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棋生:一段难忘的经历—-追思林牧先生

十月十七日深夜,我将《林老与三份历史性文件》定稿并发出之后,心绪仍因林牧先生猝然辞世信息的冲击而久久不能平复。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翻检出了八年前西安之行珍贵的老照片。当我凝视大雁塔下与林老、马晓明和汤致平的合影时,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极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八年前的初秋,我带着《自由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社会公正与公民权利宣言》(徵求意见稿)及丁子霖、蒋培坤老师给林老的亲笔信,专程前往古城西安,请林老和西安朋友对两个宣言的草案文本提出自己的意见。文本表达了我们对人类普世价值的基本认知和对中国社会变革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考。

林老和西安朋友见到文本后,自是十分欣喜,然而,他们又十分慎重。在林老地处西安南郊简朴的家中,我对文本形成过程作了简要介绍后,林老提出,他要先读一下丁、蒋老师给他的信和文本,然后再跟我交流。林老读毕,以浓重的陕西口音大声对我说:对《宣言》的基本理念、总的构思和提法表示赞同,对文本的辞章表示赞许。他说,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并会以书面形式写下他和其他西安朋友的意见,让我随身带回北京。接着,林老直言不讳地提到他对“组党”问题的忧虑和担心。他说,不能对江泽民抱有幻想,不能误判形势而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啊!我说,的确有人以为江泽民快开党禁了,所以要抓住时机发起冲击。但是,也有人是抱持宁可坐牢也要挑战党禁的决心才那么做的。林老说,那样做令人可敬,但那样做会立马换来重刑,不可取,还是暂不行使结社自由权为好。对林老的这一看法,我深以为是。中午林老留我吃饭,名副其实的便饭。林老饭量不小,吃得很香,我也是。

第二天上午我应约再去林老家。年过七十的林老提议上街走走,边走边聊。这一次走聊中,林老兴致勃勃地提到他和许良英先生通信往来之事。他十分珍视两个思想者之间的沟通切磋,并要我向许先生当面转达他的敬意和问候。林老说,一九九五年的《宽容呼籲书》出来后,影响很大,也很好。在这一次走聊中,林老还提到另一件使他倍感忧愤之事。性情率真、没有城府的他说,什么样的“事业”中,都会出现有人利用别人的牺牲去“推进运动”之事。可歎的是,在中国民主事业这一最不该出现“政客”的事业中,居然也有人喜好权谋,玩弄别人。有人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突破做人底线的地步。

中午时分,我们步入一家回民餐馆。一起落座的马晓明和汤致平早就熟知林老的胃口,而我眼瞅着林老把一大碗羊肉泡馍吃完后还要品尝甜点时,就忍不住说,您这手吃功是怎么练出来的呀?大家笑了,林老也笑着说:我没练,一直这样,福气好。

不久,我们来到古都西安着名的大雁塔下,并留下了合影,见证了我人生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我忆林老,只是言说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诚如国涌所言,林老一点不像那种官场上浮沉多年,历练得滴水不漏的人。他性格的优点和缺点都是藏不住的。恕我直言,正在网上广为流传的《林老生前绝笔》中,就有败笔在内:他的识人和对史实的把握都有可商榷之处。

在即将动身回京时,林老将写给丁、蒋老师的亲笔信交给我,上面仔细说明了西安朋友对《宣言》文本的意见和建议。富有激情的林老还给耀邦的长子胡德平先生写了一封亲笔信,要我送到北长街会计司胡同五号。信中有这两段话:别人把我们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不安定分子”、“持不同政见者”甚至“反对派”。其实,我们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普通公民,我们从事的仅仅是争取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运动。

现在介绍江棋生先生登门拜访。请你耐心地看一看他带去的尚待反复讨论修改的文字材料,并提出你的意见。丁子霖和蒋培坤老师读了林老的亲笔信后,很快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七日给林老写了回信。信中说:“我们收到了您托小江代转的信件,我们为您我之间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感到十分高兴。您和西安朋友对文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将予以充分考虑。”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正式发佈的《宣言》,就是六易其稿的产物。丁蒋两位老师在给林老的信中,用明快到位的语言重申了我们得到的一个重要共识:公民运动,应立足於公民自身的个体存在,目的是让每一个公民意识到自身不移之权利,并为争取和维护自身应有权利而努力。我们的责任仅仅在於让中国的公民意识到自身的生存状况,意识到是什么妨碍他们去获得应有的自由与权利,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的事情。

仙逝的林老和宝贵的共识,都将长存於世。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於北京家中
争鸣

昝爱宗:一生未曾自由过—-纪念何家栋先生

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传来,二○○六年十月十六日中午十二时,着名民主宪政学者、编辑家何家栋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十月十七日,获悉这个不幸消息后,我连忙与老先生的女婿、《工人日报》杂文作家及历史研究者韩三洲先生联系,但他的电话没有人接,这个时候他应该是忙着料理老人的后事去了。

北京一些熟悉的朋友还告之,何家栋先生自知不久将告别这个世界,委託家属亲友将自己最后的作品整理出来,印成小册子送给朋友,没想到受到一些部门的注意和紧张,查来查去,为此家人很不得安宁。

千古文字狱在劫难逃

何家栋先生是一位难得的优秀出版家,他曾参与创办一度大胆放言的《工人日报》,后担任工人出版社领导职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受上级安排担任女作家历史小说《刘志丹》的责任编辑。不幸的是,不久小说《刘志丹》内部小范围印刷(约千册,还未大范围发行)徵求意见时落入康生手中,康生说:“刘志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歌颂刘志丹,不就是贬低毛泽东在江西建立根据地的作用了么?这不是抬高在陕北根据地的反党分子高岗,要为他翻案吗?”大阴谋家用可笑又可怕的逻辑给小说冠以吓人的政治罪名。康生因为刘志丹为陕北红军创始人,后来成为中共高官的习仲勳也是陕西人,於是康生就说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勳支持该书出版,视习为眼中钉,急欲除之而后快。於是,在一九六二年北戴河会议上康生给毛泽东递条子,写道:“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当场宣读纸条,从此开始了对《刘志丹》一案的长期审查,据说千册书涉案上万人,实为千古文字狱。作为此书责编的何家栋在劫难逃,被开除党籍,全家赶到农村,六口人每人每月只发五元的生活费,他的母亲及儿子生病时求助无门,在病困中死去。习仲勳(现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之父)也被撤掉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罪名便是所谓“《刘志丹》小说问题”,遭康生诬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残酷迫害,被审查、关押、监护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其中关押八年,其子习近平为此也受到迫害,被流放到陕西农村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

