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骗朱容基,过河便拆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薄熙来与大连大光地产公司的老板林某洪关系不错,林老板是一个面相和善为人圆滑的香港商人,他不仅在澳门开了卷烟厂,广州兴建了写字楼{市长大厦},在广西创办了印刷厂,泰国设立了中餐馆,而且还在大连建起了星海花园与大连世贸中心等,显然林老板知恩图报,与薄熙来及其马崽走得较近,由于我在香港文汇报报道过林老板的地产项目,所以他也常请我喝茶聊天,讲到许多内情。其中有些情节又经另一个在市政府工作的我的朋友证实。
薄熙来对别人,特别是对下级总爱反问一句话:你别骗我啊?!他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因为他自己就经常骗人坑人。林先生介绍说,90年代中期,薄熙来在星海湾兴建了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全部由市政府贷款投资,有些老干部知到内情,就给上面写信告刁状,他们认为不应当把钱用在这上面,信件到了国务院总理朱容基手里,他看了很生气,就派人到大连调查,自己亦借外出考察之机,下去亲自看看。薄熙来听到了风声,很是紧张与慌乱,谁都知道朱镕基不是好惹的人。但薄熙来熟读《三国演义》,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就匆忙找来林先生,要他假冒港方,市政府为中方,一夜间把上述项目变为中外合资企业,连合同章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董事会决议,班子成员,会议记录等,都以假乱真,比真的还真。等到朱总理到了,实地一看,不能批评,只能赞同,并得出结论,那些写告状信的老家伙,是吃饱了撑的闲得难受。。。。。。等朱总理一走,一切复旧。
故此薄熙来对林某洪一度很好,批了星海湾两块地皮给他,盖了两拣大搂,林老板捞了一大笔钱,为了谢他,林兄把大楼士建的活儿给了金州一建,他知到薄家与范某臣的关系,有意让薄熙来的哥们发财。薄市长很高兴,有一次在酒席上说,我可能要调去天津工作,到那时一定把你带过去。当时官埸风传,他将异地改任天津市委书记。后来不了了之。
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林某洪不知道为什么与薄渐渐疏远,现在回忆,可能与林老板和我的关系过于密切有关,薄熙来通过国安局特工,很容易通过手机信号卫星定位查到我们,并监听我们的对话,这一点我当时并不懂。所以,后来金州一建的施工队与其交恶,以林老板不及时支付工程款为由,封堵了他的办公搂,并折腾了里面的办公设备。他起诉到法院亦找不到主持公道的法官,于是林先生请我们文汇报写稿反映问题,我派同事晓蔡某去调查,还没发稿,林老板又忽然反悔。。。。。。其中的谜团至今仍在我的心中。林先生希望薄熙来还能念及旧情帮他吗?但薄熙来惯于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他明明知道林老板与他的哥们发生纠葛,不但不主持公道,加以协调,而是帮了倒忙。他还以土地政策发生变化为由,强行收回了原先批给他的一块地皮,它位于大连西港岗区五一广埸立交桥东侧,当时林老板的公司已施工挖了很深的地基,只因政策突变市场萎缩资金同转不灵,一度停工,被薄熙来终于抓住了把柄。这样一来他损失惨重,他对说我,我是打碎了牙咽在肚子里啊。
2002年5月我关押在大连看守所,在报纸上知道了大连“五七空难”,不料看到死亡者名单中有郑洪先生,他是林老板聘请的驻大连公司的经理,我与其多次打过交道,他是广东梅县人,与林老板同乡,但不知林先生今在何处?故念及上叙往事,不胜感叹!但愿林先生过得平安。他应当知道,自己曾利用薄熙来的权力找项目攒钱,反之亦然,薄熙来这样的政客,也利用外资为自己搞政绩。他连朱总理都敢骗,何况一个林老板呢?他对谁都不会有真情,也不会相信任何人,我在上面讲过,他只相信权利。所以,他才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口头禅:“你别骗我啊?”
