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C Holds Its Annual Event in Hong Kong

An Awarding Ceremony with No Appearance of Awardees
ICPC Holds Its Annual Ev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22 March 2010)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CPC) held its annual event for presenting its 2009 awards, Freedom to Write Award, Lin Zhao Memorial Award and Writers in Prison Award, with a Seminar on “Literature and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 in Saturday afternoon. Over 60 participants, including the representatives from ICPC, Hong Kong Chinese PEN and PEN America Centers, were invited to the event, from Beijing, Shanghai, Chongqing, Sichuan and Guangdong in China mainland, and also from Taiwan, USA, Russia and Australia, to join the local writers, journalists and other guests in Hong Kong. However, none of three awardees could appear to receive their honors as all of them remained no freedom of movement in China mainland, one has still been serving his lengthy sentence in prison while other two said that there was no convince for them to travel to Hong Kong.

At 15:00 on Saturday, the event started at its venue in eTech Centre, Hong Kong. Mr. Jin Zhong, Editor-in- Chief of Open magazine, was invited to act as the moderator for the awarding ceremony, while Mr. Larry Siems, Director of Freedom to Write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s of New York-based PEN America Center as a guest of honor to present the awards. Mr. Meng Lang, poet and the Coordinator of ICPCs Freedom to Write Committee, served to chair the seminar session, while Mr. Leung Man Tao, a renowned Hong Kong-based social commentator and TV critic, Mr. Chang Tieh Chi, a Taiwanese cultural writer and columnist, were the keynote speakers. ICPCs Vice-presidents Mr. Patrick Poon and Ms. Qi Jiazhen and two of WiPC members Ms. Cai Yongmei and Mr. Wu Yisan were responsible for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event. Near 20 of ICPC members attended the events, including Mr. Wu Wei, Coordinator of its Internet Working Committee, Mr. Jiang Bo, its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both from China mainland, Mr. Sun Yue, a Russia-based WiPC member as well as the member of Russian PEN Center. Among the attendants, there were also the members of Hong Kong Chinese PEN Center, including its Secretary-General Mr. Liu Bo-Quan, Board member Mr. Li Da-Li, and the members Ms. Liao Shu-lan, Mr. Jimmy So, etc.

Mr. Jin Zhong declared the opening of the event with its agenda, and presented the awardees, Mr. Wang Jianhui for 7th Freedom to Write Award, Ms. Tsering Woeser for 5th Lin Zhao Memorial Award and Dr. Xu Zerong for 4th Writers in Prison Award.

Wang Jianhui, born in Fujian Province in 1966, personally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events in 1989, which did not only let him getting through the sufferings, but also laid a keynote for his subsequent writings. For 20 years, he has consistently kept a low profile but written in a style of witness tha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is era. He has been taking a literary route of the marginal people with hardship but seeking no eminency, and coming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of the underground literary traditions that has been intermittent but still inheriting with its torch for last six decades. Many of his works have been circulated among the people only through underground printing at his own expenses, and interested by not many of the rebels and explorers who love the words and ideas, including: “A Person of Circumstances” and “A Prisoners Hunting Notes”, “Fourteen Years”, “Ideas in Human Would”,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etc. His novel “China Map”, one of his most important works has to be published overseas due to the censorship system in China. The book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and disillusion of an absurd ideal, and demonstrates the broad background of a tragic tim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a person. It has made an important impact in the sphere of dissident ideas. As a senior member of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almost all of his works have been firstly publishedat its e-journal, “Freedom to Write”. Wang Jianhuis writings have demonstrated the true features and valuable traditions of the underground literature that have been artificially screened and distorted within China Mainland.

Tsering Woeser, an excellent Tibetan writer and poet, was born in Lhasa in 1966, and grew up i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She had been an editor of Tibet Literature in Lhasa since 1990. Over past 20 years of her writing and editing career, she has been paying constant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and fate of Tibetan people and their culture, and also actively promoting and joining the exchanges and dialogues between Tibetan and Han Chinese writers and poets completely based on free mind and expression. In 2003, her book of essays, “Notes on Tibet” that had been officially published, was banned, and she was purged persecuted by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thus having lost her job. Particularly after Lhasa incident in the 2008, Woeser has borne a greater pressure than Chinese dissident writer, and still insisted on writing to disclose the truth about Tibet, 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 Since 2003, she has published overseas as many as eight of books on Tibet. Among them, “Killing and Plunder”, “Tibet Memories”, “Notes on Tibet” and “Invisible Tibet” have made widespread impacts, and her works have also been of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ommunity. Woesers writing and practice has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in Zhaos spirit of freedom and manifest its renaissance in the new century.

Dr. Xu Zerong, anglicized as Dr. David Tsui, was born in Wuhan in 1955. As an independent scholar upholding the liberal ideas, he had long been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shed theses o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ssues, including Chinese governments participation in Korean War and its support for the arme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Dissecting the fogs and digging the truth, his works were very influential. Beside writing and research, Dr. Xu also presided over a publishing house (Asia Science Press) in Hong Kong, and two magazines (Chinese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and Asian Review), which had provided the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in China and overseas with the platforms for free expression, and published a number of substantial articles and monographs. In May 1999, Xu got PhD in politic science at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in June was appointed associate professor at Guang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in July returned to Guangzhou from Hong Kong where he was permanent resident. In June of the following year, he was unexpectedly taken by the police into a secret detention, and then in December 2001 convicted for “illegally providing intelligence and engaging in illegal publication” and sentenced to 13 years imprisonment, 3 years deprivation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a fine of 50,000 CNY. It has been believed that the real causes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arrested and sentenced him were that his publication had touched the forbidden zone of the subjects. Dr. Xus case deeply shocked many at home and overseas. Not onl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Oxford University made appea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but also over 300 world-renowned scholars cosigned a petition urg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respect the common sense of academic studies and resuming Dr. Xus innocence for his freedom. It has been learnt that in prison Dr. Xu has been still upholding his quality of a scholar, and insisting on his study and writing, including an outline of the critique of Marxism that had been sent out. Dr. Xu Zerong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or upholding the academic independence and developing the free expression and free press, but also paid a heavy price for them.
Mr. Larry Siems spoke on behalf of PEN America Center for expressing its members supports and respects to their colleagues of ICPC who had been efending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China, paying their tributes to the honorees who were unfortunately unable to be present. Instead, three of ICPC members Mr. Wu Wei, Ms. Qi Jiazhe
n, and Mr. Liu Jingsheng, a formal writer in prison, were appointed to receive the awards and read their statements of thanks on their behalves, respectively.

Then, a record of the statement by Mrs. Liu Xia, wife of ICPC Honorary President Dr. Liu Xiaobo who is severing his 11 years sentence in prison, was displayed for presenting her greetings to the event and congratulations to the awardees. In her statement, she added:

“Xiaobo has been severely sentenced for his writings and opinions. Xiaobo and I have be aware of that PEN have been very much concerned about his case, and PEN America Center has made various efforts to support and rescue him or more than a year. We are very grateful. I know that my friends wanted to learn about Xiaobos situation. Now, I have received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and may share it with you. In 10th of March, I called the police and said that it should be the time to send some money for Xiaobos living expenses and meet him again. But no respond is heard up to date. Xiaobo is still in the detention center. I’m folding his clothes well into the bags. I know that it will be a long time a head. I trust in Xiaobo, and so I am supporting him in my way. Xiaobo, if 11 years later, just saw me visiting him in prison who could only talk about him, would surely be sad. What I want to do is to spend the unusual days as usual, using poetry to speak, paint to express, and photography to show love. Finally, Xiaobo and I once again thank our friends and wish the following seminar success. ”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s among 145 member cent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PEN, the oldest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ry organization. It aims to protect Chinese writers’ freedom of speech and freedom to write worldwide and advocates for the rights of Chinese writers and journalists who are imprisoned, threatened, persecuted or harassed.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ICPC’s work, please visit https://www.chinesepen.org/old-posts,
or contact:

Dr. Yu Zhang
Executive Secretary and WiPC Coordinator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ICPC)
Tel: +46-8-50022792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CHINA: Writer Tan Zuoren sentenced

RAPID ACTION NETWORK

1 March 2010

RAN 10/10

CHINA: Writer Tan Zuoren sentenced

International PENs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WiPC) strongly protests the five-year prison sentence handed to writer and activist Tan Zuoren on 9 February 2009, for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International PEN believes that Tan Zuorens conviction and continuing imprisonment are in direct violation of his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opinion, and calls for his immediate and unconditional release according to Article 19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o which China is a signatory.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PENs information, Tan Zuoren, aged 55, a freelance writer, editor and activist, was arrested in Chengdu city, province of Sichuan, on 28 March 2009. It is thought that Tans conviction is linked to one of his essays entitled Witnessing the Final Beauty  An Eyewitnesss Diary of the Square. This piece was reportedly about the 1989 Tiananmen Square movement and massacre, and was published in three parts in overseas Chinese websites in 2007. There are also reports that Tan is being punished for conduct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ath of school children in the May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Tan Zuorens verdict was announced in a five-minute hearing at the Chengdu Intermediate Court. His wife and a number of Tans supporters we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court-room. The five-year conviction includes a further three-year suspension of Tans political rights. An appeal against the conviction has been announced. Tan is currently held at Wenjian District Detention Centre, in Chendu city.

