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哈利·波特!

 

     如果不带偏见地阅读

  万事都有个开始。创造奇迹的“哈利·波特”系列就开始于1997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这部由单亲母亲J·K·罗琳在低档咖啡馆构思的儿童小说在出版时只是又一部图书而已,首版只印了500册,而之后由于口牌好加印了几万册,在两年内这本书的销量就“爆炸”到数以千万计,从此开创了一个时代。

  和多数芸芸众生一样,笔者是在知道了那些“事后诸葛亮”提供的天文数字后,才把《魔法石》捧在手中阅读的,但是在这里我试图表达“假如我是一个未带先入之见的读者”,阅读《魔法石》的感受,这种努力一半凭着我的诚实,另一半只能依靠想像力。

  实际上,《魔法石》的构架并没有脱出童书的标准路数———一个因为某种问题困扰的少年(在书中是被亲戚虐待的孤儿哈利·波特)发现了另一个世界。不过,这本书确实有创新的地方———这另一个世界并不在衣橱背后也不在兔子洞里,而是和我们的世界暧昧地混合在一处。

  作为一部小说,《魔法石》的叙事还算不错,起码以一种不是太老实的方法把故事讲出来了,让人能跟着读下去,比起翻成中文就难以卒读的《指环王》还是强出不少。前一段魔法世界的显现中规中矩,结尾伏地魔藏在一个老师脑袋后面的“包袱”也确实让人惊讶。总的来说,这算是一部合格的小说,然而却让人缺乏阅读快感。

  而最让人感到郁闷的是《魔法石》里缺乏经典童书最引起“食欲”的部分———具有惊奇感的想像力。《魔法石》中的想像力却像果树上结的小果子,你可以预料到它在何处出现,并且味道一般。可以想像,在多数情况下,罗琳女士都是先想好情节,然后在“应当”的地方想像出一些东西来。

  无论如何都划了时代

 
  上面列出了《魔法石》“不那么好”的地方,然而这些“缺点”或许并不能成为这本书成功的障碍,反而有助于它的成功。因为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过于“昂贵”的文学因素可能太富于挑战性,而平板简单的处理方式在口味上更接近他们爱吃的“麦当劳”。

  不是吗?魔法学校、校长、老师、男生、女生、小测验、大考试,还有最新款的名牌“飞行扫帚”……这一切都多么地贴近小读者们的生活,让他们不需要任何哲学的悟性和诗歌的想像力,就能找到它和日常经验的联系。

  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明显符合小读者们的另一种日常经验———好莱坞式的视觉体验。“哈利·波特”中的每一段描写几乎都缺乏文学老“扇子”们喜爱的那种虚拟性,代之以板上钉钉似的准确视觉映象,这也让它绝对适合改编成好莱坞大片。

  《魔法石》成功的关键是,它虽然在很多方面类似以往的经典儿童读物,但在一个重要方面非常不同:它不是大人们雄心和妄想的产物,而更类似一本儿童们需要的通俗小说。最后,《魔法石》也具有多数经典儿童文学中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它宣扬了亲情、友情、正直、勇气之类的优秀品质。不过,我看到的更多是作者的小肚鸡肠。凡是和主人公亲近的人,都慈眉善目,古道热肠;而凡是和主人公作对的人,则全是面目可憎,刻薄寡恩。

  很难说《魔法石》的这些特点是罗琳有意为之,还是她的天性使然,无论如何这本书都划了时代。它就像一份答卷,多数题只达到60分水平,有几道题能达到90分,但所有题的答案都正好让多数阅卷老师喜欢,这样的答卷能得高分,旁人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随时间之流不断浮肿

  在“哈利·波特”系列书的第7部已经上市的2007年,花了这么多笔墨说《魔法石》,绝对不是多余的,因为这整整一套书成功的原因在《魔法石》中就基本可以找到;而其他几本书的优缺点和《魔法石》也基本重合。

  然而“哈利·波特”终究还是随时间之流一路漂下来,7本书还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手头有一套“scholastic”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第一到第五部套装,从第一部到第五部的总页数分别是:309、341、434、734、870.很显然,这套书一直在膨胀。