一个建筑公司吃掉了五个“建”
“一建”指的是大连金州一建,它目前已改名金广集团,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建设开发公司,不论经济实力,人才技术,还是知名度都堪称一流。但在80年代中后期,它不过是一个集体性质的金县乡镇小企业,我曾在中山区友好广场一个该公司临时租用的小酒店里,多次见过老板范某臣。应当讲,范兄是一个外表粗鲁但内有城府的人,除了讲哥们义气,亦会经营管理,他还会用人,这当然都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因素,还在薄熙来的帮忙,伴随此人权力的逐步上升,金州一建由乡到城,由小变大,由单一土建变成综合性经营的企业集团公司,最后吃掉了大连与之唱对台戏的五个国营性质的建筑公司。
以前,在魏富海当权时,大连的建筑市场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埸经济为副,或者说转型刚刚开始,大连五个建筑公司分享了土建市埸的所有工城,个个过得都不错,不仅职工人人发工资,而且个个有福利保障待遇。拿国营大连一建来讲,不仅在大连中山路上有相当阔气的高达五层,3000多平米的办公大搂,而且还有著名的“一建俱乐部”,我多次见过该公司的候某政经理,他告诉我,大连很多大的楼房都是它们承建的,但自从薄熙来上来后,权力与市场连在一块了,薄熙来下令把原本属于国营企业做的生意,全部给了金州一建或阿尔滨建筑工程公司,它是另一个由赵某华经营的金州乡镇企业。我问他这其中,有没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他说当然有,国营企业僵化的机制也有问题,比如人浮于事,政策死板,包袱太重等,但是五个建筑公司原本人才济济,经验丰富,施备先进,但都在薄熙来的操纵下,一个个地垮掉了。大连人一直有流言蜚语说,薄熙来的亲友有股份投在其中,但碍于当时的司法体系并不独立,新闻封锁也十分严重,记者更不能查证。所以只能任他胡作非为。另一家国企老板对我说,薄熙来真不可理喻,做为共产党的干部,不帮助国营企业,却帮助集体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是何道理?
2000年底,大名鼎鼎的“金州一建”已改名为大连金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但主要业务仍以建筑为主,但2006年我获释后发现,它像毋鸡一样下了一大窝鸡蛋,下面派生出数家分公司,大都得到了市政府批复的土地项目,在大连大搞房地产开发,几乎个个都随着地价升值而发财。其中单是王某玉一人主持的房地产公司,就每年赢利数千万元。另一骨干企业是下属二公司,巳具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承包特级资质,并于2002年在大连建筑企业中率先通过三级企业认证体系。2005年底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当然,我要指出的是,早期薄熙来对它们的鼎力支持至关重要,后来他们的发展另当别论。我不敢全盘否认这家公司的业绩,它近些年羽毛丰满后,与历届政府主要官员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亦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大连企业界,如今范某臣已成了龙头老大,不仅财大气粗,而且是人大代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可能薄熙来担心他们日后在司法上出问题,就及时给他按排了这样一个角色。回想当年,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只不过是一个衣冠不整的包工头子,但历经二十几年闯荡江湖,在薄熙来的精心扶植下,发展到现在每年光利润就能攒几个亿的地步,确实不同凡响。他手下的小弟兄们,大都在全世界各国经商旅游往来,他们的子女留学定居欧美已是小事一碟。看一看其在大连西岗区新开路89号的集团总部办公楼“金广大厦”,如何气派,想一下那些在不公平竟争环境中,倒闭的国企及其下岗贫病交加的职工,听一听大连电视台不厌其烦地播放的“金州一建”的广告辞:安得广厦千万间,金州一建,心中禁不住戚戚然,我斗胆改了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一个“建”吃了5个“建”,薄熙来啊真敢干!
