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今天的言论需要怎样的文风?

我曾经写过两篇关于文风的文章。一篇是2003年冬天发表的《“建设性”是嘛玩艺儿》,另一篇是2006年春夏之交发表的《慎言“网络暴民”》。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维护“言论自由”这一受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让人们在自由表达的环境中自我教育、自我净化从而文明成长。

我的这个心愿不会改变,而是与日俱增地更强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当下言论界存在的问题。正视与反思是改进与成长的前提。

“愤世嫉俗”从心理卫生角度讲,是一种不利于人们健康长寿的负面情感。但“怒”既是人不可蠲免的七情六欲之一,适当地宣泄使之不得郁积成疾又是可取的。

今日中国的愤世者形形色色。粗略分析一下,大致有四种情形——我不愿说四种人,因为人很复杂,有些情形是兼而有之的。

一是发自内心的忿忿不平。这种情感可能出于单纯的良知和正义感,也可能出于(不)公平感。当下中国令人愤怒的事太多了。

比如最近一期(第35)《了望新闻周刊》刊载记者专稿说,今年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达700亿元,比“八五”期间五年总和720亿略少,全年公车消费将达3000亿元!又如建行发言人就建行要大幅加薪一事对新华社记者说,“目前,商业银行的工资收入确实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实际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明显低于公务员水平。”(北京9月4日电)还有地方的司法部门要出台新政策为受贿官员减轻处罚找依据。

这样的事知道得越多,越容易产生“洪洞县(衙)里无好人”的感觉。于是,在无可奈何情绪支配下骂官咒官就成了“时尚”。这也是很多政治笑话型的短信段子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忿忿不平对于言论作者来说,最可怕的是人格分裂。因为人总是不甘心吃亏的。不公平感使我们明知不对有时也会去做,比如借用一下当官亲友的公车,在升学求职等关键时刻找有权势的亲友开开后门。我有时也自问,自己写文章义正辞严,但真的那么正直?最后,只好自我解嘲:我要是生活在德国那种只认规矩的国家就好了,大家照章办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多好,既不失尊严又不担心吃亏——在这种情形下的愤世讽时不是矫情,但言行不一,别有一种“媚俗”之嫌。

二是移情发泄。这一点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为数众多的网络“愤青”中表现最明显。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屈辱和挫折,深感无奈和无力,真身也没有多少话事权和话语权,于是将愤懑转移到反美仇日的“爱国主义”叫嚷中,转移到对“第三者”铜须或“流氓外教”等人的道德讨伐中,从中得到一点参与感和可怜的心理平衡。这样没头没脑还带几分假道学的起哄者,其从众心理和媚俗心态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反应。对此,已有一些分析文章,兹不赘言。

三是表演。最典型的当然是作廉政秀的大贪官。台上慷慨激昂痛斥腐败,台下卖官鬻爵大收发包回扣。刚落马的湖南省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就是一个“作(秀大)家”。

四是投机。对现实持严格的批判立场,本是知识分子的天命和天职。不论社会如何进步,它与人类的理想状态总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何况中国尚处于“转型期”,还远未实现现代化,更需要有人拿着理想的标尺来度量现实批判现实,从而推动人们变革现实;其次,知识分子以精英自居,每有改造社会“舍我其谁”的自负,要他安于现状、甘当被动的看客也难,因此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几乎是本能;最重要的是,权力需要监督,有人不眨眼地盯着“找茬”,权力就会如履薄冰,不敢乱用和滥用。——这些观点差不多已经形成社会共识;社会批评特别是对权力监督的正当性,理论上舆论上在中国社会已然得到承认。

再加上公众对腐败“现象”的愤慨,激烈地抨击现实在民间会得到敢讲真话的喝彩。

而且,不可否认,这些年来,中国取消了“反革命罪”和“政治犯”的罪名,日常交谈中已不存在“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对伟大领袖”的“恶攻罪”,在单纯的言论领域杀头坐牢的风险可以说已经消失;在境外发表激烈抨击当局言论的人,只要不涉及实质性重大事务或国家机密,一般也是进出自由。

这样就出现了政治投机的可能。

中国古代有“邀誉卖直”、“讪君卖直”等对言官诛心的贬辞,但“直”而可“卖”也表明,士林确有不同于庙堂的评价标准存在。如今“卖直”者,看准了行情,一反常态,装得比谁都激进,皆因假扮“民主斗士”,不仅可以在民间得到喝彩,而且还可以在境外名利双收。

我说这样的话是要承担道义风险的,但是我不怕。我崇敬那些敢做敢当、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志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敬重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真人,不论其身在“体制外”还是“体制内”;看不起那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的人精;厌恶那些“惟我独革”,专打横炮、搅浑水,意欲通过踩损别人来掩饰和抬高自己的混混。我并不标榜“独立”,但是我所是、非我所非,谁的势力我也不想借重。

以上说了这么多,似有违我的初衷。我的初衷是,评论时事、搞学术批评都不必追究批评对象的动机,应该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只关注例证是否真实,逻辑是否严谨;社会的进步靠的是合力,靠的是持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互相博弈,不管出于何种动机,能推动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就好。因此,我对愤世嫉俗者作以上分析乃不得已,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揭示某种类似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真相,以期人们不为过甚其辞的表演所迷惑,不为其“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文风所感染所裹挟所同化,不要毒化了我们的言论氛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文风呢?(注意,我用的是“提倡”一词,有人要坚持他们的那种文风,只要不违法不侵权那是他的权利。)

也许《书经》上的下述要求仍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立言兴教的文风追求:“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这段话出自《书经》的《虞书》部分的《舜典》,是舜帝登基后对大臣的训辞。帝对夔说:我任命你掌管音乐,教育我和卿大夫们的嫡长子,要通过音乐教化使他们养成如此如此的品格和气质。

舜帝讲的教化之具虽然是音乐,但目的是立人,其教育目的是有普遍意义的。因此,也可以移之于我们的“立言” (者)。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讲二者在气质上相通(存心作伪者另当别论)。

依朱熹的弟子蔡沈(音沉,自号九峰先生)注解,“栗,庄敬也”:“无字,与毋同”。各句的重音、重点在“而”字的前一个词直、宽、刚、简,即基本的态度应该是:正直、率直、耿直,宽厚、宽容、宽宏,刚正不阿、刚强不屈、刚肠嫉恶;简明扼要、简捷明快,简单果决。

但是,善恶并非截然分明,性格有正反两面,“凡人直者必不足于温”,“宽者必不足于栗”,“刚者必至于虐,”简者必至于傲“。平心而论,就是这么回事。比如,果决之简明难免涉嫌武断、自负的傲慢。