Tan Zuoren is chief editor of the cultural magazine Wen Hua Ren and the founder of an environmental organisation Green Rivers. He has also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and blogs onlin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se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 http://asiapacific.ifj.org/en/articles/ifj-condemns-sentencing-of-sichuan-writer
Chinese Human Rights Defenders (CHRD) http://crd-net.org/Article/Class9/Class10/201002/20100210232045_19884.html

Recommended Action

Minimum action: send one appeal to one or more of the government addresses below.

Further Action: write a similar appeal to the Chinese Ambassador in your country or send a copy of your letter to China asking him/her to comment on your concerns.

Consider electing Tan Zuoren as an Honorary Member of your Centre  please let the PEN office in London know if you do so, and we will give you a case sheet and further advice on what you can do to support his case.

Please send appeals:
– Protesting the five-year prison sentence handed down to Tan Zuoren;
– Calling for his immediate and unconditional release if held in violation of Article 19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to which China is a signatory.
Send appeals to:
His Excellency Hu Jintao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te Council
Beijing 100032
P.R. China

Mr. Meng Jianzhu
Minister of the Public Security
East Chang’an Avenue 14
100741 Beijing
P.R. China

Please note that there are no fax numbers for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WiPC recommends that you copy your appeal to the Chinese embassy in your country asking them to forward it and welcoming any comments.

Please copy appeals to the diplomatic representative for China in your country if possible.

**Please contact the PEN WiPC office i London if sending appeals after 15 April 2010**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Cathy McCann at International PEN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Tel.+ 44 (0) 20 7405 0338, Fax: +44 (0) 20 7405 0339, email: [email protected]
Cathy McCann
Researcher, Asia/Middle East
International PEN Writers in Prison Committee
Brownlow House
50-51 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R.
Tel.+44 (0)20 7405 0338
Fax: +44 (0)20 7405 0339
www.internationalpen.org.uk
International PEN is a UK Registered Charity No. 1117088 and a Company Registered in England No. 05683997, Registered Office: Brownlow House, 50/51High Holborn, London WC1V 6E

欧阳小戎:《零八宪章》与民众

一位所谓“极少关心政治”的朋友,曾经问过笔者:“《零八宪章》是怎么一回事啊?”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笔者深感自己能力之有限,几乎无法用他能够顺利接受的语言和逻辑,用最简洁的方式向他解释其中的精髓。于是乎,笔者只好十分不负责任地对他说:“那是一些被普遍认可的东西,在任何一个现代法治国家的宪法里,都可以找得到类似的表达。”然后他接着问:“难道我们中国不是一个现代法治国家么?”这个问题令笔者更加感到惭愧,作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距离这个社会的主流生活态度实在过于遥远。

诚然,我明白一个道理:假如我身边的人们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并非生活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里,那么我们距离“现代法治国家”这一理想,便已经非常之近。但我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那是因为我自身做得不够,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加令人满意一些。我很想象很多人说的那样:走到民众中去,却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和方式。在我们持不同政见者族群中,很多人早已意识到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亦是多年以来的头号问题。却多年以来在它面前一筹莫展。在持不同政见者中,确有身体力行在朝着这一方向迈进者,然而他们举步维艰。您也许会问:“难道走到民众中去,真的有这么难么?”

笔者无意推卸责任,但仍请容许我做一点小小的辩解。我想要举例告诉那些关心和关注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人们,一名持不同政见者的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譬如说:有一位名叫张怀阳的青年,因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些许为六四呼吁的文字而遭到劳教。当他被捕之后,其他持不同政见者们需要做一些工作。首先,要找到恰当的渠道,打听到张怀阳被关押的情况,当然越详尽越好;其次,为他筹募一些人道主义善款,并确保这些善款能够切实地用在张怀阳那里;第三,为他联系辩护律师;第四,为他在国内、国际任何可利用的平台上,向任何可能的对象呼吁。当然,还有其它一些工作需要去做,不过这四桩工作是基本性的。这几件事做出之后,基本可以如是说:无论这些事做得多么细致完美,都不能令张怀阳先生得以免于专制的魔爪。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令张怀阳先生所受的迫害程度降低,或刑期缩短,或在劳教所内受到一定程度的另眼看待。因为当专制当局或是地方当局迫害某人时,如果他们可以实施迫害而又令外界无法知晓,那么迫害将变本加厉,为所欲为。外界知道得越多,他们就越是有所收敛。

这四桩看似并不复杂的事,实际上每一条执行起来都举步维艰,需要为之投入大量精力。譬如,我们需要去探听张怀阳的情况,直接去找关押场所的话,将吃到闭门羹,只有去寻找其亲属。在这之前,家属都已被威胁过,不得与外界来往,不可向外界透露张怀阳先生的消息。当张怀阳先生的亲人与我们联系时,他们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所有政治犯的亲属中,愿意与外界保持联系的,仅仅是少数。大部分亲属会认为:自己的家人已经因为反革命而被捕,如果继续和所谓的“反革命们”保持联系的话,那会是罪上加罪,对系狱者更加不利。这虽然是个认识的误区,但却是普遍现象。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和外界保持联系越紧密,对系狱对象才越有利。或者说,实际的情况是,当某人因政治原因被捕后,他的家人可以将一部分磨难分担到自己头上。这需要勇气和爱,更需要清晰的认知。

同样的道理,善款更加需要系狱者的家人为之承受压力。在中共当局的监狱中,有两条规律。对于一般囚徒而言(除失势贪官及“犯事”公检法人员之外的囚徒),他在狱中的受难程度与亲属探望的频率及他是否有钱直接成反比,善款可以减轻他在狱中所受磨难的程度。在中共的各种监狱中,政治犯受到严密监控,只有直系亲属才可以探望,其他一切人等都会遭到拒绝。假如善款事宜得不到亲属支持,那么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在经过种种努力之后,家属们接受外界的关注,并愿意为系狱者承担压力。仍然面临很多难题:谁去做这些事?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来安排,这些事纯属自愿。去执行这些事务的人,常常需要跨越好几个省份。他们得不到任何的好处与回报,只有付出,还需要千方百计地节俭用度,谨慎地以合适的方式行事,不能出丝毫差错。尤其在款项的数目上,一丁点小小的差错可能会导致难以设想的后果,最直接的后果是执行者自己名誉受损。或者在行程安排上的一丁点不谨慎,就导致事情做砸,被当地警察以莫名其妙的理由赶走,白白地耗费人力物力。但他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之后,没有人会认为他做了一件漂亮事;而稍有瑕疵,却会令整件事遭人诟病。也就是说,对他自身而言,卖了力气之后,一点好处也得不到,可能落到的只有坏处。

关于聘请律师,在当今中国,敢于为政治犯辩护的律师凤毛麟角。即便有,亦大多需要面临被吊销律师执照的风险。曾经才华横溢,如今却因替政治犯辩护而被吊销执照的律师,不乏其人。绝大部分律师不愿接这样的案子,这些案子对律师本人及事务所,都有害无益。经常性的后果是:腿跑细了,也找不到一个愿意代理此案的律师。这不是律师费的问题,即便不考虑政治风险,一个律师代理一个经济纠纷案,会比代理一个政治案件得到的是收益多出无数倍。

最后,呼吁,不仅需要写作者,更需要发表的平台。相比而言,这是最轻松的一项工作。但从事过此项工作的人们,可以知道其中的艰难。互联网上有无数的敏感词,还有众多版主和管理员虎视眈眈,稍有“出格”论调,迅速删除,有时根本莫名其明发不出来。当然,也可以发布到海外,那样影响力会小很多,并且给发布者本人带来安全隐患。