巴结港商黄鸿年,集体企业全卖光
90年代初,大连轻工局属下共有100多家企业,有的效益不错,有的产品滞销,但不论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其埸房或办公楼都位于大连市繁华地角,也就是说它的地皮很值钱。谁也不是圣贤,当时的官员急于对外招商,寻求合作,吸引外资,做出许多荒唐事,也不必大惊小怪。问题是,薄熙来与港商黄鸿年的合作,一没有民意基础,二没有科学论证,三没有请示上级,结果刚坐上了这个大连市长的宝座,就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黄鸿年是香港中策集团的老板,也是印尼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董事长黄弈聪的儿子,曾在北京第26中学读书,文革中当过红卫兵,所以非常了解中国,他发迹后首先抓住邓小平南巡之后带来的商机,进军中国,巧妙地与官员拉上了关系,他先在山西省靠上省委书王茂林,经其介绍,搞了一家合资企业,接着又去江苏省杭州市,又攻下市长王永明,在其支持下,收购了两家中资企业,尔后转去福建省泉州市,搞了41个合资企业,立即震动了中国商界,一时被吹捧为“中策现象”,好大喜功的薄熙来根本不懂经济,不关心企业职工的命运,竟与到访的黄鸿年一拍即合,决定将大连轻工局下属的101企业,一揽子全部卖给了他,使数万职工下岗,此举在大连虽经媒体狂吹乱捧,但因直接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数千人联名上书中央,告到了江泽民案头。。。。。。十分明显,素有“股市金手指”之称的黄鸿年是个精明的商人,他看中的并非企业的产品,工厂与设备,而仅仅是它们脚下的地皮,只要给点钱,叫工人们离去,地价一升值,他圈地盖搂,就会肥得流油。做为新加坡排在《福布斯》第29位的富豪,他不在乎大连百姓的疾苦情有可原,但薄熙来做为一市之长,竟拍板做出这种荒谬的诀策,真是匪夷所思。
据媒体报道,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中策集团斥资4,52亿元人民币先后在上述地区打通当地官员的关系,廉价地购买了100家国企,又收购了3100家集体企业,也就是说,如果对方出得起钱,整个国家都能买下来。大连,险些在薄熙来的手中一下子卖光了101块黄金地块,使数以万计的工人失掉工作,难怪一个老干部在1994年写信给我,骂薄熙来是“卖市贼”,是与黄鸿年有私下交易贪官,但由于那时我初到港报工作,无暇查证。当然,1992年至1993年薄熙来是副市长,这件事的前半部可能还有其它人亦有失职问题,但薄熙来在上述合同因上级否决而中止前的1993年6月,则是主要责任人之一,理应受到查究。
当这一揽子变卖企的合同已正式签约时,中南海的高官们终于听到了大连人愤怒的声音,立既愕然不已。中国一个小小的计划单列市的市长,竟敢把101家企业连同职工一块卖了,那么谁是厂房下面土地的主人?谁是人民的公仆?外商算什么?你薄熙来算老几?据大连企业家俱乐部董事长刘某介绍说,当中央领导责问薄熙来时,他呆若木鸡,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只喝了一大茶杯热水,接着一头大汗淋漓。那时刘某是政府经委干部,曾有机会随其进京汇报。
薄熙来以后的举动表明,他并没有吸取以上经验教训。后来,中央领导决定干预中止了这一荒唐透顶的合同,避免了工人一时失业下岗的后果,但薄熙来仍然不服。他回到大连后,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依然一块块地慢墁地最终还是卖光了这些企业,因为他心里根本没有工人群众,只有自已,富人与外商,他知道只有与其合作,才能名利双收,只有卖地皮盖大楼,才能捞大钱,才能结交权贵,才能让别人看出城市巨变,才能继续往上爬。另外,我还有些奇怪,既然签了合同,中止就构成违约,能与美国花旗银行打官同的黄老板,为什么不敢与薄熙来也对簿公堂?莫不是同为北京人,天生有交情与缘份的原因吧?1993年我曾在一个酒会上见到黄老板,很想请教他这个问题,但他心情不佳,我也不想自讨没趣。我想他们的事,大慨只有他们自已知道吧。
假如这回严重的失误与渎职,是出在其它人身上,不追究刑责,也免不了撒职。但薄熙来不怕,他老爹薄一波咳嗽一声,江泽民都要混身发抖,所以他挨了批评回到大连,拍他马屁的人仍然夸他是大手笔做事,虽败犹荣。
服装节加模特 劳民伤财
现在提起大连,人们自然会想到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并把它与薄熙来连在一起,其实早在1988年,他当市长之前,大连巳成功地搞过4届服装节,这与大连人天生喜欢穿戴讲究打扮不无关系。历史上大连人有话:“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形容的就是这种状况。一般的市民再穷也要千方百计地穿上新衣服。所以,服装节是大连人自已的传统节目,创办之初与薄熙来根本无关。与星海商务区一样,是别人先开发的,等他上了台,一切功劳均变成他的了,包括服装节,也成了他的光荣业绩,当地媒体被其操控,当然全给他脸上贴金。