当年受难的除了习仲勳、何家栋外,还有国家经委副主任贾拓夫,受株连关押六年。当时的一机部副部长因为作者李建彤(已去世,女作家刘索拉的母亲)提供素材,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在文革中受尽侮辱,最后批斗致死。还有一个湖南省劳动局副局长,在文革中不分昼夜地批斗,含冤而死。出版该书的工人出版社社长也被捕,用车轮战术折磨致死。工人出版社一普通干部因与此书有关系,被打成内伤,另外一位也受电刑术折磨。更不可思议的是,刘锦华等两位普通群众因作家採访时好心地给他们带过路,就惹下大祸,最后含冤而死。习仲勳吃过饭的一家饭店经理,也被定为习的“地下交通员”,由这个经理开始滚雪球,株连到烤鸭店经理、湖南饭店经理……,整个饮食行业被株连有五十九户,被捕了十九人,其中被折磨致死的有五人。也就是说,《刘志丹》案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到一九七九年长达十七年中,陕甘宁边区被诬为“彭德怀、习仲勳、高岗黑爪牙”而遭迫害的有万人之多(引自二○○○年第一期《文艺争鸣》,北大教授钱理群文)。

屡败屡战,毫不气馁

一九五七年何家栋先生在工人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工作期间,出版了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一书,没想到一下子被打成右派。八十年代末工人出版社推出着名的《开拓》文学杂志,何家栋任主编。他在《开拓》创刊号首篇发表了时为《人民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宾雁的《第二种忠诚》。因为该文不符合中共专制独裁反人民的现行方针,遭到上级指令销毁全部刊物。《开拓》出到第四期时,何先生告退。至今我还收藏了一册后来被勒令停刊的《开拓》,上有卢跃刚等人的报告文学。当年这本杂志风行一时,很多人视为珍品。

一九八○年代是中国民间社会组织蓬勃兴起的年代。当时有一份由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性报纸《经济学周报》,虽然曾被认为是经济改革的理论重镇,但到八十年代末因负债经营,面临危机,在何家栋先生、陈子明先生、王军涛先生等人的努力策划下,於一九八八年三月,由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系统内的三个所出资组建经济学周报董事会,何出任总编辑,发表了很多在当时环境下很振奋人心的稿件。但是,到了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一日,风风雨雨中,《经济学周报》被迫停刊。

尽管何家栋先生一生追求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屡造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他自称是“屡败屡战”,一生未曾自由过。他在担任《经济学周报》总编辑时这样总结经验:“我的运气不好,做什么事十有九次要失败,还有一次是站在失败者一边。”

权贵资本主义=坏市场经济

八十年代,是精神相对开放的年代,又是多种声音短暂留存的时代,改革开放是民心所向,由於自上而下的改革得到自下而上的有力推动,使得国家绝处逢生。但经历各种政治运动后的何家栋先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当时的实际掌权者邓小平虽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但正如毛泽东第一次革命走到原初的对立面,邓小平第二次革命也走到拥护他上台的四五运动的对立面。进入九十年代,民间组织备受摧残,向公民社会转化的途径几乎全部被堵死。这种倒行逆施不是巩固而是削弱了执政的社会基础,想对民众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都做不到。邓小平南巡后,所谓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实际上掀起的是“全民经商,抢钱圈地”的高潮。所取得的成果,则是这样一个人人都看到的结果:市场经济,精英联盟,权威政治。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接踵而来。对此,何家栋先生认为:如果列出一个公式,就是:精英联盟+权威政治=权贵资本主义=坏的市场经济。第二次改革的成果是以牺牲第一次改革的成果为代价的。

这便是老人最清醒的认识,也是最深刻的认识,可惜这样的老人却不能看到中国走出这个最坏的市场经济,真是最大的遗憾,同时也说明中国人经历的不幸还远远没有结束。建立自由和民主宪政制度,还来日方长。

死后才获得自由一个出版家,生不逢时,经历“反右”、“文革”、“六四”,近乎九死一生,追求真理和民主自由,却一生未曾自由过,还被当时的“最高领袖”毛泽东斥责为“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到了晚年也不曾正式出版自己的着作,甚至自己印刷也遭到干扰和查封。或许他的遭遇和赵紫阳一样,都是死后才获得“终於自由了”这样的安慰。


首发争鸣

阿 钟:同是醉乡梦里客--我和王一梁

认识王一梁之前我读过他的《阿修罗家族》。这篇作品给我的印象是冲击性的,语言质朴而犀利,是当时少见的作品。我常常想,如果我们国家有一个健康出版制度,类似《阿修罗家族》这样的作品能及时获得出版机会,我们的文学史一定改写,王一梁们的个人命运也一定改写。那时我虽还没见过王一梁,但通过传言和《阿修罗家族》,已经在我的脑中勾勒出了一个青年才俊的形象。

大概是86抑或87年的国庆节,我去宝山找郁郁,在宝山的车站上,便远远地看见一群人向我这边走来,我高声喊叫着招呼远处的郁郁,王一梁和刘漫流也在这群人里,但我那时与他们尚未相识。据后来王一梁对我说,那天我与他们迎面相遇时,我曾举起拐杖向他们挥舞,这个动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天王一梁和他哥哥都剃了光头,在刘漫流家的饭桌上,大家都在拿他们的光头作谈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哥哥更象和尚。那天,从苏州来的黑沨也在,她留在烟蒂上鲜红的口红印给人的视觉效果十分强烈。我认为黑沨是中国少数几个天才型女诗人之一,可惜少有人注意。

他们那时在策划卖蛋卷冰激淋,《阿修罗宣言》也应该是那时期的作品。我记得王一梁和他哥哥还到我这里来拿过一个什么东西,反正是和卖冰激淋有关的一个器具。那天他们来的时候,头上还仍是光头,说明距上次国庆节在刘漫流家见面的时间不长。这次卖冰激淋,也许是王一梁后来去海南的一次演习,也是他后来去彭镇开饭店的一次预演,但王一梁的运气似乎都不太理想,他试图介入生活的努力都没有成功,到了90年代后,王一梁似乎不再作这方面的努力。

此后王一梁开始树敌,创办《亚文化未定稿》意味着他与一些朋友的公开决裂,而我这时却开始与他过从密切,参与《亚文化未定稿》的编辑,遭到一些朋友的诟病,被目为做人没有原则。但《亚文化未定稿》却是影响我人生进程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我从自觉的意义上面对自己,并且是人格造像的自我设计的真正开端。《亚文化未定稿》至少对我、对京不特、对陈接余都意味着某种转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一梁的历史性贡献在今天还很难估量。

我和王一梁真正密切起来,是在这之前他的一个生日之夜。那天他过完生日,送走了他的恋人,半夜两点的时候,他突然闯到我在川公路的小屋,在睡梦中我被他叫醒。那一夜,我们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一直长谈到天亮。这是我们私谊的开始,也是我们共同走进醉乡的开始。从此,我们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一醉不醒,直到1997年,我的梦嘎然而止,而王一梁依然梦着,一直梦到美国。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urges internet users……

26 October 2006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urges internet users to join in 24-hour online demo against internet censorship

Where: www.rsf.org

When: 11 A.M. on 7 November to 11 A.M. on 8 November

(JPEG) No one should ever be prevented from posting news online or writing a blog, but they are in the 13 countries singled out by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for a 24-hour online protest against Internet censorship.