进行这个冗长开篇,是想要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这些持不同政见者,连走到自己受难的兄弟身边都如此困难,走到民众中去,那更加谈何容易?尽管走到民众中去,不仅是我们的希望,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冗长开篇之后,我们把话题回到《零八宪章》这一具体环节上来。有不少人认为《宪章》脱离民众,因为民众中知道有《宪章》一事的,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作为一个《宪章》的签署人,笔者自然希望它能在民众中迅速引起强烈反响,迅速象滚雪球一般席卷整个社会。但那是极不现实的。譬如征集一个电话签名,需要去做很多的工作,首先要将宪章全文展示给对方,然后请对方认真阅读。其后,请他仔细斟酌、慎重考虑之后,签署自己的名字。在十个人中,愿意认真阅读它的,不到一个,尽管《宪章》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我们的社会按《宪章》来构架的话,那么会令十五亿人中的至少十四亿五千万受益,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将精力放在一份与自己眼前切身利益毫无瓜葛的政治性纲领上。读完之后,愿意支持它的,又不到十分之一,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而放弃对它的支持。这些顾虑主要来自对专制当局迫害的预测。作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笔者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没有头顶“反革命”帽子者的诸多东西:譬如工作、固定的居所等等,因此象笔者这样的人可以没有多少顾虑地去签署《宪章》。然而对那些还未失去这些东西的人来说,这种顾虑不仅是真切的,亦是可能成为现实的。也就是说:要想赢得一个人的支持,需要去做一百人以上的工作,按每个人身上投入一个小时的精力计算的话,那么征集一个签名,需要工作一百个小时以上。这仅仅是最保守的计算方式,真正的征集过程,远远要比它更复杂,更加耗费人的生命能量。一个义工征集一个签名,需要工作半个月,这仅仅是其人力成本。当然,如果持续不断努力下去,随着签署《宪章》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影响亦会越来越大,到达一定程度,无需再象上述那样艰难低效地去工作。然而在它的开始阶段,当它发布才一年有余之时,便要求《宪章》具有强大的号召力,那是一种奢望。《宪章》能够具有今天的规模,其中所凝聚的血汗甚至苦难,难以估量。不要嫌弃那五位数的联署人,认为这区区五位数,与中国十五亿民众相比只是汪洋中的一滴。这五位数已经非常之了不起,并且,仍在坚韧地继续。无论《宪章》也好,或者其它形式的社会活动也好,它能够具有多大号召力,取决于我们为之投入了多少有效精力。当我们投入的精力足够,并且都把精力用在了建设性的方面而非扯皮时,那么,我们的号召力也就水到渠成。

我愿意相信人人都期待着自由与民主,但自由与民主靠嘴皮子磨不出来,它不是在饭桌上一边挑着筷子一边侃大山侃出来的。它的一点一滴,需要去为之付出的努力远远超过常规工作。假如我们对《宪章》或者其它可行的、正在推进的公共事务多一些鼓励和谅解,而非眼睛只盯着它未能达到理想预期之处的话,那么致力与这些事务的人们效率会变得更高,它达到理想预期的时刻来临得也就越快。因为所有那些未能达到理想预期之处,都是克服了无数现实困难方才达到的,尽管它们距离理想预期,尚非常遥远。

高  瑜:谁浇灭了今年“两会”第一新闻热点?——评13家报纸共同社论被扼杀

今年3月1日,挂靠新华社以“理性、建设性”著称的经济周报《经济观察报》和10个省、市、自治区的12家都市报《新安晚报》、《云南信息报》、《重庆时报》、《南方都市报》、《城市晚报》、《华商报》、《辽沈晚报》、《大河报》、《都市时报》、《安徽商报》、《内蒙古晨报》、《东南快报》联合发表了共同社论《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速户籍改革》。这是中共建制60年之后的新生事物,文革中有转载“两报一刊”社论的10年历史,改革开放之后又有“一律采用新华社通稿”的30年历史,突然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有这样一份“提请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善用你们手中的权力,敦促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代僵化的户籍制度,直至最终将其彻底消除!”的南北传媒的共同的意见表达,岂能不形成新闻热点?13家传媒和网站推出“共同社论”之后,近身比拼两会专题的各大门户网站同时在新闻首页予以推荐,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反响,展开对户籍弊端和公民平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谁能想得到,只有一天的时间,中宣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制造出第二个“冰点事件”。

只有外电敢于报道事件真相

一天之后,3月2日,共同社论和网民就户籍问题的讨论便从网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华尔街日报》用语),香港《明报》北京两会采访组报道:中宣部大举封杀了内地13家媒体促请户籍制度改革的“共同社论”,负责网络新闻管制的国新办网络局负责人下令“关于13家媒体推进户籍改革社论内容,新闻环节、论坛、博客等必须尽快删除”。发起“共同社论”的北京《经济观察报》高层遭到整肃,社长兼总编辑刘坚受到严重警告,一名副总编辑则受记过处分,而负责起草该篇社论的“经济观察网”副主编张宏被“炒鱿鱼”。外地12家媒体老总和当地的宣传部统统被中宣部训话。采访两会的诸多国内媒体还收到有关文件通知,禁止在两会期间采访和报道有关户籍新闻,如果违反立即查办,记者亦会被开除。

这完完全全就是第二个“冰点事件”,而且比“冰点”处理得更严厉。与当年“冰点”得到网络和知识界普遍声援相比较,国内没有一家网络敢于对该事件发声;重压之下,13家发表“共同社论”的媒体负责人也没有一个敢于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只有遭到最严重行政处罚、被开除的张宏借《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他策划“共同社论”整个经过的自述——《我是温和的建言者》。

张宏说:“共同社论这种形式的设想源于《经济观察报》去年与英国《卫报》一起发表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56家媒体共同社论。”张宏当时负责与《卫报》联络、探讨,并且翻译了共同社论,此后便萌发出在国内是否可以也以相同形式发表社论的想法。张宏说“选取此为议题,主要考虑到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多点突破,许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而包括温家宝总理在内的中央政府高层官员对此项改革也有过多次公开场合的表态。我们认为就此议题发表社论是符合中国政府改革方向、符合广大民众利益,风险应该不大。”

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最响亮的一句话是:“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张宏在他的“自白”里说:“我活了36岁,从不知道哪位代表委员是我选举出来的,会为我申张。我想许多中国的民众也会有类似的看法。作为媒体,我们期望大众的声音可以让这些‘代表民意’的代表委员们听到。这是一种温和的态度,但也是一种以前少见的媒体的直接表达。”温家宝与张宏之间难道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吗?一个年轻的传媒人真正地阳光了一下,就对权力构成大逆不道吗?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最大的人权案

1954年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1958年1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当局开始对人口的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和政府管制,第一次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事实上废弃了1954年《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在1975年、1978年、1982年先后3次修订的《宪法》中就干脆取消了“公民有迁徙和居住自由”的规定。1960年,因为毛泽东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严重错误造成商品的极度匮乏,社会资源越来越紧张,“非农业户口”开始发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并且有购货本供应鸡蛋、白糖、鱼、芝麻酱,虽然数量很少,但是可以保证城市饿不死人;农村没有这种保障,3年便饿死三四千万人。在计划经济效率缓慢低下的时期,户籍制度维持的是一种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农业与非农人口在利益关系上越来越处于严重不平等,农村户籍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消费等方面享受不到城市居民拥有的权利。社会学家陆学艺统计两种户籍有十四五种不同。经济学家党国英总结:“户籍制度逐渐染上了一种对农业人口的歧视性色彩。把农民为主体的庞大人口群用户籍固定下来并使他们事实上受到歧视。”而且国家实行工农业的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向农民征收农业税来发展工业,中国二元化社会由此形成。

党国英说:“城乡的二元体制是一种对农民过度剥夺的社会利益结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就是城市化,应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首先应该将农民应有的权利归还给农民。但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没有这样做,他们仍旧利用户籍制度制造的农村“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因素来高速发展今天的市场化经济。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结果,是加速社会利益结构的不平等。城市发展,需要农民进城从事工业生产,但是不改革户籍制度,也就是不改变他们的农民身份。20年后,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他们在工资、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继续保持不平等的地位,致使中国社会从二元化已经发展成为三元社会,外地人、农民工,还有穷困人口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第三元。

陆学艺说:“现在我们实行城乡分制,一国两制,对有城市户口特别是本地城市户口的人是一种准则,对外地的农民户口包括外地的城市户口是另一种准则。实际上在一个单位里面有两种制度。一个社会里面,一个社科院、一个大学里面都分等,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社会怎么能安定呢?为什么现在社会矛盾这么多,户籍制度是最大的原因。”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登一篇上海游记《世博熊猫搞特殊》,通过一个5岁幼儿的眼睛观看在大玻璃房子里尽情翻滚玩耍的10只漂亮的“世博熊猫”。小姑娘还发现在熊猫馆的背后,一个小小的玻璃房子里住着另一只熊猫。与刚才那些生活在大房子里的熊猫不同,这一只没有饲养员围着喂食、逗乐,显得孤零零的,而且脏脏的。小姑娘问“为什么它不跟刚才那些熊猫在一起?”她得到的答案是因为这只熊猫生在1999年,就和那些不一样了;那些都生在2008年,一只还叫“奥运”,就成了“世博熊猫”。不能平等善待国民的国家,竟然也不能一视同仁国宝!