因此,为了补弊救偏,我们要注意以温济直,“有理不在声高”;以栗济宽,外圆而内方,不失诸油滑;不要让刚正走向酷虐的极端,动辄喊打喊杀;不要让简捷明快变成妄自尊大,以一句顶别人一万句的真理专卖店主口吻讲话虽然时越千载,《书经》上的这十四个字仍然如北斗七星一样光华灿烂,值得我们今天发言者铭诸座右。

所谓“媚俗”即“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并不是什么新鲜现象。而今的“媚俗”者往往扮演批判者(愤世嫉俗或民主斗士),这就使我们在谈论此话题时绕不开如何对待“鲁迅风”。

从前,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今我们需要、也大体可以重新认识鲁迅了。据《文汇报》载,鲁迅之子周海婴不久前在上海书展上有一个题为《谁是鲁迅》的演讲。他说:“在20世纪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鲁迅被严重地‘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了,以至于完全掩盖了历史中真实的鲁迅形象。”

鲁迅并不总是愤怒的。他有一篇论《恨恨而死》的文章,就是专门给不平者吹“热风”的。他说:“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他的这番话虽然是80年前说的,却像是对当下的我们发出的忠告。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也曾以战士自命,但他在致左联负责人周扬的信中告诫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国历来的文坛上,常见的是诬陷,造谣,恐吓,辱骂,翻一翻大部的历史,就往往可以遇见这样的文章,直到现在,还在应用,而且更加厉害。但我想,这一份遗产,还是都让给叭儿狗文艺家去承受罢,我们的作者倘不竭力地抛弃了它,是会和他们成为‘一丘之貉’的。”他的这些话,对于网上跟贴动辄破口大骂的作者,对于那些以反专制自雄却不脱“文革”思维和文风的人,是颇有针对性的。鲁迅不是神,也有凡人的弱点,他并不讳言自已的“鬼气”(某些时候思想感情的阴郁绝望)。撇开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史、中国的书不要读之类明显表示愤激、带有夸张强调的修辞色彩、自有一种“深刻的片面”的话语不说,鲁迅性格本身确有多疑、尖刻的一面。因此,在《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一文中,他反省“自己感到太易于猜疑,太易于愤怒。”鲁迅是真诚的。

然而,今天有些人存心贬损人时往往振振有词地引用鲁迅的语录:“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实,这是鲁迅在特定语境下表达悲愤的言辞。这句话两次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第一次出现主要是抨击执政府下令屠杀和平请愿学生的异常残暴;第二次出现后接着说“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们岂能认为鲁迅评人论事,都是怀着“最坏的恶意”在推测?岂能将恶意、刻毒视作常态、奉为正经?

当下,我们应当怎样来观人论世呢?

我想,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领域来谈。对于公权力我们不妨保持充分的戒心,时刻警惕掌权者以权谋私使公权变质。这就是一种凡事质疑的心态(用毛泽东在“延安整风”那个时候的话来说,“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立场。这个时候可以适用“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推敲、考量,以防被蒙骗上当吃亏。垮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也知道自我标榜,号召人们“攻吾之阙”呢。

但对于个人,对于私人领域的事,涉及个人隐私不谈对私德(动机之类)的批评也应当心怀善意,不搞“有罪推定”,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乃至“话到嘴边留半句,得饶人时且饶人”。不要“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东汉章帝语,即不以苛刻为明察);最好是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择其善者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如果对个人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那就难免堕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以发现敌人、制造敌人为已任的魔道。现在有的人话说得冠冕堂皇,他的对立面没有敌人只有“病人”,其实因为没有善意,还是在干着发现、制造“敌人”的勾当,只不过无权像沙皇或斯大林把他心中的“敌人”叫作“病人”给关进“第六病室”、“精神病院”罢了。

我们这个时代处于历史转型期,观点碰撞、思想纷争、利益博弈在所难免,更何况“文革”的专制思维和暴戾文风影响远未消除。愤世与媚俗纠缠不清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对此,我们的网友和言论作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自省。这些话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狱中作家胡明军资料

 狱中作家胡明军资料

70

姓名        胡明军

笔名        胡明君,笔名卫民军、增民权、卫民权、九道河、日月、黑山

性别       

出生日期     1963628

出生地点     四川省乐山市

居住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羊西线营通街53号颐园小区71单元3

教育程度     四川省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

职业        小企业主

笔会会员    

拘捕日期     2001529日拘留,200176日逮捕

拘捕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公安局

拘捕原因      撰写异见文章和公开信,参与组建中国民主党四川党部并担任负责人

罪名        颠覆国家政权

审判日期     2002530

审判机构     四川省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刑期        有期徒刑十一年,剥夺政治权利四年

辩护人       律师段飞和李大军

关押地点     四川省第一监狱,南充市高坪区2085信箱6分箱,邮编637100

狱中情况     尚可。以前有过心肌炎,但未听说发作过。

出狱时间     2012528

家属联系     女友赵元辉,电话:0086-28-87736479

捐款办法

Q??    

*H°?     

?D?   

http://www.laogai.org/dissent/show.php?code=297&n=

http://www.cdjp.org/01/archives/00001459.shtml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arty/2005/11/200511282339.shtml

http://www.prima-news.ru/eng/news/news/2002/5/31/10620.html (English)

http://edition.cnn.com/2001/WORLD/asiapcf/east/05/31/china.tiananmen/index.html(English)

 

Rhyme and reason

Rhyme and reason

By Richard Lea

Richard Lea reports from last night’s ‘Poet in the City’ event at Amnesty International.

The auditorium at the new Amnesty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ction Centre was full last night as Helena Kennedy led poets Jack Mapanje, Yang Lian and Choman Hardi onto the platform for a Poet in the City reading, Tortured Language.

They sat in a line behind a table draped in black cloth perched downstage right – an audition panel that had turned to face the footlights. A lectern stood in a pool of light stage left, a chair skulked behind it at the back.

Jack Mapanje remained in his seat as he told how a petition organised by Edinburgh University managed to elicit a direct reply from the Malawian dictator, Hastings Banda. “The struggle, the fight, the letters that you write do make a difference,” he said.

He mopped his brow and took a sip of water before introducing his poem, ‘Escaping Without Ropes’, a driving, rhythmical chant which rhymes ‘rope’ with ‘hope’ to a skipping beat and builds into a ringing declar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f resistance even in the most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Season’s Greetings for Celia (BC)’ brought a more meditative tone, reflecting on a postcard which was delivered to him from “overseas” while he was in prison.