大连服装节在薄熙来接手后,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他在开幕式上对着十几个外宾,用英文念讲稿,把魏市长气得脸色阴沉,因为会埸上仅有的十几个外国人中又大都是日本人,魏市长亲耳听到薄熙来一早在办公室背讲稿,英文是现找译员搞的,完全是在做秀。果然,会后大连市民说,你看老魏,嘴笨得象棉裤腰,你看副市长薄熙来,魁武英俊,能说会道,还会讲外语。特别是一些街道老大妈,立马叫“薄帅哥”弄蒙了!此后这种愚昧浮燥的民意很快杷薄熙来捧起来了。当然,以后逐年进行下去的服装节,慢慢地圹大了规模,加大了宣传力度,也提高了文化层次,促进了贸易发展,这当然都是事实,但是这是发生在整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奇迹。既使它人在位也是一样。而且每次节日过后,被其隐盖的问题也不少,用劳民伤财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在工作中,我听到很多人建议说,服装节当然好,但赞助受不了。薄熙来下令,设立了常年工作的筹委办,一年一届地连续搞,年年服装企业都要搞赞助,实在是竭泽而渔,喘不过气来。有很多服装企业老板反映,薄熙来经常打电话,强迫企业出钱赞助服装节,搞路牌灯箱或画册,费用太多大杂,如不服从就派人调查经济问题,比如税啦回扣啦,等等。服从吧,没有那么多利润。不服从吧,又怕挨整。所以两头为难。笔者认为,三年搞一届既可。但薄熙来不接受这个建议,因为他需要年年有成绩,处处有钱花。
薄熙来还在大连市政府广埸前设了女骑警,女交警,用此为服装城锦上添花,又在大连金石滩建了民营的服装模持学校,于某是著名的服装模特,任校长,她是薄熙来每年拔款600万支持的人,又一度占据了区政府办公楼,对外营业,管委会主任王传志为什么怕这个摸特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大家议论纷纷,薄市长满不在乎。每届服装节,于某都带领美丽的学员们,以精彩的表演吸引观众,并为薄市长的业绩添光增彩。尤其是上面来的干部都希望喝酒时有模特美女陪,薄熙来精于此道。
摸特们除了服装表演还做什么?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或许从中可见秘密。1998年大连著名的服装个体户杨某华与其原老朋友,大连皮装厂长都某平反目为仇,两人为经济利益发生纠葛,都找我曝料,希望我撰文以正视听,我与两人均有过交往,但深知不能偏袒任何一方,于是只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观点平和的叙述其事的新闻稿,后杨某华请我与一位律师喝茶,席间就请来两位服装模特做陪,一问这两人既来自金石滩服装模特学校,后来我吃过晚饭后匆匆离去。再亦不曾参与他们之间的任何事情,也不再做任何有关报道。2006我获释后得知,杨某华曾牵扯进了沈阳慕马大案,慕市长的一辆汽车即存放在他的车库里,后被法院没收,杨一度被关押在苏家屯看守所,9个月后放行,但他现在已不在大连经商。然而,于某的服装模特学校依然在大连生意兴旺。
大连从1988年8月20日起,已举办了十几届服装节,从薄熙来开始,增加了邀请官员与各国政要参加开幕式的力度,他利用公款让高干到大连吃喝玩乐,有利于自已升官发财,用声色犬马吸引外商,是为了向海外宣传大连吸引投资,增加他的知名度。所以从整体上看,它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演,轻生产,重交际,轻贸易,据统计,第一届服装节时,大连服装企业700余户,2004年已发展到2590户,销售收入从当年的10几个亿增加到135,4个亿,但是平均到2590户企业,只有520万元,这与其它城市同业相比少得可怜。另据统计,七五与八五期间,在全国服装百强企业中,大连有8个企业入围,到了薄熙来离开大连的2001年,整个辽宁以至东北只有大杨集团一个企业榜上有名。这就是说,薄熙来所监控的媒体,用数字在自已与自已比,自吹自擂,但放在全国服装市场这个大盘子里一看,大连服装业根本排不上名次。亚洲最大的服装企业卓达集困,落户大连,但它是河北有名的品牌,所以在每年服装博览会的展台边,我都会听到港商的牢骚,他们说订单拿的并不多,报上刊登的数字假大空,来宾的不同声音得不到回应。同时,服装节上本地的品牌始终不如外地或海外的品牌叫得响。我想,薄熙来的心思,不会用在发展生产上,而是在忽悠大连市民而已。人们说,深圳不搞所谓服装节,但遍地服装店,到处是服装厂与身着名牌的丽人行,深圳的服装节永不闭幕。大连搞了多年服装节,只有一个叫得出的名牌叫“大杨”,是“农民老大嫂”搞的,它在国际上也没有人认同,只有薄熙来的名子叫响了。
我认为,在薄熙来离开大连之后,夏德仁市长调整了以上误区,他在第12届大连服装节开幕式上重新提出了“三个定位”:服装企业交易中心,服装设计时尚信息交流发布中心,时装品牌孵化中心,这才是对的,但此后我就入狱了,不知道情况落实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