Worldwide, 61 people are currently in prison for posting subversive content on a blog or websit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is compiling a list of 13 countries whose governments are Internet enemies because they censor and block online content that criticises them. The Internet scares. Censors of every kind exploit its flaws and attack those who pin their hopes on it. Multinationals such as Yaho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filtering the Internet and tracking down cyber-dissidents.

The defence of online free expression and the fate of bloggers in repressive countries concern everyone. So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is offering Internet users tools to campaign against Internet predators and is calling on them to participate in an INTERNATIONAL CYBER-DEMO.

Everyone is invited to support this struggle by connecting to th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website (www.rsf.org) between 11 a.m. (Paris time) on Tuesday, 7 November, and 11 a.m. on Wednesday, 8 November. Each click will help to change the Internet Black Holes map and help to combat censorship.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must participate so that this operation can be a success and have an impact on those governments that try to seal off what is meant to be a space where people can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Protests will also be staged by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bureaux around the world to condemn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ethical misconduct of the Internet giants when operating in one of these countries.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will publish the list of the 13 Internet enemies on 7 November and at the same time will launch its blog platform, rsfblog, and an Arabic-language version of its press freedom website.

The agency Saatchi & Saatchi has created an Internet ad calling on the entire Internet community to take part in the 24-hour campaign. All media, websites and blogs that want to support this large-scale protest are invited to get in touch with Cédric Gervet at +33 1 4483-8474.

记者无国界号召互联网使用者参加反对互联网审查的24小时网络示威

 

记者无国界
2006年10月26日

地点: www.rsf.org
时间: 11月7日上午11点至11月8日上午11点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能不受阻碍地上网张贴新闻或写博客。然而,在记者无国界挑选出的13个国家里却受到阻碍,为此将举行一次24小时的反对互联网审查的网上抗议活动。

目前,全世界有61人因在博客或网站上张贴“颠覆性”内容而系狱。记者无国界正在编撰一份13 个国家的政府为“互联网之敌”名单,因为他们审查和封锁那些批评他们网上内容。互联网受到威胁,各种审查利用其缺陷,打击那些寄希望于它的人们。象雅虎这样的跨国公司就与中国政府合作,过滤互联网并追踪网络异议人士。

捍卫高压国家的网上自由表达以及博客者命运关系到每个人。为此,记者无国界正向互联网使用者提供反抗互联网掠夺者工具,并号召他们参加“国际网络示威”。

请每个支持这项斗争的人,于11月7日星期二上午11点(巴黎时间)至11月8日星期三上午11点联接记者无国界网站(www.rsf.org )。每一个点击都将有助于改变“互联网黑洞”地图,有助于反审查。必须有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这项行动才能成功,并对试图封锁人们原本能够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的那些政府有所影响。

记者无国界驻世界各地办事处还将同时举行抗议活动,以谴责互联网审查和互联网大公司在上述国家的不道德行为。

11月7日,记者无国界将发表 13个互联网之敌的名单,同时还将开放一个博客平台:rsfblog,及其阿拉伯语版新闻自由网站。

上奇广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已做了互联网广告,号召全体互联网社会参加这次24小时活动。所有想支持这次大型抗议活动的媒体、网站以及博客,请与 Cédric Gervet联系,电话:33 1 4483-8474。

(独立中文笔会根据英文本翻译)

 

李建平刑事判决书


 

  (2006)淄刑一初字第19号
    
    公诉机关淄博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李建平,曾用名李若、李勇,男,1966年3月7日出生于淄博市淄川区,身份证编号370303196603077215,汉族,大专文化,淄博中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理、法人代表,住淄博市张店区科技苑樱红村小区23号楼2- 602室。因涉嫌犯诽谤罪于2005年5月27日被刑事拘留,同年6月30日被逮捕现羁押于淄博市看守所。
    
    辩护人张星水、周敏,北京市京鼎律师事务所律师。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检察院以淄检刑诉[2006]14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李建平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于2006年3月13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于同日决定审理,淄博市人民检察院指派代理检察员孙雪峰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李建平及其辩护人张星水、周敏到庭参加诉讼。因案情复杂,经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本案延期审理期限一个月。在审理期间,淄博市人民检察院于同年5月27日、8月11 日两次建议延期审理,同年6月26日、9月10日分别申请恢复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淄博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李建平自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在家中微机上编辑撰写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文章共31篇,用电子邮件发往“议报”、“大纪元”、“民主论坛”、“世界论坛”等网站发表,多个网站予以转载并广泛传播。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李建平的行为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请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之规定定罪处罚,同时随案移交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远程勘验笔录、电子数据鉴定结论、扣押物品清单、物证等证据一宗。
    
    被告人李建平当庭对所指控文章中《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几个看点》等6篇文章供认,对其余25篇文章不承认是其撰写、发表,其辩解“网上有与我同名的人发表文章,公安机关查获电脑或软盘上的文章有一部分是我从网上下载的,并非我撰写”,其同时辩解没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主观故意。
    
    辩护人张星水、周敏提出,被告人李建平的行为不符合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构成要件,其主要辩护意见是:(1)李建平的文章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文章所依据的资料并非李建平捏造,文章中的思想倾向不代表其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2) 李建平撰写的文章和其当庭供述都能体现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国民,没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直接故意;(3)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对李建平定罪处罚是剥夺其宪法权利。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李建平自2003年至2005年5月间,在家中用电脑撰写编辑《上海帮又聚北戴河第二中央要灭亡》、《中共的面子至高无上》、《<反分裂法>,替胡锦涛承担决策责任的安抚法》等攻击我国国家制度,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文章18篇(详见李建平涉案文章),通过邮件发往“议报”、“大纪元”、“民主论坛”等境外网站发表。
    
    上述事实,有公安机关提供并当庭质证、认证的下列证据予以证实:
    
    1、被告的供述
    
    被告人李建平当庭供述,其购买个人电脑并上网后,通过专用软件登陆并浏览了“民主论坛”、“大纪元”、“议报”等一些境外网站,产生了写文章发表的想法,自2003年以来,通过电子邮件向上述网站投稿发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几个看点》等6篇文章。
    