Yang Lian’s outrage seemed much closer to the surface as he brought up the case of Chinese journalist and poet Shi Tao, imprisoned in Chishan Prison, Yuanjiang City for distributing 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emo to websites based outside China (read about his story in full, here). “When people speak of China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pictures in mind,” he said. “China presents one face to the world and another to its own people. Shi Tao is a very important symbol of this split. Western companies rush to China and shake that blood hand and shut their mouths.” He told of how protests with which he was involved in New Zealand at the time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made it impossible for him to return to China, before moving to the lectern to welcome the actor Peter Forbes to the stage.

Yang began his readings with ‘June’, a poem by Shi Tao remembering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which he performed in Chinese before Forbes provided the translation. He was louder as he leant towards the microphone, suddenly more insistent, reading with an unstoppable momentum. Forbes seemed almost diffident in reply. Yang continued with a poem of his own about the massacre, ‘1989’, and a poem about the day when he discovered his work had been banned in China, ‘Banned Poem’, before finishing with ‘London’, a striking description of the texture of exile.

Kurdish poet Choman Hardi introduced herself through a sequence of five poems, beginning with the confrontation of myth and reality on her first return to her homeland at the age of five, ‘At the Border’. Her head nodded slightly as she read, counting out the stresses of each line. ‘My Father’s Books’, describing the fate of her father’s abandoned books, was balanced by ‘My Mother’s Kitchen’, describing the motley collection of kitchen implements that she will inherit from her mother. “She doesn’t think this is complimentary,” she warned. She also recited a short Kurdish poem from memory and did not translate it, leaving its music to speak for itself.

The evening ended with another of Shi’s poems, ‘Pain’. This time Forbes read first, and as Yang stepped up to the microphone again to recite Shi’s words something in the room shifted – a breath from Yuanjiang City perhaps

“If I have a message for Shi Tao,” siad Jack Mapanje, “it is this. Decide to survive, because your survival is a form of embarrassment to both western government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You need to constantly remi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at you are there. Because giving up means that the struggle is giving up, but surviving means that the struggle carries on.”

Muffled voices

Muffled voices

This year, the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will present one of its International Press Freedom Awards to Shi Tao, a Chinese journalist and poet currently serving a 10-year prison sentence for “leaking state secrets abroad”. Richard Lea looks at his work, and the charges that were brought against him.

The Chinese journalist and poet Shi Tao will not be in New York on Tuesday November 22 to collect his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CPJ) Press Freedom Award – he is serving a 10-year prison sentence with forced labour in Chishan Prison, Yuanjiang City.

“He was detained at his house at the end of November 2004”, says the Amnesty campaigner Anu Kultalahti. “In December, he was formally arrested on charges of illegally revealing state secrets abroad, and sentenced in April 2005 to 10 years’ imprisonment.”

The charges brought against Shi Tao relate to emails that he sent to websites based outside China, containing a memo sent to journalist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concerning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He posted an internal CCP note about the Tiananmen crackdown to some overseas websites,” explains Kultalahti. “It was a note that was circulated to journalists, basically warning them about possible unrest during the anniversary period and telling them how to report such unrest if it occurred.”

The memo offered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noting that as 2004 was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the “June Fourth Event” some of the “overseas pro-democratic elements” were “more active”, propagating “various harmfu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making use of religion and other ways [printings, internet] to attract the youths”. It went on to list seven “safeguard measures”, and five “current tasks to be promoted vigorously”, including “upholding the correct theories and duty consciousness”, “enhancing conscientiously the intelligence work and controlling every kind of activities and situations” and “persisting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s”.

According to Kultalahti, the main evidence provided against Shi Tao came not from inside China, but from the global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Yahoo. In its defence, Yahoo claims that it was only following local legislation. When quizzed about the case in China earlier this year Yahoo’s co-founder Jerry Yang said that the company was never informed by the authorities of the reasons why they were requesting the firm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be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or anywhere else in the world, we have to comply with local law,” he said.

Kultalahti offers further explanation. “Every company has to sign a public pledge on self-discipline for the internet industry,” she says. “In effect it means that they agree to the Chinese system of censorship and control. “There has also been some debate as to whether Yahoo was legally bound to provide such information to the authorities, since they are based in Hong Kong, which has a separate legal system from mainland China. We are very disturbed by Yahoo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which was used to convict Shi Tao.”

Shi was born in 1968 in Yanchi City, north-west China. Though perhaps better known as a journalist, he is also a widely published poet; he began writing poetry as a teenager, founding the Zhuxi Literary Society while still at school. He was active in university poetry societies while studying politics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here he founded the urban poetry group Woting and served on the board of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Associations of Poets. He was influenced by Shanghai’s City Poetry group and bgan publishing poems in well-respected state-run literary journals with a national readership, such as Shanghai Wenxue and Mengya. In 1989 he took part in the wave of student demonstrations that ended in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After graduating in 1991, Shi worked for a year as a teacher in Xi-An City, before taking the first of many jobs in journalism. He went on to work for a succession of titles in Xi-an, Taiyuan and Changsha as reporter, editor and director.

Meanwhile,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collections of poetry, including ‘Borders of Heaven’, which was published by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2002. However, Shi’s work has never been featured in a major anthology. Chip Rolley of Sydney PEN suggests that after he left university his poetry may have taken a back seat as he concentrated on his journalism. Publication in Shanghai Wenxue and Mengya when he was only 22 suggests “early recognition”, he says, but “it’s less clear to me what has happened since.”

“I wouldn’t say Shi Tao is particularly pioneering in his poetry,” says one of his translators at SOAS, Heather Inwood, “although it has been said that he is one of very few contemporary poets who really ‘worries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in his writings. His involvement in pro-democracy and freedom of speech movements seems to be reflected in his poetry”, she says. Many of his poems are “full of anger, death, blackness, blood and violence.”

“I imagine his essays and reportage on overseas pro-democracy websites may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y reputation on the mainland,” says Rolley. “I suspect politics would have got in the way.”

Now, however, Shi may never find out if he was destined for poetic greatness. His release of the CCP memo has now brought both his careers to a halt. He is not allowed to write anything while in prison, except for letters to his family.

“He is kept in a prison on a small island where most of the prisoners are serving long sentences,” says Kultalahti, “and is forced to do labour processing jewels.”

At the time of his arrest “he had some health problems,” she says, “a heart condition and a chronic ulcer. These have worsened.”

His family is able to visit him twice a month. His mother, Gao Qinsheng, says that apart from being unable to write he is doing “OK”. She had hoped to attend the CPJ award ceremony herself. She has been unable to obtain a passport.

Pain and Heretical Theories

Pain and Heretical Theories

by Shi Tao

The portrait on the wall has lost its powers of reflection,
yet the wind at my window cannot stem this violence.
I torment you through one long night of passion
till we’re both completely spent – two kites left in the rain.

