暂时藏着。国内的出版社和出版商,太可怕了。我出了将近二十本书,有小说,有受读者欢迎的论著,比如论《红楼梦》那本书。可我却一贫如洗。比凡高还惨。

8.有关回大陆的想法

中国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流亡作家已经回归大陆,在大陆出版著作,您对此怎样看待?您有回归大陆的计划吗?

他们至今不给我护照。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拿到护照就回国。至于回归不回归,得看人家待我如何。

9、故乡最使您怀念的是什么?至爱亲朋?地下文学沙龙?乃至乡音,美食,一条街道上的独特气味?

我爱过的女人们。她们都嫁给了别的男人。我经常以对她们的思念,代偿身边没有女人相伴的孤寂。美食当然也怀念,但我怀念的都是我母亲做的家常菜。街道?我所记得的街道,据说全都消失了。我记忆中的上海,可能不存在了。

10、作为一名流亡作家,您最想对下一代的大陆作家说的话是什么?

我想说,妓院。

 

 

《自由写作》首发

 

李劼: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回忆录)(1)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回忆录)

李劼: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2)

3

李劼: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3)


李劼: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4)

张耳:礼单(诗四首)

礼单(诗四首)

张  耳   

 

 

礼单

写在粉红(!)的纸上
娟秀的小楷:
土纸五刀
响鞭一仟
罐头一个
祭卷八个
祭菜八个
金山一对
花幡一对

张家,李家,红事白事
都差不多。下次人家办事
查了礼单才好送礼。
上楼,先上楼
写上礼单,再磕头
物化了,哀思才掂得出 
份量,一条一条
鼻涕眼泪,流得清清爽爽
公平呵,全部人生哲理的磅秤
脚下的黄土地冻得
结实。上楼,下楼
说善良,不如说老实
村里人 ,脚步咚咚

我想说的是,你应该来这里
看看,山不高,圆鼓鼓
长满平常的油松,白杨
不深的河,涉水桥一脚高
一脚低(树枝上冻了冰
又铺了土和煤渣)
关心时事-
911的话题又让大伙情绪激动
凤凰卫视不断报道 
纽约皇后区的空难
情绪激动,却保持有分寸的
距离,活像这本教科书
粉红得实实在在--

粉红满院子撒花
穿着厚棉裤不见腰身
侄孙子(!)亲得我一脸鼻涕粉红

香烛一对
黑布一块
红布一块
花卷一个

送寒衣

冷呵,大衣,手套,毛衣和
行李里所有的衬衫,甚至
大哥的毛裤,(阴历)十月一
都穿上了。 棉衣,棉裤 
帽子,鞋,老去的人穿新衣
纸衣,纸裤 ,五彩的外套
你就坐在我们圈外,荧光灯下
脸色发黑,冷呵,骨架打抖
看着我们手工;去年的旧毡帽
卷了毛边,前襟的扣子
掉了,黑布袄。绽棉花
够不着也缝不着。

大嫂说,
哪有好衣裳?
你祖爷,祖奶奶穿着
旧衣服下葬,帽子还是
你五叔头上摘的。从窑洞里
抬出来,祖爷祖奶就住山根
那孔窑。老院没收了
地主,地主婆自己挖窑。去看了? 
现在成了储藏室。新盖的房,暖气
热水,手还冻呢。土窑哪能不冷?

铰吧,铰,换个鲜艳的颜色,新款式:
压舌帽,西服,领带,不然脖子冷-
你的脖子,地主的,地主婆,我的。

五叔说,
你老爷爷自己打开羊圈
挥挥手,分就分了吧
家里的铺盖也搬出来--
“学吃亏”的条幅悬在老院正屋中堂。
打日本,你老爷老奶家里
住游击队,捐粮给西盟会。
日军要扫荡,头天把家里粮库 
打开,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喊来分粮
一夜牲口闹得不睡。逃难
天一亮,往山里钻,日本人顺着杏水走
不敢爬山。什么也没捞着。
这就是我们家的传统。土改
别的村斗地主,闹出人命。
咱村,都是你祖爷自己 (他是多年的老村长)
喊人来分财。

大哥说,就是今天
咱家人口多,外面的人多
事也多,人家来帮忙,咱就厚待
人家:酒是好的,烟是好的
糖果好,还的礼也比得上人家 
一天的功夫。这么冷的天
都沾亲呢。大灶,烹调,摆席
抬材,打幡,花圈,放鞭,填土
都靠众人,托祖宗的福。