    2、证人证言
    
    (1)李建平妻子续晖证实,知道李建平曾在网上发表文章,且经常收到国外寄来稿费。 2005年5月25日,李建平准备出国时被公安机关收缴护照,李建平随即打电话让其把家中储存的文章删掉,其还证实,自己从未用家中电脑撰写过文章,也未用过李建平的个人电子邮箱,一些亲友到其家中使用电脑的用途主要是听音乐和玩游戏。
    
    (2)电脑维护人员毕崇峰证实,曾看见李建平用其电脑登陆“议报”、“大纪元”、“博讯”等境外网站,李建平也在这些网站发表过一些文章,并证实李建平曾于2005年5月25日打电话咨询如何删除电子邮箱记录。
    
    (3)中讯公司原合伙人韩志强、员工寇海英均证实:知道李建平在电脑上写一些涉及国家政治方面的文章,但二人从未使用过李建平的电脑编辑文章或发邮件。
    
    (4)李建平妻妹续晔、妹夫刘祥忠、中讯公司原合伙人司庆国证实,他们到李建平家做客时,曾用过李建平的电脑,但只用于浏览互联网、玩游戏、听音乐。
    
    (5)联想电脑公司员工刘翠娟、张文峰证实,到客户李建平家从事售后服务时从不在客户电脑上编辑文章或发邮件。
    
    (6)网通公司人员许雯证实,为客户李建平安装调试上网过程中没有使用过该电脑编辑文章或发邮件。
    
    (7)李建平的哥哥李鹏、李玉及其他亲友于宝亮、吴波、卫雁冰、张丽群、许春生、潘启杰均证实,到李建平家作客时未用过李建平的电脑。
    
    (8)证人师涛证实,其在上海读书期间与李建平相识,毕业后,其在网上看到署名李建平的文章,根据网上的电话号码,其与李建平取得联系,并多次与李建平电子邮件往来。
    
    3、勘验检查笔录、鉴定结论
    
    (1)淄博市公安局淄公网监勘(2005)01号远程勘验笔录及固定电子证据清单证实,经勘验境外网站“议报”、“大纪元”、“民主论坛”、“博讯新闻网”、“看中国”、“新世纪”等网站,共保存网页文件261个,包括本院认定的李建平文章18篇。
    
    (2)淄博市公安局检查笔录、搜查笔录、扣押物品清单及照片证实,扣押李建平个人电脑主机、显示器各一台,键盘、鼠标各一件,软盘八张,中国银行费用清单五张、笔记本五本、通讯录六本、信封一个、文件底稿两页、银行卡等物品。
    
    (3)淄博市公安局电子证据检查工作记录证实,检查人员从李建平家扣押的计算机硬盘E分区下发现涉案多个WPS格式文件,予以固定。
    
    (4)淄博市公安局电子数据鉴定委员会淄公数鉴字(2005)3号电子数据鉴定书及提取电子证据清单、原始证据使用记录、WPS格式文件清单、WPS文章清单、电子邮件清单证实,该扣押电脑的WPS文字处理系统曾编辑涉案WPS格式文件多个;通过该电脑的电子邮箱曾发送涉案文章多篇。
    
    4、书证、说明材料
   
 
    (1)淄博市公安局淄公网监勘(2005)1号远程勘验刻录的数据光盘所打印文件材料证实,《上海帮又聚北戴河第二中央要灭亡》、《中共的面子至高无上》、《<反分裂法>,替胡锦涛承担决策责任的安抚法》等18篇涉案文章中有大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内容。
    
    (2)长沙市国家安全局提供的师涛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案所扣押的师涛个人通讯笔记本复印件证实,李建平电子邮箱号为“[email protected]”。
    
    (3)从扣押电脑中恢复的电子邮箱记录证实,“议报”曾给被告人李建平发送电子邮件、邀请李建平出国,该邮件收件人的电子邮箱号为“[email protected]”,与师涛所记录被告人李建平的电子邮箱号一致。
    
    (4)公安机关查询汇款通知书、中行外汇兑换水单、联机传票、转帐传票转帐凭条证实,李建平曾多次收到国外网站的稿费汇款。
    
    (5)淄博市公安局张店分局冻结存汇款通知书及中行费用清单证实,公安机关冻结李建平稿费汇款405美元。
    
    (6)扣押的信封一个,经李建平辨认系“议报”给其寄送稿费的信封。
    
    (7)户籍证明证实李建平作案时已经达到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8)淄博市公安局张店分局出具的破案说明证实本案发破案经过。
    
    本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李建平采取在互联网上发表损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的手段,挑起他人对我国国家政权的仇视敌对情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其行为已构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公诉机关指控的31篇涉案文章中,有13篇文章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文章系被告人李建平撰写,本院不予认定。关于被告人李建平所提“我只撰写《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几个看点》等6篇文章”的辩解意见,经查,本院认定的18篇文章中,有6篇系被告人供认并有远程勘验笔录、电子数据鉴定书及勘验打印文稿佐证,另有12篇被告人虽不供认,但有其个人电子邮箱记录与远程勘验笔录、电子数据鉴定书及勘验打印文稿等证据相互印证,足以认定,故被告人李建平所持辩解意见与事实不符,本院不予采纳。关于辩护人所提被告人李建平有言论自由、其行为不构成犯罪的辩护意见,经查,被告人李建平利用道听途说的传言和个人的主观臆断来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足以证实被告人李建平具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主观故意,其行为符合煽被告人李建平的构成要件,被告人李建平滥用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在互联网上散布言论危害国家安全,依法应予惩处,故辩护人所持辩护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根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零五条第二款、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一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十一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李建平犯被告人李建平,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徒刑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之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从2005年5月29日起至2007年5月28日止,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二、涉案电脑主机一台、显示器一台、键盘一件、鼠标一件、软盘八张及脏款405美元,予以没收;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当提交上诉状一份,副本二份。
    
    
    
    
    审判长 陈树礼
    
    代理审判员 黑大昌
    
    代理审判员 徐 嘎
    
    二零零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公章)
    
    代理书记员 成玉华
    
    书 记 员 孙 涛

 

附录:
    
    李建平刑事判决书[1]
    
    李建平刑事判决书[1]

    李建平刑事判决书[1]

 

陀思托耶夫斯基的九百三十六封信

今年是中俄文化年,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多种庆祝活动和展览将为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就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而言,经过历年学者们的努力,大量重要的小说诗歌被译介到中国,其中包括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陀思托耶夫斯基,高尔基等经典作家,也包括大量近年来出现的新秀作家们的作品。在国外,欧盟也成功举办了欧萝芭丽亚俄国文化展。出版展售俄国文学原作和译作。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陀思托耶夫斯基的著作。