Once, long ago, I was the star of a children’s play.
Once, long ago, I used both my hands to teach children to sing.
Once, long ago, I heard two crows conversing, lit by the moon.

But the brute fact of cruelty
struck me down. Pain lacks the tenderness of moonlight.
Struggling, trapped in an iron box full of lies, I try to be a model patient,
to swallow a spoonful of spite down the throat of the motherland.

Heretical Theories

Take one mad cow and daub it with paint
so that passers by can get ‘closer to nature’.
Let the Great Leader’s statue sprout rabbit’s ears
so that he can hear the non-stop protests.

Take one politician and one wild beast
and throw them in a cage together.
Make Barbie scrub the stairs.
Let cigarettes go wild in women’s lips.

Love is just a corny song:
Everybody Knows.
The machine that runs the body
is just a blind bulb.

The streets reek of casual encounters –
nostalgic flesh recoils suspiciously.
Desire scars,
poisoning the body.

Let green sing like a bird again.
If only this shriek of anguish could become
a happy journey. If only stricken Superman
could come down to witness my crimes.

· Translated by Sarah Maguire and Heather Inwood

· Sarah Maguire is the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 Poetry Translation Centre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艾未未狠批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卸栽:丧失自知之明的人们

今天是2008奥运主会场“鸟巢”的整体卸载,我在朋友的电视上看了几眼。抛开制作粗糙,语无伦次,毫无文化可言的现场直播不说,在许多处,演播者和参与者错误的暗示,甚至有意的误导观众,夸张和虚拟中国方在“鸟巢”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其手法之幼稚,态度之谄媚,实在是令人作呕和绝望。

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是作为被邀请的竞标方参加竞标的,是“鸟巢”概念方案设计阶段的唯一设计者,在这个阶段中没有中方的合作和参与,这是一个可以澄清的事实。中方并没有参与这一阶段的设计,如果在今天和未来的宣传活动中,仍然在这个基本事实上装傻冲愣或闪烁其词,那样会让人误会为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别人的,不可往自己的兜里揣,不会这点道理都不懂吧。在此可以提醒世人,丧失理智的事,可以去想但不可以为之。

在奥运场馆公开,公正的方案投标过程中,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获得优胜,并在其后来的长期的谈判和协商中,在施工建设中历经艰辛,与中方合作方建立了非常出色卓有成效的工作关系,这是在中国的不多的境外事务所和国内事务所合作,共同取得的成绩。这和奥运有关,与中国改革的决心有关。

道路并不像是今天一样畅通,一时曾有几十个院士联名反对鸟巢方案,这些上窜下跳的低能儿,丧失了基本道德与专业品质,美学辩识能力的院士们,为了维护正在失去的天堂而哀嚎,一时之间,尘嚣直上,乌烟瘴气,声讨“鸟巢”建筑方案的呼声盖天。在那个时候,除了为人厚道的崔凯,中方是没有一个人敢于出来澄清事实,为“鸟巢”方案说一句话的。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样,可以无知无能,却不可以无正义感,无基本的勇气,无诚实的态度。荣誉是可以这样的获得吗,真相是可以重造的吗。或是人们对事实和真实早已丧失了兴趣。

自己花了一大笔钱作设计费,买来了世界一流的产品。现在却吹捧着国人的合作和荣誉,这实在是滑稽,就像你买了一辆奔驰或宝马,去掉牌子,说是国产车,自家造,真是一群傻子不成。明明是个修拖拉机的,就别跟着瞎起哄,做个弄虚作假的文化傀儡。国人的造假能力高人一筹,却难以想象,为了眼前的利益,或是出于愚蠢,竟把一个花钱买来的地道真货说成了假的,见过往猪肉里注水的,没有见过往自己身体注水的。

一个文化要生存,要有廉耻之心,要尊重事实,坚持和维护事实的真实性。这世上可怜的不是贫穷和无知,可怜的是自欺,蒙蔽和不愿说出事实。

为什么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看来,事实是可怕的,是不可表露的,是必须隐藏的,这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有怎么样的居心。

要自卑到什么程度,才会起偷盗之心,剽窃之心,才会掩盖事实,混淆是非。媒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说人话,不再混淆视听,脱离简陋愚蠢的宣传功利性,而为人的觉悟做点人事,爬出自欺欺人的泥潭。

附:一两年前关于“鸟巢”的一场无聊的争论。

南方周末 2004-08-12

艾未未:不要不负责任地批评

□口述:艾未未(艺术家、“鸟巢”顾问)

□采访:本报驻京记者 夏榆

我们能说埃菲尔铁塔的钢应该用那么多吗?有谁会说埃菲尔铁塔的钢再减少10吨、20吨、30吨?有谁会说自由女神像做小一点就行,做那么大干什么?

“鸟巢”停工或者产生歧义很正常,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项目都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意思的倒不是这个“鸟巢”盖或不盖,是用40个亿来盖还是用30个亿来盖它,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既不好,也不坏。我个人感兴趣的是这一系列行为前后的逻辑,以及这背后所隐含的文化问题。

比如有院士对奥运项目建设提出质疑,说奥运项目的造价超标问题、奢华问题、崇洋媚外问题,还有安全问题。我觉得廉洁、俭朴办奥运非常好,但别忘了,过去是我们自己说要建设世界一流的体育场,我们向全世界招标就是40个亿,我们要求招标的设计师把体育馆设计成40亿的一个体育馆,要它体现出世界最先进最新异的设计。

这跟说你要买一部手机,人家问你买多少钱,你说要买世界上最好的一样。当然你也可以买世界最不好的,也一样能打电话。

经过了一段时间,我们觉得没有这么多钱,国家体育场要从40个亿降到30个亿左右,这也非常合理。要说我们没有这么多钱,少花一点这也是正常的。但什么歧义的设计、浪费的设计,这些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设计本身是针对人的需求来做的,人的欲望也是设计的指标之一,不同时期人的欲望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能说埃菲尔铁塔的钢应该用那么多吗?有谁会说埃菲尔铁塔的钢再减少10吨、20吨,30吨?有谁会说自由女神像做小一点就行,做那么大干什么?

