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运动,有赖于不拘泥于教条,不屈服于左倾权力的理论家的呐喊和论证,有赖于思想开明的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但最根本的是要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最终决定事情成败的,还是亿万人民群众。
思想解放就是从神回到人,从神话回到人间常识,从外在的、远离人的目的回归人本身。
如果要问“思想解放何以可能?”回答是:这没有什么高深和神秘的地方,只要我们忠于生活,忠于我们的本性,就做得到。解放思想和科学发明、发现不一样,不是依靠高智商去揭示世界的奥秘,它只是要求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偶像和权威,如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说话和办事。在许多情况下,它只是要求回到常识,如果我们处在常识和常理被歪曲的情况中,我们需要的只是纯真和勇气,而不是高深的知识和智慧,就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小孩一样不假思索的高叫“皇帝本来就没有穿衣裳!”
思想解放是人的解放,就是从人之外的状况,从非人的状况回到人自身,马克思曾经说过:“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中国理论界在破除“两个凡是”和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被视为大逆不道和惊世骇俗,并不说明这个问题在哲学上,在认识上有多难,只说明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愚昧到什么地步,我们的人性丧失到多么可悲的地步。
人们一般认为,从“两个凡是”回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假马克思主义的拨乱反正,是回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认为,在我国特定的语境中可以这么说,但一般而言,我们不是回归某一种特定的主义或意识形态,而是回归到经验和常识。古往今来,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工匠、农夫各色人等总是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修正自己的想法,总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或吸取教训,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就有成语“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一定要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只有依靠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取得胜利,那么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怎么过日子呢,军事家怎么指挥打仗,商人怎么做生意赚钱呢?
思想解放也是启蒙。人类的不幸在于,总是有人——多半是有权有势的人——要蒙蔽人,与此同时,人们总是不甘心受蒙蔽,要扫除思想的障碍。在谈到思想解放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大哲学家康德关于启蒙的话:人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
在民间,思想解放早已开始,甚至完成
记得《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是在大学校园内读到这篇文章的,当时并没有感到震动,只觉得它讲的不过是常识常理。
虽然在官方正式拉开思想解放的大幕时心情平静,但在这之前,我对思想解放已经有所体验和期待。
记得文化大革命中我“大串连”来到北京,目的是“学习、交流革命经验”,但所见所闻却使人感到惊讶和充满疑问。北京的许多大字报都转抄了林彪的讲话,他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超过我们一万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书太多,读不完,他们又离我们太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经典著作中,我们要百分之九十九学习毛泽东著作。”尽管当时的气氛很狂热,对毛泽东的迷信和崇拜很厉害,但我还是感到这些过头话有些气味不正。到了这年底,读到北京农业大学附中两个学生写的“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批判林彪的说法,引起了共鸣,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我已经知道他们因为这封信被抓捕。
思想解放运动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题针对的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其实我这一代人在早几年已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后,我们这些曾经“誓死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捍卫“林副统帅接班人地位”的下乡知识青年发出的第一个疑问就是:“林彪不是毛主席亲自挑选的接班人,亲自树立的副统帅吗?”“不是说毛主席洞察一切吗?”我们痛苦地、不得不作出的结论是:毛主席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理,他可能犯错误,其实他已经犯了错误。
在这之前,使我真正震动的思想解放是在1976年清明节,天安门广场喊出这样的口号:“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封建社会一去不返了……”
只有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思想变化,了解民间对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才可以解释1978年的思想解放对于广大中国人民来说进行的那么顺利。其实,斗争和阻力只是在上层。
我们需要回到和考察思想解放的原点
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搞,思想怎样才算是解放?在对改革和思想解放进行回顾、总结、反思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到了当时的起点,想想我们的初衷。
在“四人帮”被抓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按道理应该在思想、路线上有一个彻底转变,但在中国,左的思想和习惯非常强大,按照旧思路,最大的敌人是资产阶级,所以当时官方的看法是,既然“四人帮”是坏蛋,那么他们当然就是资产阶级分子,就要按毛泽东的说法,说他们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当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旧意识形态的是叶剑英元帅。他态度鲜明地指出“四人帮”是“封建法西斯分子”,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林彪、‘四人帮’所以在民主问题上制造混乱,绝不是要反对什么资产阶级民主,而是要剥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践踏党的民主集中制,我们绝不要再上这些封建法西斯分子的当。”他说:“我们解放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注意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列宁说过:不仅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宣传民主主义思想。我们要破除封建主义所造成的种种迷信,从禁锢中把我们的思想解放出来。”