俄国已出版陀思托耶夫斯基三十卷全集,其中信件部份是二十八,二十九和第三十卷,有九百二十五封,后来又补充新发现的十一封,共计九百三十六封信厚厚的三大卷六本。俄国用了整整一个世纪整理出完整的陀斯托耶夫思基书信集。陀思托耶夫斯基写的信件不但数量大,而且经常很长,每写一信,不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大部分信件是写亲友,给家人,给出版商。这在现代几乎不再可能,由于现代科技通讯的高度发达,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电话进行交流,书信的撰写和投递大量减少,很难想象一个当代作家能够出版十九世纪作家那样规模宏大的书信集。陀斯托耶夫思基去世后,他的朋友们开始收集整理其文学遗产,他的夫人安娜也予以协助。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三年间,在彼得堡出版十四卷集陀斯托耶夫思基文集。

第一卷中有一百四十七封信,主要是给几个朋友和诗人作家,出版商以及俄国文学爱好者的信件。安娜不想发表私人信件,她在一九一八年于克里木去世。两位专家整理了陀斯托耶夫思基和安娜在一八六六年到一八八零年间的全部爱情书简,于一九二六年出版。

一九五九年陀斯托耶夫思基四卷通信集出版。一九七一年为纪念陀斯托耶夫思基一百五十周年生日,前苏联国家决定编辑和陆续出版三十卷全集,这项出版工程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一九九零年完成,三十卷全集在彼得堡全部出齐。其中二十八,二十九和第三十卷,三卷六本是书信集。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了陀斯托耶夫思基和作家屠格涅夫书信微缩胶卷。

作家的书信对于研究其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思想变化,感情脉络,创作构思,都有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陀思托耶夫斯基的书信集是由俄国俄罗斯学术院出版社出版的,后来陆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这些信件的收集整理和出版,花费了编辑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一件值得庆幸的文学盛事,受到俄国和世界各地读者普遍欢迎的热爱。一八二一年,陀思托耶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医生家庭。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圣彼得堡度过,他只活了六十岁,一八八一年在圣彼得堡去世。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后来弃工从文。他不是文学科班出身,很早就开始自学,阅读了大量俄国和外国文学作品,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因为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他终生信仰基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这也是他对穷人怀有同情和致力社会改革的原因。从一八四九到一八五九年之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疾病的折磨,家庭悲剧,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他在中亚军事服役并在那里结婚,但婚姻不幸。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太太的名字叫玛丽娅,昵称玛莎。陀思托耶夫斯基患有癫间病。一八五零年癫间病,医生记录;一八五六年写信给西伯利亚的朋友,他在信件中提到,若我想回俄国,那仅仅是为了拥抱亲人,探视医术高明的医生,癫间病不断发作,记忆力减弱,我担心自己发病,一八五七年又写到医生说他的病会加剧。他自己记录一八七二年八次发作,每次四十分钟左右。精神状态不稳定,物质生活匮乏,给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他的文学创作。陀思托耶夫斯基不同于托尔斯泰,他没有庄园,没有财富,只是一个城市平民,依靠写作谋生,在忧郁病患中以超人的毅力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绝对一流的伟大文学作品。

尼采,弗罗伊德,爱因斯坦都非常欣赏陀斯托耶夫思基,尼采研究心理学,例证来自陀氏,弗罗伊德写图腾与禁忌,不少东西来自文学作品卡拉玛左夫兄弟。心理学家茨翁迪的命运分析,来自弗罗伊德和陀斯托耶夫思基,陀斯托耶夫思基也是教皇保罗二世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他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陀斯托耶夫思基喜欢写信,小说穷人即以信件形式。在信件中谈债务,金钱,算计,哀叹。人生艰难;但是人们也许不知道他还得抚养已经去世的兄弟的全家,帮助还债。陀斯托耶夫思基喜欢轮盘赌博,他以为可以赌赢以偿还债务,有时说带来写作的刺激和灵感。他的朋友,写作《往事与回想》的作家赫尔岑说他太天真。

一八六八年四月四日,在损失了两百二十法郎后,他给他太太写信说起写作白痴的创作计划。当初写《罪与罚》时也是同样情形,在维斯巴顿赌输,开始与出版商联系。很多信件是写给出版商的,为了赚钱,他兜售写作计划,经常写信,谈论写作进度。有些是谎话。一八六五年九月,陀斯托耶夫思基给俄罗斯信使杂志出版者卡特考夫写信:我可以发表一篇小说,已经写了两个月了,快结束了,再写十五天,顶多一个月,稿子就会在您的桌子上,写的是被大学开除的年轻人,极为贫穷,要杀死一个有钱吝啬老太太但实际上小说到一八六六年秋天才写完,就是《罪与罚》。《罪与罚》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类似的论述在他的书信集中不胜枚举。

阅读他的信件,像阅读一部传记。第一封信从I838年2月4日开始。最初的信件是兄弟姐妹联署,多是给父母的信件。他们兄弟姐妹共八人,他是父母第二个孩子,他母亲因过劳去世很早,三十七岁就离世了。1837年二月普希金决斗去世。陀斯托耶夫思基嗓子得病,声音变得嘶哑。1838年上大学,阅读霍夫曼,巴尔扎克,歌德,雨果。1839其父与女仆同居,死在田里,一说是得病;其弟安德烈坚持说是被仆人杀的。1840陀斯托耶夫思基与诗人过从甚密,读席勒,荷马,雨果,拉辛,高乃衣。1843巴尔扎克到俄国。1844陀斯托耶夫思基翻译巴的《欧也尼葛朗台》,开始写《穷人》。1845结识别林思基。1849被宣判徒刑,因和别林斯基通信。1848法国二月革命,赫尔岑在巴黎参加。在俄国,宪兵头子奥赫洛夫提请尼古拉一世加强杂志书报刊物检查制度。1849年四月二十三日,早晨五点钟,陀斯托耶夫思基被捕,查抄文件书信,发现其小弟安德烈也拘禁在警察局,由于没有抓到他们的长兄米哈衣,二十四日被关在监狱。五月三日抓了米哈衣,放了安德烈。陀斯托耶夫思基承认念了别林斯基给果戈里的信,当局认为这是罪犯的信件。六月二十日前被禁止通信阅读。十一月十三日宣判取消死刑,八年强制劳动。十一月底尼古拉一世改判,四年徒刑,贬为士兵。陀斯托耶夫思基的罪名是反对东正教和沙皇最高权力的罪恶思想。一八五零年一月九日到达西伯利亚流放的监狱。一八五六年三月经朋友帮助回到圣彼得堡。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一八五七年的报告上提到一八五零年第一次严重的癫间病。一八六二年六月到巴黎,柏林,见赫尔岑,后者把他的作品比作旦丁的神曲炼狱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雕塑。八月去弗罗伦萨。