  “哈利·波特”系列的第2本《哈利·波特和密室》膨胀得有道理。这本书在《魔法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魔法世界的描写,我们不但看到幽灵世界的舞会,还看到了魔法世界的名人和记者。在并不算太长的篇幅里,《密室》裹紧并打开了好几个漂亮的包袱,情节环环紧扣,时时让人感到紧张和惊奇,从小说的角度来说让人敬佩。我个人认为,《密室》是所有“哈利·波特”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第3本《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稍有退步,但是新鲜感不如《魔法石》,精巧程度不如《密室》。第4本《哈利·波特和火焰杯》则完全肿胀得像一具浮尸。到了第5本《哈利·波特和凤凰社》,则肿胀得让我失去了阅读的欲望。开头波特施法救魔瓜表哥的那点破事儿,居然写了19页之多……看来罗琳意识到了自己文笔上的问题,第6本《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终于有了一个文笔不错,吸引人的开头。到了第7部《哈利·波特和死圣》,罗琳终于决心找回这套图书的两大精华———解谜和不断的动作,看来是下了不少工夫,总算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

  关于《哈利·波特》的总结陈词

   纵观7本“哈利·波特”,它最大的贡献是在儿童读物中第一次引入了比较完整和严谨的“世界观”。

  以往的儿童读物要么想像力太天马行空,要么在建立世界观方面缺乏雄心,而“哈利·波特”的作者却明显乐于此道。这套书中有些世界观设定很有意思,比如说魔法世界会和“麻瓜”的政府首脑取得联系,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说在用魔棒施魔法的时候一定要指得准,不然可能会“打偏”。

  然而,这些设定都只是浅尝辄止,正像我前面说的,它让人有点兴奋,但是离高潮太远就停止了。比如说,如果让我写这套书,我一定会详细地描写如何让魔棒打得更准,打得更远的办法,设计一些疯狂的发明家,想出各种让自己的魔棒打得准,让敌人的魔杖打偏的办法。

  罗琳真正关心的还是家长里短。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后几部里,越来越多地加进了各路人的身世探究,谁是谁的爸爸,谁是谁的儿子,谁跟谁年轻的时候好过,谁在之前背叛了谁;还有谁跟谁好了,谁跟谁掰了,甲女嫉妒乙女了,A男和B女接吻了……这让我越来越相信,魔法界来了一个琼瑶阿姨。

  好了,下面是总结陈词:作为儿童文学,“哈利·波特”缺乏“经典”之美;作为小说,它的平均分也上不了70分;然而它确实有很了不起的创新,在很多方面正好切合了市场的脉相,能够让多数的小读者和大量的大读者一见倾心,欲罢不能。或许它确实让很多人恢复了阅读习惯,然而对于图书业来说推出这套书只是饮鸩止渴,而对于真正有书瘾的人来说它只是某种“如烟”那样的虚假替代物。或许这套书对文化的最大贡献是它们为一套好莱坞大片提供了脚本———好莱坞大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比起一味模仿连续视觉的文字,活生生地在大银幕上飞行的扫帚和夜骐更能喂饱我们粗大的神经。

 

自动羽毛笔:

一种能够帮人自动书写的笔。众所周知,《哈利·波特》小说是罗琳用自动羽毛笔写成的,关于小说的书评也是。

  17年前的一天,穷教师罗琳坐着火车从曼彻斯特赶往伦敦,突然之间,她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驾着扫帚到处飞的小男巫形象,而伦敦国王十字地铁站则成了9又3/4地铁墙的灵感来源。在经过被无数家出版商拒绝之后,第一本《哈利·波特》终于在1997年出版。

  十年前,罗琳还在爱丁堡的咖啡屋里想着构思,或者用老式打字机打着故事,十年后,她的新书全球同步上架成了全球媒体最关心的话题,其首发第一天光在美国就售出了800多万册书,成了世界上卖得最快的书。

  不断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成为了一种现象,一个文化。

  《哈利·波特》带来的影响绝不是短期的。

  如果说在因特网时代,它是否捍卫了传统阅读这个命题还处于争议中的话,那么,它对出版界的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无数出版商已在考虑下一个“哈利·波特”是谁,他们的焦虑相当明显:“哈利·波特”文化大潮过后,谁来填补这个落差呢?

  当然,无论是出版商还是读者都明白,一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伴随着“哈利纪元”逝去的,是儿童文学越来越强的实力,这股力量,不仅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身上,也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人身上。

  《哈利·波特》出版年表

       1997.6《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

  1998.7《哈利·波特与密室》出版,进入排行榜。

  1999.7《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出版,在排行榜上盖过汉尼拔登上首席,成为卖得最快的书。

  1999.12罗琳第三次获得雀巢“斯马特”金奖。

  2000.7《哈利·波特和火焰杯》出版,打破图书销售纪录。

  2003.6《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英美出版。

  2005.6《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出版。

  2007.7.1《哈利·波特与死圣》出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