同样在体育场也是这个问题。你只能准确地说,中国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我们的力量还没达到这一步,这不就完了吗?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师之一,他们的专业水准、敬业精神世所公认,在西方几乎是明星式的人物,他们向往中国,向往东方文化,他们尊重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所获得的一切。

他们邀请我加盟做他们在中国的项目顾问时,我都不知道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是谁。很久我都念不出他们的名字,这个名字实在太拗口。后来我去了瑞士,参与了国家体育场设计的全过程,我亲眼看到他们为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所付出的努力。

赫尔佐格说过一句话令我很震动:建筑是诚实的,建筑师就是要为一个诚实的建筑而努力。

在中国,他们有十几个人在工作,工作强度是难以想象的。我去过他们的办公室,那些年轻的德国人趴在电脑前就像磁铁一样,墙面上贴满了复杂的图纸,他们计算着设计所需要的每一个细节。进入他们的办公室让我对建筑工作肃然起敬。

什么是实事求是?就是要用科学来衡量,要把一切事情量化。具体到“鸟巢”方案的设计,如果它存在这么多问题,是不是要由国际的建筑权威作一个听证,而不仅仅是专家小组的意见?

“鸟巢”在竞标之前就完成了结构测评,包括结构力学测验、风动测验。“鸟巢”的测试是由英国的ARU结构工程公司主持,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结构工程公司,承担着世界各种大型建筑项目的检测工作,公司有6000多人,从桥梁工程到商厦场馆,他们有着世界一流的技术。“鸟巢”所有的结构都要经过他们的测试,在1000页的设计方案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国际性的招标,这是一个起码的规则。

有专家说“鸟巢”是不可承受之重,但用钢量大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承受本身的重量,而且它的结构是匀称的结构,它是通过钢来分解到很多点上,就像一个扣着的箩筐,它的稳定性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

开启式屋盖是竞标的给予条件,当时没有这个盖就不能介入竞标,这是我们体育场最骄傲的部分。现在拿掉顶盖以后,这个建筑设计的完整性就发生了变化,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不好碰的,越完整的设计它的每个细节都和主体结构有关,因为这个形态是由它的难度和准确性而完成的,我们拿掉以后它的外形还保留着,但这个外形远不如有盖的外形更加说明问题。就像一辆跑车,它设计了1个小时能跑500英里,当然如果你的路面只容许它1个小时跑30英里的时候,它也一样跑得比别的车好,但是它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附:二

四院士“上书”总理改变了“鸟巢”,但决策机制的改变无疑更重要低调“上书”

曾经隆隆的推土机如今静止在那里。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施工现场,空旷的工地上除了生长的野草外看不到什么生机,有留守者证实说,自7月30日起,这座被称为“鸟巢”的建筑已被叫停。

导致“鸟巢”停工的原因,是一封直呈总理温家宝的信件。信件起草者就部分奥运工程“崇洋奢华”上书,质疑这些建筑“片面营造视觉冲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义。

有报道称“上书者为10名院士”,但据记者调查,只有4名院士参与。他们包括:建设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北方交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以及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一位院士、结构学专家。

“周干峙先生是这次上书的组织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为此他还征求了我的意见。”

王梦恕说,今年6月5日召开的院士大会上,工程院土木建筑学部有院士提议,应就奥运场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相关意见整理后向有关部门反映汇报。而此间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建筑应遵守的“八字箴言”———经济、实用、安全、美观———恰恰为专家们的建议提供了依据。

7月,4名院士的信件递至国务院负责人的案头。这封信指出:由求大、求新、求洋而带来的安全与浪费问题,正在逐步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的“硬伤”。当工程进入实质的施工阶段时,这些问题就表现得越发明显,其中尤以“鸟巢”为甚。它不但用钢指标惊人,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难以保证,实属不必要的巨大浪费和冒险。

据清华大学一位著名建筑师称,“上书”本可征集上百人的签名参与,但4名发起者本着低调的指导思想,没有扩大其范围。

面对媒体的追问,这几位权威人士同样表现得非常低调。周干峙对本报记者称,“现在还不到出来说话的时候”。王梦恕说,“我们的建议是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既然政府已经接受了意见,不希望再有过多的炒作。”

但这种“低调”已经取得了效果。有报道表明,国家体育场的调整方案已形成,主要涉及去掉开启式屋顶和将口子开得更大两方面。哈工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世钊说,“鸟巢”设计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已基本接受了现有的优化方案。

“鸟巢”与“巨蛋”的不同命运同样是一批两院院士,在2000年6月10日,曾为国家大剧院上书中央。

那份建议书指出了大剧院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共分为五部分:一、设计中面积与造价的严重超标;二、造价高昂源于原设计的不合理;三、无法修补;四、国内外反对声强烈。而在信的结尾处,也就是第五部分,院士们特别指出:“这不是学派之争,而是科学的设计和不科学的设计之争,是建筑需要讲求功能合理、经济节约还是脱离中国实际、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争。”

信后附有两院49位院士的签名,其中包括何祚庥、吴良镛、周干峙等人。

“遗憾的是,4年后的今天,形如巨蛋的大剧院已基本成型。”英国泰瑞法瑞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区董事、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吴晨说。

“一种追求新、怪、奇的建筑风气,从国家大剧院开始,已逐渐蔓延到全国各地。”何祚庥说。

“而本届政府履新后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包括其更为务实的作风,对社会风气有了改观。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也被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框架。在这种大风气下,院士上书和政府对‘鸟巢’的重新审视才顺理成章。”一位政治学者认为。

2004年,适当控制投资总规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说,此次设计方案改变后,“鸟巢”原本38亿元的预算将减少到31亿。

事实上,目前所调整的奥运场馆不只是“鸟巢”,“瘦身”将涉及整个奥运工程。

8月4日,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中方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表示,该中心方案调整正在论证中。此前有专家指出,按照原有设计,中心四周的大屏幕视频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而且造价昂贵。而其中篮球馆上面三层的商业店铺可能会全部砍掉。同一天,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中方主设计师表示,北京有关部门已就“水立方”方案调整开过论证会议,但目前尚无正式方案调整的通知。另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杜巍说,目前北京符合奥运会要求的游泳馆有1000多处,从中选择几十个作为奥运会的游泳训练场馆毫无问题,没有必要再新建游泳馆,这样可节省数十亿的开支。

官方称,利用现有场馆、新建场馆适当调整标准与尺度———此两项节约出的资金,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院士上书这件事的历史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希望这是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吴晨说。

北京奥运会该承载什么?