1844-1849写第一本小说《穷人》,成为二十四岁成名的小说家。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 ”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段时间谈创作的信件居多。写得最多的信是给他哥哥米哈衣,包括谈论文学创作和各种感受。《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1854-1859军旅生涯,先是流放在西伯利亚,后来服役在军队不能写作,但他的愿望很强烈。在信件中谈论友谊和新结识的朋友。这期间他萌发爱情,爱上一个寡妇玛丽娅。

1857年二月十六日与之结婚。各种通信在继续,有许多信件丢失,但是还是有一件保存下来,他的爱情处于颠狂状态。1860年退伍。前一段时间主要写信给其兄弟米哈衣。1862-1863旅行西欧。去意大利。1865年以后玛丽娅患肺痨去世。他在信件中谈论。1865-1868年以后,和当时政治派别革命民主派,保守派通信小说《死屋手记》受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称赞。他写了好几部小说,也赚了些钱。陀斯托耶夫斯基花钱如流水,不太会管帐,对别人也慷慨。后来和富有的姨母库玛尼娅借给一万卢布,可是他期望发一笔意外之财或在赌博轮盘赢钱,小说《赌徒》源自他个人的经验,1863沾染了赌博的毛病,他自以为发现了有效秘密方法可与轮盘赌场搏斗,他和弟媳谈过这一切。1861-1864他爱上小自己二十岁的阿波丽内瑞娅,另一女子莎罗美在巴黎,他给阿波丽内瑞娅写了大量信件,但多数已经烧掉了,1864年玛丽亚去世,然后是他哥哥米哈衣去世;还有两个亲密朋友去世;他感到孤独,承担了哥哥全部债务,承担抚养他们全家。陀斯托耶夫思基有一个哥哥,四个妹妹,两个弟弟。一八六三年九月他在都灵给亲友的信中说:你问我怎么睹得一塌糊涂,一个子儿不剩。

在维斯巴登,我发明了一种巧妙赌法,一下子赢了一万法郎,第二天,我改换了办法,让激情占了上风,我马上就输了。同一天我用自己发明的办法,按最严谨的愿望,又赢了,没费事就赢了三百法郎。怎么可以不信用我的办法能够发财?我需要钱,为我也为你,为我太太,为了写我的小说。在那里可以赢成千上万像没事儿似的。并且我来是为了拯救你们,也使我摆脱贫困。有一次在巴登堡,我赢了六百法郎,像着魔一样激动,但忽然就开始输了,我不可能停下来,欲罢不能,孤注一掷,用四枚拿破仑币赢了三十五个回来,半个小时再去睹,三十五个又全输了,付了房租,还有六个拿破仑金币。在日内瓦我赢了一块表。

一八六五年在维斯巴登,他输得精光,连旅馆费也付不出,他求助于朋友们,赫尔岑,屠格涅夫等人,多亏俄国教堂的神甫借钱,不然出不了监狱和旅馆,山穷水尽,开始写《罪与罚》和《赌徒》,同时写两部小说,并娶了小他二十岁的安娜,他已经四十六岁,一八六七年二月十五日举行婚礼。

一八六五年二月中旬,俄罗斯信使杂志登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前二十八章,题目是《一八零五年》,一直连载发表至一八六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很重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每印张五百卢布,陀思妥耶夫斯基每印张二百五十卢布,先支付两千卢布。一八六五年一月七日,由于债务,他被威胁,要没收他的财产,和出版商斯泰洛维思基商借三千卢布,同意可以出版商一次性发表以前所有著作,答应一八六六年十月一日给出版商一部新小说题目是赌徒,若食言,出版商有权免费获得未来九年全部写作的作品。一八六七年五月到七月,赌博时最后把手表也押上,还有大衣,戒指,太太的耳环,赢了再赎回来。

一八六七年和一八七一年在西欧。《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后来他回到俄国。一八七八年和一八七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谢绝了巴黎和伦敦两次国际文学大会,两次大会均由雨果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在信件中说如果健康状况允许他将参加大会。一八七四年到一八八一年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回到彼得堡。一八七八年他三岁儿子阿莱克塞突然死去。当初他们结婚不久后安娜生的一个女婴也在活了三个月之后就死去。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这段时间的信件讨论小说创作,包括《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作家日记》。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认为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

一八七七年前后信件,谈论欧洲局势奥托曼帝国的战争,以及东方,土耳其,犹太人。

一八八零年十一月八日,在给出版商邮寄《卡拉玛左夫兄弟》最后几页时,他写信说,请允许我不要向你道别,我还想活下去,再写作二十年。三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

圣彼得堡有陀斯托耶夫思基博物馆,这里曾是他的寓所,时钟指向一八八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三晚上八点三十八分。他去世后,六万人为之送葬。

一九一零年秋天,在阿斯塔陂沃的小火车站,托尔斯泰临终前,打开陀斯托耶夫思基的小说《卡拉玛左夫兄弟》,翻开的一页上面分明写着:当爱再也不复存在,那可能便是地狱。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俄国文学黄金时代十九世纪最强有力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中,他应当排列于旦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豪之中。

首届"曼亚洲文学奖"要带亚洲小说打入世界

  由香港国际文学节及英国投资公司“曼集团”联合创办的“曼亚洲文学奖”(ManAsianLiterary Prize),已从昨日开始接受参选者报名,作品要求是“未发表英文版的亚洲小说”。这项受英国“曼布克小说奖”启发创立的新奖项,将于2007年秋公布获奖得主,并颁予奖金一万美元。

  日前在香港发布的首届“曼亚洲文学奖”记者会上,组委会介绍报名作品要求为“未发表英文版的亚洲小说”,既包括已发表的亚洲小说,可附带未付梓的英文译本;以及未发表的英文原作。假如获奖作品带有英译本,文学奖会在一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3000美元奖金给译者。组委会表示,文学奖“能令获奖者得到世界文坛的认可”———文学奖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协助将亚洲文学译成英文出版,并推荐到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

  香港国际文学节的总监彼得·哥顿表示,“曼亚洲文学奖”将作为非盈利项目操作,评奖规则与“布克奖”相似。哥顿表示,创立该奖项是由于亚洲作家在全球文坛的角色日益重要,“亚洲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出版商推出新作品的发源地,文学奖不仅着眼于已出版的作品,更会集中推荐还没有英译版的新作。”“曼集团”以赞助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布克奖”著称,而从2002年开始“布克奖”已更名为“曼布克奖”。

武宜三:「阅读记感」:黑帮子女最爱毛主席(外四章)

(一)、黑帮子女最爱毛主席

邓拓收藏的一幅《太真上马图卷》,被专家评价为堪与国宝级的《簪花仕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相媲美,业内人士估价:至少不会低于一千万元人民币。

才华横溢的邓拓不仅能诗善文,同时还是一位收藏家、鉴赏家。除《太真上马图卷》外,在2005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亮相的还有48件邓拓藏的书画作品。