铰呀铰,红帽,黄靴,天蓝
领带,杏黄围巾。才配得上
老人住的天宫,地宫
金山和银山。

抄祖碑


听说这碑是假的
真的在文革时砸了
扔到杏河里垫脚,字没了
早没了,风化,水,日,月。
后来,改革开放
挖上来,断了几截 
接不上。你们爷爷上学的时候
就看不清:承字辈,天字辈
徽字辈,洪字辈,建字辈,可字辈
宗字辈……又是洪字,兴字,光字,明字
五百多年前,一个李真妣王氏
演绎一出山水,田园。
当官的,(刑厅是个多大的官?)
从军的,学到举人的
京师国子监的贡生叫建候
可观,可培,(好名字)
可温,可润,可云,可良
诗意动人。种田人叫个
洪任,洪印或者太徽,元徽
天鼎算不算出格?或者仅仅是 
父母辈的想往?没边的自我膨胀?
墓园迁了又迁
剩下远远几根石柱和
这块大清乾隆年五世孙立的碑
(那个贡生建候)
最后这一百年没刻
发生了什么?(不落文字)
中国山西沁水县龙港镇梁庄南坡村
没发生什么?
所有活着的记忆空白一片。

北王中里十甲李氏祖
李真,真李
不像真的,像执著的
努力。努力是真的
比如现在,一笔又一笔
抄得手疼
呵呵气
庄稼收了,空空的地
头顶清早碧蓝
不为什么
后裔 :真理或假理(李)

看不见你。

出殡·封坟

到头来,一把火
去另外的世界,一把火:
必须哭,哭出声
不然下世变哑子
孝子们弯了腰,拄哭丧棍,麻衣
中山装,一路走,一路哭
放鞭,放鞭
要去的时辰打幡,花圈
五彩仪仗出门
赶鬼,赶鬼 
避邪,避邪
吡吡啪啪
一条路走到黑。

你们地下的坟室,一把火
没有余下的时间变成天顶画
让我们在风景里重新相逢
人祸
拖着火翼
燃尽,然后撒下
一定要知道的科学信念和
航天纪念品
地下火车
“连车座都冒烟了”
“对不起,没道再见就出门”

出门,领口,扣子都烧净
只有火能读懂另外的规矩:
仙花仙果,金山银山
精心折叠的宫阙包装我们的想念 
烧净
才带得走。
哭,就在心里哭
千万别落泪,泪水带不走
落在棺材上带不走
沁水
家里的土山
邮编048200

把墓门推开
青石门板吱扭扭
绕着不尽的往事转
小金棺,小红棺
活到九十九,甜蜜依然
望着我,目光烤干我的泪
相隔那么远,那么温柔的距离--
肉挨肉一呼一吸
没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
能把我们割开。这个世界 
没有理由保存薄命的完美
千年是什么?
爱的缘分和从不示爱的本事
你有吗?
七十年的婚姻是
冷还是热,或者仅是此刻
这捧不再能分割的土
我埋你,你埋我
躺下,我在这里
我在这里-

the sailor said,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the minute you left that hotel room.

the buddha said, there is no room. 

there is no You.

没有你,我埋我。
黄土埋黄土。

对没醒的人,我们总有
一种好奇心。没醒:
一呼一吸间
没醒是一种什么感觉?

醒了,醒了就得面对
事物。”今晚吃什么?”
“你接孩子还是我接?”
唯有这些日常接着呼吸下去。

这些不停涂改的哲学。
没有另外的理由拴在一起,牵挂
丝丝缕缕,穿不起来
也是一种仪式。

睡下,梦见大白兔
一对红狐狸。你说,不相信
才是死亡的仪式。说出来
太阳黯然吞下北方的眼泪。

说了,还爱吗?
哭出声,哭不出声
说吧,因为他们已经走远
听不见我们。

梦见金鱼。

This is the last time.

“梨,不能送给爱人
除非你要离。”

“send a lover pears
to pair, pairing.”

第三种隐喻也许科学?
清火,理气,对肺气肿有疗效?

pear or not pear, 梨非梨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的问题。

离,离,墓门关了
只有一条路--死路
逼上走,一坡人
自家人堵了退路,点燃
花圈,花幡,金山,银山
地下或天界的宫阙 
纸衣,纸帽,火
热烘烘地拱
在墓前土坑里呼呼吸吸
噼噼啪啪,赶着翻腾的肉身
活起来的灵魂走
死,死
像出生一样
没有选择。

自家人埋自家人
一锹,两锹,三锹
我埋你
狠狠念
一锹,两锹,三锹
锹把扎红
鬼魂别附身
你走,走开,永不相逢。

扬土,封坟
地下的天顶
放鞭,吓你。火
这回是真的
丝丝缕缕都烧了 
cancel, all of it
the credit card number got stolen–
sending pears, 梨

不要你
别跟我回。扬土,扬土
看不见你
不看你
别跟我回!