7月27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中共北京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表示,北京奥组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节俭办奥运”的观念。这位同样以务实著称的新任市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尽可能利用现有体育场馆,减少重复建设;二是新建场馆标准要适度,在满足赛事需要的前提下重新调整项目规划,千方百计降低工程造价;三是新建、改建场馆要充分考虑赛后利用。

事实上,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一次办公会议上强调了“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有分析认为,这次“上书事件”是高层意向落到实处的重要契机。北京奥组委甚至希望205亿奥运会场馆建设投入能够再压缩20亿到30亿元。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北京奥组委设想之中的重大变化,可能包括将水上项目的赛地由原计划的顺义区改到通州区。

“相当长的时间里,北京奥运会承载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强国的梦想、富强的渴望、崛起的自豪等等,这当然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我们的一些理念偏离了当代中国人在刚刚富裕起来后应有的理性。”以保护北京四合院著称的学者华新民说。

国家体育场开建时,一位北京奥组委专业人士曾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开启屋顶的建筑,奥运“鸟巢”要孵“金蛋”。而耗资两亿美元的五棵松篮球馆大屏幕,同样计划建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屏幕。按照政府要求,北京奥运场馆的竣工时间原定于2006年底———这一时间表也曾被专家提出异议,因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一年半的维护,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难道办奥运就要抛弃许多原有的东西吗?”华新民说,“它只是为期20多天一次体育盛会,而北京的建筑、文化、民俗已经有数千年历史。”

8月8日,国际奥委会秘书处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称,“我们欣赏中国节约务实的办事方针,即将进行的雅典奥运会就是一届平实而热情的盛典。”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8日下午出席在雅典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时,就如何看待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暂时停工的问题时说,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国际奥委会对其场馆建设并不担心。

“贯彻勤俭办奥运,只会使工作做得更好。”8月5日,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对媒体称。

反思场馆决策过程“场馆的‘瘦身’及‘节俭办奥运’理念的落实,是个不错的开端。”一位建筑界人士说,“但‘鸟巢’等建筑方案是如何通过层层筛选的,值得反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拿“鸟巢”方案来说,关肇邺、周干峙和中国工程院沈世钊三位院士是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其中,他本人担任评审委员会主席。13名评委中,7名为中方代表,6名为国际专家代表。但在7个中方委员中,只有3位院士为技术专家,另有2位委员为行政官员,2位为企业代表。“投票是无记名的,不过我们看见6个外国评委都是投‘鸟巢’。这样,只要有1个中国评委投票给‘鸟巢’,它就会中标。”他说。

周干峙介绍,在13个入选方案的最终评选中,第一、第二轮投票的结果,‘鸟巢’的设计方案都不是最优的。在第三轮,“中方某评委表示支持‘鸟巢’方案,紧接着6个外国人就蜂拥而上,说这个方案好。”

“从程序上看,整个过程无可厚非。”一位著名建筑师认为,“但程序是由人来操作的,选什么样的评委也是由人决定的。”

而在此前进行的市民投票中,共发放选票7000余张,收回6000余张,“鸟巢”方案以3506票获得群众评选第一名。吴晨认为,媒体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翻开那时的报纸,几乎所有文章都在宣扬‘鸟巢’的优点———新颖、奇特、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甚至说具有‘中国的冰花纹’,‘故宫的神韵’。而其他设计方案几乎只字未提,给受众带来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但也有媒体专业人士不完全同意这个意见,理由之一就是,第三轮投票选出的三个方案,曾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览5天,上述的选票都是在现场发放回收的。

中国工程院一位院士认为,作为中国工程界最高科学咨询机构,中国工程院应对一些重大项目拥有评议权,这是加强监督机制的环节之一。毕竟,事后“上书”的效果不如未雨绸缪。

孔子的恸哭

 《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又说: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痛哭,是一个事件。
  
  颜渊为孔子第一高足。颜渊之死,令孔子几乎失态。可以概见老师弟子间相交之深。一种说法认为:孔子所以呼喊“天丧予”,是“悼道无传,若天丧己也”(《论语集注》),也通。但是不如看作孔子此时之痛,就是真情哀悼学生,未必就是理性掺予的呼天诉求,更有意味。
  
  《论语说解》引胡氏曰:“痛惜之至,施当其可,皆情性之正也。”这是一种说法。西班牙著名作家、思想家乌纳穆诺在他的哲学著作《生命的悲剧意识》中,对“哭泣”有过形上分析,可以移来了解孔子的痛哭。
  
  哭泣是一种行为,它属于心的价值,理智于此没有任何效用。但在理智的定义制造者或博学的标签贩卖商、天生的虚饰的卖弄学问者那里,往往就要否定心的价值。乌纳穆诺说:“他们总会使我想起那么一个人,他想去安慰一位丧子的父亲,却对孩子的父亲说:‘忍耐点,朋友,我们迟早都是要死的!’如果这位父亲因为这种唐突而愤怒的话,你是否会觉得奇怪?因为这是一件鲁莽的事情。即使是公理也有时候会成为鲁莽。……事实上,也有人只以脑袋来思考,或者是以其他任何可能有的专门器官来思考——当其他人以整个身体和整个灵魂,以血、以骨髓、以心、以腹、以生命来思考的时候,仅以脑袋来思考的人,必然会成为定义的贩卖商。”
  
  乌纳穆诺还说到与梭伦有关的一个故事:
  
  “一位腐儒看见梭伦为了一位死去的孩子而哭泣,就向他说:‘如果哭泣不能挽回什么,那么,你又何必如是哭泣呢?’这位圣者回答说:‘就是因为它不能挽回什么。’很显然的,哭泣是有用的,即使它只是减轻痛苦;然而,梭伦对于腐儒的答语是有着极深刻意义的。我确信我们可以解决许多事情,如果我们都能走到大街上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悲苦——也许这只是个人的卑微的悲苦,然后,在哭泣悲叹中、在向上帝的悲号与祈求中,让每一个人都结合在一起。这样子,即使上帝听不到我们的哭喊,但是,它是愿意倾听我们的哭诉的。圣殿之所以尊贵庄严,就因为它是人们共同前往哭泣的地方。一首普遍为那些受命运折磨的人所唱的乞怜之声(指求上帝矜怜的祈祷或乐曲),它的意义(价值)并不亚于哲学。单是治愈病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习为它哭泣。是的,我们必须学习哭泣!也许,那就是最高的智慧。为什么?问问梭伦吧。”(《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1986年10月第一版,内部参考资料。译者不详)
  
  在乌氏看来,哭泣一种智慧,而不是知识。它是生命的悲剧意识的自然流露。有没有生命的悲剧意识,人生感觉是不一样的。乌氏说:“所有哲学与所有宗教的个人的与情感的起点,就是在于这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
  
  哭泣,与死亡有关。孔子的哭泣也不例外。
  
  孔子多次提到“天”,“帝”,“后帝”,也曾说过:“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畏天命”等。颜渊死后,孔子呼天,说:“天丧予”。这里都是富有宗教情感的吁求。所谓宗教情感,是人意识到生命的悲剧和理性有限性的智慧,是人感到“天”“帝”的伟大和人的卑微的智慧。它与知识无关。传统有一个说法,叫“根性”或“缘分”,其实说的也是智慧。信仰的获得,就是关于智慧的,而不是关于知识的。孔子的哭泣,在“天”的对象下,表现为人的悲剧意识,这是习于知识训练的人难于理解的。所以孔门弟子们有人发为疑问:“子恸矣!”(老师哭得太悲痛了!)孔子的回答与梭伦不一样,但却有同样的悲剧意识:“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与?”( 我哭得过于悲痛吗?我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呢?”)
  