任何两会热点都难比“共同社论”被封杀

今年两会,中国传媒除了倾力完成热捧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和总理记者会发言的主要任务之外,还大胆批评一些代表、委员的两会议案和发言,诸如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庆宁在提交的一份关于信访的议案,提出:“信访时影响领导正常生活判刑十五年”;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桓提出“要将突发事件中告状的家属一律送入精神病院”;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在全国政协体育界分组讨论时,批评在温哥华冬奥会夺取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的选手周洋发表获奖感言只提父母不提国家,强调要对运动员加强德育教育;政协委员、来自重庆的陶然居饮食集团老总严琦入会之后就向媒体放出风声要提交关于“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的提案;还有政协委员倪萍发表的从不投反对、弃权票,是因为爱国。诸如此类,媒体大多不留情面,公开讽刺、挖苦,尤其对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夺笔事件”的穷追不舍,确实到了要“发酵”的程度。以上种种,与“共同社论”被封杀和张宏被开事件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趋之若鹜,哪个又噤若寒蝉呢?

中国传媒业决不缺乏像张宏一样能写优秀社论的人才,他们对中宣部严控媒体的手段和尺度,深得三昧,所以两会上即能当礼花弹,又能当迫击炮,对于13家媒体遭整肃,不得不装聋作哑,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维护媒体尊严的劲头都用在省长夺笔的行为上,也未尝不可,毕竟只是个省长。就连网民都知道如何让自己的空间变成仓廪,现在百度还能查到张宏的《我是温和的建言者》,是因为作者重新加上一个大标题《13家媒体发布户籍改革共同社论策划者被除名——反了你了,社论是你想发就发的吗?》

我敢断定,张宏的作为,会和“冰点”一样,会被传道、授业、解惑者带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

小  乔:谷歌的“不作恶”与中国当局的“贼喊捉贼”

在经过最后一轮争取、较量与碰撞之后,谷歌终于在人们依依惜别的目光中,暂别拥有世界最多网民的中国大陆市场。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谷歌中国停止对其搜索、新闻及图片服务进行过滤审查,并将google.cn转向香港引擎google.com.hk,通过位于香港的服务器以简体中文提供未经审查的搜寻结果。谷歌表示,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中国政府明白无误地表明“自我审查是一个不可谈判的法律要求”。

对于一个商业公司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中国当局迅即做出反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负责人23日清晨就谷歌公司宣布撤出中国大陆发表谈话称:“谷歌公司违背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停止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并就黑客攻击影射和指责中国,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

从这位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负责人的谈话可以看出,所谓“谷歌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作出的书面承诺”,就是同意对搜索服务进行过滤审查,但查现行中国法律,并没有任何一条明文规定搜索引擎公司该如何自我审查,哪些内容和字句应当过滤屏蔽,相反中国宪法倒是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显然真正违反法律、剥夺公民言论自由和知情权的恰恰是中国政府。

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的主要业务就是搜索信息,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标准化的商业运作模式,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全面、详尽的搜索信息,这是谷歌所应遵循的商业伦理与核心利益所在。但它遇上了一个以信息封锁为基本统治手段的专制政权,这个专制政权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剥夺民众的言论自由和知情权,靠信息封锁实行“愚民政策”维持其统治,强制包括谷歌在内的网络营运商自我过滤审查,屏蔽所谓“敏感信息”,等同于强制谷歌等公司向用户提供虚假信息,向消费者提供类似“毒奶粉”的假冒伪劣产品。任何恪守商业伦理道德、珍惜自身商誉的商家,都不可能长期屈从于这样的无理要求。几年前谷歌进入中国市场时被迫做出妥协,或许以为那样的不合理要求只是暂时的,以后会逐步改观,但几年过去,中共的网络封锁非但没见丝毫松动,反而变本加厉,加之受到黑客攻击和技术机密被窃取,谷歌终于受够了。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投入巨资打造“金盾工程” 的“网络柏林墙”,对国际互联网信息实行严密封堵,这样一个剥夺言论自由权利、实行严格的信息审查、阉割网络自由信息的政府,却公然指责别人“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真可谓“贼喊捉贼”。以互联网为敌,实行信息时代的“闭关锁国”,这在当今世界只有北韩、伊朗、古巴等极少数几个倒行逆施的国家与之为伍。谷歌为捍卫自身权利、坚守其“不作恶”的理念而退出中国,这对中共而言,的确远不止一个商业公司的商业决定,而是一个政治影响深远的姿态,是在全世界面前撕去中国当局“与国际接轨”、“让人民生活得有尊严”的伪装,给挟中国大陆市场大蛋糕以自重、蛮横霸道的专制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对其他外资企业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国网民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谷歌的敬佩和留恋。23日当晚,北京数十网民到谷歌北京总部门前献花、点燃蜡烛,有网友在谷歌的Logo上留纸条赠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还有人改写美钞上的口号语为:In Google We Trust. 聚会晚上10时左右被警察驱散,网友们唱起了讽刺网络审查的《草泥马之歌》。也有中国网民无奈地说:You can choose stay or leave, we don’t have any choice but have to stay. (你可以选择留下或离开,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留下。)而中国大陆受当局严密控制的纸媒接到通知,对谷歌事件的报道只能采取官方口径;在国内各门户网站上,则大量删除支持谷歌的留言,只剩下一边倒支持政府立场的言论,网络审查制度下的舆论导向,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制造虚假民意,试图掀起新一轮极端民族主义狂潮。

谷歌引起的冲击波才刚刚开始。很明显,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网络搜索网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检索信息的重要工具,人们留恋他,不愿让它离去。由于中国当局对Twitter、YouTube、Facebook和Blogger等网站的持续屏蔽,目前谷歌提供的在香港服务器上未经审查的服务的访问有可能随时被中断,失去谷歌搜索引擎的大陆科技工作者、学生和其他各阶层人士——主要是大陆的精英、知识阶层,他们或许今后还面临失去谷歌电邮和谷歌文档的局面,这将导致更多人尝试翻越网络信息“柏林墙”,进入不受监控的互联网的人数将激增。

谷歌已经宣布将密切监测网址访问问题,并制作了一个新页面,用户可以实时了解到在中国哪些Google服务是可用的。以谷歌所拥有的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全有能力开发出更强大的拆“墙”工具,帮助渴望自由信息流通的中国大陆网民拆掉中共的“信息柏林墙”,这也将有助于让谷歌早日重返自由的中国大陆。所有在中国大陆要求基本人权、基本的言论自由的公民,目前面临的何尝不是谷歌同样的困境?可惜的是,中国公民不可能都像谷歌一样选择随时离去,那就只剩下两种选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自由的言论表达和信息流通是公民的天赋人权,是公民社会和法治的基础。我们只有起而抗争,才能争取到自己应得的权利,捍卫我们的生活免于强权的践踏。我们别无选择。互联网是无国界的,我们期待更多的人们像谷歌那样基于自由的普世理念,帮助中国人民一起来摧毁这道无形的空中“柏林墙”。自由的信息流通也符合国际社会普遍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和平发展。我们期待着自由战胜专制的那一天,谷歌的归来。

2010年3月24日于瑞典

郑  义:岷江告急,长江告急!