活人走另一条路
回村。

这纷纷扬扬的大队
这场形容不完的仪式
大红大绿的葬礼
放鞭,吹打,演电影
热闹--以你们的名义
以死的名义。在你看来是什么?
这个没有理性世界的
纪念物,色彩还原
从黑到白?还是一团火,
干净的光,活生生的永恒?
赫拉克利特?
抛弃,或者不能两次
踏入同一条河?
河,止不住地流
流过山阴的坟场,梦的
心情:creamy turquoise
粼粼绿松石,孔雀蓝
浪推浪

就在这儿
就在这儿 结束

你嗅不到,才相信 
薄荷清香 松脂清香

风中,寒中,阳光中

你不相信,才看见
甲壳虫 red wheel barrow

 

《自由写作》首发

 

沈睿:乡村生活 (诗四首)

乡村生活 (诗四首)

沈  睿   

 

乡村生活

 

在祖国的岁月里,我从来没梦想过乡村生活,

然而在异乡,我一直过着乡居的日子。

 

如今,一片深远的树林旁就是我的房子

树林里住着一家六口的白尾鹿,

他们见到我的时候总是排成一队,狂奔,

好像一队训练中的速跑少年。

 

我好奇他们的生活,到树林里去看他们的家,

一只比猫还小的野兔,睁着惊奇的眼睛望着我,

也突然狂奔起来。

 

我悄悄地从另一条小路出来,

在树林边观看我自己的房子,一幢孤独的谷仓,

沉静地坐落在田野的边缘。田野辽阔,

我的深棕色房子好像是一只靠岸的船。

那么寂寞,在十九世纪的梦中。

 

我没有邻居。一匹漂亮的非洲马,

曾住在我的楼下,我们喝同一口井里的水。

冬天来临,他的主人把她带走了,

我从此没有可以相互问候的伴侣。

 

孤独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

可是,谁的生活不是孤独?

好在我的壁炉火焰熊熊,我总是把火炉

烧得噼啪作响,火炉的声音,

让我想到最甜美的语言。

在温暖的炉边,我看书,写作,

直到大雪把我的门和我全都掩埋。

 

我是否将这样死于在大雪、书、火炉和两种语言中?

 

March 2006

 

失眠的故事

 

一夜无睡

 

我听见你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你的脚步,时重时轻

让我怀疑你的身体

是否平衡

一个身体不平衡的人是否有平衡的精神?

 

我仰望楼顶,听着你的脚步

想这个荒谬的念头

直到哐铛一响

什么东西重重倒下了

 

你是否一把刀结束了自己?

我没敢上楼去敲门

我等待你的血渗过来

等待你的灵魂敲我的门

February 2005

 

乞讨爱情

 

你像一个乞讨的女人,

看,你的大衣,有这么多的口袋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们站在琉璃厂大街上,

背后是荣宝斋,不远处,卖白薯的农民

把白薯的甜香慷慨地送给过路的人

 

爱情使冬天的夜晚温柔

我们拉着手走过深夜无人的胡同

在李大钊家门口,

他吸古巴的雪笳,我呼吸深蓝深蓝的北京

 

我的家乡,我的故乡

胡同口的标牌

在回忆中生锈

连同这个小城的下午

我不记得我是否也乞讨过爱情

March 2005

 

日常生活

 

我越来越对两边儿来的消息无动于衷

一个从我姥姥的村庄来的民工讨不到工钱

在北京的大街上哀嚎,哭声刺过墙壁

一个婴儿害怕地缩了起来

 

那些在网上聊天室里

没有面目的精英分子个个正义在胸,

胆大心细地、匿名地骂了一阵之后,

该吃吃,该喝喝,

倒头大睡。此刻,

 

整个美国都变成红色的了

比毛时代的中国还红

我走在葛底茨堡的街上,和林肯暗中对话,

怀揣着民主的梦想

与内战而死的鬼魂擦肩而过

 

一个声音对我说:

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在梦想中死去吗?

February 2005

《自由写作》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