  儒学在后来的演绎中,越来越丧失哭泣的能力,越来越远离存在的悲剧体验,越来越傲慢,越来越试图僭越神的位置,是传统演化无可规避的宿命。这一趋向或者与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介入不无关系,话题过大,此处不做讨论。
  
  感觉到“天”“帝”的存在,可以令人走向谦卑,而谦卑,是与悲剧智慧相关联的生存方式。
  
  死亡,无可挽回。“生命本身就是缺憾,只是我们之中的某些人能够感悟到这份欠缺,而其他的人却不能够。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假装不知道这份不完美,如果是这样,那他们便是伪善者。”(同上)
  
  面对生命的逝去,帝王官僚不会哭泣——哭泣时,已经由帝王官僚回归为人;
  傲慢的人不会哭泣——哭泣时,已经于瞬间转为谦卑,而傲慢,轰然坍塌;
  过于理性的人不会哭泣——哭泣时,理性已经消弭于感性之后;
  习于纯粹知识的人不会哭泣——哭泣时,悲剧智慧已经登场,而知识已经退隐;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会哭泣——哭泣时,教科书给定的观念已经风化无存,人之为人的真情开始迸发;
  伪善者不会哭泣——哭泣时,他已经开始憎恶那一份伪善,心的价值开始被召还。
  
  曾见有人以为:人死了,是辩证法的胜利。但辩证法的胜利与智慧无关,与人的悲剧无关。这是两套话语。
  
  人的丰富性,很大程度流露在哭泣中。
  
  哭泣,是一种向下沉潜的悲剧,是心的价值的朴素而又华丽的乐章,是一种存在的冒险(因为知道死亡而又不知道归宿的境遇矛盾)。
  
  孔子因为这一场哭泣,表露了心的价值,由此可以窥见孔子趋近于天道的谦卑、感性的丰富,以及,对存在悲剧的生命感觉。也恰恰因为这一场哭泣,儒学,非宗教性的一面更表露无疑。孔子是一个富有种种情感包括宗教情感的人,而不是教主或神。孔子不是信仰的对象。孔学经典也不是信仰的经文。孔子因为这一场哭泣,将自己定格为一个感受丰富、智慧充盈的人,而不是可以接受馨香祷告的神。正因为二十五个世纪前的这一场形而上的哭泣,二十五个世纪之后,孔子依然赢得人们的尊敬和喜爱。现代人在眼花缭乱的知识的递嬗变化间,在官场和职场的机器感觉世界中,在背离上帝的傲慢之际,在感性开始僵硬,感受开始麻木,交往趋于冷漠的时刻,需要学习哭泣的智慧,学习谦卑,学习怎样获得悲剧意识,学习孔子的哭泣。
  
  孔子的哭泣,因为卑微而不朽。
  
  注释:
  ·乌纳穆诺
  (1864-1933)西班牙哲学家。曾任萨拉曼迦大学校长,后因著文反对西班牙内战,被解除校长职务,并遭软禁。乌氏哲学直接面对生命情境,对矛盾苦痛的生命、生命的悲剧意识有特殊的关注。著有小说《迷雾》和哲学著作《生命的悲剧意识》等。

村上春树访谈:我站在鸡蛋一边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提供,松村映三摄)