几天前在BBC中文网站上看到一条消息,说英国气象局新公布的报告证实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证据明显。

最近一个时期,全世界有不少人开始怀疑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认为政治家、科学家们有点夸大其词。

英国气象局分析了110份研究论文,结论是地球在发生迅速的改变,很可能是因为温室气体的效应。

早在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的一个报告说,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地球变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燃烧石化燃料。此后,关于人类活动导致气温升高的证据不断出现。

为了表示客观中立,英国气象局表示,公布这一研究结果并不是回击气候变化的怀疑派。尽管极端天气现象会越来越频繁,但是要找到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难度很大。

我想这一点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全球气候是一个太大的系统,这个巨大系统又有无数的子系统,要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全部关系、并且证实给大家看,确实不易。

我的应对之道是相信专家学者,当然要是没有利害关系的、不从权势集团拿黑钱的。另外呢,在专家学者中相信多数的意见。这就好比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们常人都无从证实,只有相信绝大多数物理学家的判断。所以我是相信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并且这种判断在较小的尺度上也得到我们生活常识的支持。

有一位旅游者在长江最大的支流岷江上顺流而下,两天之内亲眼看到江水如何从清澈见底、逐渐变得混如泥汤。到了岷江下游,当地人干脆称之为“黑江”了。他在网上发布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并且愤怒地质问道:“当地的环保当局、四川省的环保当局是干什么吃的?其中有多少利害关系和腐败。”

另一位网友跟贴说他就在岷江边长大,小时候看到的岷江河水清澈透底、鱼种繁多。常见渔民用鱼鹰捕鱼,木船、渔船、货船很多。春暖花开的时候,很多人都下河去捉鱼。那时候的鱼很多,捉鱼的方法也很简便。用鱼叉来叉,甚至钓鱼不用鱼饵,只要在水里头不停地拽着鱼钩晃悠,就能把过路的鱼钩起来。

夏天更是天然的游泳场,男女老少都在河里头玩水消夏。那时人畜饮水都是直接从河里头挑。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河水开始污染变黑。现在他老家的那段岷江,河面变窄,河床变高,河水变小,水质发黑发臭,基本上没鱼了,就连小虾都难见,自然也就再没有人再敢下河游泳了。

最后他感叹道:“人类的良心死了,这条河也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小时候的那条美丽的岷江啊?”

我心里头说,你这辈子、你儿子这辈子,都没指望了。即便从现在起,污染及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个大江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少也是几代人以后的事情了。

一谈起环保,官府总以GDP的增长来为自己辩护。当地的官员则更加理直气壮,说不能为了游客的审美,牺牲当地人的发展。可是现状往往是极少数的几家污染企业就毁掉了一条大江。细究起来这些污染企业到底贡献了多少GDP、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其中官商勾结的猫腻,其实早就是人所共知的秘密。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气候变化的话题上来,从科学以及我们的生活常识看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无疑是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最好也相信全球气候变化是这样的,进而简化生活、节约能源,做一个真爱环境的文明人。

章诒和:蔚蓝中的一点黯淡

从父母那里,我知道储安平原来的妻子叫端木露西(原名新民)。他们是光华大学的同学,有四个孩子。离异后,她常住上海——仅此而已。

储安平很少对朋友谈及家庭。朋友知道他有两次婚变,谁也不便去问。只是在办理第二次离婚手续的时候,储安平到我家诉苦,说:女方离婚条件太高,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多的钱。

现在,我与储家子女储望瑞、储望华保持往来,即使通话、聚会,我也从未打听过他们的生母。端木女士像个难解的谜,沉埋数十载。

 

端木露西与储安平结婚照

2009年7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举办了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对储安平生平、思想及其评价的全面性、系统性研究的开始。与会的多为年轻学者,气氛热烈活跃。在团团热气里,端木露西的轮廓渐渐被勾勒出来。特别是来自全国妇联研究所周蕾女士撰写的“端木露西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储安平夫人的重要信息。

端木不是一个普通女子!她出身富裕家庭,相貌端庄,有着独立思想和自主的性格。还在苏州中学读书时,就已十分活跃,演过话剧。她饰女主角,而男主角的扮演者,则是一表人才的蒋纬国。她与储安平于1934年结婚。翌年,在《中央日报》副刊创办的“妇女周刊”任主编,发表过“南开回忆”等文章。1936年,随夫到英国留学。端木曾对儿子望华说:“你父亲当初的英文还不如我,我比他好。但到了英国,我发现他的英文一下子好起来,连英国议会的激烈辩论都听得懂。”

从英国回来,二人仍一起在《中央日报》社工作,社长是程沧波。夫妻关系的裂痕就因社长而起,端木与他的一段婚外情,闹得沸沸扬扬。绯闻让程沧波在1940年被迫下台。据说蒋委员长把他叫去训话,狠骂一通。于右任惜才,说“风流无罪”。遂调程去监察院当秘书长。

风波平息,储安平一家继续自己的日子。1940年11月,他们来到湖南安化县。储安平在那里的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教授,端木则担任该校附中校长。夫妻俩合办了一家“袖珍书店”。1943年,储安平主编“袖珍综合文库”丛书。收录了妻子的“海外小笺”。1944年,《露西散文集》在湖南蓝田编成。不想,书编完了,家庭也完了。这一年(也有可能在1945年),夫妻分手。

1951年,端木任上海一所中学校长。1964年,提前退休。1998年,在上海病逝。端木后来再婚,丈夫是气象学家。

我反复看这张结婚照,一个多好的男人,面白,身修,美丰仪。一个多好的女子,聪颖,优雅,有才情。为什么就合不到一起呢?望华认为,这是由于父母的个性都太强,谁也容不得谁。特别是母亲总觉得是父亲限制了她。其实,储安平多少也有责任。他太热心工作,太淡漠家庭。别说对妻子,就是后来他独自抚养四个子女,也是立足于孩子们的自立,而感情投入不多。望华说,1950年,为送大哥望英参军,父亲带一家人外出吃饭,他算是生平第一次吃北京烤鸭。储安平也太简单,太朴素,乃至有些“抠门”。从小清贫日子过惯了,“一块豆腐乳要分几天吃”。就是以后当了主编,每天晚上回家,也是让保姆单为自己炒一碟小菜,也无非是肉丝炒蒜苗之类。物质上不奢华是储安平一生的特点,也是难得的优点。但面对妻子,这样的习性还是优点吗?恐怕就很难讲了。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咏“如花美眷”,唱“似水流年”,殊不知如花美眷最怕那似水流年。任何婚姻,哪怕再和美,都可能潜藏着变数与危机。

1940年,端木在经历那段与程沧波的婚外恋后,写下了有名的散文《蔚蓝中的一点黯淡》。文章里,有这样的话:“在现社会制度之下,我们不能否认在二万万多的女同胞中,无论她的阶级如何,十分之九的妇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在家庭做主妇,做母亲的。”可见,她的心是不安的,也是不甘的。她向往的是蔚蓝,而自己眼前的状态则是黯淡。

端木露西早晚会离开丈夫,离开孩子——一切都已注定。

 

本文为作者与贺卫方合著的新书《四手联弹》(陕西师大出版社即出)系列之一

韩寒: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却是人民的地狱

大陆新生代作家韩寒专访(上):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却是人民的地狱

 

在上海有两位市长,一位是有政治力量的市长韩正,另一位是有言论力量的叛逆作家韩寒,他不仅是读者最多的部落客和通俗小说家,也是赛车手,正因为拥有超人气的媒体魅力,所以有人说他是上海的地下市长。

如果你不认识韩寒,以及他掀起的“韩寒现象”,就很难认识极度复杂的中国和中国的未来。

来自上海,一九八二年出生,二十八岁不到,外貌酷似影星梁朝伟的韩寒,是中国新一代的明星作家。天下杂志独家专访内容如下:

问:有人说文学的东西是很苦闷的,但你似乎一点都不苦闷,你的文章点阅率都很高,你对文学的定义有没有一些新的诠释?

