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玛•阿特伍德说:“‘后现代’——这个词在上世纪70年代算是很前卫的——现在用的话,只用来形容小巧的手提包。”这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必要为“后现代”抱屈,它仍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欢迎人们引进它,评析它,但不欢迎“言必称希腊”,更不欢迎拿它当原子弹吓唬百姓。
二
漆匠说,油漆三变脸:由黑(哭)变红(笑),再变浅红(微笑)。千百年前古墓中出土的漆器,状如开匣明镜,熠熠生辉。那是古代匠人(他们认为“匠”高于“工”)层层上漆,层层打磨而成的。他们打磨抛光,不像现代漆匠那样用砂纸。第一道打磨是用头发蘸瓦灰,而瓦灰是用青瓦在石头上磨出的细灰。以后的打磨,是用绸缎。最后一道抛光,你猜用什么?手掌!漆匠就是用这种惊人的牺牲,创造他的杰作。慈禧老太婆的棺材,上了十三道漆。偌大一具丧器,曾磨破多少手掌! 作家庆幸自己不是漆匠,没必要愚蠢地用手掌去打磨杰作。在电脑上,轻松地,自由地每月敲出一部长篇小说,一年就是十二部。若有人问:“壶之罄矣,如之何?如之何?”作家会胸有成竹地回答:“江水连天,沽之哉!沽之哉!”
三
竹子开花——神圣的死亡。竹子可以千百年地由笋延续,一旦天大旱或地质营养消失,竹子将全部死去。不过,它在死去之前,将最后一点营养贡献出来开花结籽,然后全部枯死。这像一部好小说,像一个伟大而悲壮的故事。
四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使注家一头雾水。有人说山在阳光下的起伏姿态,即山舞银蛇。如此巨大的蛇在跳舞,地球将何以堪!其实这两句诗,来自《红楼梦》五十回“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宝琴与湘云二人的联句:“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显然《雪》里的蛇,系指山路。如在飞行的空中向下看,将山路寓为蛇就不难理解了。化前人的诗句于自己诗中,是允许的,但必须获得新意。如苏轼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来自杜甫的“天颜有喜近臣知”。他将皇帝的脸换成江水,将近臣换成了鸭子,虽然句式完全一样,但它跳出了窠臼。毛主席叫原有的象
五
张岱写杭州副使包涵所的穷奢极欲:置楼船,弦歌走马,金谷梅坞,储歌童歌女、名贵书画……结语是:“咄咄书空,则穷措大耳。”张岱在金碧辉煌中,看到了富人的穷酸。我们写富豪、情欲时,如一味描写感官之乐,读者会以为作家是对金钱与性的垂涎。
六
纳博科夫说:“一个优秀的读者,应该有想象力,有记性,有字典,还有一些艺术感。”我认为应该再加一条,要有仁爱之心。
七
契诃夫时代有教养的读者认为,否定一部好作品,文盲都能做到;赞美一部好作品,却需要专家了。捧家是业余杀手,不是专家;棒家是职业杀手,更不是专家。
八
廖村的农民盖上了小洋楼,燕子没有筑巢的地方。农民廖才国仍住着百年的旧农舍,每次燕子飞来,想筑巢时,廖氏夫妇便用竹竿将它们打了出去。有一次失手,竟打伤了一只公燕。我亲眼看见,打走燕子的农民,不止廖才国一家。他们不让燕子筑巢,说是嫌脏,其实有深层的意识,认为燕子只来穷人家,他们感到羞耻。农村如此,城市高楼的喧嚣和封闭,更没有它们筑巢的地方了,真是无处投奔。 多少年来,燕子在皇宫里筑巢,在潇湘馆里筑巢,在明亮祥和的农家筑巢。不和睦的家庭它还不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离去,引起了诗人的慨叹,为昔日富豪的衰败、不幸,唱起了挽歌。它是吉祥、和平、美和爱的象征,是诗人与普通百姓的宠物。“燕燕于飞”唱了几千年。今天,虽然它们仍在春风里呢喃,每天吞吃大量农业害虫,可是没有家可以生儿育女了。
九
有一个妙人儿,沿着三毛的足迹,到了撒哈拉沙漠和别的地方,访问了三毛丈夫的家人和朋友。写了一本书,对照三毛的文章,条分缕析,揭露三毛哪里说了谎,哪里在欺骗。可以向这位先生道一声辛苦。如果从研究三毛出发,说不定能写出些好文章,可惜他却是怀着恶意,历尽艰辛,在追踪报道一个“骗子”。该先生竟然不知道,三毛是在做诗,她所构建的世界,不是历史,彼三毛已不同于此三毛。纳博科夫甚至干脆地说:“诗产生于天真的欺骗和质朴而真诚的爱。”三毛的散文,感情是真诚的,爱是炙烈的,诗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存在谎言,这就够了。至于荷西是潜水工程师还是潜水工,无损于那些文章一根毫毛。
十
“一个作家的工作,有一半是用来排除时髦的诱惑,用来寻找自己的道路自己的声音……”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努里西耶如此说。真正的艺术家,都强调独创性。而我们,常常视创造为毒药。时髦,成了我们的专制暴君,灵智和创造性,甘被扼杀,且欣喜地自诩为时代弄潮儿。其实,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发明,究其渊源,来自古老的统治思想。礼记云:“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数千年前,老祖宗就反对创造,谁练就了超群的技艺,谁发明了新奇的器物,杀勿赦!这一道锁链,将我们的创造欲锁了几千年,虽有少数杰出人物,敢于逆流而动,可他们怎挡得住大潮流?执著者得付出血或生命的代价。这使得我们的灵魂惯于平庸,安于模仿,不敢冒险,不敢创造。俗语说:“不知水深浅,跟在人后头。”这是我们多么酷的画像。
十一
某道士欲骑鹤升天,不料压死仙鹤。状元陈沆(闻一多同乡)嘲以诗曰:“鸾腰鹤背无多力,传语麻姑借大鹏。”友人给陈沆出上联求对:“户羽石皮,陈沆先生摇破扇,”拆字,拼字,进而揶揄陈沆。陈沆以相同格式揶揄友人:“革圭不正,香闺女子靸歪鞋。”状元公既能幽默,也能滑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同样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文化。
十二
当年,凡•高在最偏僻的角落,画最伟大的画。谁也不了解他,谁也不同情他,包括每月给他寄钱的胞弟。他的画卖不出去。他得不厌其烦地加以讲解,人们半信半疑地听着。他们认为凡•高不该画丑陋的、肮脏的普通人,他们责备他的色彩不像流行画家那样明亮、高雅。当然那种糟蹋天才的年代过去很久了,今天,我想对那些用天价购买凡•高绘画作品的女士先生提个问题:假如有一位还没被承认的当代凡•高站在你面前,你根本看不出他会是一只天鹅,你会不会像《丑小鸭》里的鸡和猫那样,硬逼他像母鸡那样生蛋?像小猫那样喵喵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