  自从《挪威的森林》被翻译出版,村上春树就成了畅销书的代名词,连同最新的《东京奇谭集》,迄今已有32部村上春树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青年读者不仅津津乐道于村上春树的作品,还在现实生活中竭力模仿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方式。
  事实上,村上小说中并不只有爵士乐、美食佳酿、青春性爱和旅行。反战与日本的战争历史,也一直是村上关注的议题。他曾在今年7月接受香港媒体采访,对石原慎太郎提出了批评,并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感到担忧,他还表示,下部小说将表现反民族主义的主题。
  迄今为止跑完过25次马拉松、完成4次铁人三项赛的村上春树,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作家,执拗、固执己见。他始终坚持不改不接受媒体面对面采访的习惯,而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答了本报记者的书面采访。
  记者:你从阪神地震开始关注日本社会问题,随后又采访沙林毒气事件等。从《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到《海边的卡夫卡》,故事的主角,个人的处境也开始跟社会议题息息相关。你如何解读和看待自己在创作历程方面的转变?
  村上:我以多种写法,描写多种人物。读者从中读到什么,看到什么,是读者各自的问题。我当然有我自己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见解等,但是这些有时跟我的故事有直接的结合点,有时却并没有。所谓故事,应该突破所有制约,完全自由,这是我强烈的信念。讲故事和小猫散步是一样的,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就好。
  记者:你的小说原本被视为“私小说”,如今逐渐走向社会,你希望传递的是什么讯息?
  村上:我所写的小说完全不是“私小说”,毋宁说是与“私小说”完全相反的。
  记者:你平时早上创作,下午做翻译,你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乐此不疲,可以聊聊其中的趣味吗?
  村上:把一种语言写成的东西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工作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一直做也不厌倦。为什么这么喜欢,连我自己都说不清。
  记者:你现在开始亲临现场感受,甚至进行纪录式的采访,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形成的?
  村上:我几乎没有过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进小说这样的事。也很少为了写小说而取材。《发条鸟年代记》中写到蒙古和旧满洲,完全是通过想象写成的。访问中国和蒙古,是在书出版以后的事情。
  记者:你曾说过,除谷崎润一郎,日本作家似乎没有什么作品打动过你。而你受英美作家的影响最大。如今你50多岁了,你还是这样地摈弃你的民族文学吗?
  村上:除了谷崎之外,我还读过很多日本作家的作品,只是特别喜欢谷崎的作品一些。不过,我基本上没有受到日本作家的作品的影响。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年轻时下定决心“不受别人影响”吧。可能我这个人性格有点古怪。
  记者:有评论认为,你是第一位完全认同美国文化的日本作家,但通过你的随笔,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你对美国社会的批评,可以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村上:我对美国文化完全认同,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不过,正如我一再所说,因为在翻译美国的小说,经常由于工作关系去美国。在那边也有不少朋友。
  美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既有杰出的、令人愉快的人,也有不怎么好的、令人不舒服的人。大部分都是些极其普通的人。我觉得,这种比例大概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差不多。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在很多地方生活过,我觉得人的本质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记者:在中国,你被定位为“小资情调”的畅销作家,你自己希望如何被定位?
  村上:我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故事罢了,并不是抱着什么目的去写的。不过,基本上我非常重视和尊重个人的自由。就像是有一堵结实的高墙,如果有撞上高墙而破碎的鸡蛋,我往往是站在鸡蛋一边的。
  记者:你曾经说,你尝试了多种不同技巧的写作,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将故事本身变得复杂,写一部多层次的“综合性小说”。你准备得如何了?
  村上:我所谓的“综合小说”,是将在社会与人的关联中产生的所有现象,进行立体性描述的小说。这种小说什么时候能开始写,我还没有把握,但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讲法,我希望能更具复合性地去追求它的可能性。
  记者:你的作品,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被翻译到德国、美国、韩国、中国等国,都很畅销。但也有人讥讽说,你是迎合了西方人的口味,是国际化的流行的东西。你自己觉得,你的作品能在世界范围内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村上:我的书为什么在全世界畅销?原因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因为读起来很有趣吧。我自己在写的时候就感到很有趣。我总是一边写小说一边对“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充满期待。
  我的书首先在日本畅销,然后在韩国和中国流行起来,然后才开始在欧美火爆。是以这样的顺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因此,不会是特意迎合西方人口味去写的。
  记者:1994年,你曾经前往中国内蒙古旅行、采访,并写下了中国纪行,中国北方的食物明显不对你的胃口,不得已用压缩饼干充饥。如果有机会的话,是否再次到中国进行一次不被打扰的静悄悄的旅行?
  村上: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一直都在想有机会再去一次。说起我吃不了中国菜,大家都表示难以置信。因为很多日本人想吃中国菜而去中国旅行。为什么我不能吃中国菜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谜。究竟是为什么呢?
  记者:歌德说,他的诗歌每次被翻译成异国语言,就重新焕发了一次生命。你是这样想的吗?你最满意的是哪个国家的译本?
  村上:我一直认为,只要是有力量的作品,就可以逾越翻译的障碍。即使语言不同,人所写出的东西,人不可能不能理解。我自己也是翻译家,我认为这是确凿无疑的。因此,我一直在努力写出更有力量的作品。
  记者:你获得2006年度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请问卡夫卡及其作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对你有多大的影响?
  村上:卡夫卡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说老实话,对于文学奖我倒是没有太大的兴趣。我重视的只有读者。只要有一些质量上乘的读者跟随,我没有其他什么期望。对于仪式性的、形式上的事物,我从性格上就不怎么喜欢。所谓小说家,是以人的心灵这种无形的东西为对象的职业。把它用“文学奖”这种有形的东西去评价,我认为并没有多大意义。
  记者:你热爱的女性是怎样的?是否就是《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中的那个女孩?
  村上:我喜欢的女性,在现实世界中几乎不存在。还是猫和音乐更轻松,更好些。
  记者:你是一个酷爱运动的人,曾经多次跑完马拉松比赛的全程,你现在还采用这样的方式健身吗?
  村上:迄今为止我25次跑完了马拉松。铁人三项赛曾完成4次。要一动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写小说,无论如何都需要集中力和持久力。当然,不是说有了集中力和持久力就能写小说,但是体力这东西,有总比没有好得多,因此我一直坚持运动。
  记者:如果当年小说不成功,你
还会继续写吗?如果不写小说,你会选择做什么?
  村上:对于现实的人生,我已经有太多疑惑之处。如果再加上“如果那时候……”的假定,简直是不可收拾了。
 

格拉斯:我不会闭嘴!

  2006年9月4日晚上8时,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自传体新书《剥洋葱》的首次公开发布会暨朗诵会在著名的柏林剧场举行。这次活动名为“蓝色沙发”,由《时代报》和贝塔斯曼书社共同组织,德国电视二台文化节目《视点》的主持人沃尔夫冈·赫尔勒斯主持。
  《剥洋葱》中涉及格拉斯武装党卫军生涯的篇幅尽管只有短短两页,但也注定成为今年德国文学界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上7时半,剧场外开始聚集起等待入场的人群。没有人大声喧哗,每个人都很平静。几名抗议者举起大幅标语“格拉斯:你就是德国”提醒着行人,今晚的这场活动并不寻常。
  “你就是德国”是德国各界名人在2005年9月德国政治和经济低迷时所做的一个公益广告,言下之意是,每个人都代表着德国的形象。广告用这样的方式来鼓励人们重拾信心。时隔一年,这句话便被反纳粹抗议者用来影射因为新书而深陷形象漩涡的格拉斯。
  德国《焦点周刊》的一项读者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普通德国人对格拉斯的行为表示理解,而且年轻的被调查者比5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现得更宽容。
  晚上8时整,柏林剧场大厅中挤满了等待入场的人群。大厅一角摆满了刚刚出版的《剥洋葱》。15分钟之后,能容纳数百人的柏林剧场一层已经座无虚席,二层则架满了各大新闻媒体的长枪短炮。当格拉斯穿着标志性的褐色格子西装缓缓走上舞台时,全场自发响起了长达数分钟的掌声。
  赫尔勒斯在第一个问题中单刀直入地问格拉斯:这次“迟来的自白”和随之掀起的轩然大波究竟是不是新书的炒作策略?格拉斯并没有马上正面切入这一问题,而是介绍:自己用3年时间来写作这本书,其间出版社一直在进行各种宣传。尽管在宣传策略上自己和出版社有过不同意见,但他的最后结论是———“一切都可以炒作,唯独书籍除外”。
  提问中,主持人的措辞相当小心翼翼,绝大多数问题均以“评论家称……”来开头。在被问到对近期风波的看法时,格拉斯以高姿态严词驳斥了一些批评家对他“隐瞒事实”的指责。他说:自己并没有想到,一些评论家会用“低于自身水平”的论据对他进行抨击。这个回答令他获得了提问环节的第一次热烈掌声,事后也被许多德国媒体报道制成标题。被问到“为什么对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一直保持沉默”的问题时,格拉斯毫不客气地说:如果评论家和媒体记者非要用自己的固有想法去解读他的书籍,那么他们就必须“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一强硬的回答让坐在对面的主持人顿时陷于被动,也第二次引起了观众的掌声。
  格拉斯坦陈,过去的数周对自己而言并不简单。他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引起如此激烈的反应和争议,这场风波对他触动很大。但在这段时间内,他收到了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的来信,这些来信给了他“坚定的支持”。格拉斯说:“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我不会闭嘴。”
  

  格拉斯在“蓝色沙发”上朗诵了4节《剥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