韩寒(以下简称韩):我认为现在(大陆的)文学还在产生当中,因为之前在很多政治运动当中被摧毁了。一些好的作家,都很难逃过以前那些政治运动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香港是个文化沙漠,我特别的不赞同,说上海是个文化沙漠,我还认同。

在建国前后,基本上很多戏曲,电影,文学都出自上海,上海那时是真正的文化中心,但不知为什么,上海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可能是因为上海只是许多想要到中央的官员的跳板,认为只要管好上海,就可以管好中国,因此到了上海的官员或领导,做事都特别,特别的谨慎,像上海的报纸,尺度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紧的。

事实已经证明,在这样一个紧的尺度下,而且生活压力这么大的环境之下,是没有办法有特别好的文艺作品的。并不是说每个人写东西都一定要写一些反政府的事,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得制造一些矛盾,总有一些对立……像现在的状况是,市长可以是坏人,但市委书记不可以是坏人,这已经是台面上的规则,你看所有的电视剧,一看就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不是到最后才知道。

你把很多事情都规范化了之后,就变的没有意思了。最关键的是,上海生活压力很大,如果在中国的大城市当中,哪一个是文化沙漠,那就是上海,百分之百是上海。

你想上海这个地方,有什么可以给人家开眼界的吗?有什么作家吗?除了余秋雨,结果余秋雨还是被大家唾弃的。上海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电影导演没有,作家没有,艺术家也没有,基本上都没有,就这么一个城市,拿钱堆一堆,我也能堆啊!拿钱堆出一个城市,很简单,然后房价搞那么高。如果我是上海市长,我会很不好意思,请大家先别来,我先搞一搞再来。我觉得这个城市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是一个耻辱……现今的上海,其实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如果不把台湾算进去,因为情况完全不同,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心,我认为是香港。香港和台湾相对上来说,文化受到的摧残比较少,这两个地方才是延续中国文化的地方。

很多人认为香港人整天想要挣钱,走路也走的特别快,没有文化,我觉得完全是错的,不一定写东西才是文化,电影也是文化,而且是文化当中相当大的一个类别,香港的电影在全世界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肯定比大陆的电影有影响力,你怎么可以说一个电影这么发达的地方,没有文化呢!就像你怎么可以说好莱坞没有文化呢!

但上海也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的地方,例如说治安虽然没有好到什么地方,但在全国来说,是不错的。上海也有一些五百强的公司在,但作为一个大城市,我觉得那是最最基础的,上海的硬件,可以说已经达标,但他的软件,可以说是差很远的。

上海世博会,肯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喜欢清静,有人觉得挺好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么两批人,但在上海就只有一批人,就是大家要欢欣鼓舞地来搞世博会。但没有另外一批人吗?完全有,只是那批人完全都被“和谐掉了”,这样一个城市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

问:所以上海这个城市对你来说,如果要伟大,就不会只是一个国际化的空壳,金钱堆起来的外表。

韩:你要看一个城市是不是伟大,不是看他的楼有多高,中国人不要觉得自己有多厉害,还有中东人啊!他们用石油赚来的钱,可以搞的更野。其实中国的城市发展是很野路子的,就是很多外国人不敢用的东西,中国人都敢用,包括车子也是,像奥迪答6,外国年轻人都不太开,因为觉得太前卫了,在中国居然是当官的人在开。

因为中国人没有美学,从小没有美学的课,不知道什么颜色搭在一起会好看,都胡来,领导人也胡来。他们会说你太保守了,要与时俱进,要激进一点,这被他们当作一种进步的标志,他们不会去为文化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氛围,因为那种东西第一眼看不出来,等你有效果了,官员可能就离任了。

如果盖一栋楼,马上会有效果,盖一栋像狗屎的楼,肯定很激进,在市中心就有一堆狗屎。他们很奇怪,就会接受一些很激进的东西,我觉得我已经个很开放的人,但有时候看了都会觉得……啊……好诧异。有些人会觉得我是不是与时代脱节了,与年轻人脱节了,网路化时代我落伍了,所以他们会去做些很前卫的事情,用在城市规划上,把城市弄得很难看。

就像过去有许多中国人有美国梦一样,现在中国比较落后城市的人,会有上海梦,做文化的人,会有北京梦,经济方面,就有上海梦,这挺正常的……但上海没有大家想像中的好,这个城市完全没有准备好。

问:没有做好怎么样的准备?

韩:没有做好一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特别好的城市的准备。事实上,在上海的人,生活压力非常,非常,非常的大,我可能没有这么大的感觉,以我的收入,只要不买房子,完完全全可以在上海这个地方生存,但如果要在上海买房子的话,生活压力也会很大,更何况对别人来说,这是全中国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物价非常的高,包括交通成本,居住的成本,吃喝玩乐的成本。

以前我有一个演讲也“被和谐了”,大意就是上海这个城市。上海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但冒险家的乐园百分之百就是人民的地狱。但是冒险家是不存在有乐园的,因为冒险家有成功,有失败,如果你能确保这些人百分之百都是成功的,那说明很多本来属于人民的钱,都用于投资回报了,会让上海的人民生活非常,非常的痛苦。当然那种痛苦,可能都是私底下的痛苦,镜头对着他们,突然就说上海很好。这不能说是好面子,而是一种自尊心,就是自己可以说它不好,但外面的人不行。

韩寒:中国人用人权和尊严交换工作

问:从上海市中心到你的办公室,看到很多冲突的景象,看到贫富的落差,你已经游历了很多中国的城市,乡镇,你觉得真实中国的面貌是什么样子?

韩:真实中国的状况,我很难用几句话来形容,这个问题问的很大,我觉得整个中国都被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压的很沉重,因为我们特别大,好面子,在金融危机时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在这样的政府之下,完全可以这么做,可以把房价弄得很不可思议,完全可以保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但却给大家的生活带来特别,特别大的压力。

你国家说一句8%,但这8%,却会带给底下的老百姓很大,很大的压力,我觉得这可以完全由统计局来贡献,你说是几,就是几嘛!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是三,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对我们的发展更好,统计局就统计八%,我们都容许统计局造假,因为统计局就在造假嘛!

在大城市,大家都期许一个未来,但大家的压力都特别大,长远来说,没有人知道期许中的未来会不会到来。中国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的方式也非常的奇怪,大家的生活压力都挺大的,可能有那么几个人会来剥削我们,每个人剥削一万人,当然我们都非常恨那些剥削我们钱的人,正要打他们时,那些人可能突然跑到国外的车展,买一量非常昂贵的车子,买一艘游艇,别人就会觉得,哇,中国人真有钱!然后被剥削的一万人就会觉得很自豪,认为这代表我们中国人的荣誉。

现在整个中国的心态就是这样,大部分的人生活压力都很大,只有少部分人通过官商勾结,或是真的靠自己本事做出来,获得了非常巨额的财富,可以让外国人感到震惊的财富,可以去洗劫路易威登(LV)号店,但这绝对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市民的真正生活情况,这还仅仅是大城市的人民,更不用去提农民工或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民。

问:现实的市民和网路的市民会是很断裂的吗?

韩:但网路的市民到现实生活中就会很守规矩,不是因为他们就是那样,而是生活压力真的很大。这很可能也是短期内,政府聪明的地方,你可能觉得他们很蠢,实际上很聪明,他们把房价弄这么高,但中国人很贱,非得买,因为结婚时,女方就会要求你有房子,男方倾家荡产也得买房子,买了房子之后就必须还月供(付房贷),最后导致了你不能失业,你一失业三,四个月之后,月供就还不上了,所以就没种。

在大陆的环境下,不允许你失业,哪怕只有一,两个月,这样月供就会断了,所以人就变的没种,就是拿自己的人权和尊严去交换。如果有一批人不在乎,那很好,可是在中国,尤其是大城市,大家都很在乎工作,所以只能在网路上泄愤。

问:你现在可以不用看老板脸色,会不会觉得有责任要替大家说话,就像其他媒体赋予你的角色一样?

韩:事实上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我只是个充气娃娃而已,我只能让大家爽一下,就像你说的,能让人爽一下就不错了,但我不奢望能改变什么,或是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就对老板拍桌子说我不干了,一方面我害了他,一方面如果你没有能力,中国的社会保障不好,还是干着吧。

这几年可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达到了这样的规模,我并不认为这值得骄傲,因为有这么多地可以卖,有这么多廉价劳工可以用,资源太多了,这样的条件下做到现在的成绩,我觉得没有什么好骄傲的,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政策有多么牛乙(厉害,了不起),只是没有走弯路,以前就是走了太多弯路,现在他们可能想明白了,还是挣钱重要,那就挣钱吧!劳力那么多,别的国家都需要你廉价的劳动力,加工东西。

政府没钱了就卖土地,土地又归政府所有,把人家赶走,强拆了人家房子,几百亿,几百亿的赚,开发房地产,还可以带动建筑业,钢筋水泥业和银行业,然后老百姓吃苦吧,反正他们无所谓,老百姓买贵一点的房子啰!用差一点的东西啰!我们的老百姓都接受,那这样的经济发展很正常啰!

韩寒:中国人抗争是要“权益”,不是“权力”

问:上海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的前沿,从上海来看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是很有趣的吗?