李维汉向邓小平进言,主张思想战线上要反对封建主义。他说:“封建主义,包括它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在我们国家、我们党里反映相当严重,‘文化大革命’把这个问题暴露得很厉害,因为林彪、‘四人帮’是用封建主义去反对所谓资本主义、所谓走资派、所谓党内资产阶级,采取的方法是封建法西斯专政。现在虽然‘文革’已经过去,但封建遗毒还很深,需要彻底清算,否则,很难保证‘文革’不再发生。”邓小平采纳了李维汉的意见。
这说明当时党内有反封建、反法西斯的共识,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发展没有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前进,“反资本主义”往往是意识形态的主流。在讨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时候,当时全国有一种共识,就是要把毛泽东的错误说透,彻底清除文革和之前一切左的错误,但是我们没有在思想解放和批左方面走得更远,于是形成思想上的欠债,一直影响到到现在。有人近年来说:“小平同志说要反左也要反右,但主要应该反左。现在,来反左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思想战线应该是反右。”左的东西在中国永远是有恃无恐的。
思想解放和改革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是在30年前启动的,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情况是:党内和理论队伍内部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没有解决,一般认为思想的分野是改革与保守,最高层领导和下层群众是要改革开放的,而许多干部因为因循守旧,怕改革触动既得利益而保守。但从90年代起,公开反对改革的力量和主张不明显了,原因一是改革发展壮大了,二是许多原来不太支持改革的人发现,改革不仅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反而使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好处大大增加了。放权让利使他们的权力受到的监督和约束少了,由于行政审批制和价格双轨制,寻租活动和权钱交易的机会增多了。他们成了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相反,一般群众承受了改革的代价,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他们的改革梦想破灭了。现在,再问“要不要改革”已经没有意义,问题变成“要什么样的改革”。
反思改革很有必要,改革过程中的既得利益人群主导的改革与改革的初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不一致。在反思和总结改革时,我们要不断回到原点,问一问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全体人民的福祉,还是单纯的经济增量和经济效益?现在,我们需要破除对于GDP和“短期出政绩”的迷信。
我们必须重视“改革的民意基础”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早已过了开初的舆论动员阶段,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们策划和操作的事情。固然,以为国家大事要靠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策划,脱离了现代国家的治理实际,但是,以为国家大事与人民群众无关,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往往没有必要、没有能力像专家、官员那样制定建设和治理的计划、方案,但有必要和能力评价这些计划、方案的优劣利弊,有权利决定它们的取舍。近些年频繁出现的拆迁、征地、收费、建设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纠纷,充分说明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把他们撇在一边或者侵犯他们的权利和利益是行不通的。
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人民的改革。
思想解放要更上一层楼
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思想解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长期的,一定会有反复和曲折。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有所作为,必须把思想解放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30的经历表明,思想解放的第一波之后,并没有形成持续的潮流,回潮时有发生,旧的“凡是”没有了,新的“凡是”不断出现。
30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只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用严格的标准衡量,中国人的思想其实还是似解放而未解放。努力和奋斗尚未有穷期,我们不能满足于一次思想解放,也不能停留于当年思想解放的水平。我们需要新突破,在深度和广度扩大思想解放的成果。
如果说以前思想解放产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那么,下一步思想解放一定应该使得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别开生面。不论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发展,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的诸多弊端,都需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找到突破口。可以说,目前的形势已经使得任何不导致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解放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思想解放。
今后思想解放的聚焦点或突破点在哪里?人们对此可能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最起码的要求是言论的解放,舆论的解放。因为,所谓思想解放,高的要求是发现新的东西,低的标准则是解除压制而已。放开言路,既是宪法条款保障的,也是落实十七大报告尊重表达权必须做的,它是思想解放最基本的保证。
如果说,30年前的思想解放是自上而下进行,那么以后的思想解放能自下而上或者上下结合就更好。集思广益,能调动更多的积极性,增大凝聚力。
理论是灰暗的,生活之树长青。让我们继续面向现实,放眼世界,以更加勇敢的心态和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跻身于世界文明之列。
原载时代周报 某某庆特刊 见报有删节,本站所刊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