邓拓者何许人也?是十年浩劫最早一批拿出来祭旗的“三家村”分子,“畏罪自杀,自绝於党和人民”的三反分子。

我对《关于将12月26日法定为国家纪念日—“毛泽东日”的倡议书》上赫然有邓拓子孙邓壮、邓蕾的签名(《中国与世界网》2004年第一期),初则不理解,但知道了邓拓有二千万元以上的遗产时,便理解了。在《“毛泽东日”倡议书》上凑热闹、表忠心的还有彭德怀侄女彭梅魁,罗瑞卿的子女罗箭、罗峪田,陆定一的儿子陆德,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刘少奇的女儿刘涛、刘爱琴等。

朋友,你还不理解吗?因为死的或受折磨的是老子,享福的是儿女;老子留下的遗产,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都得到毛太祖的神庙里才可以兑现的。而且如果没有毛主席对老子狠下毒手,老子当年入股的股票就没有增值的机会,也就没有儿孙们今天的荣华富贵了呀!“狗崽子”们能不对毛主席感激涕零吗?

(二)、《官员申报财产法》难产记

2005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向大会提交议案,呼吁建立政府领导干部个人资产公布制度。(《新京报》)全国政协委员瞿世镜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在两会期间,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拟订处级以上官员必须申报财产的法律。(《凤凰网》)2006年有江苏代表当面质问吴邦国:为什么公开官员个人和家庭财产这么艰难,讲了十七年还不能实施?

吴邦国没有告诉这位“代表”,己经“研究”了十几二十年的《官员申报财产法》是因为在2004年的一次中共政治局会上遭十一名政治局委员反对而搁浅的。理由是“立法条件尚不成熟”。(《动向》2006年3月号)何时“成熟”?佛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共产党说:“国库不空,《申报财产》不成熟!”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经过不断地完善已成为反腐败斗争强有力的武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明知贪污贿赂行为而不能取得证据时,非法收入本身可以作为起诉或追诉的依据,因而有利于打击、惩治腐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行,就是中国不行;所以中国共产党就拼命多买军火以“提高执政能力”了。中共什么都可以不要,例如主权、领土、人格、党格,唯独不能不要“腐败”。所以它要把“打击、惩治腐败”的《家庭财产申报制度》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中国不道歉

中国拒绝为出现暴力活动的反日抗议示威道歉。中国外长李肇星告诉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说,中国从来没有做过需要道歉的事情。(《人民网》2005年4月17日)

“中国从来没有做过需要道歉的事情”,对极了!土改时杀了几百万,镇反时杀了几百万,肃反时杀了几百万,三年人祸饿死四千万,十年浩劫“非正常”死亡两千万……这都是共产党干的好事,跟“中国”有屁关系,为什么要“中国”道歉?

(四)、人民警察害人民

政法腐败,刑讯逼供,“可亲可爱”的“人民公安”不断地泡制一幕又一幕鲜血淋漓的人间悲剧。佘祥林因“杀妻罪”於1995年被判处死刑后又以“故意杀人罪”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为呜冤上访,哥哥被拘留四十一天;母亲被关九个半月而含恨去世,家破人亡之外又欠巨额债务。因妻子的重现,虎口余生的佘祥林在坐了十一年冤狱定后总算捡回一条命了!

然而,同样蒙冤的聂树斌却被枪决,而结束了他不满二十一岁的生命。茫茫的中国大地究竟还有多少佘祥林?还有多少聂树斌?真是天晓得!

人民警察,专害人民;

人民法院,专坑人民;

人民解放军,专杀人民;

人民公社,饿死人民;

人民银行,专偷人民;

人民领袖,是人民的剋星;

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的地狱……

“人民”,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假你而行!

(五)、太小看李敖了

《凤凰网》网友说:李敖如果在大陆,早就没命了。这位网友太小看李敖了。想郭沫若当年不也是反蒋介石的干将么?结果不照样当毛泽东的奴才!

 

苏绍智:温辉《列宁主义批判》再版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简称马列所)工作。我认为,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的马列所与作为共产党中央直属机关的马列学院应该有所不同。马列学院的任务是研究、证明、并确立共产党领导层所坚持的马列主义论点,并以之宣传、教育群众以维护共产党统治和政策的合法性。社科院马列所是以马列主义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独立的、自由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

这样的研究使我们思想得到解放,克服唯上是从和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束缚而有所前进。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我提出三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的科学”,不是绝对真理。世界上也从来不曾有过科学的科学和绝对真理。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是指导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不对的。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笼罩一切学科。

马克思主义不过是社会科学的众多学派之一,在世界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一切科学的特徵。科学是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它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将不断受到实践和时代的检验。其理论有被证实的部份,应予以肯定,也有被证伪的部份,应予以扬弃、否定。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在发展中将不断得到修正是必然的。这是正常的、正确的,并非什么贬义的“修正主义”。

这些是学术界应有的并早已存在的常识。只有对自己的执政行为没有自信且僵化不学的领导人才会闻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的科学”和“可以证伪”而恐惧于共产党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竟至战栗、震怒、甚至仗势整人。

三、“马列主义”的提法是不对的。

马列并提而形成马列主义这一个概念是在斯大林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之后才有的。这个提法把列宁主义当作那个时代唯一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把二者等同起来。

其实,列宁主义不过是在俄国这一落后的小农国家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变种,而且以其极左的面目、崇尚暴力专政,极大地篡改了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推崇“马列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歪曲到无可复加的地步。

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分别进行研究。

在八十年代初,中国提出改革的要求。改革势必要评毛、批毛以清除毛的极左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评毛、批毛必然要涉及马列主义。

由于毛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极端推崇,人们多认为毛讲的马列主义实质上是斯大林主义。当时国际上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有越来越多的揭露和批判。中国理论界对斯大林主义也有较多的研究、批判和否定。

但是,人们多认为列宁似乎还与斯大林有所不同。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有借鉴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之议,加H当时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正流行一时,也未对列宁有所否定。当然,最主要的是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坚持一党专政,而一党专政的理论与体制实际上导源于列宁主义。所以,批判列宁主义实际上是一个禁区。八十年代,在中国理论界虽然有一些对列宁的个别论点的批判,但不曾有过一本全面批判列宁主义的著作。

温煇先生以其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和理论修养,特别是对于一党专政体制之弊害的深切认识,提出: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脉相传。”

“没有列宁主义就没有斯毛现象。”

“改革必须批判列宁。”