韩:未必,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看不出来。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最高的“利益阶层”,我不把他们叫做最高“权力阶层”或“领导阶层”,而是利益阶层,取决于他们的方向。

外国人可能会看最近好像又有什么社会事件,有有什么游行抗议,他们觉得这是中国社会不稳定。事实上不是的,现在中国很稳定,共产党的统治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不满,但是他们的不满,不是说要推翻乡镇政府,然后自己搞一个乡镇政府,可能是因为政府答应要给你十块,结果只给五块,引起老百姓不满,只要你给他们剩下的五块钱,老百姓就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中国的情况是,他们不是要保护自己的“权力”,而是自己的“权益”,他门现在还只是在这个阶段,你只要保障了他们的权益,他门就不会去想别的。他们反贪官,不反皇帝。他们总是认为上面的政策是对的,只是下面的贪官弄歪了,现在还是这样的观念。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应该感到很幸福,因为你有这么一群,说难听一点,这么蠢的国民,说好听一点,就是有一批这么忠诚,这么相信你的国民,哪怕自己受到欺负,他们还始终相信你。所以我觉得应该多分他们一点东西,让房地产价格不要这么高,经济增长缓一点,给他们更好的福利。

问:你不曾害怕过吗?还是你知道红线在哪里?

韩:我觉得我是这个国家最顶级的车手,我还可以靠开车挣钱,顶多是活的好一点,差一点而已。我在做的事情也不是要触犯当局,或是质疑当局是否合法,我做的那么多事情,就是想让更多外面的人在看中国的文化时,不是带者一种鄙视,不屑的眼光,而是知道中国也有很多人希望有更好的空间,有能力写出更好的东西。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你只要给他更好的空间几可以了。

很多东西我现在也不赞成,例如我不赞成现在就办普选,因为当选的只会有一个人,就是腾讯的老板马化腾,只要他在QQ系列(类似质谱的即时通讯软体)上发一则讯息,说投我一票就给你多少Q币(储值点数),他马上就会有两亿票。因为这个阶段大家都太穷了,穷到一些钱就可以被收买,大家被收买之后的选举结果,会很不好,还不如让共产党再执政一段时间。再过一段时间,社会更成熟,更有文化,大家就不再是利益集团可以买的起的。

问:感觉你很温暖,是一很有爱的人,在中国利益导向的社会下,很难得。

韩:先前别人采访我时,我说拜金主义在中国现阶段挺好的,很多人骂我,说我怎么可以没有信仰,这个国家怎么可以没有信仰,但因为现在这个阶段找不着嘛!拜金主义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人的生命都是安全的,你必须容忍一个国家有十几年的拜金主义的过程。

问:台湾的民主是由中产阶级和知识份子在推动,在中国现阶段好像隐隐约约有感觉,但好像还不够,没有具体行动?

韩:因为现在中国这样的群体还不够多,想保护自己的权力的群体还不够。我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衣食无忧。看到自己想反对的东西,现在在中国的情况是,第一,去抗议,游行了也没用。第二,绝对无法形成规模,现在怕的人比不怕的人多,在这种社会下,你要做的就是写更多的文章,让更多文化的东西去改变他。

 

 

中国职业赛车手韩寒专访(下):

我只希望中国能做出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问:如果十七岁时,你对教育制度有很多想法,二十七岁的你,什么事情最能激起你的想法,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韩寒(以下简称韩):我还真没有什么中心思想,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个系统的思想或是中心思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样往往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觉得你别有用心,想要做什么,所以我觉得做一个没有中心思想,或是暂时没有中心思想的人,比较好,比较安全。

很多人说,他致力于什么,像我很多朋友在做生意,今天是合法的,明天就变成非法的。你很难确定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大陆完全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大陆虽然有宪法,但那是一个很扯鸡巴蛋的事,我一直把他当作童话来看,虽然宪法规定了很多基本原则,但大家完全没有在遵守它,所有人做的都在践踏宪法。所以你不能说你在致力于什么事,那是很危险的,对我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的兴趣很杂,对我来说,比较不会有一个中心思想。

问:如果有一个韩寒现象的话,你觉得是什么?是想骂人吗?还是想改变?

韩:想改变,肯定是这样的。想看到骂人的人,肯定是一些想凑热闹的人。但大家肯定是想改变……是……怎么说呢?……我觉得那种改变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大家都是美剧火,看美剧,韩剧火,就看韩剧,以前日剧火,看日剧,台湾的综艺节目火,就看台湾的综艺节目。

对大陆喜欢文化的人来说,这些都是非常自卑的,我们永远是在做别人的山寨者,有时候连山寨都山寨不好,完全不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能力,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空间,他们都希望能有更多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政府所害怕的,他们不想给你的。所以之间有一个矛盾,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希望获得一个更大的尺度,更大的空间,他们会觉得呼吸都会顺畅一些。

徐贲:“数人头”的美国人口普查

3月初,我们家收到了由美国商务部、经济与统计署的人口普查局寄来的人口普查通知:“亲爱的居民,一个星期内你就会收到一份2010年人口普查的表格。你的答复非常重要。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将会帮助每个社区公平地获得政府的拨款,用于公路、学校、健康和其他许多你和你的邻居所需要的服务。”今年的人口普查表格共包括10个问题,内容包括每个家庭成员人数、性别、年龄、种族,住房是自有还是租赁等信息。每户家庭只需花费10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问卷填写。

在美国,每10年1次的人口普查,它的“数人头”与民主政治的“数人头”是密切相连的。从政治上说,“数人头”就是选举,不仅是有投票权的公民可以直接参加各种选举,而且他们选举出来的代表,将在民主代议制度中进行表决,为选民们的利益说话。在这两种机制中,都是以“数人头”来决定最后结果的。

“数人头”直接关系到的是公民的经济权益,只有正确地数清楚人头,才会有公正的经济权益分配。“数人头”还关系到公民的政治权益,必须数清楚人头,才能让每个选区能够有足额的政治代表。此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决定总额达400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如何分配给各州和地方政府,并决定国会众议院435个席位的分配。

在美国,早已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数人头胜过砍人头(阶级斗争),但是,还是有许多少数族裔的人们,由于某些顾虑和本文化中缺乏公共参与的习惯和意愿,所以以往的参与并不踊跃。例如,纽约有些华人聚居的区内,2000年的人口普查问卷回复率只有40%.许多华人因为身份或语言问题,对于人口普查非常排斥。加上华人的一间房子,常常住了比一般美国人多好几倍的人,普查结果比实际人数要少许多。

在少数族裔中,华裔参与不积极,尤其突出。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寄回问卷率为67%,纽约市为55%,而华裔居民的问卷回复率远比这个平均数字要低。有关人员说:“华裔居民普遍对人口普查认识不深,加之对政府不信任,忽略寄回问卷的重要性,怕身份被盗,语言障碍,怕住宅人众被消防局取缔,以致成为人口普查中最难算的族群。”因此,呼吁华裔居民积极参与人口普查,成为一件具有公民教育意义的事情。

为了打消少数族裔居民对于身份问题的顾虑,人口普查局专门印制了多种语言的问卷,供公众选择。工作人员特别说明,人口普查一向绝对保密安全,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如果美国总统、联邦调查局或者国税局来打听某人问卷内容,而人口普查局人员没有拒绝他们,那么当事人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5年监禁和25万元罚款。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口普查,为了不遗漏那些不寄回人口普查表格的居民户,为此征召大批临时工作人员登门拜访,在我所居住的奥克兰市,他们每小时工资是22美元。人口普查的表格附有一个预付邮资的信封,每份邮寄问卷花费42美分,但若派人上门收取问卷,每户的平均花费将达到57美元。如果民众都能寄回问卷,政府可节省15亿美元。此次人口普查预计将花费147亿美元。

人口普查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而民主政治是很花钱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怀疑或反对民主政治的理由。按人口数目和地域(州、省)在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中公平分配名额,在世界众多的国家里早已经得到有效实施。在美国,按人口决定众议员人数(按目前的情况,每个国会选区是600万人),按州决定参议员人数(每州2名),这样的制度能够比较公正地代表全体公民的权益,所以得到绝大多数公民们的支持和合作。

王焱:陈独秀嫖娼与中国历史的向左转

十六年后,胡适与汤尔和就此事在信中展开争论。胡适主张把“公行为”和“私行为”分开:一方面认为公共人物(Publicmen)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私行为也有可能对公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赞成任何人把私行为当做攻击某人的武器。在胡适看来,借私行为攻击陈独秀的真正用意是变相攻击北大新思潮的领袖,3月26日的会议导致了“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汤尔和则认为陈独秀本为“不羁之才”,不会安于教授生活,即使没有这件事情,也会离职而去。

陈独秀嫖娼事发,蔡元培召开“三·二六会议”

1919年3月26日夜,北京,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家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另两位北大教员沈尹默和马叙伦开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去留。临时召开这次会议的缘由,是北京的报纸刚刚刊登了陈独秀在八大胡同“因争风抓伤某妓女下部”的新闻。

这次会议的具体情形,譬如讨论的侧重点究竟是陈独秀的去留,还是以何种方式让陈独秀离开,因资料的匮乏已不得而知。胡适曾希望与会的汤尔和能做一些有价值的回忆,但汤的回忆却相当简略,甚至连日期都记错了。

不过很显然,在陈独秀的去留问题上,会议最终还是达成了共识。很可能这次会议还敲定了让陈独秀离开北大的具体方式。4月8日,蔡元培召集文理科教授会议,通过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文理科统由教授会领导,教授会主任由文理科主要教授轮流担任,鲁迅的老乡马寅初被推为第一任主任(教务长)。也就是说,蔡元培以“教务长代替学长”,废除了北大学长制。陈独秀的文科学长职务由此自然取消,继任教授、由校方给假一年。这次体制变更本来早有计划,定于改年暑假过后实行,此刻突然提前,很显然,蔡元培用心良苦,是为了给陈独秀一个体面离开北大的台阶。

三天之后,陈独秀在路上遇到汤尔和,据汤的描述,陈独秀“面色灰败,自北而南,以怒目视”。

胡适指责汤尔和:驱逐陈独秀导致“国中思想左倾,《新青年》分化”

十六年后,当年与陈独秀一同为新文化运动扛旗的胡适,与当年“三·二六会议”的当事人之一汤尔和,就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一事在书信中展开争论。

1935年12月28日,胡适在致汤尔和信中说:

“三月二十六日夜之会上,蔡先生不愿于那时去独秀,先生力言其私德太坏,彼时蔡先生还是进德会的提倡者,故颇为尊议所动。我当时所诧怪者,当时小报所记,道路所传,都是无稽之谈,而学界领袖乃视为事实,视为铁证,岂不可怪?嫖妓是独秀与浮筠(按指当时的北大理科学长夏浮筠)都干的事,而‘挖伤某妓之下体’是谁见来?及今思之,岂值一噱?当时外人借私行为攻击独秀,明明是攻击北大的新思潮的几个领袖的一种手段,而先生们亦不能把私行为与公行为分开,适堕奸人术中了。

在胡适看来,导致陈独秀离开北大的嫖妓事件,其实质乃是当时新、旧思潮之间的彼此攻讦的一部分。并疑心汤尔和被人利用:“当时我颇疑心尹默等几个反复小人造成一个攻击独秀的局面,而先生不察,就做了他们的‘发言人’了”。胡适如此理解也不无道理,1919年的整个3月,北大校长蔡元培都一直忙于和林纾等“旧派”文化人论战“北大是不是在搞废除孔孟全盘西化”。蔡元培与林纾的论战,不过是当时“新”、“旧”文化人冲突的一个缩影而已。尤其是蔡元培组织的进德会,本有戒条不可嫖娼、不可娶妾,这些戒条也纳入到了蔡林论战当中,很有沸沸扬扬之感。而陈独秀恰又为进德会会员。

蔡元培本人大约是不想驱逐陈独秀的。在回复林纾的公开信中,蔡元培如此说: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按指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以纳妾挟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使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蔡元培不愿驱逐陈独秀,胡适显然是了解的,所以才一再谈及汤尔和的态度对驱逐陈独秀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认为是汤尔和利用了他在教育界的个人威望,给蔡元培施加了压力,影响了最终的决定——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本就出自汤尔和的极力推荐。

1936年1月2日,胡适致汤尔和信中,又说:“我并不主张大学教授不妨嫖妓,我也不主张政治领袖不妨嫖妓,一我觉得一切在社会上有领袖地位的人都是西洋所谓‘公人’(Public men),都应该注意他们自己的行为,因为他们自己的私行为也许可以发生公众的影响。但我也不赞成任何人利用某人的私行为来做攻击他的武器。当日尹默诸人,正犯此病。以近年的事实证之,当日攻击独秀之人,后来都变成了‘老摩登’,这也是时代的影响,所谓历史的‘幽默’是也”。(《胡适来往书信选》)

对于“三·二六会议”撤陈会议,胡适最后做了这么一个定性式的总结:“……独秀因此离去北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皆起于此夜之会。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就更左倾了。此夜之会,虽有尹默、夷初在后面捣鬼,然孑民先生最敬重先生(汤尔和),是夜先生之议论风生,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

汤尔和的反驳:“大学师表,人格感化胜于一切”

汤尔和如此回忆当日“三1二六会议”时的情景:“发何议论,全不省记。惟当时所以反对某君(按指陈独秀)之理由,以其与北大诸生同昵一妓,因而吃醋,某君将妓之下体挖伤泄愤,一时争传其事,以为此种行为如何作大学师表,至如何说法,则完全忘却矣。(1935年12月28日,《胡适来往书信选》)。”

胡适虽然也承认陈独秀嫖妓,但认为这只是“私行为”,而捍卫北大的新思潮则是“公行为”,两者不可混淆。他又责问:“挖伤某妓之下体,是谁见来?及今思之,岂值一噱?”

很显然,胡、汤二人评价“三·二六会议”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胡适看来,陈独秀离开北大,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而作为教育界名流,汤尔和则一直在坚持“为人师表”的道德原则。

第二天,汤尔和意犹未尽,恰又收到胡适当日的回信,遂又复信:“弟以为大学师表,人格感化胜于一切。至少也当与技术文章同其分量。以陈君当年之浪漫行为置之大学,终嫌不类,此乃弟之头巾见解,迄今犹自以为不谬,未知兄意如何?”

针对胡适的“政治与思想分野”说,汤尔和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又弟意当时陈君若非分道扬镳,则以后连二接三之极大刺激,兄等自由主义之立场能否发生动摇,亦属疑问。”

胡适自信若陈独秀不离开北大,在北大的自由主义风气的影响下,当不至于迅速左倾,终于创建了共产党,新文化运动也不至于脱缰而演变为“五四运动”,此后的历史也许会大不一样。但在汤尔和看来,无论留在北大与否,陈独秀本人的个性,都决定了其思想必然走向左倾,甚至担忧胡适等人非但不可能影响陈独秀,而且反有受陈独秀影响的可能。

汤尔和的判断并非没有道理。民国初年文化界,戒色意识正浓,但做起来殊为不易。蒋介石早期日记,就有“情思缠绵,苦难解脱,乃以观书自遣。嗟乎!情之累人,古今一辙耳,岂独余一人哉”之语。但蒋介石戒色的办法,是靠宋明理学之力。陈独秀与蒋介石的个性完全不同,乃顺性而为,并不苛刻自己。蒋努力戒色,最后拜服于曾国藩之道学,虽为基督徒,所信仰者则为传统道德;陈独秀飞扬跳脱,远离道学,高倡解放,最终搞起了共产主义革命。但汤担忧胡适被陈独秀影响而左倾,则似乎低估了胡适的自由主义信仰。

结语:对错得失至今难有定论

陈独秀嫖娼事件引发了胡适、汤尔臣之间的论辩,胡、汤之辩则引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

(1)胡适认为陈独秀嫖娼属于个人私德,是“私行为”;陈独秀被迫离开北大,是“外人借私行为攻击”。胡适主张把“公行为”和“私行为”分开:一方面认为公共人物(Publicmen)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私行为也有可能对公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赞成任何人把私行为当做攻击某人的武器。在胡适看来,借私行为攻击陈独秀的真正用意是变相攻击北大新思潮的领袖。汤尔和则认为,陈独秀既然身在教育界,作为北大文科学长,必须做到最基本的“为人师表”,嫖娼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2)胡适认为,3月26日的去陈会议,导致了“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陈独秀此后脱离自由主义阵营而迅速左倾。汤尔和则认为陈独秀本为“不羁之才”,不会安于教授生活,即使没有这件事情,最终也会离职而去,其思想左倾同样也无可避免。

胡、汤之辨引出的这两个命题,今日来看,恐怕仍然难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