温煇先生的专著《列宁主义批判》于一九八九年年底出版。这是第一本用中文写的全面批判列宁主义的书,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该书结合苏联和中国的实际,历史的和现实的,全面地从深层的理论和实际的危害性,批判了列宁的理论和策略。它提出“列宁的六个严重左倾错误”(包括把社会主义强加于俄国、实施一党专政,压制普列汉诺夫等理论家、向全世界输出革命等),特别强调批判其中的无产阶级专政论。作者指出:“远在十月革命之前和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写了大量著作,其中,论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文章在数量上和份量上占了第一位。”无产阶级专政论是列宁主义的核心,斯大林承认:“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后来共产党所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所带来的灾难归之于马克思。温煇先生指出:“列宁根据马恩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始观点,发展成为理论学说。”马克思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说法包括两个内容:一、马克思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将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那时,无产阶级将是多数,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二、无产阶级专政只是过渡时期为了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才需要的。

在俄国,一个落后的小农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不是多数,因之在俄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非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且在俄国革命后,列宁把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布尔什维克整个执政时期的制度长期地固定下来,也不符合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仅是过渡时期短期间所需要的说法。这些都是把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变了质。

那么,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论是什么货色呢?作者用列宁自己的话阐明如下: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获得和维持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政权。”

二、“专政是由组织在苏维埃中的无产阶级来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是由布尔什维克共产党来领导的。”“专政……这个政权不承认任何其他的政权”。“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就说:”是的,我们是一党专政!“”

三、“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比较隐固的集团来主持的,而这个集团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因此,把群众专政和领袖专政根本地对立起来,实在是荒唐和愚蠢得可笑。”

四、“个人独裁成为革命阶级专政的表现者、代表者和执行者。”“怎样才能保证意志有最严格的统一呢?这就只有使成百成千人的意志服从于一个人的意志。”

这就从列宁本人的话中得出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论的实质,即:

无产阶级专政=一党专政=领袖专政=个人独裁。

至于如何专政?列宁回答说:“专政的科学概念,无非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不受任何法律或规章拘束而直接凭藉暴力的政权。”

这个方程式足以代表阐述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论的千言万语,也正是列宁主义的灵魂、布尔什维克建党的原则。

把这种专政论付诸实际的结果必然是如作者所说:“专政不息,民主不存,国无宁日。”

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为了批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曾写过一篇著名的社论,题目就是《一党独裁,遍地是灾!》。

对于一个列宁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改革重点是两条:一是从计划经济(实为统制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即市场化;一是从极权主义政权转变为民主政权,即民主化。

市场化以公正、平等、法治、避免垄断为前提。民主化必须实现立宪行宪的法治,一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行三权鼎立的制衡制度;肯定人民的自由人权。如果在人民、社会、国家的头上有个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直接凭藉暴力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权,那么市场化、民主化都是幻想,改革就要落空。

改革必须改掉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体制,必须批判以此为核心的列宁主义,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原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改革能有所起步以至走向成功,首先必须解决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问题。苏东国家莫不如此。

中国情况特殊。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原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他只实施了逐渐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以挽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经济崩溃的危机;但是他又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要坚持原有的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

这种跛行的改革使中国政权出现了新极权主义性质,即在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存在着日益靠暴力维持的极权政治。因此,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日益带有对抗的性质。这些深刻的矛盾,人们都耳熟能详,不须赘述。目前,中国的改革正处于这种困境。这使人们日益认识到必须实行彻底的政治改革,实现立宪行宪。因此,批判列宁主义思想,取消一党专政、个人独裁,仍未过时,反而应该再度呼吁。

这说明,温煇先生的《列宁主义批判》一书此时重新出版,很有必要。

当然,该书的初版毕竟过去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由于苏联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崩溃和瓦解,苏东国家的大量公私文献档案解密,有关列宁和列宁主义的资料得以大量出版。温煇先生在众多的资料中选择了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对列宁和列宁主义作了深刻批判的《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我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作者“选择了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对列宁和列宁主义作了深刻批判的《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我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

普列汉诺夫的大量著作早为理论界所熟知。他与那些僵化的教条主义者不同,也与那些以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篡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人不同。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长于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分析问题。上面所提到的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是一致的。

概括言之,普列汉诺夫在一九一八年四月病危时口授的遗嘱中指出:

──《共产党宣言》的分析在蒸汽机工业时代绝对正确,但在电力发展后失去意义。从二十世纪初起,知识分子队伍比工人队伍增长得快,知识分子的人数和在生产中的作用跃居首位,并因此导致阶级矛盾的缓和。在这种形势下搞无产阶级专政是荒谬的,马克思所理解的无产阶级专政永远不能实现。

──产生于一九○三年的布尔什维主义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中的极左派别。它的出现和发展肇因于俄国的无产阶级不成熟,劳动者贫穷、没文化、觉悟低。布尔什维主义是以流氓无产阶级为取向的特殊策略和特殊意识形态。布尔什维主义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布朗基主义。它唯一的法宝就是以不受限制的全面的阶级恐怖来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布尔什维克政权将演变如下: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变为一党专政,党的专政将变为党的领袖的专政。维持领袖权力的起先是阶级恐怖,后来是全面的全国的恐怖。布尔什维克不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他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查封的报纸杂志比沙皇当局在整个罗曼诺夫皇朝时代查封的还要多,这还有什么民主可言呢?

──但依靠暴力和恐怖建设不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应是人道的、公正的社会。在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将从资本家的雇工变成国家封建主的雇工,农民将变成国家封建主的农奴。列宁和其布尔什维克党所进行的剥夺是令人发指的违反法纪和践踏文明的行为,是没有监督的掠夺。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能在单独一个像俄国那样落后的国家里取得胜利的论断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而是对它的背离。列宁只是需要此论断来鼓舞其党徒而已。

──根据布尔什维克的策略和意识形态所导致的行动,可以断定他们在巩固其政权的道路上将遇到一个比一个复杂的四个危机:

一、饥荒危机;二、经济破坏的危机;三、由于贬低农民,工农联盟根本不可能结成,甚至发展为消灭会劳动肯劳动的最优秀农民的惨案,因而导致一个政治经济性质的严重危机;四、意识形态危机,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必将垮台。

──由于布尔什维克的策略、意识形态、对剥夺的态度、以及不受限制的恐怖,可以很有把握地断定:布尔什维克的垮台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靠的只是刺刀的力量。但二十世纪是启蒙和急剧人道化的世纪,将推翻并谴责布尔什维主义。

普列汉诺夫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在距今八十多年前就预测到布尔什维克的前景,并准确地预言布尔什维克党崩溃瓦解的过程。但在苏联和苏共的崩溃前夕,在美国的苏联研究专家竟没有一个人预料到。

读了温煇先生的书再进而钻研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必然在理论认识上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最后的最大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认识也会有所提升。

改正历史的错误航道,必须严肃批判指引这一航道的错误理论。

二○○六年十月二曰

于美国新泽西州怀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